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耻辱:珍珠港事件后的六个月(写太平洋战争历史的“鼻祖之书”,普利策奖得主约翰·托兰还原美日太平洋大战的典范之作,真实再现奠定太平洋海上霸权的180天,《科克斯书评》《纽约时报》等知名媒体赞誉推荐)_AZW3_MOBI_EPUB_约翰·托兰
内容节选
序章 迅雷不及掩耳 1941年11月26日,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 C ordel H ull) [1] 向日本发出一份措辞强硬的照会。12月6日,华盛顿当局等待着东京方面的回复。根据回复的情况,美利坚合众国与日本很可能迎来两种结局——或是维持岌岌可危的和平,或是遽然爆发战争。 位于马萨诸塞大道的日本驻美大使馆处于极度紧张的氛围,因为外务大臣东乡茂德 [2] 刚刚传来三条指令: 1.针对美方11月26日发出的提案,政府经过慎重商酌,最终拟出一份对美备忘录,现附于另行的902 B号电报。 2.备忘录篇幅甚长,将分为14个部分发送,预计你方或在明日接收完毕。如今实为千钧一发之际,备忘录接收完毕后,请暂时秘而不宣。 3.至于此份备忘录何时提交给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将另有电报通知。等待通知电报时,请完善文书工作,做好万全准备,以便在指示下达之际立即向美方提交备忘录。 此一攸关国家兴亡之日的到来,早在1940年的夏末便埋下了伏笔。那时德国不费吹灰之力便攻下比利时、荷兰与法国,征服英格兰似也指日可待;而在地球的另一端,日本对中国不宣而战,在战争之中难以抽身。世界列强之中,唯有美国与苏联尚保持着和平局面。 美国国内的意见分为两派。以富兰克林·D .罗斯福( Fr anklin D . R oosevelt)总统为首的干涉主义派坚信,只有帮助各民主国家击败侵略者,才能保障美国的未来,实现长治久安。总统的意见为两大群体所支撑:一是“不列颠包裹” [3] 组织;二是少数族裔——他们的欧洲亲属落在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的魔爪之中。 反战团体的规模更为庞大,聚集着各种各样的组织与群体:以查尔斯·林德伯格( C harles L indbergh)为代表的“美国优先” [4] 组织,参议员博拉( B orah) [5] ,德裔美国人族群,由美国共产党及工党主导的“美国和平动员” [6] 组织,以及美国中西部那些同情英国与中国,却又不希望卷入战争的老派孤立主义者。 9月3日,罗斯福与遭到海上封锁的英国进行交易,用50艘老旧驱逐舰交换数个基地。 [7] 孤立主义者大为震怒,称此举不过是总统的一项策略,意在掩人耳目般地将美国拖入战争。9月27日,日本正式加入轴心国集团,使得情况进一步恶化。德意日三国签署三方协定,承认“日本在大东亚新秩序建立方面的领导地位”,同时把“欧洲新秩序”的建立权托付给希特勒及墨索里尼。三方承诺,若任意一方受到“现时并未参与欧洲战争及中日战争的国家攻击”,另外两方须予以援助。 三方协定是一封隐晦的恐吓信,警告美国其很可能会陷入大西洋、太平洋两线作战的危险。然而,恐吓却起到了反作用。许多美国人之前还在孤立主义与干涉主义之间犹豫不决,此时发现侵略者已狼狈为奸,认为美国受到直接威胁,于是被迫站到罗斯福阵营中去了。1941年3月11日,罗斯福终于获得足够的支持以通过《租借法》( L end - L ease A ct) [8] 。尽管“不直接参战”,此时的美国已致力于向同盟国提供源源不竭的军事支援,成为民主世界的兵工厂。 《租借法》通过的3个多月后, 6月22日,希特勒突然入侵苏联,包括轴心国盟友在内的世界各国无不大感震惊。美国的孤立主义运动原本就势头不振,因希特勒此举便越发衰败下去。对苏联整体持同情态度的“美国和平动员”组织立即崩解,其成员在一夜之间转而支持干涉主义,甚至比罗斯福更加激进。 日本统治阶层也因希特勒此举而产生骚动。部分人士认为应当立即出兵西伯利亚,却遭到陆军否决。诚然,五年来,日本陆军大多数的关键举措都是在针对日益强盛的共产主义力量,但近卫内阁的陆军大臣东条英机大将认为,出兵西伯利亚风险太大。东条主张将矛头指向东南亚,那里遍地是锡、橡胶与石油,堪称宝库。 希特勒对苏开战初期取得惊人战果,轰动世界;而日本也在7月25日兵不血刃便进驻中南半岛 [9] 。此时的世界强国之中,仍保持和平的只剩下美国。7月26日,罗斯福下令冻结日本所有在美资产。那是一着险棋,将两国关系推到战争的边缘。海军作战部长担心会刺激并导致武力冲突,但罗斯福执意如此。此举可谓是一场经济闪电战,谁知还有更厉害的后着——美国宣布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将日本作战的生命线一刀切断。 此举颇见成效。日本是一个极具活力的国家, 7400万人口挤在几座小岛上,总面积甚至比不上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此类国家往往面临一个选择:要么扩张领土,要么在困顿中沦为二流。日本当然也不例外,其领导人振振有词:近100年来,西方对东方如何地巧取豪夺,全世界都看在眼里,美国当时也并没有置身事外,怎么事到如今,反要在中国问题上摆出一副超然清高的面孔? 在双方极端分子的刺激下,两国关系迅速恶化。其时,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 [10] 正与赫尔国务卿在华盛顿进行谈判,但日本军部领导人认为达成协议的机会渺茫。军部主张......
- 信息
- 插图
- 序章 迅雷不及掩耳
- 第一部分 征服的时刻表
- 第一章 攀登新高山
- 第二章 虎……虎……虎……
- 第三章 “克拉克上空发现敌机”
- 第四章 故此,目标唯有击沉敌舰
- 第五章 那船太漂亮了
- 第二部分 崩溃的防御
- 第六章 殊死对峙
- 第七章 威克岛末路
- 第八章 恐慌
- 第九章 黑色圣诞节
- 第三部分 巴丹之战
- 第十章 通往巴丹之路
- 第十一章 阿布坎之战
- 第十二章 退却
- 第十三章 海角与孤地
- 第四部分 两个帝国的灭亡
- 第十四章 不设防之岛
- 第十五章 “荷兰将士钢浇铁铸”
- 第十六章 爪哇海战役
- 第十七章 愿于美好时光,你我再会
- 第五部分 巴丹困兽
- 第十八章 “……我还会回来”
- 第十九章 圣周五攻势
- 第二十章 宁可死上一千回
- 第二十一章 死亡行军
- 第六部分 从屈辱到胜利
- 第二十二章 “问心无愧”
- 第二十三章 奇妙的降伏
- 四章 “勇敢冲刺,坚决攻击”
- 第二十五章 局势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