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海外版》2021年合订本_AZW3_MOBI_EPUB_《散文海外版》编辑部
内容节选
繁星照耀 ◎ 习习 是的,又要说起儿时生活的工厂大院,那个寄生于木器厂的群居院落。有着时代气息的“大老粗”称呼,似乎就是因着父亲这辈新中国第一代工人应运而生。院落里纸张和字迹十分匮乏,最常见的撒满字迹的纸张是报纸。大部分报纸被糊成房间的顶棚,深夜,梁上君子尖着嗓门呼朋引伴彻夜鼠窜,啃食那些粘贴了稀薄粮食的字迹。 那时,报纸上的字迹只作为字的样子存在,包括工厂长长的白围墙上鲜红的标语,每个字高大得像建筑物,结尾的感叹号,挂着我见过的最重的秤砣。当然课本除外,它们曾被我们在老师的教导下心不在焉地啃噬过,不到放假,课本已成了卷心菜。再到学期初,领到崭新的课本,最先做的是,用蜡笔给插图填色。那时,我们普遍可以画出天安门和向日葵的大致样貌,天安门城楼用黄蜡笔散射出光芒,而向日葵的花盘画出来也像太阳。它们充满隐喻,我们那时并不清楚。 但最大的奇迹是,在我的不识字的大老粗父母家,竟有一本没头没尾的翻译过来的书。在我的记忆里它来去无踪形迹可疑,但它的存在隐约而又坚定。这本书,从头至尾几乎都在描绘一片海,不是中国的海,而是遥远的古巴临海。在穷困干涸的黄土高原,这本湿润的书带给我无穷想象,书里海浪般铺排着一层层好看的形容词。而且,关键是,古巴是甜的。在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我们能吃到大大的古巴蜜枣,蜜枣外表泛一层白,那是渗出的糖,能甜到骨头里的糖。我还记得枣核的形状,像两页背靠背翻卷合拢的纸,两页纸优美地合拢出一条低洼的细缝。古巴是甜的,所以,我觉得海水一定也是甜的。我时常想起一个叫人疼惜的情景,深夜,弟弟不知为何一直哭,奶奶哄不乖他,我则无望地看着玻璃柜里的一个小铁盒,白天,我用舌头舔了盒子的边沿,上面粘着不多几粒白糖,那是我偷窥到的秘密,那个混迹于普通盒子的铁盒其实是糖盒,我不能告诉奶奶,弟弟喝点儿糖盒里白糖泡的水就不哭了。 很多年后我读美国作家托尼·莫尼森的《宠儿》,那个阴魂不散的宠儿,一味渴念着甜,她贪吃所有的甜食。我想,在人世,爱、富足、欢乐、明媚这些美好的意思缠绕出了“甜”,甜是人类共同的欲望。在这本弥漫了深重苦难的书里,托尼·莫尼森写苦痛时用的都是极甜美的词语,比如孕育了宠儿的地方叫“甜蜜之家”,母亲亲手扼杀掉她刚出世的孩子,却给她起名“宠儿”,母亲这样说她的宠儿的死:“她死得很轻柔,轻柔得像奶油似的。” 家里那本没头没尾的书上,我划满了波浪。这本书带来的单纯的甜美,让我想起英国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儿童诗,史蒂文森在诗里说“我”能猜出字母的颜色,一天,我读着他的儿童诗睡着了,醒来时,我感觉扣在胸前的这本书是橘色的,暖暖的纯净的橘色。 那是我的第一本课外书、我的写作启蒙。在我的知识发育基本萎缩的童年,我和大院的孩子们在大老粗父母的呵斥声里野生野长。而这样的开满花朵结满糖汁的书,就像干裂的土地渴望的水。无法解释我何以从小对文字的爱是那样的不屈不挠,借同学的课外书第二天一早要归还,很多个晚上,为省电,我正兴味盎然地看书时,母亲决绝地拉下了灯绳,“啪嗒”,屋子漆黑,我跳上炕,把头藏在更黑的被子里嘤嘤哭泣。只能说命中注定,注定我和文字在懵懂中相知相遇,然后与它一辈子牵扯不已。