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的中国过去、现在与未来(套装17册)_AZW3_MOBI_EPUB_星球研究所
内容节选
第二章 新自由主义革命与超级全球化 “镶嵌式自由主义”:战后秩序重建的基石 在二战后头35年,“镶嵌式自由主义”之所以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体制,是因为有特殊历史条件。首先,在西方国家经历经济大萧条并吸取惨痛教训后,以哈耶克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被西方国家政治精英彻底抛弃。新古典主义学派深信自由市场配置效率,坚信市场可自动达成充分就业的总体均衡,这些核心假设饱受质疑。而主张政府积极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周期与从需求侧选择性干预价格形成机制的凯恩斯经济学,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在此后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成为西方国家普遍奉行的主流宏观经济思想。从1933年美国罗斯福总统上台推行新政开始,接着瑞典与德国政府也采取凯恩斯的政策建议,英国也出现如何有效对抗经济大萧条的政策大辩论。在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实践过程中,凯恩斯经济学的确让剧烈的经济周期波动与大规模金融危机反复出现的问题得到相当程度的控制,而凯恩斯经济学也正是战后西方国家采用的“镶嵌式自由主义”体制的指导思想。 其次,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国内社会环境与国际政治环境,都迫使资本家选择与劳工及中产阶级进行政治妥协。经过经济大萧条与世界大战的洗礼,各国资本家的经济力量与政治基础都受到严重削弱,大量的金融资产与固定资产都因漫长的经济衰退与毁灭性的战争而遭到损毁;传统上资本家所拥有的投资、雇佣与定价自主权力(经济决策的自由),都曾经被经济管制、物价控制、资源征用与实物配给等战争动员体制替代。在战后复原与重建的过程中,资本家仍必须适应国家经济管制权力的逐步退场,而且在有些政策领域,政府还必须扩大经济职能或扩大公共部门投资,包括对战争伤员(及其家属)的抚恤与照顾,为数量庞大的复员军人返校进修或返回就业岗位进行安排与辅导,并调动资源来尽快重建被战争损毁的工厂、建筑物与基础设施,所以“镶嵌式自由主义”体制一开始就继承了这些既存的历史条件。 同时,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体制还面临以苏联为主的共产主义扩张模式的生存威胁,资本家别无选择,必须与劳动阶级达成政治妥协,承认劳动阶级的基本经济社会权利与集体谈判权利。“镶嵌式自由主义”的政治功能就是使西方社会各阶级在实行某种形式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下,达成阶级共存共荣的妥协,以预防激进左翼政治势力的兴起,并有效对抗共产主义的蔓延。在“镶嵌式自由主义”体制下,资本家被迫接受“管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市场监管、反托拉斯、劳动基准立法、金融国有化、高级距的累进税制,以及财政转移支付等机制,抑制了资本主义对社会的破坏作用与对弱势群体的掠夺倾向,修正了资本拥有者与出售劳动者在市场中进行不对等交换所必然导致的财富与所得分配两极化倾向,并通过严格的资本管制与金融压抑大幅削弱资本家最重要的结构性权力,因为资本无法自由跨境移动追求最大利润回报,反而维持了阶级间权力关系的长期平衡与稳定。 更重要的是,“镶嵌式自由主义”为战后美国主导的自由国际经济秩序,提供了稳固的社会支持基础。国家主导的补偿与扶助机制,让开放经济体系下的潜在利益受损者得到适当的救助与保护;同时,教育、培训、医疗保障、完善的基础设施与普及的公共服务,让更多的市场参与者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与发掘新的市场机会。“镶嵌式自由主义”体制让西方社会对维持经济体系的对外开放,形成牢固的跨阶级、跨地域与超越左右政治竞争的社会共识,让有利于西方经济快速重建与振兴的开放贸易体系得以确立。 实际负起战后国际经济秩序重建的两位灵魂人物,一位是代表英国政府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凯恩斯,一位是代表美国政府的财政部部长助理怀特。虽然怀特与凯恩斯在如何构建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上持不同意见,凯恩斯提出的建立名为班克的超主权新国际货币方案,[1]最终不敌怀特所提以美元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议案,但他们两位在许多问题上的见解是有高度共识的。 