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手效应_AZW3_MOBI_EPUB_[美]本·科恩(Ben Cohen);靳清 李澍 郝思琪译

内容节选

发明篮球并编写《篮球规则》的人 詹姆斯·奈史密斯在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加拿大乡村农场长大,要去上学就意味着要先穿过长达8千米的树林。最终,他选择了一条更容易的路,他不再跟着别人一起去上学了。年轻的奈史密斯砍树劈柴,做伐木工人做的一切事情,就这样一直干了好几年,然后他开始觉得是时候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业了。当他再次开始穿越8千米长的树林时,他惊喜地发现自己其实很喜欢学校,最后还去上了大学。在大学里,奈史密斯花了很多时间看书,以至于高年级的学长有一天来到他的房间给他提意见:“你花在书本上的时间太多了。”1 不久之后,奈史密斯正好经过足球训练场。他并没有打算去踢球,当然也不会料到他的生活会偏离他精心筹划的路线。作为一个神学院里的虔诚的基督徒,他本来准备成为一名牧师,但是,当时一个足球运动员摔坏了鼻子,奈史密斯莫名其妙地上了球场,顶替他的位置。他非常享受这场运动,这令他有点不知所措。他认为自己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体育运动,尤其是足球上,那些虔诚的信徒把足球当成是魔鬼的工具。因为奈史密斯欣然接受了这项邪恶的运动,有一天,关心他的朋友们聚在了一起,为他的灵魂祈祷,而事实上奈史密斯并不需要在体育运动和学业之间做出选择,他可以两者兼顾。“我想除了布道之外,应该还有其他行善的有效方法。”他后来写道。2奈史密斯勇敢地和那些不屑为他的灵魂祈祷的人分享了这个想法,而且他听说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的一所学校正以综合的理念培养年轻人。“我下定了决心,”他说,“我将放弃牧师职位,去从事别的工作。”3 奈史密斯在新工作中遇到的第一个人是受人爱戴的院长卢瑟·古利克(Luther Gulick)。古利克有着一头红发和蓝色的眼睛,十分惹人注目,他在春田基督教青年会国际培训学校(Springfield International YMCA Training School,1953年更名为春田学院)担任体育主任。那时古利克也处在困境之中。基督教青年会在秋季提供足球训练,在春季提供棒球训练,但是在冬季没有什么运动能让学生忙活起来。这是古利克的难处,他需要一项在室内也能玩的有趣的游戏。 在1891年秋天的一次会议上,古利克大发了一次脾气。他开展了一项针对体育运动本质的广泛调查,不过他告诉奈史密斯和其他教职人员,这项调查失败了。他唯一能得出的结论是,任何一款游戏都与其他游戏相互关联,所有新游戏都不过是改头换面的旧游戏。这些看似显而易见的结论对奈史密斯来说却是一种深刻的洞见。他开始思考,也许他能发明一种游戏,只需把已有游戏的一些元素结合在一起。古利克鼓励他把想法付诸实践。起初,奈史密斯的应对方式就是什么都不做,但是,不管他如何拖延,不管他找了多少借口,不管他如何声称没有时间,他的老板始终拒绝让步。古利克把奈史密斯拉到一边,说道:“现在正是你开发你说的新游戏的好时机。”4 当奈史密斯终于开始工作时,进展并不顺利,实际上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糟糕。“我很讨厌组团游戏的想法,但不得不承认在尝试了我所有的理论之后,我也失败了,”奈史密斯回忆道,“这比输掉一场比赛还糟。”5直到绝望的那一刻,他才意识到,在思考这个假想的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他错在了哪里。奈史密斯一直把精力放在了对橄榄球、足球和长曲棍球做些小的调整上,但结果也仅仅就是这样了:只不过是稍加改变的橄榄球、足球和长曲棍球。这就像从一个汉堡里拿掉面包并称它为帕蒂菲力牛排一样。 一天晚上,他坐在办公桌旁,试着找出自己逻辑上的缺陷。他太专注于个别游戏的细节,如果从整体上看会怎样呢?他想得越多,就越意识到他喜爱的运动有太多共同之处。做这些运动的人都有一个球,有一个目标,他们的目的就是把这个球推向那个目标。也就是在那时,奈史密斯有了新的想法。 他理想的体育运动听起来其实很像橄榄球,但橄榄球不能在室内玩,因为这项运动包含擒抱动作,而擒抱正是因为球员可以带球奔跑。奈史密斯坐在椅子里挪动了一下。如果球员不能拿着球跑动,也就没有擒抱的必要了,那么,像橄榄球这样的运动就可以在室内玩了。他打了个响指,大喊道:“我懂了!”尽管房间里并没有其他人。 在兴奋过后,关于整个运动的设想从奈史密斯大脑里倾泻而出。那个晚上,他在脑海里玩了第一场比赛,然后睡着了。次日清晨,他脚步轻快地来到办公室,挑了一个球,并向基督教青年会的主管询问这栋建筑周边是否有遗弃的旧箱子。“我库房里有两个旧桃筐,不知道对你有没有用。”主管说。6 这真是再好不过了。奈史密斯找到一个锤子,并把这两个桃筐钉在了体育馆的墙上。差不多到上课时间了,他伸手拿起笔记本,给他的游戏草拟了13条规则,然后交给他的速记员去打印。在学生们到来之前的几秒钟,奈史密斯把规则挂在了体育馆里。 对于奈史密斯的新游戏,还有一件事需要完成:给它起一个合适的名字。在他的学生玩了好几周这项游戏后,一个学生给了他两个建议。第一个是“奈史密斯球”......