也因为严重的营养亏缺,像托尼·莫尼森的宠儿一样,我自小像珍爱糖一样,珍爱书籍和纸张。 一直记得小时候看过的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七个人抬着一个光泽幽暗的铜像,走啊走,故事不断闪回,七个人回忆着被铸成铜像的第八个人,具体内容不大记得了,但我深记那异样的氛围。少年时候看过的很多电影在记忆里消失了,而这个色调近乎最为幽暗的一部电影却被我一直记得,为什么?因为新奇,和能够抵达新奇背后的自由。创造是需要自由的,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喜欢枪炮与玫瑰(Guns N'Roses)乐队的缘故,沉痛的撕心裂肺,有形式上的革命,更有内心深处的自由释放。于我而言,那是被压抑的闪电。大学毕业后,我当了多年老师。老师,一个循规蹈矩的职业,而不谙世事的我却不断进行着各种细小的反思,无效的繁文缛节、非教学意义的各种角逐,我像《百年孤独》中藏在墙角啃食泥土的雷蓓卡,耳机里放的是震耳欲聋的摇滚。 经历过漫长的沉闷压抑,在闪亮的革故鼎新中,我更倾心于阅读那些从内容到形式都新奇陌生的外国文学作品,包括我后来读到的《宠儿》《哈扎尔辞典》《羞耻》、布罗诺·舒尔茨和卡彭铁尔的小说,还有埃克的《玫瑰的故事》《傅科摆》、黑塞的《玻璃球游戏》等。这样的书,让人的感官和思想苏醒,尽管我在阅读时时常有很强的无力感。 在我可以有自由的心境随意阅读时,我读到了一本被誉为“英国最伟大的超现实主义小说大师”M.R·詹姆斯写的《炼金术士及其他鬼故事》。我想借这本书,说说阅读的另一种乐趣。 出生于1862年的M.R·詹姆斯是一位大学教授,还是英国中世纪手稿及早期基督教领域的杰出学者。他的故事有老派英国学者的彬彬有礼,因而制造......
- 总目录
- 散文海外版2021年第1期
- 封面
- 页
- 目录
- 特别推荐
- 犯驿记
- 回乡记
- 作家专栏
- 植物志
- 别具只眼
- 汨罗江畔,屈原与杜甫的相会
- 康熙君臣杂说
- 陈情与感动
- 弄墨心得
- 那片树林里的悲欢
- 作家视野
- 皋陶,一个人的四千年
- 绍兴五记
- 中秋漫忆
- 命运的伏笔
- 我的村庄去哪儿了
- 散文新星
- 一场预见的分离
- 性情写作
- 午后
- 瓷路迢迢
- 九连屋
- 天上大风
- 山苍水寒
- 此生未免太飘零
- 散文海外版2021年第2期
- 封面
- 页
- 目录
- 特别推荐
- 生命胜利了(外一篇)
- 暂居漫记
- 作家专栏
- 居延在斯
- 别具只眼
- 远通吴楚
- 天上的街市
- 潜伏在医简里的草木和沙场
- 宽成都,窄成都
- 作家视野
- 童年野趣留乡愁
- 遇到桑格格
- 喝茶记
- 又见桃花源
- 查干湖笔记
- 《星火》原浆散文大展
- 鸟窝
- 生儿育女
- 宁都的秋
- 突然老去
- 散文新星
- 野棉花山
- 性情写作
- 三撼冲天溪
- 靖港的雨
- 吴堡的饼子
- 扇上桃花
- 渡儿
- 散文海外版2021年第3期
- 封面
- 页
- 目录
- 特别推荐
- 跑步、文学、鹅掌楸 李敬泽
- 我,世界 汪惠仁
- 作家专栏
- 从岩画里跑出来的牦牛 陈启文
- 别具只眼
- 哲人册页 赵丰
- 黑金 张林华
- 少年缸的屋场光阴 周缶工
- 泰州早茶 董小潭
- 重庆的懒腰 李海洲
- 作家视野
- 棕皮手记:三尺 于坚
- 母亲,母亲节 王鼎钧
