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世仇:英法愛恨史三百年─從路易十四、邱吉爾到歐盟_AZW3_MOBI_EPUB_羅伯特.圖姆斯,伊莎貝爾.圖姆斯

内容节选

第七章 摘下和平果實 那些穿紅制服的人適才用法蘭西人的血,把自己的衣服染得更深,而正統的君主國跟在他們後面,進了巴黎。 —— 勒內.德.夏多布里昂1 罷黜政治領域與知識領域中的絕對權力……這便是英格蘭在我們文明發展中扮演的角色。 —— 富蘭索瓦.基佐(François Guizot)[1],一八二八年於巴黎大學講授歐洲文明課程2 經歷拿破崙的「百日復辟」之後,權力現況已經相當明顯。盟軍占領北法與東法,徵收七億法郎的戰爭賠款(其中有五億是占領期間的開銷),並拆除法國邊境具有戰略地位的防禦工事。卡斯爾雷那紙由四國簽訂、意在防止法國侵略捲土重來的《休蒙條約》依然有效,海軍部則繼續祕密刺探法國的海軍基地,畢竟小心駛得萬年船。波旁復辟 —— 英國人期待的法國問題解方 —— 將在一八三○年遭到推翻,繼承的七月王朝(July Monarchy)也在一八四八年被迫結束。但故事的結局不算完全徒勞無功。法國史家皮耶.羅桑維隆(Pierre Rosanvallon)曾指出,我們能用兩種不同的史觀來看這段時期的法國歷史。3其一是「雅各賓式」史觀,強調衝突,強調一連串至少延續到一八七○年代的革命與戰爭。其二則是「英式」史觀,講的是改革的延續性,但在法國卻鮮有人提及。從後一種史觀來看,復辟標誌著立憲政府(詳細複製了英國西敏體系)的開端,英國下議院的演說家們也為法國新國會提供有關議事規則的建議。法國擁有的思想、政治與文化自由遠高於過去舊政權、共和國或拿破崙治世時。類似基佐等有影響力的聲音,則主張兩國已成為夥伴。過去的觀念認為,兩國是將全世界分為兩個陣營的兩大對手,只是如今人們卻認為兩國是兩大自由國度,以捍衛、傳播自由為使命。然而,雙方仍有許多人對此說並不信服。 我們的敵國友人 每一位巴黎妓女高喊:「祝我們的敵國友人萬歲!」 —— 皮耶.尚.德.貝杭傑寫的歌 總而言之,英格蘭人無論其階級出身,無論人在何方,都表現出他們一貫的模樣:趾高氣昂。 —— 一位巴黎醫生的回憶4 我說不清是什麼讓我如此討厭法國;我想,其中一個原因是,我期望太高了。 —— 十五歲的瑪麗.布朗(Mary Browne)5 一如既往,「和平」就等於旅遊業興起,取代私掠,成為海峽口岸主要的生計來源。浩蕩駕到的英國人「多得無人能比」 —— 一八一五年時約有一萬四千人,是所有遊客的百分之七十至八十 —— 外國君主、政治人物與冒險家來到法國,享受本國軍隊贏來的一切;但英國人人數之多,讓當地人以為所有外國人都是英國人。6「英式」旅館與講英文的侍者在長期的蟄伏後紛紛冒出頭來。我們難免認為法國已大不相同:不光是勝利的英國人,連法國也把自己扯得粉碎,將英國人以前所讚賞的事物摧毀了大半。遊客打探恐怖統治時期令人毛骨悚然的一手故事。他們提到傾頹的教堂、廢耕的田地,以及乞丐出現的頻率 —— 甚至有些乞童跟士兵學了點英語:「你好。爸爸給我錢。祝福你。」7法國如今成為英國人能有優越感的地方。拿破崙的妹妹波林.波拿巴(Pauline Bonaparte)遷離她位於聖奧諾雷市郊路(Faubourg Saint-Honoré)的宅第,換卡斯爾雷搬進去,接著是威靈頓,以及此後的每一任英國大使。波林原本擺床的高臺改放一張豪華的王座,供造訪的君主使用。8小說家華特.史考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曾經在法國度過一段美好時光。他把巴黎形容成一座冰封之湖,湖水雖深不見底,但如今人們可以在上面滑冰,無須害怕。英國人再也不需要特別得體的表現,也不再有過去那種文化不如人的感受。遊客紛紛趕往羅浮宮,心知本國政府已準備處理宮中大部分的收藏品。如果把法國漫畫家的作品當真,那麼,英國人從此不覺得自己得用法式時尚來隱藏身上的英國特點。以前,切斯特菲爾德勳爵認為,如果被人當成法國人,那可是最高的讚美;如今,英國大使夫人格蘭威爾女士(Lady Granville)聽見法國熟人耳語說「絕對沒人想到她是英格蘭人」時,卻為此火冒三丈。9 不過,至少從觀感上來說,法國居然有這麼多地方沒有變化,這也令人震驚。