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雷德·戴蒙德作品集(套装共4册)_AZW3_MOBI_EPUB_贾雷德·戴蒙德
内容节选
第八章 格陵兰岛维京社会的挽歌 引言 在上一章,我们看到维京人曾在格陵兰岛建立一个繁华的社会。他们踏上格陵兰岛之初,会逢其适,那时的环境条件有助于他们大展宏图。他们发现了从没有人利用过的处女地,绿草茵茵,有如天然牧场,而且气候和暖,大多数年头能够生产足够的干草。同时,他们通往欧洲的海路畅行无阻,可把海象牙运往欧洲进行交易。此外,在他们的聚落或狩猎地点附近,还没见到美洲原住民的人影。 然而,渐渐地,这些有利于他们生存的因素都消失了。对此,他们自己也负有一定的责任。虽然气候变化、与欧洲交易的衰退和因纽特人的崛起等都不是他们能控制的事,但如何应对这种变局还是由他们决定的。至于对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他们一手造成的,怪不得别人。在这一章,我们将看到优势因素的改变和维京人应对变局的方式,何以使格陵兰岛的维京人走上绝路。 森林砍伐 维京人对格陵兰岛环境的破坏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破坏天然植被、造成土壤侵蚀以及切割草皮。他们一踏上格陵兰岛就焚烧林地、开垦牧场。为了取得木材和柴薪,他们又继续砍伐所剩无几的林木。由于牲畜的啃噬和践踏,林地难以再生,尤其是在冬季,惨遭冰雪摧残,植物更难生长。 花粉学家对格陵兰岛湖泊和沼泽底部沉积物进行碳年代测定,可以估计格陵兰岛天然植被遭到破坏的程度。这些沉积物样本至少能显示5种环境指标:从植物的叶子和花粉,可辨识在该地区附近生长的植物物种;木炭粒子可作为附近曾发生火灾的证据;由于湖泊底部沉积物含有被冲刷或被强风吹来的表土,通过沉积物的磁化率分析,可了解附近表土的铁矿物含量;湖泊底部还有被冲刷入内或被强风吹入的沙粒。 借由这些研究,我们可重建格陵兰岛维京牧场一带的植被历史:随着上一次冰期结束,气温上升,花粉数量显示林木越来越密,取代了禾草和莎草。在接下来的8 000年当中,植被生态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也没有森林砍伐或土壤侵蚀的迹象——这一切在维京人来到格陵兰岛之后都改变了。湖泊中的木炭层显示,维京人为了开辟牧场,曾放火烧山,清理林地。维京人开始饲养牲畜之后,柳树和桦树的花粉减少,而禾草、莎草、杂草和牧草的花粉则增加了。湖泊沉积物磁化率的增加也显示表土失去了具有保护作用的植被,因而遭到水的冲刷或风的侵蚀。最后,由于整个谷地失去植被、土壤侵蚀严重,表土下面的砂土也被吹到湖泊中。在15世纪维京人灭绝之后,格陵兰岛的土壤和植物又得到重生。但从1924年开始,在丹麦政府统治下的格陵兰人重新在岛上饲养绵羊,500年前环境恶化的剧目再次上演。 那有什么大不了的?那些环境变化怀疑论者也许会这么说。柳树的不幸对人类又有什么影响?事实证明,森林砍伐、土壤侵蚀和割草皮给维京人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森林砍伐带来的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居民很快没有木材可用,这也是冰岛人和曼加雷瓦岛岛民曾经面临的窘况。格陵兰岛最后只有矮小的柳树、桦树和杜松可用,枝干纤细,充其量只能制成小小的木制器具。至于建造房舍的屋梁、船舶、雪橇、木桶、墙板和床架等所需的大块木材,来源有三:捡拾从西伯利亚漂流到格陵兰岛海岸的木头,从挪威进口木材,以及前往林木蓊郁的拉布拉多海岸伐木——这是维京人在文兰勘察时发现的林木产地。维京人向来短缺木材,木制器具、家具或建材往往舍不得丢弃,尽量回收利用。除了西部定居点最后的人家,格陵兰岛的维京人遗址绝大多数都看不到大块墙板或木制家具。西部定居点有一个著名的遗址,名叫“沙下牧场”,被埋在冰冻的河沙之下,因而保留得相当完整。考古学家发现,木材多集中在遗址上层而非底层,这是因为木材珍贵,新房建造或旧房整修很少有新的木材可用,就拆下旧房子的木材来用。为了解决木材短缺的问题,维京人于是想出以草皮为墙的办法。然而,这也不是万全之策,后来又衍生出一系列问题。 林木砍伐殆尽,导致的另一个后果就是:人们没有柴火可用。维京人不像因纽特人懂得利用鲸脂等海兽脂肪来生火、照明。根据考古学家在维京遗址炉灶所做的研究,维京人一直利用柳树和赤杨木作为柴火。对维京人来说,柴火还有另一个重要用途,这个用途是一般现代都市人想不到的,那就是生火煮水来为牛奶桶消毒。牛奶营养丰富,但容易滋生细菌,如果不经巴氏灭菌和冷藏,很快就坏了。古代维京人当然不知道什么是巴氏灭菌,也没有冰箱,但他们知道用沸水清洗贮存牛奶的桶或制造乳制品的器皿。如果是牛奶桶,一天要用沸水清洗两次。于是夏季在高地牧场放牧只能待在海拔1 300英尺以下之地,尽管在2 500英尺以上的高地仍有牧草,但由于没有柴火,正值泌乳期的牛羊就无法在那里放养。因为没有柴火,就不能消毒牛奶桶或器皿。冰岛和挪威的农民都知道,一旦一个高地牧场的柴火用光了,该牧场就得关闭,这个道理格陵兰岛的农民应该也很清楚。因为木材稀少,维京人也以其他东西作燃料,如动物骨头、粪肥和草皮等。但动物骨头或粪肥有更好的用途,那就是作为肥料来增加干草产量,......