- 山河故人 羌人六
- 隐身幕后 航鹰
- 人与自然
- 好树如诗 王剑冰
- 西戈壁晒秋 龚培德
- 往返之途 易清华
- 安静的草原多么清澈 李新勇
- 书海撷英
- 流人故事集 冯杰
- 性情写作
- 高阳一梦 吴文君
- 踢球记(外一篇) 庞余亮
- 多是人间有情物 徐慧芬
- 烈士墓前,那个红衣少女(外二篇) 谷子
- 散文新星
- 我的黄金时代 陈琼琼
- 川上的婚姻 黄其龙
- 散文海外版2021年第4期
- 封面
- 页
- 目录
- 特别推荐
- 大地上的家乡
- 时间里的母亲
- 作家专栏
- 春天的记忆
- 别具只眼
- 彭山访故人记
- 那年那日那月
- 上河塘下的文脉
- 老屋简史
- 山水册页
- 疙瘩先生
- 人与自然
- 野食
- 动物札记
- 网事
- 散文新星
- 倒置
- 身骑白马
- 作家视野
- 战地断鸿(外一篇)
- 凤城五路
- 武威的殊途
- 曾经的诵读
- 性情写作
- 彩云易散琉璃脆
- 山中蜜事
- 名人故居行
- 我的田野记忆(节选)
- 散文海外版2021年第5期
- 封面
- 页
- 目录
- 特别推荐
- 悲悯与怜爱(外一篇)
- 汪曾祺与《史记》
- 作家专栏
- 明亮深邃的眼(外一篇)
- 别具只眼
- 如果我是一条老街
- 北方有所寄
- 指纹里的往昔
- 好戏如佳人
- 人与自然
- 蔬菜江湖
- 傩影
- 今昔翁丁
- 保国寺的雨
- 作家视野
- 王朝夹缝中的男人与女人
- 钱锺书眼中的唐代诗人
- 天津的书店
- 橡皮擦
- 散文新星
- 对岸
- 性情写作
- 吃饭乃人间最好事
- 曾经人间的烟火
- 檐下燕
- 伙伴
- 逆光中的小镇
- 散文海外版2021年第6期
- 封面
- 页
- 目录
- 特别推荐
- 天与春秋——《春秋传》之一 李敬泽
- 赞美课 李修文
- 作家专栏
- 颜色的秘密 李晓君
- 别具只眼
- 海棠依旧最西府 宋一川
- 陌生之旅 朱强
- 在古中国 黑陶
- 湄公河访礁 黄风
- 故乡的斑鸠 罗大佺
- 越地绝味 陈荣力
- 作家视野
- 苏东坡的竹 李青松
- 南湾植物 刘汉斌
- 在还没有大亮起来的夜里 雍措
- 繁星照耀 习习
- 逃避之路 赵勤
- 边地的美学 阿贝尔
- 散文新星
- 樱桃树与红裙摆 丁予淇
- 性情写作
- 我们一起度过美好时光 冯唐
- 斯人已去,青年已老 张惠雯
- 书房记 李光泽
- 辣蓼记 张雄文
- 霜气 许冬林
- 石峁山上皇城台 张凌云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散文专辑
- 有一个故事,叫长江 刘汉俊
- 遥望丝绸之路 马晶
- 封二
- 散文海外版2021年第7期
- 封面
- 页
- 目录
- 特别推荐
- 画师
- 船娘
- 作家专栏
- 取暖(外一篇)
- 别具只眼
- 水最深的地方
- 生活的坚硬部分
- 县城少年之黄金年代
- 故乡的桥
- 蓝羽鸟
- 作家视野
- 自撰平生
- 治水的人或神
- 海南记
- 散落的佛珠
- 平原之河
- 散文新星
- 父亲的后半生
- 性情写作
- 荒原上的村庄
- 怀乡记
- 清明
- 隐藏在乡间的瓷
- 锄草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散文专辑
- “马栏精神”薪火传
- 在狱中,她写下托孤遗书
- 散文海外版2021年第8期
- 封面
- 页
- 目录
