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上海译文出品!透视“文科无用论”,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彻底颠覆“文科无用”的社会“常识”】 (译文坐标)_AZW3_MOBI_EPUB_吉见俊哉(Shunya Yoshimi)

内容节选

第一章 “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 不胫而走的“废除文科学部”报道 媒体报道中的“废除文科学部” 2015年6月8日,日本文部科学省(1)向管下各国立大学法人(2)的校长下发了一份通知,题为《关于国立大学法人等组织及业务的整体调整》。不料这个通知引发了一场“文部科学省要废除文科学部”的轩然大波,造成了强烈的社会冲击。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事情的经过。 刊登于5月28日《产经新闻》的《国立大学文科学部及研究生院向缩小规模方向调整文科省提出草案》,是相关报道中较早的一篇。报道依据的是27日文科省在国立大学法人评估委员会(3)上提出的草案,文章说文科省在会上展示了“要求人文社科及师范类学部、研究生院缩减规模、合并,乃至废除的通知草案”,通知的目的是“敦促各学部及研究生院按照政府提出的重点强化理科的经济增长战略进行重编,提高国立大学的功能”。“废除文科学部”这一表述,此时还没有正式出现。 6月8日通知正式发出以后,相关报道相继出现,在上述信息之外开始多了些倾向。6月8日《日本经济新闻》的文章《文科大臣向国立大学提出废除师范类等学部的要求》,称文科大臣下村博文向全国的国立大学法人“发出了要求废除或调整师范类及人文社科类学部、研究生院的通知”。与之前《产经新闻》的报道相比,“废除”这个字眼显得更为突出。 同一天的《朝日新闻》的措辞则是,“特别指出文学部、社会学部等人文社科类学部和研究生院,若无法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则应予以废除,或是谋求学科领域的转换”。这一表述,比《日本经济新闻》更深入了一步。然而,撰写这则新闻报道的记者,很可能并不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日本开设“社会学部”的国立大学仅有一桥大学,独此一家,从行文可以看出执笔时作者并没有对此进行确认。即使是将“社会学系”计算在内,也只有筑波大学开设了这样的“学系”,满打满算也就一桥大学和筑波大学这两所。在需要回应考生期待的私立大学中设立“社会学部”“交际学部”等院系的情况并不罕见,但国立大学很少开设这样的学部。 到了6月后半,“废除文科学部”这一话题继续发酵,媒体报道开始激化。例如《每日新闻》6月19日的特辑中出现了《国立大学文科即将消亡?文科省敦促其组织重编》这样富有冲击性的标题,开篇就说“大学中文科与理科的划分一直被视为理所当然,而如今国立大学的文科却面临消亡的危机”,全力唤起读者的危机意识。报道还提到作为“废除文科学部”的背景,“‘产业界希望大学培养的人才来之能战,战而能胜’(文科省人士言)是其理由之一。安倍晋三政权视大学改革为经济增长战略的一环,提出应重点强化理工科,经团联(4)也对政府的这一方针表示欢迎”。产业界及政府“对理科的重视”使得“废除文科学部”这一信息具有了极强的现实感。 6月25日《东京新闻》的报道《强迫国立大学重编或废止人文社科系列,意在封杀大学对权力的批评?》则更进一步。文章里说,“文部科学省于本月8日,终于向全国86所大学法人,发出了要求废除或调整师范及人文社科类学部、大学院的通知”。 文章还将这一通知与6月16日下村文科大臣要求大学入学及毕业典礼应升国旗齐唱国歌(5)的要求并置,指出“针对这一系列动向,教员方面有呼声认为这是‘现代的焚书’,是‘对大学自治的侵犯’”,显示出文章本身批判的态度。升国旗齐唱国歌的要求,并非文科省作为政府部门的意向,而是文科大臣出于个人身份的发言。严格来说,大臣的个人发言与文科省经过审议的方针不可同日而语,也许一般人并不了解其中的区别,但本应很清楚二者不同的媒体这一次却有意利用了人们认识上的混淆。 如此这般的报道相继出现,自然而然,“文科省竟有如此卑劣的企图!”“难道安倍政权要彻底毁掉日本的大学吗?”之类的谴责也就纷至沓来。 对文科省的集中炮轰 事发后,某位教育评论家评论道:“文部官僚们的想法,从根子上就不对。”正如这一典型发言所示,报道“废除文科学部”的一系列文章,使得“文部官僚都是些蠢货,所以才有这样混账的通知”之类的话语广为流传,本就伺机而发的对文科省的声讨很快汇成了一股潮流。在最初报道出现的大约两个月后的7月到9月,文科省遭受了集中炮轰。 比如,国内外公认的作为日本人文社会科学、生命科学、理学及工学所有领域学者及科学家代表的机构“日本学术会议”,其干事会在7月23日发表了题为《对今后大学应有形态——特别是师范及人文社科类的存在方式——相关讨论的意见》的声明,指出文科省的通知“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将来,对包括国立、公立、私立在内的所有大学的存在方式都将产生巨大影响”,而“特意选中人文社会学科,要求‘对其组织予以废除,或是向社会需求较高的方向调整’这一方针存在着极大的问题”,对此提出了严厉批评。 立场比较偏向产业界的《日本经济新闻》也在7月29日发表题为《弱化大学的“废除文科”通知之谬》的社论,认为该通知会让人产生“不能即刻有用即应废止”......

