探寻中华文明变迁(套装共12册)_AZW3_MOBI_EPUB_许宏
内容节选
帝制的宿命 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皇帝宣布退位。次日,袁世凯致电南京临时政府,宣布拥护共和:“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则宣布之日,为帝制之终局,即民国之始基。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1]虽然后来袁世凯曾短暂复辟帝制,做了八十三天皇帝梦,但他说的是对的。末代皇帝的退位表明,统治中国2133年的帝制宣告终结,中国迈入共和时代,君主政体将“永不再行于中国”。 那么,帝制的终结是否是历史的必然?在走向终结之外,帝制还有没有其他的出路,比如转变成君主立宪制? 在共和之前,帝制和清王朝曾经有过通过改良继续存在的机会,而且这样的机会出现了两次:一次是1898年的百日维新,一次是1905年至1911年的立宪运动。但凡抓住其中一次机会立宪成功,那么,中国也许就进入了君主立宪时代,皇帝从专制君主变成立宪君主,清朝统治得以继续。然而,那两次机会都从清王朝的手掌心里溜走了。政治改革失败,君主立宪流产,清王朝的统治寿终正寝,帝制终结。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先说1898年的维新运动。如果光绪皇帝本人和康有为稍微有一些政治经验,懂得稳中求进,平衡各方利益,改革措施推出得不是那么急迫激进,如果慈禧太后不是那样一个浅陋自私、唯利是图的老太太,她的势力没那么大,手腕没那么强硬,如果袁世凯在关键时刻能够“狠斗私字一闪念”,那么,此后的中国历史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再说立宪运动。如果满洲贵族的私心不是那么畸形膨胀,略微懂得一点“同舟共济”的道理,让渡一些权力给汉人精英,比如“皇族内阁”十三个阁员不是八个满人(五个皇族)、一个蒙古旗人、四个汉人,而是相对均衡,那么,民族矛盾就不会发展到难以调和的地步,孙中山的反满宣传就不会那么有效。退一步说,如果最后一个帝制王朝不是满洲人建立的,那么,也许共和未必能够取代帝制。 慈禧太后阵营与光绪—康有为组合实力悬殊的对阵,袁世凯的叛变,最后一个帝制王朝凑巧是非汉人统治,而满人在最后关头恰好表现出了最最狭隘的一面。所有这些,似乎都是偶然。 然而,所有偶然的背后,都有着令人悲伤的必然,这就是皇帝制度的权力特点。慈禧太后那个自私蛮横的老太太,她的权力几近一手遮天,如此大的权力怎么来的?皇太后是摄政——皇权的代理人,慈禧的权力来源就是皇权。帝制发展到清朝,皇帝的权力是空前强大的。 就其权力本质而言,在帝制时期,皇帝“享有至高无上,超越一切制度、法律的权力。来自臣下的任何限制,如果他想拒绝,都有权拒绝;他的任何荒谬决定,只要坚持,臣下都不得不执行”[2]。换言之,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合理合法地对皇帝进行强制性的约束。因此,当一个皇帝决心要做昏君的时候,除非将其废黜、囚禁,或干脆杀了他,没有别的办法;而废立既需要实力,又需要突破道德束缚的勇气,其实并不容易发生。 就朝廷国家具体的治国理政而言,明代以前,皇帝之下有宰相,皇帝是国家元首,宰相是政府首脑,拥有参与决策的权力。宰相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皇帝跑偏,让大政方针基本符合王朝的根本和长远利益。明清两代不设宰相,明有内阁,清有军机处。然而无论内阁还是军机处,都只是秘书咨询机构,在制度上不享有决策权;比之宰相,内阁和军机处的权力是不稳定的,更加依赖于皇帝的信任。没有了宰相,皇帝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一身而兼二任。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中央权力向皇帝集中。而权力就是责任,皇帝个人在军国大政和政府行政中所承担的责任变得空前巨大。 朕即国家。这样的权力结构对皇帝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好皇帝,承担起如此重大的责任呢?