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研究套书合集(50册)历经33年沉淀的镇社之宝,享誉全球的海外学者聚焦中国问题,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合集50册首次独家发售。_AZW3_MOBI_EPUB_杜赞奇

内容节选

中华帝国的作息时间表 导言 本文是考察中华帝国在21个世纪中的作息(或者说工作和娱乐)时间表的一个尝试。这一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办公时间和官定假日的——换句话说,就是关于影响到要与官方打交道的每一个人的、官吏和皇帝的每天和每年的时间表。这部分的末尾要对学生的和佛教及道教僧侣的时间表给出一些总的说明,因为这些团体与官僚阶层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二部分包括农民、商人、工匠、仆役和奴隶们的经营和劳动时间,以及他们的假日和节日。为着简洁的缘故,第一部分题为“官定假日和办公时间”,第二部分题为“经营时间与劳动时间”。 我认为这些问题有着很根本的社会上和经济上的重要性。某个人工作与娱乐的比率是他给予社会和向社会索取的一个指数,尽管很显然不是一个绝对的指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运用被称为三个W的等式:福利(Welfare)等于薪金(Wage)除以工作(Work)。当然,在运用这一粗略的公式以前,我们必须考虑到像实际的和名义上的薪金、工作者的前期培训、工作强度和工作条件这样的问题。有时要将工作和娱乐区分开来很困难;比如,一个统治者可能沉迷于他用于做出决策的时间,而一个艺术家会沉迷于他用于他的杰作的时间。不过,从社会的角度看,一个人只要是在履行其角色所要求于他的职责,他就是在工作。不同社会阶层的工作时间表因而就反映了每个集团对社会所做贡献的模式。 (1)官定假日与办公时间 本节中的大部分只限于官僚阶层正式的时间表,因为很显然,对于每一个官员而言,工作时间表并不一定都是相同的——他的职位可能是很忙碌的,也可能有些闲暇。进而言之,时间表也会根据国家是处于和平还是处于紧急状态而变化。[1]再者,即使是正式的时间表也不能一直保持同样的不可通融和切实遵守。一个懒惰的统治者或官员常常不能坚持按时上班或上朝,而一个尽职的皇帝或官员则会夜以继日地工作。心里对这些出入有了底以后,我们就可以对平常的实践进行描述和探讨了。 首先,我们会问:有一个可以被比做传统中国的星期天的常规性假日吗?答案是:有。在汉代,官员们被允许在每五天中休一天假。这个假日被称为“休沐”(即休息和洗头的日子)。[2]这一惯例晚至隋代还在奉行。在汉朝灭亡以后的分裂时期的某些时候,在中国南方发生了一个变化:我们知道,至少在南朝的梁代,每十天才有一次常规性的假日。[3]在从唐代直到元代的治下也是如此,而且这些被称为“旬假”或“旬休”的假日是在一个月的第十天、第二十天和最后一天(也即第二十九天或第三十天)。[4]更进一步的削减发生在明清时期,规定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假日。(只是在民国时期,才把星期天定为官定的假日。) 如何解释中国历史上对常规性假日的这一种持续的削减呢?我们的心中很容易就有两个简单的答案。首先是,这些变化反映了需要官方处理的政府职责(或者兴许是官样文章)持久的增长。其次是,也许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趋势,使皇帝越来越成为他的官员们的监工。总之,这些解释似乎适用于统治权变得比此前的朝代更为集中的明清时期。唐代的情形则迥然不同,因为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唐代对节庆假日和其他假日放得很宽。 要理解从汉代每五天中有一天假期的制度到唐代只有它一半假期的变化,我们得考虑到另一个因素,即官员的居住地。就我们所能断定的而言,汉代官员循惯例住在官衙而不是住在家中。[5]因而,在理论上他白天或夜晚的任何时间都可以处理事务,虽然通常他只在一大清早和下午晚些时候才办公。[6]既然大多数官员都住在官衙,“休沐”的假日就要让那些家住得比较近的官员们能够在短期内往返一趟。 根据历史上记录的事例,在这样的一个假日,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会步行回家,因为他乘不起车或船。一个好交往的人在他回家的路上会先去拜望亲戚和朋友。[7]官员拒绝休假无疑是很少见的。下面这个故事作为一个例外,是很有趣而且富有启发性的。 在前汉时,薛宣做京城附近的一个郡冯翊的太守。在夏至或冬至的时候,所有的官员都休假了,但是贼曹掾张扶却不去休假,而是像平常一样坐在公事房中工作。因此太守薛宣给他下了一道指令说:“盖礼贵和,人道尚通。日至,吏以令休,所繇来久。曹虽有公职事,家亦望私恩意。掾易从众,归对妻子,设酒肴,清邻里,壹笑相乐,斯亦可矣。”这位贼曹掾大为羞愧,而其他的官员则对这道指令皆大欢喜。[8] 对官员住在他们的办公处所的要求在汉代以后也许还持续了一段时间。这可以用3世纪时魏代的一个例子[9]来说明。当时,一个严厉的官吏曾拒绝让一个下属请一天假去探望住得离办公处所很近的病重的父亲。大司农王思在年老时已经变得很多疑了。当这位下属因为父亲病重而要求请假时,这位大司农恼怒地说道:“世有思妇病母者,岂此谓乎!”第二天,这位下属的父亲去世了,但是大司农却丝毫也没有表露出歉疚来。 变化可能发生在南北朝时期,那时官员们在他们的官衙值夜成了一种制度——这一惯例在......

  1. 总目录
  2.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
    1. 信息
    2. 出版说明
    3.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4. 编者的话
    5. 中文版序
    6. 前言
    7. 第一章 权力的文化网络
    8. 第二章 清末乡村社会中的经纪统治
    9. 第三章 华北地方政权的现代化建设
    10. 第四章 宗族与乡村政治结构
    11. 第五章 乡村社会中的宗教、权力及公务
    12. 第六章 乡村政权结构及其领袖
    13. 第七章 国家与乡村社会的重组
    14. 第八章 国家政权的现代化与地方领导
    15. 结论
    16. 后记 社会史研究方法浅议
    17. 引用书刊目录
  3. 毁灭的种子
    1. 信息
    2. 出版说明
    3.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4. 译者的话
    5. 中译本序
    6. 原序
    7. 第一章 地方和中央: 云南对重庆
    8. 第二章 农民、赋税与国民政府的统治: 战争年代
    9. 第三章 农民、赋税与革命: 战后年代
    10. 第四章 国民党的政治内幕: 三民主义青年团
    11. 第五章 国民党的政治内幕: 革新运动
    12. 第六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军队
    13. 第七章 与共产党作战的国民党军队
    14. 第八章 蒋经国和金圆券改革
    15. 第九章 谁丢失了中国?———蒋介石的自辩
    16. 结论: 暴风雨与革命
    17. Bibliography
    18. 参考书目
  4.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1. 信息
    2. 序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3. 译者的话
    4. 原序
    5. 第一部分 长城的历史地理
      1. 第一章 中国及其周边领土
      2. 第二章 长城边疆的地域构成
      3. 第三章 黄土地区与中国社会的起源
      4. 第四章 蒙古草原与草原游牧社会的特征
      5. 第五章 满洲的农田、森林和草原
      6. 第六章 中亚的绿洲与沙漠
      7. 第七章 西藏高原
      8. 第八章 过渡地带
    6. 第二部分 传说时代与早期历史时代
      1. 第九章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区别
      2. 第十章 农业的进化与游牧业的反复
    7. 第三部分 列国时代
      1. 第十一章 北方与南方汉族的历史
      2. 第十二章 古代中国的列国与帝国
      3. 第十三章 中国历史上边疆形态的起源
    8. 第四部分 帝国时代
      1. 第十四章 统一帝国与统一边疆——中国的长城
      2. 第十五章 空间范围的意义——绿洲历史与长城历史
      3. 第十六章 边缘社会:征服与迁徙
      4. 第十七章 朝代及部落历史的循环
    9. 参考文献
    10. 索引
    11. 译后记
  5. 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
    1. 信息
    2.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总序
    3. 第一部 历史记载与等级制度
      1. 第一章 导言:认识与记忆
        1. 历史学者的知识建构
        2. 认 知
        3. 记 忆
        4. 重 构
          1. 难以分辨的下属群体声音
          2. 堂吉诃德式地寻找能动性和反抗行为
          3. 套中人下属群体:半殖民主义问题
        5. 讲故事
      2. 第二章 分类与统计
        1. 划分地界:“此地风光不再”
        2. 统计数字
        3. 区分类型
        4. 书寓:从献艺到卖身
          1. 长三与幺二
          2. 韩庄与咸肉庄
          3. 雉 妓
          4. 花烟间和钉棚
          5. 洋娼妓与“冒险家的乐园”
          6. 区分地域及原籍等级
          7. 门户森严
          8. 零工式卖淫与摩登卖淫
    4. 第二部 愉 悦
      1. 第三章 妓院规制
        1. 业主和经营者
        2. 高等妓女:聘用、典押、卖绝
        3. 握权的佣仆:妓院里的做手
        4. 浓妆艳抹的尤物:妓院里的先生
        5. 妓院的服务
          1. 叫局和出局
          2. 打茶围
          3. 酒席与赌博
          4. 收账付账
        6. 仪式的凝聚力
      2. 第四章 情感事务
        1. 小先生与老鸨的控制权
        2. 大先生:门道与选择
          1. 优伶及其他相好
        3. 情妇、小妾及退身计
          1. 为难之处
      3. 第五章 花招与伎俩
        1. 铺张的警示
        2. 阿木林和瘟生
        3. 性的资费
        4. 竞 争
        5. 机关算尽的女生意人
        6. 白鸽子、仙人跳和半开门
      4. 第六章 职业生涯
        1. 好女人、坏女人、死女人
          1. 坏女人
          2. 好女人
          3. 死女人
        2. 社会认可的仪式:花榜评选
        3. 妓女之间的联系网络
          1. 妓女与国家
        4. 无言的空白:避孕、怀孕、子女、老年
    5. 第三部 危 险
      1. 第七章 人口买卖
        1. 绑 架
          1. 白蚂蚁及新闻报道
          2. 寻求矫正良策
        2. 家庭、性劳动者以及国家
          1. 被典押的妓女与持续的家庭关系
          2. 政治秩序的社会性别化
      2. 第八章 法律与混乱
        1. 条规构架
          1. 刑 法
          2. 发照和抽税
          3. 警方的规定
          4. 拉客与不满之声
          5. 孩童必须远离妓院
        2. 老鸨的是与非
          1. 作为原告的老鸨
          2. 被指控的老鸨
          3. 受罚的恶老鸨
        3. 妓女的是与非
          1. 易受伤害的妓女
          2. 受指控的妓女
          3. 被谴责的法庭
        4. 日常管理
      3. 第九章 性 病
        1. 殖民权威和体检问题
        2. 医学权威和专业性问题
        3. 指南书及性病对于个人的威胁
        4. 改革家及性病对民族的威胁
    6. 第四部 干 预
      1. 第十章 改革者
        1. 政治改革者与国家的健康
        2. 基督教改革者与精神健康
        3. 五四批评家与社会健康
        4. 通俗小说与家庭健康
        5. 20世纪30年代:娼妓制度、帝国主义和农村危机
        6. 占领时期:性的堕落和民族耻辱
        7. 实施改革:挽救妓女
      2. 第十一章 管理者
        1. 禁娼者的梦想:1920—1937
          1. 禁娼的论点
        2. 颁发执照及实施情况
        3. 重弹废娼调:1928年的禁娼
        4. 管制检验派的噩梦:1945—1948
          1. 管制派的理由
          2. 居民的抱怨
          3. 实施条例搁浅
          4. 对妓女实行再教育
          5. 相关行业的骚动
      3. 第十二章 革命者
        1. 准 备
        2. 改造的内容:相互交锋的话语
        3. 改造的过程
        4. 释 放
        5. 对历次改革者的比较
    7. 第五部 当代的对话
      1. 第十三章 命 名
        1. 常识性提法:卖淫嫖娼死灰复燃
        2. 形形色色的性行业
        3. 再教育及其不满
        4. 分类调查状况
        5. 性传播疾病卷土重来
        6. 动机问题
      2. 第十四章 解 释
        1. 国家的提法
          1. 性工作的法律地位
          2. 卖淫嫖娼是罪恶:毛泽东方法的重演
        2. 学者与性工作
          1. 寻找根本原因
          2. 寻求彻底整治的办法
        3. 报告文学、通俗书刊中的性描写和色情想象
          1. 无声的提法:卖淫嫖娼与女性劳动市场
      3. 第十五章 历史、回忆与怀旧
    8. 附录:表格
    9. 引用文献
    10. 索 引
  6. 城市里的陌生人: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权力与社会网络的重构
    1. 信息
    2. 中文版序
    3. 出版说明
    4. 引论
    5. 第一章 作为主体/对象的流动人口
    6. 第二章 商业文化、社会网络与迁移过程
    7. 第三章 空间的私有化
    8. 第四章 权力的私有化
    9. 第五章 性别、工作与家户( Household)的重构
    10. 第六章 犯罪与秩序
    11. 第七章 拆除浙江村
    12. 第八章 出走与回归
    13. 结论
    14. 附录:关于田野调查情况的说明
    15. 译后记
    16. 参考文献
  7. 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
    1. 信息
    2. 致谢
    3.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总序
    4. 第一章 海上扩张与中国移民
      1. 近代早期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1. 东南亚地区
        2. 移民跳板:一个变化中的社会
        3. 家庭生存策略
      2. 近代初期中国社会中的迁徙
      3. 移民与帝国
        1. 意识形态视角
        2. 安全视角
        3. 实用视角
        4. 移民的国家控制
      4. 移民的社会结构
      5. 方言群生态及其家乡
        1. 闽南和福建航海先驱
        2. 广东人和珠江三角洲生态
        3. 潮州人:航运、贸易和定居
        4. 客家人:边缘地带边缘人
        5. 海南人:乐观而勇敢的先行者
        6. 福州人:20世纪的移民
        7. 兴化/福清人:富于进取精神的后来者
        8. 温州人:一个新近兴盛起来的移民群体
        9. 移民祖籍的灵活应用
      6. 生境、通道和生计
        1. 行业特性
        2. 移民学校
    5. 第二章 早期殖民帝国与华人移民群体
      1. 海外华人社会的形成
        1. 东南亚移居地
      2. 不同的生态环境:殖民模式
        1. 马六甲
        2. 马尼拉
        3. 巴达维亚
        4. 在殖民地的恐惧与暴力
        5. 殖民利益与华人中间商
        6. 早期殖民地社会结构
        7. 政治与社会结构
      3. 不同的生态环境:未被殖民的君主国
        1. 暹罗
        2. 越南
        3. 日本
      4. 不同的生态环境:独立的华人政体
      5. 连接家乡的通道
        1. 向外移民政策的转折点?