- 扉页
- 目录
- 枪炮、病菌与钢铁
- 扉页
- 目录
- 致我的中国读者
- 前言 为什么说世界历史就像洋葱一样?
- 开场白 亚力的问题
- 第一部分 从伊甸园到卡哈马卡
- 第1章 人类社会的起跑线
- 第2章 历史的自然实验
- 第3章 卡哈马卡的冲突
- 第二部分 食物生产的兴起与扩散
- 第4章 农民的力量
- 第5章 历史上的有与无
- 第6章 下田好,还是打猎好?
- 第7章 杏仁的前世今生
- 第8章 是苹果的问题,还是印第安人的问题?
- 第9章 斑马、不幸福的婚姻与安娜·卡列尼娜原则
- 第10章 大陆轴线——历史的伏笔
- 第三部分 从食物到枪炮、病菌与钢铁
- 第11章 牲畜的致命礼物
- 第12章 蓝本和借来的字母
- 第13章 发明为需求之母
- 第14章 从人人平等到盗贼统治
- 第四部分 环游世界
- 第15章 亚力的族人
- 第16章 中国——东亚之光
- 第17章 开往波利尼西亚的快船
- 第18章 两个半球的碰撞
- 第19章 非洲是怎么变成黑人的非洲的?
- 第20章 日本人是什么人?
- 收场白 人类史这门科学的未来
- 2017版后记 《枪炮、病菌与钢铁》视角下的富国与穷国
- 致谢
- 延伸阅读
- 图片来源
- 《枪炮、病菌与钢铁》解读本
- 《枪炮、病菌与钢铁》 拓展问题
- 专家推荐
- 环境介导的人类社会变迁
- 戴蒙德四部著作导读
- 贫困与富饶:追寻亚力之问
-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 “地理决定论”的胜利?
- 世界的方向
- 页
- 崩溃
- 扉页
- 目录
- 致我的中国读者
- 序曲 两个牧场的故事
- 第一部分 现代蒙大拿
- 第一章 在蒙大拿的长空下
- 第二部分 古代社会
- 第二章 暮色中的复活节岛
- 第三章 灭绝之岛:皮特凯恩岛和亨德森岛
- 第四章 史前时代的大厦:阿纳萨齐印第安遗址
- 第五章 玛雅文明的陨落
- 第六章 维京:前奏与赋格
- 第七章 繁华如烟:维京人在格陵兰岛
- 第八章 格陵兰岛维京社会的挽歌
- 第九章 另辟蹊径:新几内亚高地、蒂科皮亚岛和日本等社会的成功故事
- 第三部分 现代社会
- 第十章 非洲的人口悲剧:卢旺达的种族屠杀
- 第十一章 一岛两国:多米尼加与海地
- 第十二章 中国:摇摆的巨人
- 第十三章 淘空澳大利亚?
- 第四部分 殷鉴
- 第十四章 千古恨事:群体决策的失误
- 第十五章 大企业与生态环境
- 第十六章 相依为命
- 后记 吴哥王朝的崛起与衰落
- 致谢
- 延伸阅读
- 插图来源
- 页
- 昨日之前的世界(第二版)
- 扉页
- 目录
- 致我的中国读者
- 序言 在这个机场
- 第一部分 划分地盘
- 第一章 朋友、敌人、陌生人、商人
- 第二部分 战争与和平
- 第二章 一个儿童之死
- 第三章 小战争
- 第四章 战争面面观
- 第三部分 儿童与老人
- 第五章 教养子女
- 第六章 如何对待老人
- 第四部分 危险与应变
- 第七章 神经质的必要
- 第八章 狮子与马路
- 第五部分 宗教信仰、语言和健康
- 第九章 电鳗与宗教的演进
- 第十章 七嘴八舌
- 第十一章 健康四宗罪:盐、糖、油、懒
- 尾声 在另一个机场
- 致谢
- 拓展阅读
- 图片来源
- 页
- 剧变(第二版)
- 扉页
- 目录
- 致我的中国读者
- 序言 椰林俱乐部的遗赠
- 第一部分 个人
- 第一章 个人危机
- 第二部分 国家:已经展现的危机
- 第二章 芬兰与苏联之战
- 第三章 现代日本的起源
- 第四章 全民的智利
- 第五章 印度尼西亚,一个新兴国家的崛起
- 第六章 重建德意志
- 第七章 澳大利亚:我们是谁?
- 第三部分 国家与世界:酝酿中的危机
- 第八章 日本:前路何方
- 第九章 美国的未来——优势与最大的难题
- 第十章 美国的未来——三大“其他”问题
- 第十一章 世界将去往何处
- 结语 借鉴、思考与展望
- 致谢
- 图片来源
- 拓展阅读
-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