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真影——重解道德经(你可曾真正了解过《道德经》?你可曾知道中华文明之根究竟是什么?你可曾想过“我”是谁?)_AZW3_MOBI_EPUB_星贤
内容节选
第三十九章 高贵与下贱 通行版本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故致数舆无舆。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古本合校 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至也,谓:天毋已清,将恐涟;地毋已宁,将恐废;神毋已灵,将恐歇;浴毋已盈,将恐渴;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故必贵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至数与?无与? 是故不欲琭琭若玉,而硌硌若石。 注: 1、这里的“涟”字,在帛书《老子》乙本中为“莲”,在通行本《道德经》中为“裂”,帛书《老子》甲本缺此字。根据文意,此字不可能是“莲”,“裂”也不太恰当。而“莲”字应该是抄录过程中产生的笔误或误读,有可能充当了“涟”的通假字,故本合校版用“涟”字替代。 2、本章最后一句中的“而”字在各本中都是没有的,楚简《老子》无此章内容。从文意来看,此句如果没有“而”字,意思很难通顺,因此有可能是抄录过程中漏掉了“而”字,或者是老子原作就疏漏了此字。为使语句通顺,本合校版补上了这个“而”字。 古本注释 已:太。 涟:泪流不断的样子。 废:倒塌。 歇:尽。 渴:水干。 蹶:倒下,跌倒。 穀:谷的繁体字,据《说文解字》所载,本意为续。 琭:玉有光泽的样子。 硌:坚硬粗糙。读luò。 古本释义 从前得到一的情况:天得到一而清净,地得到一而安宁,神得到一而灵验,溪流得到一而充盈,王侯得到一而成为天下的君长。 它们的极致,叫做:天勿太清净,恐怕将要阴雨连连;地勿太安宁,恐怕将要崩塌;神勿太灵验,恐怕将要竭尽;溪流勿太充盈,恐怕将要干枯;王侯勿太尊贵以至于高高在上,恐怕将要倒下。 故此必定贵以贱为根本,必定高以下为基础。 所以王侯自称孤、寡、不穀,这是他们的贱之根本吗?不是。故此是用了极致之数吗?没有吗? 因此不希望光润如玉,而希望粗糙如石。 真经解读 本章是《道德经》第二次讲到“一”。上一次老子写到,“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详见《重解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意为圣人掌握纯一,用它对天下进行统治。本次老子把往昔的“得一者”做了一番梳理,我们来看看这个“一”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一”在这里指的仍是最纯粹的那个一。老子列举了五种事物曾经得到过纯一的情况,分别如下: 天空因得到纯一而大气清净——那时的空气非常纯净,没有严重的空气污染,于是便能晴空万里、无风无雨。 大地因得到纯一而环境安宁——那时的大地板块稳定,自然环境没有遭到破坏,于是便能无灾无害、宁静祥和。 神明因得到纯一而感应灵验——神明达到了纯净一如之境,充满了灵性,因此能超越世间的局限,拥有神奇的能力。 溪流因得到纯一而溪水充盈——溪流曾经在青山绿树之间流淌,有完整的生态系统来滋养,纯净的山泉源源不绝地补充着溪水,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王侯因得到纯一而成为天下的君长——过去的圣王(如三皇),他们的伟大功绩为万民所景仰——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画八卦、神农创耕种。他们在修行中达到了纯净一如,因此能成为天下共尊的君王。 其至也,谓:天毋已清,将恐涟;地毋已宁,将恐废;神毋已灵,将恐歇;浴毋已盈,将恐渴;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但当那些有利的情况达到了极致,也就是过分追求“得一”的效果,以至于用力过猛,就会造成物极必反的后果: 天空不要太过清净——如果天空晴朗了太久,就该下雨了,而且还不是小雨。正所谓大旱之后必有大涝,大自然永远保持着动态平衡。 大地不要太过安宁——大地安宁太久必然酝酿着动荡,板块在大地深处聚积着能量,表面的平静之下,危机正在蠢蠢欲动。总有一天,地动山摇,火山喷发,这些灾害迟早都会发生。 神明不要太过灵验——如果神明太灵验,向其祈求的人必然就多。虽然神明拥有强大的灵性,但也禁不起消耗,用得太多自然会有竭尽的时候。 溪流不要太过充盈——如果溪流总是那么满溢地流淌,山中蕴藏的水量就会过度流失,如果得不到及时补充,久而久之溪水就该枯竭了。 王侯不要太过尊贵,以至于高高在上——王侯作为国家领袖往往容易骄傲自大、自视过高,他们总喜欢把自己摆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以得到万民的景仰。而当王侯把自己尊得太贵、抬得太高的时候,也就意味着灾祸将要降临了。也许哪天不慎,他便会从高台跌落,再也爬不起来了。 故必贵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抬得太高容易跌落,尊得太贵容易衰败,不如放下对高贵的执着,保持一颗谦下的平常心。这就引出了一个道理:贵以......