      6. 18世纪的商业扩张:中国与英国
        1. 英国海峡殖民地
      7. 帝国合作者
    6. 第三章 帝国主义和大规模移民
      1.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2. 移民条件
        1. 奴隶制元素
        2. 国家功能
        3. 荷属东印度的契约劳工
      3. 自愿移民
      4. 非自愿移民
        1. “苦力贸易”:海上行程
      5. 大众移民的规制和立法
        1. 航海技术与移民服务
      6. 新方向 新地点
        1. 北美与澳洲
        2. 西印度与秘鲁
        3. 太平洋群岛
        4. 朝向东南亚的大移民
    7. 第四章 大移民时代的社群Ⅰ.东南亚
      1. 殖民政策演变与华人的应对
        1. 荷属东印度
        2. 菲律宾
        3. 马来亚
        4. 暹罗王国
      2. 亲缘群体与文化模板
        1. 地缘
        2. 亲缘
        3. 神缘
        4. 兄弟会
      3. 大移民时代海外华人社会的结构变化
        1. 亲缘群体之间的关系
        2. 老华侨与新移民:土生华人和新客华人
        3. 殖民统治后期的海外华人资本主义
        4. 大移民时代的劳动者
        5. 关于中国移民文化的注解
    8. 第五章 大移民时代的社群Ⅱ.移民社会的排斥与接纳
      1. 19世纪历史上的移民社会
      2. 华人在移民社会的生活和劳作
      3. 排华运动的源起和影响
        1. 身份焦虑
        2. 认定华人为“奴隶”的原因
        3. 劳工、资本与华人
        4. 排华法案的社会影响
        5. 排华与规避排华成为一个生意圈
      4. 澳洲的排华之路
        1. 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谋生
        2. 应对排华
        3. 朝向一个“白色的澳大利亚”
    9. 第六章 革命和“民族救亡”
      1. 东亚革命
        1. 北京向海外华人示意
        2. 中国民族主义及其在海外被接受的情况
        3. 民族、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
        4. 大移民与华人社会的多元分化
        5. 地方领导权和社会结构
        6. 海外华人社会的政治激进主义
        7. 动员与控制
      2. 反对东方犹太主义:早期阶段
      3. 日本入侵与华人的“民族救亡”
        1. 陈嘉庚与“中国救亡”
        2. 华人民族主义的马赛克结构
    10. 第七章 后殖民时期东南亚的华人社会
      1. 日本侵略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没落
      2. 排华主义的根源
      3. 排华浪潮与华人之应对
        1. 印尼:经济扩张与文化压制
        2. 马来西亚:文化多元主义的追求
        3. 语言问题
        4. 文化传承问题
    11. 第八章 新移民
      1. 移民社会摒弃种族性的排华法案
      2. 毛之后的中国向世界开放门户
        1. 集体主义之后:国内的新移民潮
        2. 国内和跨国迁移:共同之处?
        3. 迁移、商贸及地方政府
        4. 向外迁徙:选择和渠道
      3. 新移民的特征
        1. 非法移民成为一个生意圈
      4. 欧洲重构
        1. 海外华人社会的转型
        2. 族群飞地之经济
        3. 新移民社团和移民通道
      5. 中国移民政策的再定位
        1. 一个“去地域化的民族国家”?
      6. 新移民的通道
        1. 传统类型的通道
        2. 全球性“联谊组织”的出现
        3. 边缘飞地:过去和现在
    12. 本书引用文献
    13. 译后记
      1. 一、“安土重迁” 的新解读
      2. 二、与“他者”的互动
      3. 三、“通道-小生境”模式
      4. 四、移民边缘性的杠杆作用
  8. 马背上的朝廷:巡幸与清朝统治的建构(1680-1785)
    1. 信息
    2. 序“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3. 致谢
    4. 绪论
      1. 家产—官僚制帝国:前近代国家形成的一种模式
      2. 嵌入了民族意义(意识形态)的家产制
      3. 清民族—王朝国家的系谱
      4. 巡幸与清朝统治的形成
    5. 第一章 巡幸的历史与多重意义
      1. 上古的出巡、狩猎与战争
      2. 战国时期巡狩的“开化”
      3. 作为君主—官僚间紧张关系突出表现的巡狩
      4. 帝制官僚与对巡幸的贬斥
      5. 帝制联盟与执着于季节性迁移
      6. 明朝的巡幸
      7. 结论
    6. 第二章 “法祖”:巡幸乃民族—王朝原则(1680年代和1740年代)
      1. 进谏与因应之一:康熙皇帝最初的南巡(1668—1671)
      2. 康熙皇帝恢复巡幸(1680年代):经典模式?
      3. 乾隆皇帝恢复巡幸(1740年代):家族的传奇故事
      4. 进谏与因应之二:汉御史的抗议(1758年12月)
      5. 乾隆皇帝评论妥帖睦尔(1767年):历史的回响
      6. 结论
    7. 第三章 将朝廷置于马上:移动朝廷的后勤与政治
      1. 皇帝的扈从与巡幸路线
      2. 安排驻跸事宜:一种旗务
      3. 作为武力象征的营帐
      4. 以战争规模动员各省
      5. 应对大众的南巡认识
      6. 结论
    8. 第四章 安不忘危与帝国政治:战争、巡幸、武备
      1. 乾隆皇帝推崇军事价值(1785年)
      2. 忧惧八旗衰落(1670年代—1730年代)
      3. 乾隆初年的军事危机(1730年代—1740年代)
      4. 作为满洲人尚武习惯的巡幸
      5. 马上朝廷的壮观场面
      6. 身为射手的皇帝
      7. 阅武
      8. 领导层危机与八旗持续衰败(1750年代)
      9. 南巡与准噶尔问题(1750年代)
      10. 帝国与南巡中的耀武扬威(1762年)
      11. 结论
    9. 第五章 “还淳返朴”:南巡与商业化时代精英内部竞争
      1. 培植商业财富
      2. 乾隆皇帝抑制奢靡的话语
      3. 士人的焦虑与皇帝话语的“为我所用”
      4. 结论
    10. 第六章 南巡的文化包容:推崇诗歌与迎合汉学
      1. 召试
      2. 推崇诗画以笼络精英
      3. 苏州的文化经纪人沈德潜
      4. 苏州紫阳书院与迎合汉学
      5. 模棱两可的迎合
      6. 结论
    11. 第七章 乾隆皇帝巡幸江南的诗歌写作与政治
      1. 愉悦在前:皇帝的矛盾态度
      2. 精英文化内部的紧张:十八世纪对“抒情论”的贬斥
      3. 解读乾隆皇帝南巡诗作
      4. 初相遇:在江北厘定“江南意”
      5. 与金山相遇(一):引出景致与否认欲望
      6. 与金山相遇(二):调和并抒怀月下长江
      7. 日益深入:宣称勤政,拒斥愉悦
      8. 正统话语:马上“观民”
      9. 结论
    12. 第八章 大众认识与民族—王朝政治至上(1765—1785)
      1. 乾隆皇帝水利认识的再考察
      2. 政治至上(1770年代)
      3. 对民族—王朝合法性的侵蚀(1765—1778)
      4. 民族—王朝回应之举:恢复巡幸(1780—1785)
      5. 结论
    13. 尾声 最后的巡幸(1800—1820)
      1. 民族与清统治的历史机制
    14. 附录A 乾隆南巡的地方备办情况
    15. 附录B 乾隆南巡全部支出的估算
    16. 附录C 南巡召试的量化分析
    17. 征引文献
    18. 索引
    19. 译后记
  9. 中国转向内在
    1. 信息
    2. 序“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3. 序 言
    4. 导 言
    5. 第一部分 从北宋到南宋
      1. 一、 关注差异
        1. 线索与方法
        2. 资料与假设
      2. 二、 宋代学术
        1. 文 学
        2. 经 学
        3. 史 学
      3. 三、 宋代儒学
        1. 思想与制度
        2. 不同派别的新传统思想
    6. 第二部分 12世纪
      1. 四、 道德保守主义
        1. 亡国之耻的震撼
        2. 变革之门的关闭
        3. 保守主义者的正统要求
      2. 五、 专制政体与宰相们
        1. 走马灯般的宰相(1127—1134)
        2. 宰相团队(1135—1136及以后)
        3. 权相长期独掌朝纲(1139—1156)
        4. 别有用场的前宰相(1161—1162)
      3. 六、 个案研究:从辉煌到流放
        1. 谁有资格做榜样?