作家懷抱與五十年前一樣的屏息與興奮之情,描述的巴黎魅力所在也與當年無異,當然多少有不贊同的地方。雖然發生過革命,但巴黎的車駕仍然能威脅行人生命與四肢安全。英國人依舊認為法國人「冒失」又多話(「他們絕對不會說是自己有不懂的事」)。法國人同樣覺得英國人拘謹、不善表達。威靈頓省話的譏諷,讓與他認識不深的法國人百思不得其解。有一次,有位女士問他為什麼得花這麼多時間渡過阿杜爾河(Adour),他回道:「因為有水,夫人。」類似瑪麗.布朗這等年紀的英國青少年再度尋覓起法國家教,學上流社會的舞蹈、繪畫、寫作與音樂,彷彿羅伯斯比爾從未存在過。但瑪麗(是個言詞尖銳的人)覺得自己的老師很無能(雖然學費便宜),還發現只有一位老婦人所流露的「法式教養……和我所期待的一模......

  1. 封面
  2. 目錄
  3. 出版緣起
  4. 引言
  5. 第一部 —— 鬥爭
    1. 第一章 英倫入歐
      1. .太陽王
      2. .奧蘭治的威廉
      3. .流亡:胡格諾派與詹姆斯黨
      4. 歐洲心臟英國:一六八八年至一七四八年
        1. .馬爾博羅出發打仗啦
        2. .豐特努瓦:一七四五年五月十一日
      5. 法蘭西與小騎士:一七四四年至四六年
        1. .象徵
      6. 終末之始
        1. .為最符合基督精神之陛下效勞
      7. 錢啊:拿黃金打仗
      8. 英國:「拿金幣破窗」
        1. .吹泡泡
      9. 法蘭西:破產地主
    2. 第二章 所思、所悅、所見
      1. .為彼此做肖像:拉邦與漢彌爾頓
      2. 探索知性之旅
      3. 旅人故事
        1. .布朗的英格蘭
        2. .瑟雷爾女士與博卡日夫人
      4. 感受力流行:帕梅拉與茱莉的年代
        1. .最真誠的恭維形式
        2. .另一位帕梅拉
      5. 愛恨糾葛
        1. .畫成教訓
        2. .蓋瑞克的法國舞者
      6. 法人與莎翁:伏爾泰時代
    3. 第三章 世界之權柄
      1. 糖與奴隸
      2. 印度諸地之富
      3. 幾畝的雪地
      4. 七年戰爭:一七五六年至六三年
        1. .背信忘義的阿爾比翁
        2. .殺雞儆猴
      5. 皮特與舒瓦瑟爾
      6. 勝利年代:一七五七年至六三年
        1. .死為英雄
      7. 占領全球
        1. .語言:挑戰法語霸權
    4. 第四章 復仇者的悲劇
      1. 舒瓦瑟爾復仇記
      2. 拿掉「不列顛」的「大」:第二次美洲戰爭,一七七六年至八三年
        1. .走進費加洛世界
        2. .心懷革命的貴族
        3. .搶救阿斯吉爾上尉
      3. 現世報:一七八三年至九○年
        1. .板球:八九年巡迴賽
    5. 第五章 理念與刺刀
      1. 至福之晨
        1. .反思革命
        2. .食人族與英雄
      2. 光榮之日
        1. .革命流亡者
      3. 內傷
      4. 從無法得勝的戰爭到不穩的和平
        1. .十年來第一吻!
      5. 文化之戰
    6. 第六章 令世界改頭換面
      1. 拿破崙的願景
      2. 地表最佳希望?英國的抵抗:一八○三年至○五年
        1. .非典型戰爭
        2. .未竟之事的遺跡
      3. 巨鯨與大象
      4. 大陸封鎖對決聖喬治金騎
        1. .俘虜
      5. 從塔古斯河到別列津納河:一八○七年至一八一二年
      6. 入侵:一八一三年至一四年
        1. .英格蘭人墓地
      7. 第二次百年戰爭結束:一八一五年
        1. .滑鐵盧的迴響
    7. 第一部 結論與異見:「第二次百年戰爭」誰勝誰敗?