他应该精力充沛,头脑清醒,公正无私,高瞻远瞩,有大局观,富有政治智慧,并且要熟悉政府运作的得失利弊。这是最高标准下的理想状态。 问题是在实际中,什么样的人才能坐上皇帝的宝座? 在皇帝制度下,同一王朝之中历代皇帝的能力水平通常是“递减”的——越到后面越平庸。雄才大略的皇帝基本上只存在于王朝初期,清朝算是很不错的,康熙、雍正、乾隆连续三代基本合乎最高标准,但是,嘉庆以后就“一蟹不如一蟹”了。通常情况下,开国之君能力水平较高,后来的守成之主能做到“中主”,稍微克制个人私欲,遵守祖宗法度,每天按时上朝处理政务,就很不错了。雄才大略?可以不必期待。何以至此? 制度使然。帝制时期最高权力的承递实行世袭制,通常而言,只有皇帝的儿子才能顺理成章做皇帝,选择余地因此有限,此其一;皇帝的成长空间狭窄,所谓“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不曾经风雨见世面,除了钩心斗角、争权夺利,其他的政治历练基本阙如,此其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很多皇位继承人能够从竞争中脱颖而出,都是以“宅心仁厚”之类的品质取胜的——不管是发自真心还是他人教导的。比如,两位年幼的皇位候选人在一块儿玩,凑巧过来一只猫,胖男孩过去踢了那只猫一脚,瘦男孩乖乖地没动,皇帝看见了......
- 扉页
- 总目录
- 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
- 目录
- 总序 考古中国,唤回我们的文化记忆
- 何为考古?为何考古?
- 影响中国历史的大遗址
- 大发现见证中国考古百年史
- 全球文明史视角下的古代中国
- 仰韶: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起点(1921)
- 仰韶村的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
- 西水坡M45:中华第一龙
- 豫晋陕交界:中华文明的初曙
- 双槐树:中华文明的胚胎
- 仰韶文化的传播
- 殷墟:一片甲骨惊天下(1928)
- 殷墟与商王朝:都邑文明
- 殷墟与甲骨文:看不见的大历史与小细节
- 殷墟与青铜器:神秘的青铜王国
- 殷墟是人类的世界文化遗产
- 三星堆:青铜时代的奇葩(1929)
- “沉睡几千年,一醒惊天下”
- 三星堆遗址的新发现
- 古蜀文明与中华文明
- 阿房宫: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志(1933)
- 在文献中寻找阿房宫
- 在考古中发现阿房宫
- 在选址中解密阿房宫
- 在名赋中重读阿房宫
- 从阿房宫看秦汉都城
- 良渚:中华文明5000年的实证(1936)
- 何谓良渚:基本概念与认知
- 何以良渚:江南模式与成因
- 匠人营国:都邑选址与规划
- 城郭宛然:古城功能与设计
- 法无定法:考古技术与手段
- 石峁:中华文明的前夜(1958)
- 30块钱“抢救”回的文物
- 石峁古城与“金字塔”皇城台
- 石峁玉器“藏玉于墙”
- 黄帝都邑抑或夏都?
- 二里头:3700年前的中国第一王都(1959)
- 二里头是夏都吗?
- 二里头之“最”
- 二里头文化的统治、影响与衰亡
- 秦始皇帝陵:千古一帝的雄心壮志(1962)
- 奋六世之余烈:秦始皇帝和他的帝国
- 秦始皇帝陵:帝王之都的规划之一
- 外藏系统:秦始皇帝的雄心壮志
- 南越王墓:岭南文化之光(1983)
- 割据岭南近百年的南越国
- 从未被盗掘的汉代王陵
- 南越国与海上丝绸之路
- 法门寺地宫:看得见的大唐盛世(1987)
- 信佛的皇帝
- 玻璃与对外文化交流
- 茶具与茶文化
- 法门寺地宫的其他发现
- 南海Ⅰ号:南宋的海上文明使者(1987)
- 南海 I 号发掘记
- 海上丝绸之路
- 揭秘始发港及目的地
- 海上航行的聚落
- 海昏侯墓:黄金遍地的废帝刘贺墓(2011)
- 沉睡了2000多年的海昏侯墓
- 海昏侯与海昏侯国
- 海昏侯墓的惊世发现
- 后司岙:解密中国青瓷的巅峰之作(2015)
- 皇家御用秘色瓷
- 消失千年的秘色瓷寻踪
- 窑址考古揭开贡瓷之谜
- 清平堡:沙漠里的明长城(2020)
- 什么是长城?