他们都认识到要深刻记取经济大萧条的历史教训:第一,必须扬弃加诸各国桎梏的金本位货币体系,因为这套机械式的国际收支强制性平衡机制(美其名曰“市场自动调节”),必然导致经济周期更大幅度震荡,而且剥夺各国政府的逆周期经济调控能力。[2] 第二,要有效引导各国放弃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或货币竞相贬值的重商主义手段,必须构建全新多边合作体制,来重建国际货币体系与维持各国汇率的稳定,并以金融互助机制来协助成员国渡过国际收支失衡的难关;同时,必须推进更有效率的贸易自由化的多边谈判与协议,让各国同步减让关税与开放市场,并设置专门国际机构,负责督导各国履行贸易自由化承诺与调解贸易争端。 第三,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与固定汇率制度,可以为各国战后经济重建提供稳定的外部经济环境,并可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也有助于各国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必要的调控,而其先决条件是必须对资本跨国移动进行严格的管制。 第四,西方国家已经无法维持帝国体系下与各殖民地的经济关系。西方国家......
- 扉页
- 目录
- 这里是中国
- 扉页
- 目录
- 星球研究所创作团队
- 推荐序 中国需要好的地理科普
- 序 可以实现的理想
- 中国从哪里来?
- 第一级阶梯
- 第二级阶梯
- 第三级阶梯
- 什么是中国
- 参考文献
- 页
- 这里是中国2
- 扉页
- 目录
- 推荐序1 用科普,讲好中国故事
- 推荐序2 重塑一片山河,改变一个国家
- 序 从三大时间尺度看中国地理
- 100年建设改变中国
- 1 连接
- 2 重组
- 3 家园
- 4梦想
- 什么是新中国?
- 参考文献
- 页
- 在工作中,看到中国
- 扉页
- 目录
- 序 我们工作,然后活着
- 潮来潮去
- 匠人之魂
- 天涯海角
- 后浪百相
- 人间苦甜
- 幕后英雄
- 我们在工作
- 编者后记 见业 见人 见己
- 页
- 共同富裕: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
- 扉页
- 目录
- 序言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 总论 共同富裕的内涵与实现路径
- 第一篇 共同富裕的战略重点
- 第二篇 经济发展与共同富裕
- 第三篇 收入分配与共同富裕
- 第四篇 市场主体与共同富裕
- 第五篇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 后记 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时代必答题
- 页
- 中国改革真命题:迈向高质量发展
- 扉页
- 目录
- “中国学派集成”编辑委员会
- “中国学派集成”总序言
- 前言
- 全面理解共同富裕
- 第1章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 第2章 财税改革的历史与现状
- 第3章 财税改革实践与“十四五”展望
- 第4章 土地及住房改革
- 第5章 金融与资本改革
- 第6章 劳动力、技术与数据相关问题
- 第7章 中国的现代化与赶超战略
- 第8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双循环”
- 第9章 政策性金融与国企改革
- 第10章 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 “中国学派集成”丛书
- 页
- 中国与西方:当前经济、政策与应对
- 扉页
- 目录
- 本书作者团队
- 引言
- 第一部分 近期政策和表现
- 第二部分 贸易、紧张局势和劳动分工
- 第三部分 数字化与领导力
- 页
- 预见未来:2049中国综合国力研究
- 扉页
- 目录
- “中国道路”丛书学术委员会
- 编委会
- “中国道路”丛书总序言
- 序一
- 序二
- 第一章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
- 第二章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诠释综合国力
- 第三章 综合国力形成机制探索
- 第四章 国内外综合国力测算模型分析
- 第五章 科学测算2049年中国综合国力
- 第六章 中美综合国力对比
- 第七章 2049年中国综合国力的预测分析和总体展望
- 第八章 未来30年中国综合国力目标实现的制约因素