  1. 封面页
  2. 信息
  3. 献词
  4. 测一测 你了解“热手效应”吗?
  5. 前言 百发百中,连战连胜:真有热手这回事吗
  6. 第1章 从游戏和篮球开始认识热手效应
    1. 拒绝比尔·盖茨的游戏天才
    2. 三分王斯蒂芬·库里
    3. 赢了还能赢,游戏中的成瘾机制
    4. 载入NBA史册的库里热手时刻
    5. 其他领域存在“热手”吗
  7. 第2章 热手期:让你事业开挂的高能时期
    1. 莎士比亚“疯狂飚分”的1606年
    2. 三战三捷:丽贝卡·克拉克作曲生涯的高潮
    3. 成功吸引资源,资源助推更大的成功
    4. 热手效应:天赋、境遇,再加一点运气
    5. 瘟疫成就莎士比亚的热手期
  8. 第3章 相信热手是一种认知适应,不是认知错觉
    1. 认知错觉一:随机就是均匀分布
    2. 认知错觉二:小数定律
    3. 进化遗留使我们相信热手效应
    4. “热手”只是我们的认知错觉吗
  9. 第4章 热手背后的思维陷阱一:热手谬误
    1. 发明篮球并编写《篮球规则》的人
    2. “你能跑赢市场”只是华尔街的谎言
    3. 将长期趋势放在短期运气之上
    4. 巴菲特的赌局:被动投资胜过主动投资
    5. 谁高价拍下了《篮球规则》
  10. 第5章 热手背后的思维陷阱二:赌徒谬误
    1. 无法连喊3个“好球!”的棒球教练
    2. 赌场赔钱指南:赢时信热手,输时变赌徒
    3. 法官也受“赌徒谬误”的影响吗
  11. 第6章 从“简热”到“复合热”:全面认识影响热手的因素
    1. SportVU:科技使更全面的体育数据成为可能
    2. 《点球成金》世代:体育的数据革命
    3. 复合热:命中率、难度和行为变化的集合
  12. 第7章 抓住热手,赢得稀有的连胜
    1. 弃于阁楼的凡·高画作
    2. 吉洛维奇的统计偏差
    3. 巅峰之作为何成为公认的“赝品”
    4. 掷硬币实验:稀有的连胜
    5. 蒙尘百年的《蒙马儒的日落》终被确认
    6. 丹尼尔·卡尼曼承认“有一只热手”
  13. 结语 发现生活中的“三分线”,成为人生的得分王
  14. 资料来源说明
  15. 致谢
  16. 注释
  17.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