- 清平堡遗址与明朝边防
- 长城地带与中华文明
- 附录1: 致敬中国考古人
- 附录2: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0—2020)
- 附录3: 中国重要考古遗址(新石器时代—清)
- 出版后记
- 页
- 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兵与城
- 目录
- 推荐序
- 推荐序
- 自序
- 第一章 世界奇迹兵马俑
- 01 千古一帝的仪式感
- 02 两千多年的三座“营房”
- 03 揭秘地下军阵
- 04 秦始皇“手办”的诸多秘密
- 05 真相再遇挑战
- 06 考古四十载终获国际大奖
- 第二章 彩绘兵马俑的本来面目
- 01 别问彩绘俑有多少件
- 02 合成颜料的专利属于谁
- 03 刀下留“俑”
- 04 这个陶俑有睫毛
- 05 因为颜色引发的争吵
- 第三章 无彩之中更精彩
- 01 脆弱的彩绘文物
- 02 万事都有原宗
- 03 腐朽织物里的大发现
- 04 女人的故事
- 第四章 寻找秦将军
- 01 我发掘的将军俑
- 02 巧制衣装伴将军
- 03 秦代雕塑大师
- 04 谁在秦国能当将军
- 05 将军俑名不符实
- 06 聊点八卦
- 第五章 秦军的精锐部队
- 01 小跟班开脑洞
- 02 奇怪的绿脸俑
- 03 精锐部队中的特种兵
- 04 战争警报拉响了
- 05 陕西的名马良驹
- 06 弼马温与马上封侯
- 第六章 传奇宝剑的神话
- 01 亮剑
- 02 高科技逆天有点玄
- 03 秦剑的长途旅行
- 04 秦剑的本土内核
- 05 长剑差点要了命
- 06 我的“差”运气
- 第七章 地下宝库秦始皇陵
- 01 兵马俑不是秦始皇的最爱
- 02 陵园选址并不好
- 03 丽山之作有“增”和“减”
- 04 世界最贵豪车
- 05 带着两河文明气息的铜水禽
- 06 秦始皇地宫何时挖
- 第八章 咸阳城迷雾
- 01 咸阳城,我来了
- 02 为了回家而不停迁都
- 03 天境与人间帝宫
- 04 项羽没烧阿房宫
- 05 咸阳城建造的“天意”
- 06 《阿房宫赋》内容不假
- 第九章 咸阳城里找人
- 01 挖座秦陵行不行
- 02 我看到了奇迹
- 03 有漏洞的脑洞
- 04 城中普通人
- 05 咸阳是座移民城
- 第十章 “烂土”里的皇宫
- 01 夯筑技术创造世界奇迹
- 02 田野考古秘籍
- 03 复式结构的小高层
- 04 宫殿精装修
- 05 坏事变好事
- 06 新城与旧都,且行且珍惜
- 第十一章 残砖也是宝
- 01 砖上纹饰与国运
- 02 模印砖与印刷术
- 03 有字砖与君子修养
- 04 混进来的汉代砖
- 05 我有三个奢望
- 06 小题大做
- 第十二章 “骨”惑人心的一次发现
- 01 “万人坑”带来的烦恼和快乐
- 02 皇家工厂初显真容
- 03 纸上得来终觉浅
- 04 大国工匠
- 05 官商运营模式
- 06 考古人心中的国宝
- 第十三章 国库发掘·编磬
- 01 新发掘开始了
- 02 缘分带来的小骄傲
- 03 磬不只是乐器
- 04 秦人讲礼吗
- 05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 第十四章 国库发掘·封泥
- 01 封泥出来喽
- 02 用途大家猜
- 03 洛阳铲发神威
- 04 火警长鸣
- 05 想点文创
- 第十五章 “中央银行”的钱版
- 01 搂草打兔子
- 02 钱模的三重价值
- 03 钱“眼”和拜“金”
- 04 秦始皇的理想与现实
- 05 半两钱的“打版车间”
- 06 工作难度再加大
- 第十六章 渭河岸边有秘密