- 第九章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硬实力
- 第十章 坚定文化自信,着力提高软实力
- 第十一章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高巧实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页
- 薛暮桥年谱:1904—1952
- 目录
- 序言
- 致谢
- 凡例
- 1904—1917年
- 1918年
- 1919年
- 1920年
- 1921年
- 1924年
- 1925年
- 1926年
- 1927年
- 1928年
- 1929年
- 1930年
- 1931年
- 1932年
- 1933年
- 1934年
- 1935年
- 1936年
- 1937年
- 1938年
- 1939年
- 1940年
- 1941年
- 1942年
- 1943年
- 1944年
- 1945年
- 1946年
- 1947年
- 1948年
- 1949年
- 1950年
- 1951年
- 1952年
- 跋 时间的纪念碑
- 附录
- 全球化的裂解与再融合
- 扉页
- 目录
- “中国学派集成”编辑委员会
- “中国学派集成”总序言
- 序1 遍地烽火,何日河清:从镶嵌到融合
- 序2 全球化下的西方与中国
- 导言
- 第一章 反全球化政治浪潮全面来袭
- 第二章 新自由主义革命与超级全球化
- 第三章 国际政治的双陷阱危机
- 第四章 全球化的裂解与再融合
- 第五章 中国道路与人类未来
- 第六章 探索新冠病毒危机后的世界
- “中国学派集成”丛书
- 页
- 数字上的中国
- 扉页
- 目录
- 编委会
- 推荐序
- 导言
- 第一篇 数字经济篇
- 第二篇 数字社会篇
- 第三篇 数字治理篇
- 后记与致谢
- 页
- 碳中和与绿色金融创新
- 目录
- 序言
- 趋势篇 碳中和大趋势下的机遇与挑战
- 政策篇 绿色金融政策与标准
- 实践篇 绿色金融市场助力碳中和
- 后记
- 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
- 扉页
- 目录
- 总序 考古中国,唤回我们的文化记忆
- 仰韶: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起点(1921)
- 殷墟:一片甲骨惊天下(1928)
- 三星堆:青铜时代的奇葩(1929)
- 阿房宫: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志(1933)
- 良渚:中华文明5000年的实证(1936)
- 石峁:中华文明的前夜(1958)
- 二里头:3700年前的中国第一王都(1959)
- 秦始皇帝陵:千古一帝的雄心壮志(1962)
- 南越王墓:岭南文化之光(1983)
- 法门寺地宫:看得见的大唐盛世(1987)
- 南海Ⅰ号:南宋的海上文明使者(1987)
- 海昏侯墓:黄金遍地的废帝刘贺墓(2011)
- 后司岙:解密中国青瓷的巅峰之作(2015)
- 清平堡:沙漠里的明长城(2020)
- 附录1: 致敬中国考古人
- 附录2: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0—2020)
- 附录3: 中国重要考古遗址(新石器时代—清)
- 出版后记
- 页
- 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 扉页
- 目录
- 前言
- 导读 历史中国的空间、时间与中国人
- 上篇 典章经制下的理乱兴衰
- 下篇 王朝政治省思
- 外篇 中国古代史读书笔记
- 页
-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
- 扉页
- 目录
- 序 人生代代无穷已,两种日常达古今
- 食 舌尖上的历史
- 衣 服饰往事
- 住 安得广厦
- 行 天下熙熙
- 传统时期的女子
- 传统时期的男子
- 页
-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上册):国家开端
- 扉页
- 总目录
- 目录
- 总序 文明历史的叩问
- 第一编 远古文明与近古文明
- 第二编 早期国家文明
- 第三编 新文明酝酿时代
- 页
-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中册):文明爆炸
- 扉页
- 总目录
- 目录
- 第四编 新文明爆炸时代
- 页
-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下册):统一文明
- 扉页
- 总目录
- 目录
- 第五编 秦帝国时代
- 结语 前三千年文明历史之反刍
- 跋 微木填沧海
-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