    8. 插曲 聖赫倫那觀點:一八一五年十月至一八二一年五月
  6. 第二部 —— 共存
    1. 第七章 摘下和平果實
      1. 我們的敵國友人
        1. .英國人在巴黎
        2. .英式快餐
        3. .波城:貝亞恩的英國
      2. 浪漫相遇
        1. .法國人與莎士比亞:浪漫時代
      3. 棉花國王與絲綢女王
        1. .粗工與「瘤頭棒子」
      4. 愁雲慘霧
      5. 是盟友,還是「敵法國」?
    2. 第八章 不成戰爭的戰爭
      1. 美夢:第一次「摯誠協定」,一八四一年至四六年
      2. 「天佑這道狹窄的海」:從革命到帝國,一八四八年至五二年
        1. .親王總統的第一夫人
        2. .去國懷鄉:雨果與法國的雷霆之聲們
      3. 「這般忠實的盟友」:一八五三年至六六年
        1. .軍中同袍
        2. .給波拿巴的伯明罕炸彈
      4. 雙城記
        1. .巴黎的英格蘭特產:女裝設計師與妓女
        2. .法人眼中的倫敦
      5. 隔岸觀火:一八七年○至七一年
        1. .流亡人士:經歷「凶年」之後
    3. 第九章 衰頹與重生
      1. 下入深淵
        1. .感官之樂朝聖者:威爾斯親王與奧斯卡.王爾德
        2. .墮落與腐敗
      2. 重生:權力與帝國
        1. .英法海底隧道:虛假的曙光
        2. .教育、教育、教育
      3. 讓法人有點血色
      4. 食物與文明
      5. 臨淵:一八九八年至一九○二年
        1. .流亡:奧斯卡.王爾德與埃米爾.左拉
        2. .想像敵人
      6. 離淵:邁向新《摯誠協定》,一九○二年至○四年
        1. .我們的好愛德華萬歲
      7. 第二部 結論與異見
      8. 插曲 各種觀感
  7. 第三部 —— 生存
    1. 第十章 止戰之戰
      1. 從協定到同盟:一九○四年至一四年
      2. 英國人與法國防務:一九一四年
      3. 湯米大兵與法國人
        1. .廊酒加熱水
        2. .足球
      4. 僵局與屠戮:一九一五年至一七年
      5. 慘勝之路:一九一八年
      6. 悼念
    2. 第十一章 失去和平
      1. 失望悲劇:巴黎與凡爾賽,一九一八年至一九年
        1. .克里蒙梭 —— 幻想破滅的親英派
        2. .凱因斯先生的政治後果
      2. 疏遠:一九一九年至二五年
        1. .海底隧道:順天命
      3. 五味雜陳:一九一九年至三九年
        1. .從「巴黎的英格蘭人」到「好萊塢的法國人」
      4. 通往黝暗深淵:一九二九年至三九年
    3. 第十二章 最輝煌的時刻與最黑暗的年代
      1. 「假戰」:一九三九年九月至一九四○年五月
      2. 大難臨頭:一九四○年五月至六月
        1. .敦克爾克與法軍: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四日
        2. .「再也不是兩國」:一九四○年六月十六日
        3. .凱比爾港
      3. 邱吉爾與戴高樂
      4. 扛起洛林十字
      5. 添柴加薪
      6. 解放:一九四三年至四四年
    4. 第三部 結論與異見
    5. 插曲 法國人跟莎士比亞:另一場法國大革命
  8. 第四部 —— 重振
    1. 第十三章 尋求定位的失落帝國
      1. 歐洲願景:一九四五年至五五年
      2. 帝國潰敗:一九五六年
      3. 歐洲的復仇:一九五八年至七九年
        1. .更高、更快、更昂貴:協和號情節
      4. 尊大自滿與墮落之樂
        1. .我愛你,我不愛你
    2. 第十四章 分道更揚鑣
      1. 法國的歐洲?英國的歐洲?拿破崙對上亞當.斯密
        1. .法國與福克蘭戰爭
        2. .柴契爾夫人與法國大革命:一九八九年
      2. 咫尺天涯
        1. .海底隧道:突破
        2. .語言:用舌頭投票
      3. 大小很重要
        1. .不甚相像的雙胞胎
      4. 歐洲戰鬥民族
        1. .錙銖要必較
        2. .死活都要當朋友:慶祝《摯誠協定》,一九○四年至二○○四年
        3. 二○○五年:似曾相似又一回
    3. 第四部 結論與異見
  9. 後記 抽絲剝繭
  10. 致謝
  11. 注釋
  12. 全書引用書目
  13. 版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