- 01 心有疑窦再出发
- 02 秦宫银盘长了“腿”
- 03 残缺中欣赏美
- 04 交流不只一条路
- 05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 第十七章 青铜诏版显圣意
- 01 胡亥的另一面
- 02 秦代也有八两秤
- 03 继承、托古与赝品
- 04 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
- 05 圣意不难测
- 第十八章 一条穿越时空的隧道
- 01 笑话不好笑
- 02 西魏大墓出了墓志
- 03 还原墓主真人
- 04 西安:丝路起点站
- 05 留下一份历史记忆
- 尾页
- 页
- 考古的故事
- 目录
- 前言 一只“石化的猴爪”
- 序章 奇妙的东西:图坦卡蒙和他的陵墓
- 第一部 早期考古学和考古学家
- 第1章 火山灰下的古意大利
- 第2章 挖掘特洛伊
- 第3章 从埃及到永恒
- 第4章 美索不达米亚之谜
- 第5章 探秘中美洲丛林
- 更深一层1 如何确定挖掘地?
- 第二部 非洲、欧洲、黎凡特:从早期人族到农夫
- 第6章 发现人类最早的远祖
- 第7章 新月沃土最初的农夫
- 第三部 发掘青铜时代的爱琴海地区
- 第8章 揭秘希腊初民
- 第9章 找到了亚特兰蒂斯?
- 第10章 海面下的迷人宝库
- 第四部 揭秘古典时代
- 第11章 从掷铁饼到民主
- 第12章 罗马人到底为我们做了什么?
- 更深一层2 如何确定挖掘法?
- 第五部 圣地及以外地区的发现
- 第13章 挖掘大决战的战场
- 第14章 发掘《圣经》
- 第15章 马萨达之谜
- 第16章 沙漠中的城市
- 更深一层3 年代有多久?为什么能保留下来?
- 第六部 新世界的考古
- 第17章 沙漠中的线条,空中俯瞰的城
- 第18章 巨头、羽蛇和金鹰
- 第19章 潜艇和殖民者,金币和铅弹
- 更深一层4 你发现的东西归你吗?
- 结语 回到未来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页
- 长江文明
- 目录
- 长江礼赞
- 导言
- 第一章 自然长江
- 第一节 流域
- 第二节 干流
- 第三节 支流
- 第四节 湖泊
- 第二章 自然长江认知史
- 第一节 主干之辨
- 第二节 江源考察
- 第三章 大河文明纵览
- 第一节 诸大河文明
- 第二节 “人类文明发生线”横贯长江流域
- 第四章 文化分区
- 第一节 上游:羌藏文化、滇黔文化、巴蜀文化
- 第二节 中游:荆楚文化、湖湘文化
- 第三节 下游:赣皖文化、吴越文化
- 第五章 文明演进
- 第一节 中华文化的母亲河
- 第二节 经济文化重心南移
- 第三节 近代文化的推进线路
- 第六章 水运交通
- 第一节 早期运河工程
- 第二节 长江与黄河的纽带:汉江
- 第三节 近代航运
- 结语 守护与瞻望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页
-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
- 目录
- 序 人生代代无穷已,两种日常达古今
- 食 舌尖上的历史
- 饥饿史与饮食发达史
- 饼与中国的主食革命
- 《齐民要术》里的神奇菜谱
- 脍炙的退撤
- 吃饭的故事
- 吃茶去
- 衣 服饰往事
- 丝麻棉演义:从“小貂”说起
- 穿衣的讲究
- 胡风吹扇衣冠变
- 缠足恶史
- 住 安得广厦
- 田园生活的烦恼
- 古人的住房问题
- 城市的秘密过往
- “东京梦华”的月亮背面
- 《李娃传》里的城市生计
- 行 天下熙熙
- 道路的性格之“关”
- 道路的性格之“驿”
- 路上匆匆行者谁?