        2. 初擢签书枢密院事
        3. 宰相团队和国家政策
        4. 道德保守主义者的政治风格
        5. 从巅峰到谷底
    7. 第三部分 新儒家成为正统:得不偿失的胜利
      1. 七、 道德挂帅的新儒家:从争论、异端到正统
        1. 分析架构
        2. 道德先验论者自命正统
        3. 思想的传播与道德的结合
        4. 不合时宜的生活方式
        5. 失算的“伪学”之禁
        6. 从危机到国家正统
    8. 余 论
    9. 注释中所用简称
    10. 参考书目
      1. A.英文和其他西文论著
      2. B.古代著述(宋一清)
      3. C.中文及日文现代著述
        1. B
        2. C
        3. D
        4. F
        5. G
        6. H
        7. J
        8. K
        9. L
        10. M
        11. N
        12. P
        13. Q
        14. R
        15. S
        16. T
        17. W
        18. X
        19. Y
        20. Z
  10. 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
    1. 信息
    2. 出版说明
    3. 中文版序 舞蛇者说
    4. 前言 幽灵
    5. 第一章 多面人戴笠
    6. 第二章 打流
    7. 第三章 投奔
    8. 第四章 十人团
    9. 第五章 “力行运作”——蒋的共济会
    10. 第六章 创建力行社
    11. 第七章 力行社与蓝衣社
    12. 第八章 蓝衣社的“法西斯主义”
    13. 第九章 意识形态的竞争:蓝衣社和CC派
    14. 第十章 各省的蓝衣社
    15. 第十一章 1932—1935年的上海站
    16. 第十二章 行刑队
    17. 第十三章 行刺
    18. 第十四章 警察学校
    19. 第十五章 躺进棺材
    20. 第十六章 裙带
    21. 第十七章 战争与别动队
    22. 第十八章 训练营
    23. 第十九章 密码战争
    24. 第二十章 戴笠、梅乐斯及中美合作所的成立
    25. 第二十一章 中美合作所训练营
    26. 第二十二章 间谍
    27. 第二十三章 战时戴笠的走私网
    28. 第二十四章 战时重庆的军统
    29. 第二十五章 陨落之星
    30. 跋妖魔
    31. 附录
    32. 参考文献
    33. 致谢
    34. 特别纪念
  11. 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1. 信息
    2. 导 论
      1. 货币与中国
        1. 货币体系的紊乱
        2. 政府发行的制钱与来自民间的白银
        3. 作为通货的白银
        4. 白银与制钱的关系
        5. 银贵与王朝衰落
        6. 经世思潮的兴起和分殊
      2. 从盛清到晚清:来自世界的溶蚀
    3. 上 篇全球联结:白银与世界
      1. 第一章 脆弱的帝国
        1. 铜钱体系
        2. 16—19世纪初期的白银使用
        3. 16—18世纪中国的白银供应
        4. 小 结
      2. 第二章 鸦片:罪魁祸首?
        1. 白银外流的时间、空间和数量
        2. 国际收支中的白银和鸦片
        3. 中国茶叶与生丝的出口(1850—1886)
        4. 世界白银减产及其与中国的联系
        5. 小 结
      3. 第三章 社会秩序的紊乱
        1. 跨区影响
        2. 区域内由城到乡所受的影响
        3. 清王朝的危机
        4. 小 结
    4. 中 篇经济论争所凭借的文化资源
      1. 第四章 货币论争与政策
        1. 王瑬的建议
        2. 王瑬论著的主要反应
        3. 王瑬与包世臣、陈鳣的对话
        4. 魏源与许楣的批评
        5. 更多的货币讨论
        6. 政府最后采行的货币政策
        7. 小 结
      2. 第五章 中国传统思想的启示及与西方比较
        1. 微不足道的外来影响
        2. 灵活的经济思想传统
        3. 中西比较
        4. 小 结
    5. 下 篇不同学术观点的竞争
      1. 第六章 两种经世流派的不同社会理论
        1. 对人性的体悟
        2. 国家观
        3. 国家、上天与古圣先贤之间
        4. 国家权力与市场力量之间
        5. 商业、贸易和消费
        6. 私 产
        7. 历史变革
        8. 小 结
      2. 第七章 经学、古文与经世
        1. 经世学者们的现实利益
        2. 思想倾向
        3. 小 结
      3. 第八章 放任派主张的暂时胜利
        1. 对放任派经济建议的认可
        2. 自强运动时期的干预政策
        3. 思潮的变化
        4. 货币危机和放任思想的抬头
        5. 19世纪后期的危机和干预倾向
        6. 小 结
    6. 终 篇
      1. 白银外流的严重性
      2. 世界经济和中国王朝的衰落
        1. 世界白银供应、鸦片和白银外流
        2. 白银的全国性影响
        3. 王朝危机、动乱和中兴
        4. 中日间的大分歧
      3. 经世思想和社会现实
        1. 经世学者间的竞争
        2. 思想之争而非利益之争
        3. 19世纪前期放任主义的兴起
        4. 太平天国运动后干预主义的抬头
        5. 来自外部的溶蚀和思潮的转变
      4. “流产的资本主义”?
        1. 19世纪前期市场导向思想之具支配性地位
        2. 中、西因应货币不足问题的思想比较
        3. 灵活选取历史先例
    7. 参考书目
      1. 一、中、日文
        1. 台北故宫博物院档案
        2. 专著、论文
      2. 二、西 文
    8. 索 引
      1. 二画
      2. 三画
      3. 四画
      4. 五画
      5. 六画
      6. 七画
      7. 八画
      8. 九画
      9. 十画
      10. 十一画
      11. 十二画
      12. 十三画
      13. 十四画
      14. 十五画
      15. 十六画
      16. 十七画
      17. A
      18. B
      19. C
      20. D
      21. E
      22. F
      23. G
      24. H
      25. J
      26. K
      27. L
      28. M
      29. N
      30. P
      31. R
      32. S
      33. W
    9. 西人姓名中译表(以汉译名拼音为序)
  12. 中国食物
    1. 信息
    2. 序“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3. 鸣谢
    4. 年表
    5. 第一章 自然环境
    6. 第二章 史前史与历史的发端
    7. 第三章 至关重要的一千年:周朝到汉朝
    8. 第四章 来自西方的食物:中世纪的中国
    9. 第五章 食物体系的确立:宋朝及诸征服王朝
    10. 第六章 内卷化:中华帝国的晚期
    11. 第七章 传统农业的顶峰
    12. 第八章 今日中国食品
    13. 第九章 一些基本的烹调法
    14. 第十章 区域和地方
    15. 第十一章 食物的传统药用价值
    16. 第十二章 食物在社会中
    17. 附录:隔壁邻居家的主餐
    18. 注释
    19. 书目
    20. 附篇一 中国文化中的饮食——人类学与历史学的透视
    21. 附篇二 中国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食物
  13. 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
    1. 信息
    2. 译者的话
    3. 中文版序
    4. 鸣谢
    5. 凡例
    6. 图版
    7. 前言
    8. 第一部分 揭露的身体
      1. 第一章 全球国族巨型历史:“天足”概念的兴起(1880年代至1910年代)
      2. 第二章 被掀露的身体:放足运动的实行(1900年代至1930年代)
      3. 第三章 “缠足如古董”:不合时宜的爱莲者(1930年代至1941年)
    9. 第二部分 遮蔽的身体
      1. 第四章 溯古访今:缠足源流考
      2. 第五章 狭邪之游:男性欲望与西北的想像地理
      3. 第六章 灰姑娘的梦想:女体的累与用
    10. 尾声
    11. 参考文献
  14.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
    1. 信息
    2.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3. 中译本序
    4. 出版说明
    5. 译者的话
    6. 导论
    7. 第一编
      1. 第一章 线性历史与民族国家
      2. 第二章 中国和印度的复线历史
    8. 第二编
      1. 第三章 反宗教运动与被压迫者之复归
      2. 第四章 兄弟会与共和革命中的革命话语
      3. 第五章 “封建”的谱系: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叙述
      4. 第六章 地方对国家的叙述:现代中国的联邦主义与中央集权主义
      5. 第七章 中国与印度现代化批评
    9. 总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附录:东游记——我的学术生涯
  15. 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
    1. 信息
    2. 编者的话
    3. 中文版序
    4. 鸣谢
    5. 导论
    6. 序“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7. 上篇 经济变化
      1. 前言:比较经济史与发展问题
      2. 第一章 明清及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化:同欧洲的比较
        1. 一 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变化诸问题
        2. 二 近代早期欧洲经济成长的动力
        3. 三 斯密型动力在中国
        4. 四 对斯密型动力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
        5. 五 斯密与马尔萨斯:中国与古典经济学
        6. 六 结论
      3. 第二章 近代早期欧洲与明清时期中国工业扩展的动力
        1. 引言
        2. 一 西欧的农村工业与人口变化
        3. 二 中国的农村工业与人口变化
        4. 三 从原始工业化到工业化
        5. 四 原始工业化与工业化之比较
        6. 五 欧亚各地对于古典经济学家所谓的“增长极限”的不同反应
        7. 六 技术变化的力量与历史发展的机遇
      4. 第三章 从欧洲的角度看中国的经济史与经济发展
        1. 一 20世纪的中国经济
        2. 二 企业的组织变化在中国与欧洲的作用
        3. 三 中国农业经济中的斯密型动力与马尔萨斯型动力
        4. 四 民国时代中国经济成长的空间层面
        5. 五 1949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
        6. 六 从欧洲经济史和发展经济学中所获得的更多教训
        7. 七 经济史与经济发展
    8. 中篇 国家形成
      1. 前言:欧亚国家的形成
      2. 第四章 近代国家形成的方向
        1. 引言
        2. 一 早期帝国的形成及其遗产
        3. 二 以长期的眼光看近代国家形成
        4. 三 欧洲的国家形成
        5. 四 中国的国家形成
        6. 五 从欧洲的角度看中国的国家形成
        7. 六 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一种中国国家形成观
        8. 七 结论
      3. 第五章 近代国家形成中的意识形态与制度机构
        1. 引言
        2. 一 近代早期欧洲及明清时期中国内部的国家-经济关系
        3. 二 民族国家与农业帝国形成中的中央集权及地方秩序
        4. 三 中国与西欧的地方秩序诸问题
        5. 四 18世纪对中央控制之追求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6. 五 农业帝国之滑入近代以及“公众领域”和“市民社会”的出现
      4. 第六章 1850年以后近代国家的形成
        1. 一 近代世界中的冲突
        2. 二 19世纪中国的国家形成
        3. 三 20世纪中国国家形成的轨迹
        4. 四 从历史的角度看1949年以后的中国国家
        5. 五 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
        6. 六 中国国家的延续
        7. 七 结论:历史上的和理论上的国家形成
    9. 下篇 社会抗争
      1. 前言:政治与抗争
        1. 一 民众抗争:研究的问题与难点
        2. 二 欧洲的民众抗争
        3. 三 中国的民众抗争
      2. 第七章 食物骚乱
        1. 引言
        2. 一 中国的食物骚乱
        3. 二 欧洲的食物骚乱
        4. 三 中西食物骚乱的比较
        5. 四 结论
      3. 第八章 抗税运动
        1. 一 抗税事件
        2. 二 政治环境变化中的抗税意识形态
        3. 三 19世纪中期长江中游的抗税运动
        4. 四 19世纪40和50年代江南的抗税运动
        5. 五 19世纪50和60年代山东的抗税运动
        6. 六 从明清时期的角度来看19世纪的抗税运动
        7. 七 谁卷入抗税运动
        8. 八 抗税运动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9. 九 20世纪的抗税运动
        10. 十 抗税运动同革命、国家形成及政治变化的关系
        11. 十一 从比较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抗税运动