  1. 信息
  2. 第一章 “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
    1. 不胫而走的“废除文科学部”报道
      1. 媒体报道中的“废除文科学部”
      2. 对文科省的集中炮轰
      3. 海外媒体、产业界相继而来的批评
      4. 文科省通知的真正内容
    2. 批评意见背后的潜在前提
      1. 通知的内容一年前便已公布
      2. “废除文科学部”批评意见的背景
      3. “挣钱的理科”与“不挣钱的文科”
    3. “重理轻文”构架的形成
      1. 国立大学的“文科”与“理科”
      2. 战争带来的重理路线
      3. 依然被延续的战时研究预算体制
      4. 经济高速增长对重理观念的强化
      5. 延续到后经济成长期的理科中心体制
      6. 对科学技术政策偏重理科的异议
    4. 法人化后愈发悬殊的文理待遇差距
      1. 国立大学法人化成为决定性一击
      2. 加速文科走弱的机制
      3. 教学与科研能力双双下滑
    5. “重设目标”与文科的未来
      1. 反复被要求的“组织调整”和“功能分化”
      2. 国立大学的危机
      3. 缺乏方向性的文科改革
      4. 被“创新”潮流遗弃的文科
      5. “废除文科学部”骚动中的事实
  3. 第二章 文科亦有用
    1. “有用”的涵义
      1. “虽然无用,但有价值”的真伪
      2. 大学并非为国献身的机构
      3. 大学应献身于人类的普世性
    2. “有用”的两个维度
      1. 完成目的的有用性与创造价值的有用性
      2. 重回韦伯
      3. 价值尺度是不断变化的
      4. 文理之用各不相同
    3. “人文社会学科”与“教养”“博雅”的区别
      1. “文科即教养”乃是误解
      2. 包含文理双方的“博雅”
      3. 国民国家与“教养”的诞生
      4. 存在“普世教养”吗?
    4. 20世纪大学基础教育的变化
      1. “教养”与“通识教育”不同
      2. “通识教育”的局限性
      3. “教养教育崩溃”的原因
      4. “共通教育”“运用能力”带来的“教养”空心化
    5. 人文社会学科何以有用
      1. “文科”与“理科”差异的出现
      2. 人文社会科学的分化与独立
      3. 新康德学派与对“价值”的追问
      4. 对文化主义的种种批评性介入
      5. 人文社会学科是怀疑人类自身的知识领域
      6. “文科”之用绵延久长
  4. 第三章 21世纪的宫本武藏
    1. “大爆发”的大学及其危机
      1. 大学整体的危机
      2. 少子老龄化背景下“大爆发”的大学
      3. “报考者营销”的崛起——“寒武纪大爆发”的时代
      4. 世界规模的大学“寒武纪大爆发”
    2. 大纲化、重点化、法人化——新自由主义 背景下的大学改革
      1. 研究生院重点化、本科院系及研究生院的日美差异
      2. 研究生院重点化带来的两个结果
    3. 谁来解决大学危机?
      1. 政府及文科省的能力限度
      2. 产业界的经验与大学改革
      3. “大学的事情大学做主”的幻想
    4. 改革的方向
      1. 政府及文科省对大学教育改革的诉求
      2. 流动化社会中的质量保证
      3. 产生变革主体的三个条件
    5. 大学从“甲壳类”向“脊椎动物”的进化
      1. 日本大学中的五重壁垒
      2. 从“甲壳类”到“脊椎动物”——作为“蛞蝓鱼”的大学
    6. 成为21世纪的宫本武藏
      1. 引入宫本武藏的“二刀流”
      2. 美国的“常识”与国际基督教大学的教育改革
      3. 国立大学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7. 培养宫本武藏式人物的第一线——课堂改革
      1. 拒绝“水课”
      2. 大学教育应走向何方
  5. 第四章 人生三度入大学
    1. 大学是人生中的过渡礼仪吗
      1. 高中与大学间的两面“墙”
      2. 入学考试改革与“学科鸿沟”的关系
    2. 将大学定位于人生之中
      1. 最难考上的大学未必是最好的大学
      2. 从“入口管理”到“出口管理”的转变是否可行
      3. 在人生中重新定位大学
    3. 作为人生转折机遇的大学
      1. 日本大学生年龄结构的异常同质化
      2. 处于崩溃边缘的依赖“入口管理”的大学教育
      3. 人生三度入大学
    4. 入学者的多样化及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
      1. “主动学习”模式的课堂实践——以“Attack Me!”为例
      2. 批评教师观点的五个阶段
      3. 保证多样化的学生群体的质量,力推“出口管理”模式
      4. 大学教育从量的时代走向质的时代
    5. 人文社会科学点亮新的人生
      1. 在价值核心多元化、复杂化、流动化的社会中生存
      2. 用“时间差”培养21世纪的宫本武藏
      3. “论文撰写”的方法
      4. 从先行研究的批判到分析框架的建立
      5. 作为方法的“研究组会”
  6. 终章 普世性、有用性、游戏性
    1. 坂口安吾的宫本武藏论
    2. 从宫本武藏到哥白尼
    3. 酷似16世纪的21世纪
    4. 大学应该超越战争与政治
    5. 作为有用性基础的游戏性
  7.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