- 扉页
- 前言
- 对《道德经》的误传与误解
- 道德究竟为何物
- 关于本书
- 目录
- 第一章 众妙之门的秘密
- 第二章 圣人无为
- 第三章 无为而治
- 第四章 宇宙中最古老的存在
- 第五章 人活天地间
- 第六章 神秘的玄牝之门
- 第七章 无私者成其私
- 第八章 上善若水
- 第九章 功遂身退
- 第十章 老子的六条忠告
- 第十一章 有无之间
- 第十二章 为腹不为目
- 第十三章 以身为天下
- 第十四章 关于道的一点头绪
- 第十五章 高人之道
- 第十六章 天道循环
- 第十七章 顺天应人
-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 第十九章 三绝三弃
-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 第二十一章 道的传承
- 第二十二章 委曲求全到底啥意思
- 第二十三章 同化效应
- 第二十四章 欲望究竟是毒药还是荷尔蒙
-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 第二十六章 民为重君为轻
- 第二十七章 师资一词原来是这么来的
- 第二十八章 三知三守
- 第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
- 第三十章 果而不强
- 第三十一章 左还是右
- 第三十二章 道恒无名
- 第三十三章 老子的四条格言
- 第三十四章 不为大而成大
- 第三十五章 道谈无味
- 第三十六章 柔弱胜强
- 第三十七章 道恒无为
- 第三十八章 礼法、巫祝与道,中华文明的三条道路
- 第三十九章 高贵与下贱
- 第四十章 万物之源
- 第四十一章 三士闻道
- 第四十二章 道的衍生
- 第四十三章 无为有益
- 第四十四章 长久之道
- 第四十五章 老子人生智慧五则
-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乐
- 第四十七章 内求之道
- 第四十八章 无为而无不为
- 第四十九章 爱民如子
- 第五十章 善执生者无死地
-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 第五十二章 快乐的守道者
- 第五十三章 老子的苦衷
- 第五十四章 老子观天下
- 第五十五章 婴儿是所有成年人的老师
-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 第五十七章 以无事使天下
- 第五十八章 祸福相倚
- 第五十九章 农业为本
-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 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为下
- 第六十二章 道为天下贵
- 第六十三章 天下无难事
- 第六十四章 为于无有与为者败之
- 第六十五章 愚民之治
- 第六十六章 与世无争
- 第六十七章 老子有三宝
- 第六十八章 来自远古的最高准则
- 第六十九章 哀兵必胜
- 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
- 第七十一章 圣人不病
- 第七十二章 圣人不自贵
-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 第七十四章 使民畏死,有必要吗?
- 第七十五章 轻死与贵生
- 第七十六章 柔弱与刚强
- 第七十七章 天道与人道
- 第七十八章 滴水穿石的力量
-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 第八十一章 为而不争
- 附录一 《道德经》古本合校版重新排序及注解
- 附录二 《道德经》主旨解析
- 附录三 如何理解《道德经》的矛盾之处
- 附录四 《道德经》古本合校版与通行本字词差异表
- 附录五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