- 一个士兵的旅程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宦游路上的妻儿
- 传统时期的女子
- 妻妾
- 夫妇
- 贞节
- 奇花:程氏不嫁女
- 奇花:女仆张行婆
- 传统时期的男子
- 从众还是从心?
- 失败者
- 任性
- 鼠辈
- 页
- 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 目录
- 前言
- 导读 历史中国的空间、时间与中国人
- 历史中国的空间
- 传统中国的时间
- 中国人——我们都是“混血儿”
- 上篇 典章经制下的理乱兴衰
- 引言 游戏与规则
- 制度存在的真实状态
- 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
- 制度创新的原动力
- 皇帝的权力与矛盾
- 帝制的宿命
- 皇帝也有怕的?
- 最高权力如何交接
- 皇帝的“岗前实习”
- 从家天下到公天下
- 帝王的礼制与情感
- 至卑贱者至跋扈
- 如何决策?如何纠错?
- 皇权哺育下的相权特点
- 此消彼长还是共同扩张?
- 缺宰相的政府靠什么运转?
- 御前会议解决啥问题
- 朝堂上的一股清流
- 君臣关系也有软肋
- 帝制国家的地方治理
- 封建与郡县的是是非非
- 央地关系的错喻
- 中央巡视制度的兴与衰
- 如何解决边疆问题
- 上级集权下的地方狼狈
- 盗贼之患与解决办法
- 选官与用官的那些事儿
- 当官儿的观念与实践
- 小圈子政治的人才困境
- 唐后期的升迁高速路
- 科举时代的中华梦
- 开放式政府的三大难题
- 选任集权的利与弊
- 利益配置的矮化与隔离
- 如何对待功臣?
- 出将入相到文武分途
- 危险的兵权该怎么管?
- 刺青后是否有回头路?
- 进退两难的狄青
- 官吏分途的等级差别
- 被歧视与被矮化者
- 结语 陛下与谁“共天下”?
- 东、西方帝国的差异
- 雇主伙计到合伙共利
- 滕子京谪守背后的反思
- 引言 游戏与规则
- 下篇 王朝政治省思
- 引言 文化与历史的交错塑造
- 观念隔膜下的古今代沟
- 天命观——理解与共情
- 天人感应的纠错功能
- 孝的尺度与边界
- 愚忠是个死胡同
- 道德至上的真实观
- 主流政治文化的变迁
- 迂阔下的稳健
- 从高效到失效
- 儒与法的艰难融合
- 礼治与德化的合奏
- 兴亡反思下的帝制梦魇
- 帝政兴衰的北宋故事
- 这是最好的时代?
- 养子即位的大转折
- 立场差异下的大变法
- 王安石变法是成是败?
- 宽容政治为何会终结?
- 司马相公是不是合格的政治家?
- 传统政治文化何去何从?