      4. 第九章 革命
        1. 一 对革命的诠释
        2. 二 国家危机与国家形成
        3. 三 从法国的角度看中国革命
        4. 四 从中国的角度看法国革命
        5. 五 法国:持续不断的革命诠释
        6. 六 中国:一场持续不断的革命
      5. 第十章 比较史学与社会理论
        1. 引言
        2. 一 经济变化
        3. 二 国家的形成与不形成
        4. 三 社会抗争与政治变化
        5. 四 前瞻性和回顾性分析与历史诠释
        6. 五 成为近代:历史与历史之外
    10. 征引文献目录
  16. 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
    1. 信息
    2. 序“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3. 中文版序
    4. 致谢
    5. 宋朝帝系
    6. 引用论著的缩略语
    7. 宗室谱牒编码说明
    8. 第一章 开 篇
      1. 两个故事
      2. 中国历史上的宗室
      3. 研究与史料
      4. 方法
    9. 第二章 皇室家族
      1. 家族的起源
      2. 太祖的宗室定义
      3. 权力和传承
      4. 宋初的皇室家族
    10. 第三章 文学与拘禁
      1. 真宗、仁宗与皇室宗亲
      2. 宗室机构
      3. 宗室授官
      4. 教育与文人文化
      5. 宗室生活
    11. 第四章 重新定位宗室
      1. 英宗入继大统
      2. 宗室人口增长带来的危机
      3. 改革宗室
      4. 重新定义宗室
      5. 无服族人对策
      6. 变革中的宗室机构
      7. 李逢事件
      8. 宗室的迷惘
    12. 第五章 开创次级中心
      1. 蔡京的改革
      2. 敦宗院
      3. 大宗正司及其分案
      4. 教育和入仕
      5. 做官的宗室
      6. 北宋末年的宗室
    13. 第六章 沦丧、抵抗与机遇
      1. 战争概况
      2. 囚禁与逃亡
      3. 战争中的宗室
      4. 宗室为官与冒牌宗室
      5. 1129年的危机
      6. 政坛上的宗室
      7. 新的政治戒约
    14. 第七章 居所与特权
      1. 分布类型
      2. 维护宗室的整体性
      3. 宗室中心
      4. 独立的宗室家庭
      5. 婚姻与姻亲
      6. 学校和教育
      7. 考试与入仕
    15. 第八章 政治与权力界限
      1. 孝宗的入选
      2. 孝宗与宗室
      3. 宗室宰相赵汝愚
      4. 宁宗朝的宗室官员
      5. 理宗的即位
      6. 理宗朝的宗室与政治
      7. 宗室与南宋政治
    16. 第九章 成熟与溃烂
      1. 成熟之患
      2. 家族认同的发展
      3. 泉州南外宗正司
      4. 海外贸易和宗室
      5. 南宋末年的政治与战争
      6. 宗室与忠义事业
      7. 宋元之际的宗室
    17. 第十章 结论:中国历史上的宋代宗室
      1. 皇帝、社会与宗室
      2. 高雅文化与宗室
      3. 宋朝宗室的遗产
    18. 附录
      1. A 有传记资料的宗室名单
      2. B 宗室谱牒机构
    19. 引用论著目录
      1. 本目录使用以下缩略语
      2. 墓志铭资料及出处
      3. 其他论著(按姓氏拼音排列)
    20. 索引
  17. 晋武帝司马炎
    1. 信息
    2. 序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3. 中文版序
    4. 序——《三国志》的终章
    5. 第一章 河内司马氏
      1. 河内司马氏
      2. 司马儁与司马防
      3. “八达”
      4. 司马朗
      5. 魏晋时代的官制
      6. 洛阳
      7. 魏晋时代的要冲
    6. 第二章 司马懿
      1. 司马懿的登场
      2. 入幕曹府
      3. 曹魏的建立与文帝的信任
      4. 文帝的遗嘱
      5. 孟达
      6. 攻陷上庸
      7. 蜀汉
      8. 北伐
      9. 辽东公孙氏
      10. 辽东远征
      11. 明帝之死
      12. 曹爽专权
      13. 发动政变
      14. 曹爽一党的肃清
      15. 王凌的叛心
      16. 司马懿之死
    7. 第三章 司马师与司马昭
      1. 司马师
      2. 诛杀李丰
      3. 曹芳退位
      4. 曹髦即位
      5. 毌丘俭、文钦举兵
      6. 司马师之死
      7. 司马昭
      8. 诸葛诞举兵
      9. 曹髦赴死,曹奂即位
      10. 篡夺曹魏的最终阶段
      11. 嵇康与阮籍
      12. 平定蜀汉
      13. 钟会叛乱
      14. 晋王
      15. 五等爵的创设
      16. 司马昭之死
      17. 关于司马氏的篡权
    8. 第四章 武帝司马炎(上)
      1. 司马炎
      2. 禅让
      3. 告别曹魏时代
      4. 泰始律令的完成
      5. 孙吴
      6. 羊祜
      7. 杜预
      8. 平吴
    9. 第五章 武帝司马炎(下)
      1. 太康元年
      2. 齐王司马攸
      3. 齐王攸归藩
      4. 朝臣们的反对
      5. 齐王攸之死
      6. 两位杨皇后
      7. 胡贵嫔与左贵嫔
      8. 三杨
      9. 晋武帝之死
    10. 第六章 惠帝(上)
      1. 司马衷
      2. 杨骏专权
      3. 贾后政变
      4. 杨太后之死
      5. 司马亮、卫瓘辅政
      6. “闇主”与“虐后”
      7. “元康”的晏宁
      8. 《钱神论》
      9. 吝啬与奢侈的风潮
      10. 《释时论》
      11. 权门势家
      12. 宗室诸王
      13. 宗师的设置与宗室的堕落
      14. 贾后与愍怀太子
      15. 愍怀太子的废黜与被害
    11. 第七章 惠帝(下)
      1. 贾后的反对派
      2. 司马伦政变
      3. 贾后之死、司马伦辅政
      4. 司马允政变未遂
      5. 诛杀石崇
      6. 司马伦篡位
      7. 孙秀
      8. 寒人、寒门层的权力志向
      9. 诛杀张林
      10. 三王起义
      11. 司马伦之死
      12. 司马颖退让、司马冏骄恣
      13. 司马冏之死
      14. 司马乂之死
      15. 司马颖的失败
      16. 荡阴之战
      17. 邺城陷落
      18. 惠帝往长安
      19. 司马越举兵
      20. 张方之死
      21. 司马越辅政
      22. 司马颖之死
      23. 晋惠帝与司马颙之死
      24. 八王之乱的本质
    12. 第八章 怀帝与愍帝
      1. 晋怀帝即位
      2. 内徙的非汉民族
      3. 匈奴
      4. 乌桓(乌丸)与鲜卑
      5. 羌族与氐族
      6. 南方的非汉民族
      7. 晋武帝、惠帝时代的非汉民族反乱
      8. 成汉的建立
      9. 张昌之乱
      10. 汉(前赵)的建立
      11. 石勒与王弥
      12. 华北地区的西晋军阀
      13. 晋怀帝、司马越内斗
      14. 司马越之死
      15. 洛阳陷落
      16. 晋愍帝即位
      17. 长安陷落
      18. 晋王朝的重建
    13. 结语——魏、西晋王朝的灭亡
    14. 人名索引
    15. 人名转换索引
    16. 后记
    17. 译后记
    18.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书目
  18. 饕餮之欲:当代中国的食与色
    1. 信息
    2. 序“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3. 致 谢
    4. 中文版序言
    5. 引 言
      1. 食色,性也
      2. 欲 望
      3. 世俗人类学
      4. 非连续性
      5. 来自/作为阅读的民族志
      6. 干预:中医关于身体的修辞
      7. 食物和性
    6. 第一部分 吃:感觉的政治
      1. 导 言
        1. 雷锋:不倦的人民公仆
      2. 第一章 药 膳
        1. 具体的逻辑
        2. 小城药膳
        3. 味觉的语言,味觉的体验
        4. 实践中的中医
        5. 身体:溢香的世俗载体
      3. 第二章 精神会餐
        1. 饥饿的简史
        2. 牢记苦难:《白毛女》
        3. 精神会餐:《芙蓉镇》
        4. 身体的盛宴
        5. 超越需求
      4. 第三章 “实”与“虚”
        1. 实现共产主义的时候
        2. 莫言的《忘不了吃》
        3. 系统的虚损与局部的实邪
        4. 多乎哉?
        5. 划界线
    7. 第二部分 欲:体现的伦理
      1. 导 言
        1. 杜晚香:优秀共产主义者的瑰丽光环
        2. 公开场合的激情
      2. 第四章 书写自我:个人的罗曼司
        1. 对爱的探讨
        2. 心灵的伴侣
        3. 保护光辉
        4. 在路上
        5. 语言危机
        6. 小 结
      3. 第五章 性科学:行为的再现
        1. 性知识典籍
        2. 对性的想象
        3. 性调查
        4. 教育国民的研究
        5. 性教育
        6. 压抑的假设
      4. 第六章 色情艺术
        1. 性:宇宙(cosmic)的性,内在的本质?
        2. 马王堆:汉代的快乐
        3. 养 生
        4. 无能和资本主义
        5. 再现和伦理
        6. 在卧室
      5. 结论 为历史的身体欢呼
    8. 参考文献[1]
    9. 译后记
  19.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
    1. 信息
    2. 前言
    3. 第一章 思想背景
    4. 第二章 康有为在19世纪末的思想地位
    5. 第三章 梁启超的早年生活和思想背景
    6. 第四章 梁启超改良主义思想的形成:1896—1898
    7. 第五章 流亡中的梁启超
    8. 第六章 新民
      1. 公德和私德
      2. 民族主义和国民理想
      3. 竞争和进步
      4. 进取精神和冒险精神
      5. 权利和自由
      6. 社会功利和经济增长
    9. 第七章 改良与革命:梁启超的政治观和传统观
    10. 第八章 新民和国家主义
    11. 第九章 新民和私德
    12. 第十章 结语
  20. 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
    1. 信息
    2. 致谢
    3. 第一章 引言
    4. 第二章 社会性别
    5. 第三章 人生历程
    6. 第四章 写作
    7. 第五章 娱乐
    8. 第六章 工作
    9. 第七章 虔信
    10. 第八章 结论:贯穿于不同地域与时期的社会性别关系
    11. 附录 清代女作家的地域分布
    12. 引用书目
    13. 译后记
  21. 修仙:古代中国的修行与社会记忆
    1. 信息
    2. 出版说明
    3.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4. 致谢
    5. 第一章 将仙带回人间
    6. 第二章 仙的文化总集
    7. 第三章 更加深入的总集分析:“断谷”
    8. 第四章 秘术、展现奇迹
    9. 出版说明
  22. 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
    1. 信息
    2. 序“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3. 1980年法文版评论
    4. 前 言
    5. 中文版序
        1. (一)人口史
        2. (二)灾害史
        3. (三)水利史
        4. (四)荒政史
        5. (五)国家与经济的关系
        6. (六)官僚制度
    6. 导 论
    7. 第一部分 有关中国饥荒的记录
      1. 一 对自然灾害的初步考察
        1. 自然灾害
        2. 对人类的影响
      2. 二 流民问题
      3. 三 社会动荡
      4. 四 饥荒与地主制
    8. 第二部分 国家干预
      1. 五 官僚组织问题
        1. 官僚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
        2. 地方人事
      2. 六 勘灾
        1. 普遍性问题
          1. 对受灾人口进行分类
          2. 乡村控制问题
        2. 18世纪的勘灾程序
          1. 勘灾
          2. 查赈
      3. 七 赈济
        1. 18世纪官方的赈济规则
        2. 国家救济和粥厂
        3. 放赈方法
      4. 八 供给:1743—1744年的实例
        1. 赈济物资的十次分配
        2. 总的印象
      5. 九 价格调控
        1. 地方仓储,平粜与借贷
        2. 官僚制度与区际市场
      6. 十 加强与恢复生产
        1. 维持人口稳定
        2. 保存生产潜力
          1. 财政措施
          2. 扶持生产的积极措施
          3. 改善生产条件的长期性措施
    9. 第三部分 要点与结论
      1. 十一 引论
      2. 十二 国家经济措施的演变
        1. 地方仓储
        2. 漕 粮
        3. 财政资源
      3. 十三 赈灾的地理分布
      4. 十四 要点和结语
    10. 附录A 粮食发放的地区分布(A.1—A.10),直隶,1743—1744
    11. 附录B 背景资料
    12. 参考书目[1]
      1. 一、中文古籍
      2. 二、书籍与论文
    13. 表格索引
    14. 地图索引
  23. 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1. 信息
    2. 出版说明