- 特别推荐
- 成千上万种春天
- 旷野笔记
- 作家专栏
- 中国历史的学名叫春秋(节选)
- 别具只眼
- 旧时月色
- 清明下河图
- 过双马杆
- 北风吹
- 野地怪味菜
- 我的农民父亲
- 作家视野
- 望北哨所
- 大海的元气
- 润饼上的滋味
- 在楼顶虚度时光
- 留在韩家坪的社教岁月
- 丘陵的孩子
- 性情写作
- 母亲是碗里的清水(外一篇)
- 溪水流过溪边村
- 老院子
- 买买提的柔软时光
- 春宴(外一篇)
- 神奇的河流
- 童年的月亮
- 散文海外版2021年第9期
- 封面
- 页
- 目录
- 特别推荐
- 远路上的新疆饭
- 隔离记(上)
- 作家专栏
- 遥想右北平
- 别具只眼
- 清晰的朦胧的
- “平安”归来
- 木器的重量
- 远去的河流
- 文气内外
- 作家视野
- 世上最长的大街
- 最后的乡居
- 对一棵古榔榆的“重构”
- 生生之河
- 情牵梦萦话闽东
- 活着让我惊讶
- 散文新星
- 铁路生活区的坚硬和柔软
- 性情写作
- 祖母的季节
- 南头山的旧时光
- 临渊起舞
- 荔湖,蓝在光中闪耀
- 坐看云起时
- 栀子花香
- 散文海外版2021年第10期
- 封面
- 页
- 目录
- 特别推荐
- 散文目光 余秋雨
- 隔离记(下) 李朝全
- 作家专栏
- 素食与肉食 胡竹峰
- 别具只眼
- 流水三章 林混
- 冬酿 苏沧桑
- 张骞的道路:从西安到敦煌 杨献平
- 相看两不厌 毕亮
- 驼色照片 解良
- 作家视野
- 心中宛有当时在——写在前面 潘耀明
- 阿尔莫克莎产房 素素
- 舌尖上的陕北纪略 张同武
- 人生漫游
- 们吴堡 李光泽
- 居所的微光 廖献红
- 贝加莫月光 刘元举
- 散文新星
- 少年与芫根 王小忠
- 遍地金黄 邹贤中
- 书海撷英
- 胭脂巷纪事 邱仙萍
- 性情写作
- 凤翙于高岗 吴燕萍
- 小偷(外一篇) 田鑫
- 电影往事 李公顺
- 千年不老上甘棠(外一篇) 刘克邦
- 南方嘉木 曾瑞
- 散文海外版2021年第11期
- 封面
- 页
- 目录
- 特别推荐
- 杂言三则
- 忆贤亮
- 作家专栏
- 味蕾的记忆
- 别具只眼
- 手工记
- 如鹰飞过坝子
- 孤往
- 提茶坪旧事
- 我想与酒搞好关系
- 谁在人群中喊了一声
- 作家视野
- 江上
- 秋林逸士
- 最小单位与最长流水
- 上香
- 水面的一片落叶
- 那么好的电影,那么寂寞的影院
- 人与自然
- 北京的山
- 去乡
- 木落雁南度
- 书海撷英
- 伟大的杂志
- 酒香里的中国红
- 性情写作
- 蝴蝶效应
- 那当时
- 来,我们玩跑得快
- 不过分的树
- 散文海外版2021年第12期
- 封面
- 页
- 目录
- 特别推荐
- 永不完成,雪芹最后的梦
- 又到伊犁
- 作家专栏
- 地理志
- 别具只眼
- 幻想与现实
- 沉入热汤
- 岛屿记
- 天下淮安
- 云山来信
- 作家视野
- 世人皆以东坡为仙
- 啸聚汩罗江
- 没有比一条河流醒来更让人惊心
- 赶赴一场花会
- 散文新星
- 我们的荒凉
- 投靠一棵草
- 性情写作
- 镆铘岛人
- 落叶飘过的秋
- 感恩桑植
- 蹩脚照相师
- 屋角的树
- 人与自然
- 杭州味道
- 山雀娘飞过溪涧
- 下姜遐想
- 故乡寻梦录
- 2021年《散文海外版》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