- 金:政治的残暴化
- 元:政治文化的两大倒退
- 明:朱元璋的无知与恐惧
- 明:廷杖下的士大夫之气
- 清:盛世的狭隘
- 结语 历史并不永远向前
- 外篇 中国古代史读书笔记
- 写作缘起与延伸阅读
- “帝制时期中国史”私房推荐书目
- 八部论著解读
-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 杨讷:《丘处机“一言止杀”考》
-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 姚念慈:《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
- 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 王汎森:《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文献中“自我压抑”的现象》
- 页
- 中国村落史
- 目录
- 中国村落史(上册)
- 目录
- 自序
- 第一章 概论
- 第一节 村落的定义与内涵
- 第二节 村落的由来与村落的形成及其特征
- 一、文明的起源与村落的产生
- 二、国家的出现与村落的行政化
- 三、村落共同体的形成
- 四、村落的现代转型
- 第三节 中国村落的特征
- 一、村落的活态性特征
- 二、村落的血缘性特征
- 三、村落的地域性特征
- 四、村落的封闭性特征
- 第二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中国的早期村落
- 第一节 村落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 一、发生学视域下的村落起源
- 二、农业的兴起与村落的形成
- 三、社会的分化与早期村落变迁
- 第二节 史前聚落遗址
- 一、黄河流域主要史前聚落遗址
- 二、长江流域主要史前聚落遗址
- 三、史前聚落遗址的特征及价值意义
- 第三节 国家的诞生与村落的蠡测
- 一、早期国家的出现与村落
- 二、商周时期的方国与聚落
- 第一节 村落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 第三章 国家一统下的村落管控与治理
- 第一节 秦汉统治制度下的村落
- 一、乡里制度与村落
- 二、重农抑商政策与村落
- 三、文化一统政策与村落
- 第二节 国家管控下的乡野聚落
- 一、乡野聚落的类型
- 二、国家对乡野聚落的管控
- 第三节 秦汉村落的形态
- 一、考古发现的主要村落遗址
- 二、秦汉村落的规模与形态特征
- 第四节 秦汉村落中的农耕文化
- 一、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具
- 二、节日文化与信仰文化
- 第五节 秦汉少数民族地区的聚落
- 一、北方地区的聚落
- 二、西域地区的聚落
- 第一节 秦汉统治制度下的村落
- 第四章 南北分裂割据时期的村落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村落组织
- 一、乡里组织的兴废
- 二、屯田村落的形成与组织系统
- 三、永嘉之乱与坞壁的兴起
- 四、三长制下的北朝村落与组织
- 第二节 “村”的出现及其发展
- 一、“村”与自然聚落
- 二、村落的规模及形态
- 第三节 村落社会的生产生活
- 一、农业发展与生产工具
- 二、村落的日常生活与节俗
- 三、宗族观念与村落
- 四、村落经济与商贸活动
- 五、村落与宗教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村落组织
- 第五章 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村落的制度化
- 第一节 隋唐五代村落的制度
- 一、村坊制度与村落
- 二、赋税制度与村落
- 第二节 隋唐五代村落的兴衰
- 一、隋唐村落的发展
- 二、晚唐五代村落的衰落
- 第三节 隋唐五代村落的形态
- 一、村落类型及其特征
- 二、村落的景观与建筑
- 第四节 村落社会的生产生活
- 一、草市的发展与村落
- 二、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具