    3.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4. 初版序
    5. 再版序
    6. 第一章 导言
    7. 第二章 士之转型
    8. 第三章 初唐朝廷的学术和文学创作
    9. 第四章 755年之后的文化危机
    10. 第五章 文治政策与文学文化:宋代思想文化的开端
    11. 第六章 思想家,其次是作家:11世纪中期的思想潮流
    12. 第七章 为了完美的秩序:王安石和司马光
    13. 第八章 苏轼的道:尽个性而求整体
    14. 第九章 程颐和道学新文化
    15. 附录 南北宋时期的晁氏家族
    16. 中文术语对照表
    17. 参考文献
    18. 索引
    19. 唐宋转型之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
    20. 译后记
    21. 中译再版后记
  24. 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形象:空间、时间与性别构型
    1. 信息
    2. 序“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3. 前言:探索城市的邀请
    4. 中文版序
    5. 第一部分 考察现代中国城市的视角
      1. 第一章 导言:现代中国文化史中的城市
      2. 第二章 城市构形:小镇、古都、现代都市
    6. 第二部分 空间的构形
      1. 第三章 勾画古都北京
      2. 第四章 中国传统在北京的象征性胜利
    7. 第三部分 时间的构形
      1. 第五章 阅读无法阅读的上海大都市
      2. 第六章 上海的时间与欲望之流
    8. 第四部分 性别的构形
      1. 第七章 想像上海的摩登女人
      2. 第八章 看待现代城市的女性视角
    9. 结语:研究现代中国文学史的一个视角
    10. 中文参考书目
    11. 西文参考书目
    12. 中西参考电影
  25. 古代中国的动物与灵异
    1. 信息
    2. 出版说明
    3.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4. 译者的话
    5. 翻译凡例
    6. 中译本序
    7. 致谢
    8. 绪论 文化史视野中的动物
    9. 第一章 动物定义
    10. 第二章 动物与职官
    11. 第三章 动物分类
    12. 第四章 动物与地域
    13. 第五章 化及鸟兽
    14. 第六章 动物变化
    15. 第七章 奇禽怪兽
    16. 结论
    17. 参考文献
    18. 索引
  26. 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
    1. 信息
    2. 译者的话
    3. 前言
    4. 序章 近代中国与知识分子
    5. 第一章 文明与万国公法
      1. 引言
      2. 一 不平等条约
      3. 二 《万国公法》的翻译
      4. 三 外交官与万国公法
      5. 四 变法运动与万国公法
      6. 五 中国革命与万国公法
      7. 六 不平等条约解除的历史
      8. 小结
    6. 第二章 法国革命与中国
      1. 引言
      2. 一 前史
      3. 二 法国革命论的展开
      4. 三 法国革命论的论争
      5. 四 从法国革命到俄国革命
      6. 小结
    7. 第三章 近代中国的体制构想
      1. 一 体制构想的历史射程
      2. 二 世界史与中国的专制
      3. 三 专制与自由
      4. 小结
      5. 补论
    8. 参考文献
    9. 后记
    10. 译后记
  27. 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
    1. 信息
    2. 序 言
    3. 第一部分 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教育
      1. 第一章 早年生活(1891—1910)
      2. 第二章 在美国的经历(1910—1917)
    4. 第二部分 中国的文艺复兴
      1. 第三章 文学革命
      2. 第四章 新的人民与新的社会
      3. 第五章 中国与西方
    5. 第三部分 自由主义
      1. 第六章 北京(1917—1926)
      2. 第七章 上海(1927—1930)
      3. 第八章 再返北平(1931—1937)
    6. 第四部分 尾声与评价
      1. 第九章 晚年
      2. 第十章 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的自由主义与中国的革命
    7. 附 录
      1. 附录A 胡适生活中的妇女
      2. 附录B 出席第八届世界学生联合会大会的中国代表团,1913(略)
      3. 附录C 中国共产党对胡适的批判
  28. 中国制度史研究
    1. 信息
    2. 序“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3. 前言
    4. 中国历史上朝代轮廓的研究
    5. 中华帝国的作息时间表
      1. 导言
      2. (1)官定假日与办公时间
      3. (2)经营时间与劳动时间
      4. 结论
    6. 中国历史上的人质
      1. 导言
      2. 外部人质
      3. 内部人质
      4. 传统的观点
    7. 从经济上为花费辩护——传统中国的一种罕见观念
    8. 中国经济史上的数目和单位
    9. 斯纨博士《中国古代的食物与货币》注解
    10. 晋代经济史注解
      1. 一、引言
        1. (1)官方晋代史书
        2. (2)历史背景和经济问题
        3. (3)晋代的土地制度
        4. (4)晋代的土地税制度
      2. 二、《晋书》卷二六译文
        1. (1)引言
        2. (2)论粮食
        3. (3)论货币
    11. 佛教寺庙与中国历史上的四种募钱制度
    12. 南宋朝的纸币会子的形态
    13. 附录
    14. 补充与改正
    15. 缩略语表
  29.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与仪式
    1. 信息
    2. 前言
    3. 出版说明
    4. 引言
    5. 论中国宗教的社会学研究
    6. 鹿港的宗教和仪式
    7. 一个台湾城镇历史中的宗教组织
      1. 树林镇的移民
      2. 树林的众神
      3. 社区的出现
      4. 区隔(segmentation)
      5. 族群组织(ethnic organizations)
      6. 社区优先(Community Precedence)
    8. 香港的乡庙
      1. 村庄联盟(Village Alliances)
      2. 乡 庙
      3. 乡庙及其社会环境
    9. 台湾的家庭和公共祭拜
      1. 历书的(calendrical)对比与连续
      2. 隐喻的再造
      3. 宗教隐喻的结构
      4. 结论
    10. 神、鬼和祖先
    11. 台湾的建筑与超自然
    12. 当鬼成神
    13. 广东的萨满信仰
      1. 降神会(Group Seance)
      2. 灵媒的日常职责
      3. 成为萨满
      4. 萨满和村落社会(village society)
    14. 宇宙的对立:“母亲—孩童”的症候群
      1. 产后调整
      2. 八字相克及其调整方法
      3. 前世怨恨和角色调整
      4. 结论
    15. 祖先崇拜和丧葬实践
      1. 研究现场
      2. 问题
      3. 宗派早期历史
      4. 地方宗族的结构
      5. 祖堂和宗族发展
      6. 家庭祖宗牌位:高、低水平记录之间的联系
      7. 丧葬实践
      8. 结论
    16. 姻亲和亲属仪式
      1. 订婚及婚礼习俗
      2. 婚礼后的姻亲关系
      3. 阐释
    17. 道教仪式中的疏文
      1. 道教的定义
      2. 公共仪式中的疏文
      3. 私人仪式中的疏文
    18. 道教仪式的正统与异端
    19. 后记
    20. 翻译对照表
      1. 人名
      2. 案例中涉及的人名
      3. 地名
      4. 专业名词
      5. 神灵及宗教组织名
      6. 音译名词
    21. 索引
      1. a
      2. b
      3. c
      4. d
      5. e
      6. f
      7. g
      8. i
      9. j
      10. k
      11. l
      12. m
      13. n
      14. o
      15. p
      16. q
      17. r
      18. s
      19. t
      20. u
      21. v
      22. w
      23. y
  30. 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
    1. 信息
    2. 凤凰文库学术委员会委员
    3. 出版说明
    4.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5. 译者的话
    6. 致 谢
    7. 引 言
      1. 贞女现象的背景与本文讨论的核心问题
      2. 贞女现象与明清历史
      3. 贞女与明清的家庭
      4. “为什么”的问题
      5. 本书的资料问题
    8. 第一部分 历史
      1. 第1章 道德英雄主义与崇尚极端:明朝(1368—1644)
        1. “贞”和“贞女”
        2. 早期故事
        3. 话语变化:宋元时期
        4. 明朝的国家政策
        5. 追求新奇与极端的文化
        6. 政治动荡与道德英雄主义
        7. 女性的忠贞与男性的忠诚
      2. 第2章 聚焦于贞女:17世纪
        1. 赞美殉死
        2. 清初文人对贞女的赞美
        3. 雪棠纪
        4. 宋典事件
        5. 王秀文传奇
        6. 朝代危机和贞女象征
        7. 不合作者
        8. 复明分子在行动
        9. 效忠清廷
      3. 第3章 表彰贞女的国家和社会网络:18—19世纪
        1. 旌表和满族的民族身份
        2. 禁殉政策及其妥协
        3. 对贞女的旌表
        4. 地方政府的奖励
        5. 文人歌咏和征文
        6. 建 祠
        7. 地区差异
    9. 第二部分 选择
      1. 第4章 劝阻:贞女的母家与夫家
        1. 守贞———唯一的出路?
        2. 贞女的阶级与教育背景
        3. 父母—女儿的冲突
        4. 矛盾的责任:贞与孝
        5. 面对“抗命”的女儿
        6. 父母威逼的问题
        7. 应对不寻常的“儿媳”
        8. 立 嗣
        9. 务实的新策略
      2. 第5章 为理念而献身:选择殉节
        1. 选择死亡
        2. 风光的自杀:奔殉
        3. 为名而自杀?
        4. 自杀行为的文化象征
        5. 义:不容推卸的责任
        6. 幼年订婚的心理影响
        7. 包办订婚中的“情”
        8. 相聚于另一个世界
        9. “美丽的想法”从何而来
      3. 第6章 年轻的生命,漫长的旅程:贞女的生活
        1. 婚 礼
        2. 特殊的儿媳
        3. “处女母亲”
        4. 贞女的行为规范
        5. 枯井波澜
        6. 性的问题
        7. 伸张正义
        8. 当地精英和贞女的娘家
    10. 第三部分 意识形态
      1. 第7章 古礼与新解:关于贞女的争论
        1. 归有光与明朝的贞女争论
        2. 清初的争论
        3. 著名的乾嘉学者加入讨论
        4. 在考据圈子之外
        5. 儒家经典注释中的争论
        6. 合葬的问题
        7. 中庸之道———平衡道义与礼仪
        8. 父兄笔下的贞女
    11. 结 论
    12. 附录 《钦定大清一统志》中所录的贞女(四库全书版,按府划分)
      1. 参考书目
  31. 私人领域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玩好
    1. 信息
    2.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3. 致谢
    4. 出版说明
    5. 译者的话
    6. 导论
    7. 第一章 其道两全:白居易诗歌中的园林与生活方式
      1. 第一节 “家”与“国”
      2. 第二节 何为园主
      3. 第三节 中 隐
    8. 第二章 空间的诗学:呈现与调和
      1. 第一节 门里门外
      2. 第二节 园林的自然化
      3. 第三节 框取自然,反照自然
      4. 第四节 北方园林里的南方景致
    9. 第三章 物恋及其焦虑:怪石的诗传
      1. 第一节 中国传统中的痴癖和物恋
      2. 第二节 唐前诗歌里的石头母题
      3. 第三节 丑、怪和无用
      4. 第四节 牛僧儒的石癖
      5. 第五节 从辩解到讽刺
      6. 第六节 北宋哲理性的批判
      7. 第七节 重新评定“丑”、“怪”和“无用”
      8. 第八节 理论与实践的调和
      9. 第九节 尾 声
    10. 第四章 言辞与实物:诗歌的交换和描写交换的诗歌
      1. 第一节 双鹤记
      2. 第二节 爱妾换马
      3. 第三节 自然而然的艺术与精打细算的交易
      4. 第四节 三首诗、两块石头、一幅画
    11. 第五章 安居乐业的耆老:“乐”与“闲”的表达
      1. 第一节 对痛苦的超越和“乐”的主题
      2. 第二节 对耆老群的歌功颂德
      3. 第三节 对闲适的满与不满
      4. 第四节 返回园林
    12. 尾声 对私人领域的反思
    13. 附录
      1. 征引文献目录
      2. 征引诗文篇目索引
      3. 关键词索引
      4. 人名索引
  32. 翻译的传说:中国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
    1. 信息
    2. 出版说明
    3.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4. 鸣 谢
    5. 译者的话
    6. 导言 浮现中的新女性及其重要的他者
      1. 重塑女性
      2. 才女:她的本土他者
      3. 西妇:她的异国他者
      4. 译者:“叫旦之鸡”?
