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毡上的北魏皇帝(修订本)(通过皇位继承仪式考察政治传统的连续与变异,以内亚视角重新思考中国历史,北京大学罗新教授专业代表作修订再版 理想国出品)_AZW3_MOBI_EPUB_罗新

内容节选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引言 政治仪式是政治权力的一种表达。 亚诺什·鲍克(János M. Bak)在为他自己主编的那本研究欧洲中古及近代早期加冕礼的论文集所写的导言中,强调所谓加冕礼(coronation)就是中古和古代政权的一套符号性和仪式性行动,其目的在于正当化君主的统治权,并使此统治权得以呈现。 [1] 任何政治体的领导权更替都会有一定的仪式性表达。在一种文化传统之内,这类仪式通常是相对稳定的,与该文化传统内各政治体的历史、信仰与权力结构密切相关。仪式的展开过程,也就是一整套富于文化内涵的多重符号的独特组合过程。对这一组合过程及其变化的观察、分析与揭示,对于理解相关政治体的政治文化至关重要。 作为标志新君主开始掌握权力的所谓“即位”仪式 [2] ,自然也是华夏古典政治文化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传统上归入那复杂深奥的“礼”的范畴,向来是研究的热点。 [3] 而在内亚(Inner Asia),尤其在内亚游牧帝国的政治中心地区如蒙古高原,政治领导权的确立与更替同样有自己独特的仪式性表达,这一仪式固然随时代、人群和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也有清晰可见的连续性和继承性贯穿其中,使内亚政治文化迥然有别于华夏传统而自成一系。 下面我们试从北魏皇帝即位仪式的代北因素入手,一方面观察拓跋鲜卑政治传统与华夏传统的遭遇、碰撞及变异,另一方面考察鲜卑旧俗(所谓代都旧制)与内亚政治传统间的联系。通过揭示代北因素与内亚传统间的深刻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在华夏传统持续作用下的弱化与消解,我们在观察和理解中国历史连续性的同时,也应该对内亚历史的独立性和连续性有自觉和清醒的认识,对中国历史与内亚历史的复杂关系有更充分的理解,对包括十六国北朝在内的诸多具有强烈内亚因素的帝制王朝的历史,有一个足以超越现代民族国家局限的理解。 一、孝武帝元脩的即位仪式与“代都旧制” 北魏后废帝安定王元朗中兴二年(即孝武帝元脩太昌元年、永兴元年、永熙元年)四月二十五日戊子(532年6月13日),孝武帝(即出帝)即位于洛阳东郭。 [4] 魏收《魏书》仅记“即帝位于东郭之外,入自东阳、云龙门,御太极前殿”。 [5] 《北史》记即位及之前事远详于《魏书》。关于即位的仪式,《北史》有曰: 用代都旧制,以黑毡蒙七人,(高)欢居其一。帝于毡上西向拜天讫,自东阳、云龙门入。 [6] 卜弼德(Peter A. Boodberg)是最早深入研究这条材料的学者。他1939年在《哈佛亚洲学报》(HJAS )发表著名的《北朝史旁注》(Marginalia to the Histories of Northern Dynasties)一文,其第四节即专论拓跋脩之即位仪(The Coronation of T’o-pa Hsiu)。 [7] 卜弼德的研究中最具启发之处,除了把这一仪式与后来突厥和契丹的类似仪式相联系以外,还特别指出这条材料仅见于《北史》,为《魏书》所无,而《北史》多出来的部分是24个字,似乎与中国古书每行22到24字的格式相关,也就是说,《北史》作者从另一史源获取这条材料后,在不破坏《魏书》书写格式的情况下嵌入了这一材料。 [8] 卜弼德说这条材料源于何书已不可知。不过,我认为《北史》这一条,可能取材于隋代魏澹所撰《魏书》。 《隋书·经籍志》有魏澹《后魏书》一百卷,少于魏收书三十卷。 [9] 魏澹此书之撰作,据《隋书》魏澹本传,是因为隋文帝杨坚“以魏收所撰书褒贬失实,平绘为《中兴书》事不伦序”,故“诏澹别成魏史”。 [10] 可见包含北魏和东西魏历史的魏史著述,在魏澹之前,除魏收书之外,还有平绘《中兴书》。平绘《中兴书》不见于征引评议,大概是西魏北周时所撰,专记自孝武帝开始的北魏末年至西魏史事,以有类《晋中兴书》而得名。《隋书·经籍志》不载平绘《中兴书》,也许因为该书的文字和编次技巧都较弱,“事不伦序”的问题很严重,因而在魏澹书成后随即不传。而魏澹《魏书》虽流传至唐宋,亦不为世所重,唐刘知几就说“今世称魏史者,犹以(魏)收本为主焉”。 [11] 魏澹书的最大特点,自然是以西魏为正统,如刘知几所说,“澹以西魏为真,东魏为伪,故文、恭列纪,孝靖称传” [12] ,也就是说,西魏的文帝和恭帝都列入本纪,而东魏的孝静帝却只能进入列传。隋文帝下令重写魏史的动机,应该就是要为西魏争正统。虽然魏澹书最终不传,但西魏诸帝得列《北史》本纪,且位在东魏孝静帝之前,节闵帝、孝武帝等得以西魏所上谥号为称,应该主要是魏澹《魏书》的功劳。 魏澹书一些不同于魏收书的记事,得为《北史》所采。《资治通鉴》叙孝武帝即位前后事,亦详于《魏书》,甚至有逸出《北史》者 [13] ,这逸出的部分极可能直接来自魏澹书。前引有关孝武帝即位仪式的记事,如果不是由《北史》和《资治通鉴》所转载,此一重要的历史线索就会永远沦没,而这条记事的史源,应即魏澹......

  1. 扉页
  2. 目录
  3. 修订本弁言
  4.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5. 拓跋祭天方坛上的木杆
  6. 内亚视角的北朝史
  7. 耶律阿保机之死
  8. 理想国·imaginist
  9.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