- 三、民间组织与村落
- 四、文化教育与伦理教化
- 五、村落中的宗教
- 第五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村落
- 一、西北地区的村落
- 二、青藏地区的村落
- 三、北方地区的村落
- 第一节 隋唐五代村落的制度
- 图片来源
- 中国村落史(下册)
- 目录
- 第六章 文化大繁荣与村落制度民间化
- 第一节 宋元乡村基层组织的演变
- 一、从乡里制到管耆制
- 二、熙丰以后的都保制
- 三、蒙元时期的村社制
- 第二节 宋元村落的民间治理
- 一、宗族制度与村落社会
- 二、乡约制度与村落治理
- 三、基层组织与“宋型家庭”
- 第三节 宋元村落的生产生活
- 一、市镇发展与宋元村落
- 二、农具革新与农业发展
- 三、乡村教育与村落社会
- 四、村落与宗教的世俗化
- 第四节 宋元村落的形态
- 一、人口迁徙与村落
- 二、宋元村落的规模
- 三、村落的环境与建筑
- 第五节 辽、金、西夏的村落
- 一、契丹入侵与辽国的村落
- 二、女真内迁与金国的村落
- 三、党项割据与西夏的村落
- 第一节 宋元乡村基层组织的演变
- 第七章 文明的繁盛与村落共同体的形成
- 第一节 明清乡村基层组织的演变
- 一、从都保制到里甲制
- 二、保甲与里甲的并行
- 三、基层组织与自然村落
- 第二节 明清村落的治理
- 一、宗族制度与村落
- 二、乡约制度与村落
- 三、乡贤士绅与村落
- 四、乡村教育与村落
- 五、民间信仰与村落
- 第三节 明清村落的发展与变迁
- 一、村落的分布与地域差异
- 二、军事发展与戍边村落
- 三、人口迁移与村落
- 四、市镇发展与村落
- 第四节 明清村落的环境与景观
- 一、村落的布局
- 二、村落的景观
- 三、村落的建筑
- 第五节 明清少数民族地区的村落
- 一、西藏地区的村落
- 二、西南地区的村落
- 三、新疆地区的村落
- 四、蒙古地区的村落
- 第一节 明清乡村基层组织的演变
- 第八章 文明的转型与村落的变迁
- 第一节 社会变革与晚清民国村落
- 一、西学东渐与村落社会
- 二、近代工商业发展与村落
- 三、乡村建设运动
- 第二节 社会动荡与晚清民国村落
- 一、晚清农民运动与村落
- 二、军阀混战与村落
- 三、抗日战争与村落
- 四、解放战争与村落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与村落
- 一、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与村落
- 二、“破四旧”运动与村落社会
- 第四节 城镇化进程与村落
- 一、基层政权的建设与村落
- 二、土地政策的变化与村落
- 三、城市化发展与村落变迁
- 四、传统村落的研究与保护
- 第一节 社会变革与晚清民国村落
- 附录 我国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存现状与
- 图片来源
- 页
- 文明的边疆:从远古到近世
- 目录
- 序言 传统丝绸之路上的动力机制
- 第一篇 凿空之举 从文明的边疆到西眺罗马
- 第一章 人类的童年与文明的边疆
- 第二章 远古神话中的东方与西方
- 第三章 希腊化时期:丝路之前的中西文明交流
- 第四章 凿空之举:张骞出使西域
- 第五章 东汉与罗马:丝路帝国的遥望
- 第二篇 诸神入华 东来传经与西行求法
- 第一章 从西域神僧到中土大唐:佛教入华
- 第二章 从敦煌飞天到杨贵妃的胡旋舞
- 第三章 景教入华:唐代的基督教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 第四章 中古丝路上的粟特商人
- 第五章 中古丝路上的“西游记”
- 第三篇 季风南海 陆上丝路的衰落与海上丝路的兴起
- 第一章 天方海舶:宋元南海“香瓷之路”
- 第二章 《马可·波罗游记》:从发现契丹到发现世界
- 第三章 三保太监郑和与航海王子亨利
- 第四章 晚明盛清的中欧贸易格局(上):双屿港与海上走私
- 第五章 晚明盛清的中欧贸易格局(下):澳门与广州的离岸贸易
- 第四篇 想象异邦 中欧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 第一章 “利玛窦规矩”及其意义
- 第二章 明清传教士眼中的中国政治