    7. 第一章 《孽海花》:一个跨界传说
      1. 迷失(Disorientation)
      2. 伪造的地图
        1. 来自柏林的一张照片
        2. 在俄国无政府主义者的教导下
        3. 历史的线索
        4. “叙述主调”(Master Plots)及其历史性不足
        5. 《红楼梦》;或者,金雯青梦中的浪漫故事
        6. 《金瓶梅》与彩云对一夫多妻制的批判
        7. 名妓,缺少文化
    8. 第二章 移植“茶花女”
      1. 偶然的译者
      2. 包装“茶花女”
      3. 建构“茶花女”
      4. 分解“茶花女”:巴黎的多重含义
      5. 第一次移植:林纾自己的“茶花女”
      6. 第二次移植:“茶花”化为“鸳蝴”
      7. 第三次移植:作为现代女性的“茶花女”
    9. 第三章 从索菲亚到苏菲亚
      1. 索菲亚印象
      2. 索菲亚之死:传记
      3. 苏菲亚的生活:小说的再发明
      4. 索菲亚的中国姐妹们
      5. 收养情节
      6. 学校教育
      7. 占据一个外国空间
      8. 阅 读
      9. 表演身份
      10. 以她的名义授权
    10. 第四章 罗兰夫人及其中国姐妹
      1. 全球为我所有
      2. “女性国民”对“国民之母”
      3. 觉醒的梦
      4. 关于罗兰夫人的第一印象:梁启超的传记
      5. 第二印象:弹词所表演的罗兰夫人
      6. 翻译罗兰夫人的通常“花样”
    11.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 一、缩写文献
      2. 二、其 他
    13. 索引
  33. 十八世纪中国社会
    1. 信息
    2. 序言
    3. 出版说明
    4. 译者的话
    5. 插图说明
    6.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7. 第一章 政府政策
      1. 政治结构
      2. 社会政策
      3. 经济复苏
      4. 对外关系
    8. 第二章 社会关系
      1. 亲属关系
      2. 住地与社区
      3. 经济组织
      4. 恩眷
    9. 第三章 文化生活
      1. 城市生活
      2. 学者文化
      3. 物质文化
      4. 人生礼仪
      5. 年节礼仪
      6. 国家礼仪
      7. 价值观与信仰
    10. 第四章 社会变化
      1. 经济差异与发展
      2. 人口变化趋势
      3. 世袭地位
      4. 社会流动
      5. 少数民族的同化
      6. 边疆社会
      7. 新的组织
    11. 第五章 地区社会
      1. 华北
      2. 长江下游
      3. 长江中游
      4. 东南沿海
      5. 岭南
      6. 中国西北
      7. 长江上游
      8. 中国西南
      9. 满洲
      10. 台湾
      11. 地区与国家
    12. 第六章 18世纪的遗产
      1. 王朝的衰落?
      2. 增长与复杂性
      3. 鸦片战争
    13. 索引
  34. 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
    1. 信息
    2. 出版说明
    3.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4. 作者的话
    5. 对于非专家读者的提示
    6. 译者说明
    7. 第一章 序 言
    8. 历史地理
      1. 第二章 光怪陆离的广州
        1. 光怪陆离的广州
        2. 南汉:一段插曲
        3. 北 宋
      2. 第三章 儒家思想打进来了
        1. 儒 学
        2. 地方精英
      3. 第四章 我们和他们
        1. 我们:地方统治圈
        2. 他们:“蜑”、“猺”、客家
      4. 第五章 土地
        1. 堤坝与沙田
        2. 传统的象征:房屋、遗迹、布施
    9. 从里甲到宗族
      1. 第六章 明初的社会
        1. 建立宗族的契机:里甲登记及其他
        2. 建立宗族礼仪
      2. 第七章 赋役的崩溃
        1. 黄萧养之乱,1449年
        2. 登记里甲与控制土地:顺德县罗氏的个案
      3. 第八章 猺乱与礼仪之正统
        1. 猺乱、陶鲁、陈白沙
        2. 齐整礼仪
        3. 十六世纪的社会革命
      4. 第九章 行政改革
        1. 行政改革
        2. 宗族规章:遵守礼仪,登记账目
        3. 丈量土地:编写土地记录
    10. 宗族士绅化
      1. 第十章 建设宗族:佛山霍氏
        1. 功名显赫:石头霍氏
        2. 橱窗效应:上园霍氏
        3. 橱窗效应:佛山墟市里的霍氏
      2. 第十一章 沙田上的大姓
        1. 大姓士绅化
        2. 结论:珠江三角洲社会的士绅化
    11. 从明到清
      1. 第十二章 士绅对于地方社会的控制
        1. 乡居显宦
        2. 里甲与民壮以外的军事问题
      2. 第十三章 明朝的覆灭
      3. 第十四章 宗族制度的扩散
        1. 明清时期的宗族建设
        2. 高层级宗族
      4. 第十五章 齐之以教:用时令节诞来管治社区
        1. 龙山镇的时令节诞
        2. 佛山:北帝及其游神活动
        3. 总之就是市镇联合体:九江的佛寺、庙宇、书院
        4. 唤起集体记忆:把社区整合到王朝国家内
      5. 第十六章 控制财产的组织:一个意念的力量
        1. 集体财产
        2. 宗族做生意来了
      6. 第十七章 盛世一记
        1. 数 字
        2. 清朝政府的统治
        3. 学术与生活方式
    12. 十九世纪的转变
      1. 第十八章 桑园围
        1. 乾隆五十九年(1794)的洪水
        2. 嘉庆二十二年(1817)的维修
        3. 道光九年(1829)及十三年(1833)的维修
        4. 水利工程及地方管理的规模
      2. 第十九章 从民壮到团练
        1. 海盗来袭、防务孔亟、规模升级
        2. 鸦片战争期间的团练
      3. 第二十章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的地方力量
        1. 团练局及沙田开发
        2. 长远的影响
      4. 第二十一章 外国因素与珠江三角洲社会
        1. 光怪陆离之外
        2. 枪 械
        3. 并没有发生制度变化
      5. 第二十二章 民族国家的矛盾:宗族的落后性
        1. 税照收,但官府的合法性改变了
        2. 宗族不变,国家已变
        3. 宗族靠边站、宗族重生
    13. 尾声
      1. 第二十三章 珠江三角洲以外
    14. 参考书目
      1. 谱牒、年谱类(按宗族及人物姓氏排列)
      2. 方志、地理类(按地名拼音及刊行年份排列)
      3. 其他史料(按作者姓名或书名拼音顺序排列)
      4. 研究论著(按作者姓名拼音及字母顺序排列)
  35. 《左传》的书写与解读
    1. 信息
    2. 鸣 谢
    3. 中译本凡例
    4. 出版说明
    5. 凤凰文库书目
    6.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7. 引言
      1. 修辞与权力
      2. 关键词
      3. 斟酌差异
    8. 第一章 不同的教训
      1. 《左传》的异质性与文本层积
      2. 郑庄公的案例
    9. 第二章 征兆与因果
      1. 征兆与编年
      2. 细微的开端
      3. 模范
      4. 音乐
      5. 女人
      6. 阐释的叙事
    10. 第三章 征兆的解读
      1. 迹象
      2. 姿势
      3. 异象
      4. 反复无常的神灵、模棱两可的征兆
      5. 占卜
      6. 解析的梦
    11. 第四章 征兆的运用
      1. 称霸的论述
      2. 称霸的反面
    12. 第五章 解释的焦虑
      1. 预观衰世
      2. 往事的用途
      3. 解读的规则
    13. 附论:获麟与中国史学的诞生
    14. 参考文献
  36. 中国与达尔文
    1. 信息
    2. 出版说明
    3.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4. 译者的话
    5. 致 谢
    6. 上编 预警——达尔文进入中国
      1. 前言:小猎犬号在中国海
      2. 第一章 进步
        1. 一、西方的“证据”
        2. 二、康有为的儒教进步观
          1. 幻景
          2. 西方的援助
        3. 三、 《春秋》的进步观
          1. 《礼运》
          2. 继续推动进步
      3. 第二章 达尔文登场
        1. 一、原强
        2. 二、请教达尔文
          1. 斗争与“群”
          2. 种族与民主
        3. 三、当心,但要有信心
    7. 中编 达尔文拥护改革
      1. 第三章 达尔文与中国的进步
        1. 一、梁启超、报刊与进化论
          1. 写作的使命
          2. 《天演论》登场
        2. 二、变或被变
          1. 事在人为
          2. 帝国主义者、野蛮人和种族主义者
        3. 三、提供拯救的进化论
          1. 优秀的后裔
          2. 保存或生存
          3. 还是“群”
          4. 战斗的阶段
          5. 语词的传播与种族主义
          6. 未来的态势
      2. 第四章 达尔文在湖南
        1. 一、新知与无知
          1. 世界种族
          2. 黄种与白种是否真正对等?
