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传(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晓毅的匠心之作,重读嵇康,解读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人沉浮)_AZW3_MOBI_EPUB_王晓毅

内容节选

二、高平陵政变之后 正始十年,人们预感已久的重大事变终于在首都洛阳发生了,无论在中国政治史、文化史还是嵇康个人生命史上,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 当曹爽自我感觉良好继续寻欢作乐,何晏惶恐不安又束手无策时,司马懿的政变工作已准备到天衣无缝的地步。这位并没有被完全架空的太傅充分地利用了手中残留的部分兵权和政权,表面上装病不理政务,暗中串联了一批老资格的军官,作了周密布置,并且任命其子司马师为主管武官选拔工作的“中护军”。司马师秘密建立了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队,作为政变的突击力量,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的情况下,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并没有掉以轻心,而是采取了“欲擒故纵”的策略,使政变更具有戏剧性。曹爽集团重要成员李胜出任荆州刺史,前去太傅府拜访,名为告辞,实为伺察动向。司马懿装出病入膏肓之状,在两婢女扶持下迎接,双手不断颤抖,披衣衣落,喝粥粥汤沾满胸襟,又装作耳聋,将荆州“误听”为“并州”,并且老泪纵横地说,自己将不久人世,恐难再见,将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托给李胜多多关照。司马懿的成功表演竟使政敌李胜动了恻隐之心,他向曹爽汇报时,认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流着眼泪说,太傅的生命危在旦夕,惨不忍睹,而实际上,却是他们自己命运的写照。 正始十年正月初六,司马懿趁曹爽等人陪同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墓——高平陵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政变,派其长子司马师屯兵司马门,列阵阙下,他本人和太尉蒋济率军占领洛水浮桥,切断了洛阳和高平陵的交通。一批心怀不满的老官僚也积极参加了政变,七十六岁高龄的司徒高柔被委派去接管了曹爽的部队。在控制了洛阳局面的同时,司马懿又迫使太后郭氏(曹叡妻)下令免除曹爽兄弟职务;派人送奏章给皇帝曹芳,揭露曹爽兄弟的罪状,要求曹芳黜免曹爽兄弟。曹爽开始扣压了司马懿的奏章,不知如何行动。这时桓范动员曹爽携皇帝到许昌另立中央,而曹爽却轻信了司马懿的说客“唯免官而已,以洛水为誓”的谎言,天真地认为“司马公正当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还第,不失为富家翁”[1],向司马懿投降了。当他们回到洛阳后,便被软禁起来,四天之后(正月初十),司马懿以“阴谋反逆”为罪名,将曹爽、曹羲、曹训兄弟及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等同日斩首,诛及三族。正始名士集团在政变中土崩瓦解,曹魏军政大权全部落入司马氏集团手中。当政变发生时,失去社会支持的改制集团束手无策,无法进行任何有效的反政变行动。甚至一些亲近曹爽、何晏集团的人物亦采取了观望态度。例如:政变发生时,司马懿曾率部队在曹爽门前走过,曹爽帐下的亲信严世上楼“引弩”准备射杀司马懿,却被另一亲信孙谦阻止,孙谦认为,胜负未明不可盲动。严世连续三次瞄准,三次均被劝住,“皆引其肘不得发”。[2]又如,桓范冒死冲出洛阳,向曹爽建议到许昌另立中央,与司马懿抗衡。曹爽等人之所以没有采纳桓范的建议,是因为他们知道,官僚阶层不可能听从他们指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大司农桓范本人都没能说服司农府的官吏支持曹爽集团,“范欲去而司农丞吏皆止范”。[3]他只得拿着大司农的官印只身逃出洛阳。整个社会都支持政变,所以尽管杀了曹爽、何晏等八人,并对其八个家庭实行灭三族的大屠杀,但人民并没有因此而不安,因为曹爽、何晏台上的作为,已丧失了人心。[4] 高平陵政变使曹爽、何晏集团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这个集团的其他骨干分子以及同情者已经被政变吓破了胆,并且完全置于新政权的控制之中,无法进行任何反抗。作为一个完整的政治力量,它已不复存在了。政变打破了原有的政治格局,但未来向何处去,一时还不明朗。 作为政变领导力量的老一代官僚阶层,对政变的目的和政变后的权力分配,看法并不一致。老官僚们积极参加政变,社会同情政变,是因为有共同的敌人,而敌人一旦消失,新的矛盾必然出现,其中对曹魏皇权的态度,成为矛盾的焦点。 积极追随司马懿参加政变的重臣元老,并不想借机消灭曹氏皇帝另建新王朝。他们是曹魏政权的缔造者。许多人自建安时期起就追随曹操南征北战。这个王朝的历史,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他们也不希望司马氏交出兵权,因为这样容易危及他们自己的利益,因此愿意维持现状,保持曹魏名义,拥护司马氏执政。 对政变的领导者司马氏父子来说,继续充当曹魏皇帝的忠实臣民已是不可能的了,且不说政变本身已经侮辱了皇太后和皇帝本人[5],并屠杀了皇族成员曹爽等人,重要的是,通过政变,国家的中央军权已完全转入司马氏私门。是否拥有忠于自己的军队,是皇权能否存在的根据,谁掌握着军队,谁就是事实上的皇帝。一旦成为事实上的“皇帝”了,再将军队交出,等于授人以柄,只有死路一条。中国有句老话:不能官则不能民。不能君也不能臣,当年曹操之所以至死不肯把军权交给汉献帝,原因就在于他不愿“慕虚名而处实祸”[6]。司马懿的处境类似当年的曹操,殷鉴不远。曹魏的灭亡需要一个过程:一方面司马氏要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另一方......

  1. 目录
  2. 前言
  3. 引子
  4. 第一章 梦想
    1. 一、幼年丧父
    2. 二、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3. 三、混沌已死
  5. 第二章 求索
    1. 一、正始清谈的后起之秀
    2. 二、真诚与虚伪之辩
    3. 三、聪明与勇敢之辩
    4. 四、音乐与情感之辩
  6. 第三章 彷徨
    1. 一、竹林之游
    2. 二、高平陵政变之后
    3. 三、七贤分化
    4. 四、何去何从
  7. 第四章 避世
    1. 一、从山阳到河东
    2. 二、养生之辩
    3. 三、住宅与命运之辩
  8. 第五章 愤起
    1. 一、无处逃避的心灵
    2. 二、攻击读经的经学家
    3. 三、与山涛“绝交”
  9. 第六章 寂灭
    1. 一、吕安案
    2. 二、狱中反省
    3. 三、《广陵散》绝响
    4. 尾声
  10. 附录
  11.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