- 第三章 欧罗巴的“中国趣味”与紫禁城的“西洋风”
- 第四章 礼仪之争: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 第五章 18世纪晚期中国形象的逆转
- 终篇 历史视野与现实观照
- 页
- 文明的地图
- 目录
- 插图
- 序
- 绪论
- 第一部分 文明研究
- 第1章 从活字版到万维网
- 第2章 且说美索不达米亚
- 第3章 我看大中东
- 第4章 从历史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 第5章 玄奘与伊本·白图泰远游的启示
- 第6章 东方学、区域研究与丝路探索
- 第二部分 丝绸之路
- 第7章 丝路上的文化交流
- 第8章 丝绸之路的战略思考
- 第9章 乳香、石油、地缘政治
- 第10章 印度怎样看“一带一路”
- 第11章 中巴经济走廊的历史渊源
- 第12章 欧亚大陆风云录
- 第三部分 大中亚的点与面
- 第13章 大中亚与新丝绸之路
- 第14章 大中亚人口迁移
- 第15章 大中亚的文化马赛克
- 第16章 到新疆去:从梦想到现实
- 第四部分 印度速写
- 第17章 体验崛起中的印度
- 第18章 认识印度“巨象”
- 第19章 印度的“特别行政区”:本地治里
- 第五部分 波斯文明圈
- 第20章 伊朗高原的早期文明
- 第21章 波斯文化的复兴
- 第22章 伊斯兰教与入侵者
- 第23章 波斯的诗与画
- 第24章 伊斯兰教什叶派与萨法维王朝
- 第25章 波斯文明与伊朗的现代化
- 第六部分 高加索巡礼
- 第26章 高加索:欧亚交界线上的民族博物馆
- 第27章 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高加索舞台
- 第28章 北高加索与俄罗斯
- 第29章 苏联解体后的南高加索
- 第30章 国际博弈中的南高加索
- 第七部分 土耳其进行曲
- 第31章 突厥语民族西迁
- 第32章 走向共和
- 第33章 迈向现代共和国
- 第34章 博斯普鲁斯海峡与埃迪尔内
- 第35章 特拉布宗和科尼亚
- 第36章 新奥斯曼主义的浮现
- 结语
- 第37章 古丝绸之路:人类历史的地理宿命
- 第38章 新丝绸之路:欧亚非大陆的历史宿命
- 附录 “一带”和“一路”应该是协奏曲
- 页
- 穿越丝路
- 目录
- 文丛总序
- 第一章 中国发现世界:丝绸之路
- 概述
- 发现世界的中国方式
- 丝绸路上,那些伟大的西行者
- 往西,丝路上的古今费尔干纳
- 更西,在丝路上触碰中亚文明
- 逐水而行:中亚水资源考察
- 古地图里的陆上丝绸之路
- 丝路回响:中西交流下的中国古地图
- 第二章 中西风物:文明的交融
- 概述
- 东方丝与西洋镜的平行宇宙
- 丝路之丝:一种重新认识世界的方式
- 东西物流中的早期创业者
- 物种输入,1500年的历程
- 丝绸之路的植物
- 那些来自异域的动物
- 第三章 从长安到罗马:融合之路——民族、宗教、科学与艺术
- 概述
- 丝路起点,我们的长安
- 丝路尽头,那座罗马城
- 莫高窟壁画:中西融合之美
- 丝路明珠:中外交流与敦煌文化
- “官制”下的天文“西学东渐”
- 龟兹乐舞,洛阳家家学胡乐
- 从安化到圣彼得堡:中国茶叶的丝路之旅
- 第四章 中国人的海洋之路
- 概述
- 穿越马六甲海峡,有船只,还有历史
- 从广州出发,中国人驾船出海
- 海上丝绸之路:古典全球化时代
- 考古材料里的海上丝路
- 第五章 古老丝路与现代崛起:“一带一路”背后的大国战略
- 概述
- “一带一路”:大国崛起中的路径选择
- 向西,“一带一路”战略及其推进
- 人民币国际化的“热”与“冷”
- “一带一路”,海外基础设施规划
- 后记 延续文明的故事
- 页
- 访古寻城
- 目录
- 元上都:金色的荒城
- 琼佳臧比:天台之路
- 洛阳:三春流水
- 庞贝:幽晦的密室
- 北庭故城:看见的,和看不见的
- 塞勒姆:女巫在我们的城市中
- 长安:山川城郭都非故
- 罗马:凯旋之路
- 芜湖:无名的故乡,无名的风景
- 拉贾斯坦:未期的天堂
- 洛阳II:千年万岁阳春曲
- 奈良:古都若只如初见
- 长安II:最后的『物证』
- 马丘比丘:被重新『发现』的文明
- 页
-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