        2. 二、生存斗争
          1. 应当有法律
          2. 不要指望它
        3. 三、生存与宗教
          1. 使儒教和我们都变得西化
          2. 异端邪说
      3. 第五章 艰难时世的“圣经”
        1. 一、社会达尔文主义
        2. 二、儒家乐观主义
        3. 三、儒教在行动
    8. 下编 达尔文支持革命—达尔文反对革命
      1. 第六章 革命家梁启超
        1. 一、种族革命
        2. 二、民主革命
        3. 三、史学革命
        4. 四、反叛列祖列宗
          1. 蒙羞的祖先
          2. 不肖的适者
          3. 家庭革命与家庭进化
        5. 五、孔子的生存斗争
          1. 无力的保护
          2. 挫折与失败
        6. 六、新道德与反帝国主义
          1. 达尔文拥护道德
          2. 功利主义与唯物主义
        7. 自营(Self-Assertion)[③]
          1. 克己(Self-Restraint)
          2. 自我牺牲
          3. 不朽
          4. 道德指令与帝国主义者
      2. 第七章 真正的革命家
        1. 一、达尔文与共和派
          1. 民族革命
          2. 民权主义、跃进与人力车推动的进化
          3. 达尔文与社会主义:赞成与反对
        2. 二、达尔文与无政府主义者
          1. 科学
          2. 重大修正
          3. 重大修正与中国无政府主义者
      3. 结 语
    9. 参考文献
    10. 索 引
      1. A
      2. B
      3. C
      4. D
      5. E
      6. F
      7. G
      8. H
      9. J
      10. K
      11. L
      12. M
      13. N
      14. O
      15. P
      16. Q
      17. R
      18. S
      19. T
      20. W
      21. X
      22. Y
      23. Z
  37. 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
    1. 信息
    2. 序“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3. 出版说明
    4. 译者的话
    5. 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边疆史——代中译本前言
    6. 序言
    7. 致谢
    8. 1.导论:草原游牧世界
    9. 2.草原部落联盟:匈奴帝国
    10. 3.中央秩序的崩塌:外族王朝的兴起
    11. 4.突厥帝国和唐朝
    12. 5.满洲的后起者
    13. 6.蒙古帝国
    14. 7.草原之狼及森林之虎:明朝、蒙古人和满洲人
    15. 8.游牧帝国的尾声:清朝统一蒙古与准噶尔
    16. 9.后记:蒙古人的衰落
    17. 参考书目
    18. 译后记
  38.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权
    1. 信息
    2. 序言
    3. 第一编 家世与生平
      1. 第一章 家世
      2. 第二章 生平
    4. 第二编 哲学思想
      1. 第三章 儒学新诂
        1. 第一节 尊儒还是叛儒
        2. 第二节 作为儒者的康有为
        3. 第三节 康氏对他前辈和同辈的态度
        4. 第四节 对群经之解释
          1. (一)见解的转变
          2. (二)对《公羊传》的解释
          3. (三)对其他经书的解释
          4. (四)康氏对儒学新解释的意义
      2. 第四章 以儒变法与以儒为教
        1. 第一节 以儒学为变法之哲学
        2. 第二节 以儒学为宗教
        3. 第三节 康有为在儒家传统中的位置
      3. 第五章 哲学的整合
        1. 第一节 早期:道德之世界
          1. (一)对宇宙的看法
          2. (二)关于人性的思考
          3. (三)伦理思想
          4. (四)宗教思想
        2. 第二期:超乎人世之外
          1. (一)天游
          2. (二)神之存在
    5. 第三编 变法蓝图
      1. 第六章 政治改革
        1. 导言
        2. 第一节 理论立场
        3. 第二节 戊戌君主立宪之议
        4. 第三节 政治转变的因素
        5. 第四节 君主立宪之议
        6. 第五节 康有为与孙逸仙比较观
        7. 第六节 保皇与君主立宪(1899~1910)
        8. 第七节 从事反对不成熟的共和主义(1911~1925)
          1. “虚君共和”
          2. 企图改良民国
          3. 复辟:君宪的最后一击
      2. 第七章 行政改革
        1. 第一节 重整行政效能与民主(1888~1898)
        2. 第二节 义和团乱后的行政改革(1901~1910)
        3. 第三节 《官制议》
        4. 第四节 集权制对联邦制(1902~1922)
      3. 第八章 经济改革
        1. 第一节 经济现代化的建议及其内涵
          1. (一)农业
          2. (二)工业
          3. (三)商业
          4. (四)交通与传播
          5. (五)财政
        2. 第二节 同时代人的见解
        3. 第三节 西学与经济改革
        4. 第四节 明治日本为经济现代化的模式
        5. 第五节 中国的情形:发展迟滞之一例
        6. 第六节 有关的政治因素
        7. 第七节 一个备取的途径
        8. 第八节 对集权方式的看法
      4. 第九章 教育改革
        1. 第一节 康氏提出的建议
        2. 第二节 基本设想
        3. 第三节 戊戌政变之后
        4. 第四节 作为改良派的康有为
    6. 第四编 大同理想
      1. 第十章 到大同之路
        1. 第一节 思想的层次和阶段
        2. 第二节 世界化与西化
        3. 第三节 在两个世界中摸索
        4. 第四节 到乌托邦之路
          1. (一)理论观点
          2. (二)抨击传统制度
          3. (三)大同的体系
          4. (四)太平乐境与无尚喜悦
          5. (五)从历史观点看大同
            1. 大同与新文化
            2. 大同与社会主义
            3. 《大同书》与乌托邦传统
      2. 第十一章 到工业社会的迂回路
        1. 第一节 言论随时变而易轻重
        2. 第二节 工业化的论点:理论趋向
        3. 第三节 工业化的计划
        4. 第四节 现代化问题:对中西文明的评价
          1. “科学”与“玄学”之争
          2. 东方与西方
    7. 跋:现代中国与新世界
    8. 引用书目
      1. 一、康有为编著之部
      2. 二、中日文著作之部
      3. 三、西文著作之部
    9. 附录:萧公权先生学术次第
    10. 萧公权学术年表
    11. 译后记
  39. 工开万物:十七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
    1. 信息
    2. 插图
    3. 致谢
    4. 出版说明
    5.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6. 导论
      1. 求知“物与事”——在前现代的中国
      2. 自然、技艺和求知
    7. 第一章 家世与处境——学而优难仕
      1. 明王朝与宋应星的家世
      2. 童年与教育
      3. 驱动力——一介武夫的越位升职
      4. 宋应星的写作活动
    8. 第二章 立言于乱世——读书人义在难辞
      1. 以“气”求知:普遍规则与理性
      2. “气”:历史上的思想轨迹以及相关思想家
      3. 读书人的角色:规整天、地、人的世界
      4. “天”之真与“气”之制
      5. 天的权能——征兆与日月食
      6. 价值体系:圣王·远古权威·人之角色
      7. 技艺中的知识
    9. 第三章 国计与官务
      1. 匠艺与明代的国家
      2. 人的天性与天赋
      3. 能力与教育
      4. 社会渗透性与商业化社会:商人
      5. 风俗与习惯
    10. 第四章 妙笔著文章——致知与立言
      1. 知识探求的修辞:文本与经验
      2. 视图·技术·论点
      3. 观察“气”之自然本性:知识建构中的理论与实践
      4. “气”转化之复杂性:“气”的合成与构成因素
    11. 第五章 变“形”记——造化“形”与“气”
      1. 追寻“阴-阳气”的蛛丝马迹:甲烷·盐·风·雨
      2. “长”与“消”:木料·尸身·阴阳比例关系
      3. “气”理论格局中的瑕疵:灰与尘的概念
    12. 第六章 大音有声
      1. “声”的机理
      2. 人的声音
      3. 音量与速率
      4. 应与合
    13. 结语 退离舞台
    14. 余响篇 枯荣身后事
      1. 友谊:襄助学术活动
      2. 定位:外围者与反对派
      3. 尽忠:道德责任
      4. 一物相承:《天工开物》的不同版本
      5. 中国文人对实用知识的书面记录
    15. 致谢
    16. 附录1《天工开物》的不同版本
    17. 附录2 宋应星生平年表
    18. 参考文献
    19. 译者后记
  40. 千年末世之乱:1813年八卦教起义
    1. 信息
    2. 出版说明
    3.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4. 地图目录
    5. 译者的话
    6. 致谢
    7. 导言
    8. 第一部分 神启:白莲教的组织与观念
      1. 宇宙观与历史
      2. 教派经卷
      3. 八字咒语
      4. 教派成员
      5. 内部组织
      6. 良好品行
      7. 钱财与聚会
      8. 郜家的离卦教
    9. 第二部分 巩固:八卦教的形成
      1. 造反的前辈
      2. 构建组织
      3. 林清羽翼渐丰
      4. 李文成及其徒众
      5. 坎卦教的拓展
      6. 新教派加入八卦教
      7. 道口会议
    10. 第三部分 动员:官府追查与反叛起义
      1. 金乡出事
      2. 直隶中部的准备
      3. 河南和直隶南部的叛乱
      4. 山东的突然袭击
      5. 金乡挫败
      6. 准备攻打紫禁城
      7. 泄露
      8. 进入北京
      9. 攻入紫禁城
      10. 余波
    11. 第四部分 求生:争取民众支持
      1. 争取支持者
      2. 改变战略
      3. 新的生活
      4. 清政府反击
      5. 陷入重围
    12. 结语
    13. 附录一:供词样本
    14. 附录二:对八卦教的捐献
    15. 附录三:1810年代的生活花费
    16. 索引
  41.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
    1. 信息
    2. 出版说明
    3.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4. 致谢
    5. 译者的话
    6. 导论
      1. 银本位的中国: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2. 大众预期与金融危机
      3. 市场、政府和货币体系
      4.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两次危机及其后
      5. 本书结构
    7. 上卷 通货膨胀与自由放任的年代: 1931年之前的经济趋势
      1. 第一章 银本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国
        1. 中国的银本位
        2. 作为货币或商品的白银
        3. 作为白银交易商的银行:平价与市场汇率
        4. 白银价格及其对中国货币供应的影响
        5. 小结
      2. 第二章 工业化的到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纺织业
        1. 棉纺业
        2. 缫丝业
        3. 小结
      3. 第三章 公司负债:资本积累问题
        1. 资本积累:企业家的初始问题
        2. 寻求贷款与银行贷款合同条款
        3. 债务与公司管理
        4. 小结
    8. 下卷 萧条年代,1931—1937年:经济与政治的转变
      1. 第四章 农村崩溃
        1. 农产品价格的下降
        2. 农村地区的贸易状况
        3. 农村金融机构的崩溃
        4. 农村的崩溃:一个城市问题
        5. 小结
      2. 第五章 工业萧条
        1. 缫丝业
        2. 棉纺业
        3. 小结
      3. 第六章 上海金融恐慌(1934—1935年)
        1. 城市繁荣的幻象:1929年10月至1931年8月
        2. 银行延误清偿:1931年9月至1934年6月
        3. 上海金融恐慌:1934年6月至1935年11月
        4. 小结
      4. 第七章 应对危机:1935年11月的币制改革
        1. 币制改革的外交背景
        2. 1935年11月4日的币制改革
        3. 从大萧条中复苏
        4. 小结
      5. 第八章 成就与局限:经济政策与国民政府再考查
        1. 缫丝业的复苏
        2. 棉纺业的复苏
        3. 农村金融的重建
        4. 小结
      6. 结论
        1. 银本位与中国的工业化
        2. 货币体系的政治经济学
        3. 中国与世界经济
      7. 译后记
  42. 饶家驹安全区:战时上海的难民
    1. 信息
    2. 译者的话
    3. 前 言
    4. 序“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5. 第一章 早年岁月
      1. 耶稣会
      2. 耶稣会士的培育
      3. 饶家驹与德日进
    6. 第二章 来到中国
      1. 早年岁月
      2. 虹口教区
      3. 救助儿童
      4. 1931年的大洪水
    7. 第三章 痛苦之中的上海
    8. 第四章 饶家驹安全区
      1. 作为一种概念的安全区
      2. 与交战双方谈判
      3. 现实中的安全区
      4. 暴力还在继续
      5. 赞誉
    9. 第五章 仿效饶家驹安全区
      1. 未获批准的南京安全区
      2. 南京大屠杀
      3. 获准成立的汉口安全区
      4. 其他的安全区
    10. 第六章 海外筹款
    11. 第七章 饶家驹安全区内的生活
      1. 难民的遣返
      2. 集中和分发食物
      3. 衣物分发委员会
      4. 清洁与卫生
      5. 教育委员会
      6. 医疗服务
      7. 纪律委员会
    12. 第八章 最后的日子和遗产
      1. 重返巴黎
      2. 建立巴黎安全区的希望
      3. 失望与幻灭
      4. 新生:罗马教廷的使节
      5. 他带给《日内瓦公约》的遗产
      6. 准备新公约
    13. 尾 声
    14. 附录一 1949年8月12日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即日内瓦第四公约)
      1. 第二部:居民之一般保护以防战争之若干影响
    15. 附录二 1949年8月12日日内瓦四公约关于保护国际武装冲突的受害者的附加议定书(第一议定书)
      1. 第四部:平民居民 第一编:防止敌对行动影响的一般保护第五章:受特殊保护的地方和地带
    16. 参考文献
      1. 档案和文件
      2. 报纸和期刊
      3. 其他资料
      4. 采访
  43. 假想的“满大人”:同情、现代性与中国疼痛
    1. 信息
    2. 出版说明
    3. 译者的话“痛苦”:中西方之间的心灵边疆
    4. 中文版序言
    5. 致 谢
    6. 导论假想的“满大人”
      1. 1.满大人(首次出现)
      2. 2.中国黄道
      3. 3.残忍的帝国
      4. 4.例证—效果(The $ Example $ Effect)
      5. 5.概述
      6. 6.满大人(归来)
    7. 一、轶事理论
      1. 1.叙述语法
      2. 2.代理者的疼痛语言
      3. 3.轶事理论
    8. 二、怜悯之交换:刑罚、服饰、同情,1800—1801
      1. 1.装束与习俗
      2. 2.特殊刑罚
      3. 3.英式书写,“中式”图片
      4. 4.怜悯之交换
    9. 三、疼痛中的中国身体:1838—1852年美国传教士的医疗救助活动
      1. 1.市场渗透
      2. 2.脸庞、肿瘤、风格
      3. 3.林呱所绘的肖像画
      4. 4.饱受煎熬的结石病
    10. 四、 中国人的身体,中国人的未来:19世纪晚期美洲的“苦力”
      1. 1.中国人的入侵
      2. 2.机器身体
      3. 3.反乌托邦(Dystopian)的感觉
      4. 4.学着失去
      5. 5.拟人化的光圈
    11. 五、 伯特兰·罗素的中国之眼;或现代主义的双重视野
      1. 1.线条的作用何在
      2. 2.伯特兰·罗素的中国之眼
      3. 3.疼痛与剑桥哲学
      4. 4.受苦的中国性
      5. 5.假设的满大人(回归)
    12. 六、 麻醉的观念:针灸、照相与物质形象
      1. 1.麻醉与审美
      2. 2.审美的地理学
      3. 3.质素(Hyle):图像的意图
      4. 4.缺失现代性的现代性
    13. 七、 结语找寻结论的三个事例
      1. 1.终结意识(Ⅰ)
      2. 2.终结意识(Ⅱ)
      3. 3.终结意识(Ⅲ)
      4. 4.趋于同情
    14. 译后记
  44. 两访中国茶香(上册)
    1. 两访中国茶茶乡(上)
      1. 第一章
      2. 第二章
      3. 第三章
      4. 第四章
      5. 第五章
      6. 第六章
      7. 第七章
      8. 第八章
      9. 第九章
      10. 第十章
      11. 第十一章
      12. 第十二章
      13. 第十三章
      14. 第十四章
      15. 第十五章
      16. 第十六章
      17. 第十七章
      18. 第十八章
    2. 两访中国茶茶乡(下)
      1. 第一章
      2. 第二章
      3. 第三章
      4. 第四章
      5. 第五章
      6. 第六章
      7. 第七章
      8. 第八章
      9. 第九章
      10. 第十章
      11. 第十一章
      12. 第十二章
      13. 第十三章
      14. 第十四章
      15. 第十五章
      16. 第十六章
      17. 第十七章
      18. 第十八章
      19. 第十九章
  45. 中华帝国晚期的欲望与小说叙述
    1. 信息
    2. 出版说明
    3.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4. 译者的话
    5. 引 言
    6. 第一章 晚明士人对欲望的焦虑和矛盾心理
    7. 第二章 中华帝国后期的“情”之论争
      1. 士人与“情”的策略
      2. “情”的抑制
    8. 第三章 从“欲”到“情”:欲望与小说叙事
    9. 第四章 《金瓶梅》:欲望的物质性与欲望的非物质性
      1. 欲望的物质性(Materiality)
      2. 欲望的非物质性
    10. 第五章 《痴婆子传》和《灯草和尚》:女性与欲望
      1. 当一个“潘金莲”讲述她自己故事的时候
      2. 《灯草和尚》:为女性欲望辩护
    11. 第六章 《醒世姻缘传》:欲望与因果报应
      1. 《金瓶梅》的困境
      2. 《醒世姻缘传》:作为对《金瓶梅》的回应
      3. 《醒世姻缘传》的因果框架
      4. 欲望的寓言
      5. 儒家道德秩序的瓦解
      6. 神义性的寻觅[①]
    12. 第七章 《弁而钗》和《林兰香》:“情”与同性恋
    13. 第八章 三部才子佳人小说:“情”与身体的贞节
      1. 《金云翘传》:“情”和贞洁身体的苦难
      2. 《定情人》:要定得住的“情”
      3. 《好逑传》:“情”与道德的考验
    14. 第九章 《野叟曝言》和《姑妄言》:欲望的“情”、“欲”两极化
      1. 《野叟曝言》:儒学话语下的“情”
      2. 《姑妄言》:“情”与“欲”
    15. 第十章 《红楼梦》:“情”和不愿长大
    16. 索 引
    17. 参考文献
      1. 期刊缩写
  46. 东方之旅:1579—1724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
    1. 信息
    2. 序 言
    3. 前 言
    4. 出版说明
    5. 绪 论
    6. 上编 耶稣会中国传教团的历史
      1. 第一章 来之不易的据点
        1. 打开大门:1579—1594
        2. 文人形象:1595—1600
        3. 天国教室:1601—1607
      2. 第二章 在巨大的阴影下
        1. 保护力量:1608—1612
        2. “撒旦大臣”:1612—1618
        3. 中国副省:1619—1623
        4. 新的时代:1623—1633
      3. 第三章 见证梦魇的过程
        1. 农村巡回:1633—1640
        2. 困难重重:1637—1640
        3. 审判预演:1641—1650
        4. 重建废墟:1651—1663
      4. 第四章 成功的艰难
        1. 烦恼不断:1664—1670
        2. 夹缝生存:1671—1687
        3. 神父子民:1672—1690
        4. 对手到来:1680—1692
      5. 第五章 宽容与不宽容
        1. 日本阴影:1691—1693
        2. 中途夭折:1693—1704
        3. 可怕,可耻:1700—1704
        4. 残酷灾难:1704—1709
        5. 冲突,回应:1710—1724
        6. 秘密传教:1724年以后
    7. 下编 耶稣会中国传教团的建设
      1. 第六章 使徒的培养
        1. 耶稣会学院的学习
        2. 远东传教的技能
        3. 渴望成为中国人
        4. 苦难的航程
      2. 第七章 汉语的学习
        1. 汉语的奥妙
        2. 异常勤奋
        3. 副省《教育章程》
        4. 儒家之道
        5. 《中国智慧》
        6. “唯一简便的方法”
      3. 第八章 传教事业
        1. 远西的圣人们
        2. 面对本土宗教
        3. “传教时的事”
        4. “识破谎言”
        5. 塑造教徒身份
        6. “中国新教堂”
      4. 第九章 一种好的方法和组织
        1. “联谊会的用处”
        2. 圣会的兄弟姐妹
        3. 教化天使
        4. “王国传道员”
        5. 授权皈依者
        6. 全体圣会
      5. 第十章 苦修会和慈善会的教徒
        1. 起草规则
        2. “神圣的嫉妒”
        3. “如此庄重与镇定”
        4. 团体敬虔全面展开
        5. 等待圣母的恩赐
        6. 物质与精神布施
        7. 热情的苦修
        8. 虔诚的传播
      6. 结 语
        1. 多样性中的统一
        2. 统一中的多样性
    8. 译后记
  47. 美国的中国形象:1931~1949
    1. 信息
    2. 出版说明
    3.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4. 致谢
    5. 前言
    6. 译者的话
    7. 绪论 美国传教士及其创造的中国观(1890—1931)
    8. 第一章 亨利·卢斯和时代公司的崛起
    9. 第二章 时代公司和它的中国赌注
    10. 第三章 美国联合援华会及其塑造的中国形象
    11. 第四章 中美同舟共济:光荣的战争年代
    12. 第五章 宋美龄和中美关系的人格化
    13. 第六章 二战时期中美关系的内幕
    14. 第七章 “美国世纪”的曙光
    15. 第八章 “美国世纪”的倾塌
    16. 第九章 与浪漫化中国观的悲情告别
    17. 参考文献
    18. 译后记
  48. 罗马与中国:比较视野下的古代世界帝国
    1. 信息
    2.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3. 致谢
    4. 年表
    5. 出版说明
    6. 导言
    7. 一 从“大融合”到“初次大分流”:罗马与秦汉的国家构造及其影响
      1. 1.孪生帝国?
      2. 2.环境
      3. 3.相似性
      4. 4.趋同
      5. 5.分流
    8. 二 古代中国与罗马的战争、国家结构与军事机构演变
      1. 1.战争与国家结构
      2. 2.战争和统治阶级
      3. 3.战争与政体
      4. 4.结论
    9. 三 帝国结构中的法律与惩罚
      1. 1.历史的模式
      2. 2.法律与自由裁量权
      3. 3.帝王与法律
      4. 4.批评者
      5. 5.致命的后果
      6. 6.叛国罪
      7. 7.肉刑
      8. 8.经济上的处罚
      9. 9.遗产
    10. 四 宦官、妇女和帝廷
      1. 1.古代世界宦官
      2. 2.宫廷宦官:旧中国的传统
      3. 3.妇女和太监:“天然”的同盟
      4. 4.罗马帝国的妇女和宦官
      5. 5.结论
    11. 五 罗马和中国历史上的指挥型和消费型世界帝国、贡赋和贸易
      1. 1.导言
      2. 2.作为帝国产业的贡赋
      3. 3.贡赋和商业化:作为变换器的市场
      4. 4.帝国的消费形态
    12. 六 汉朝和罗马帝国的礼物循环和慈善
      1. 1.中国的实践
      2. 2.比较
      3. 3.结论
    13. 七 汉朝和罗马帝国的货币体系
      1. 1.介绍
      2. 2.古代中国前帝国时代的货币制度
      3. 3.秦汉时代的青铜货币
      4. 4.古代中国金银货币的使用
      5. 5.古代中国货币样式的发展
      6. 6.罗马帝国货币形制的发展
      7. 7.贱金属或贵金属造币
      8. 8.金属主义和唯名论
      9. 9.经济货币化
    14. 附录 重量和面额的术语
    15. 参考书目
  49. 古代中国的宇宙论
    1. 信息
    2. 序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3. 前言
    4. 第一章 上天、上帝信仰的性质
      1. 第一节 《诗经》《书经》中的上天、上帝信仰
      2. 第二节 墨家的上天、上帝信仰
      3. 第三节 儒家的上天、上帝信仰
    5. 第二章 把天道章法化的世界观
      1. 第一节 史官对天道的章法化
      2. 第二节 “气”的世界观
    6. 第三章 道家的宇宙生成论
      1. 第一节 《老子》的宇宙生成论
        1. 1.《老子》的成书年代
        2. 2.《老子》的作者
        3. 3.《老子》的宇宙生成论
        4. 4.《老子》的文明批判
      2. 第二节 《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论
      3. 第三节 《恒先》的宇宙生成论
      4. 第四节 《列子》的宇宙生成论
      5. 第五节 《韩非子·解老》的宇宙生成论
      6. 第六节 道家式宇宙生成论的产生
    7. 第四章 上天、上帝信仰与道家式宇宙生成论的接触
      1. 第一节 《十大经》引入宇宙生成论
      2. 第二节 《道原经》的宇宙生成论
      3. 第三节 邹衍的宇宙生成论
    8. 第五章 中国为何未孕育出科学文明?
      1. 第一节 神·人·自然
      2. 第二节 自然哲学对人类的相对化
      3. 第三节 宗教与科学
    9. 后记
  50. 唐人如何吟诗:带你走进汉语音韵学
    1. 信息
    2.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总序
    3. 前言
    4. 第一节 古诗与韵——迈向汉语音韵学的第一步
      1. I 缘起
      2. II 古诗与韵的故事
      3. III 古代汉语的音韵
    5. 第二节 古代中国的音韵学——围绕韵书和韵图
      1. Ⅰ 中国的语言研究
      2. II “反切”的故事——诞生在中国的标音法
      3. III “四声”的故事——高低音调
      4. IV 韵书的故事——以韵查字的字典
      5. V 韵图——现代性的音节表
    6. 第三节 逼近古音的真相——清朝的古音研究
      1. Ⅰ 迈向古音构拟
      2. Ⅱ 古音研究的黎明
      3. Ⅲ 古音研究的开花
      4. Ⅳ 中古音的探究
    7. 第四节 还原古代音——用唐代音诵读杜牧的《江南春》
      1. Ⅰ 开启近代古音研究之旅
      2. Ⅱ 还原“中古音”的方法
    8. 附录
    9. 后记
    10. 译后记
  51. 话语的长城:文化中国探险记
    1. 信息
    2. 出版说明
    3.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4. 献给Paul和Didi Farmer
    5. 致谢
    6. 1 导论:团队旅行以及各学派间游荡
    7. 2 等效的工作坊:耶稣会士对中国重构中的翻译、方法和中介
    8. 3 书写的威望:文、文字、图画、图像、表意文字
    9. 4 总是多重的翻译:或汉语如何失去了语法
    10. 5 没有一个时刻如同当下:中国研究中的当代性范畴
    11. 6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概述及若干疑问
    12. 7 括弧之外(那些人曾是一种解决办法)
    13. 8 结论 艰难的一寸
    14. 索引
    15.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