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赓武回忆录(上下卷合集)【上海译文出品!继《黄河青山》《巨流河》之后,又一本充满历史细节、家族记忆和个人魅力的跨时代记录!华人史学家、教育家、2020年“唐奖·汉学奖”得主、前香港大学校长王赓武亲笔撰述,堪称二十世纪历史洪流之中一部丰富而独特的生命画卷】_AZW3_MOBI_EPUB_王赓武

内容节选

什么是民族国家? 我到马来亚大学几个月后,开始思考,是否可以从文学的角度考虑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首先,我必须想到,民族国家在亚洲是个新的概念。马来亚的未来,显然既不同于被中国共产党打败的国民党,也不像印度尼西亚那样,允许印度尼西亚共产党成为合法的政党并参加民主选举。未来的马来亚也不会是即将退回到原有版图的大英帝国。在马尼拉见到那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年轻作者,促使我想象到另外一些可能情况:这两个国家都由无数个岛屿组成,每个岛屿各有自己的历史,由此可能在殖民时期之后建立许多不同的国家。这使我警惕,不要用英语来书写民族文学,但是我仍然说不清马来亚民族国家会是个什么样子。我对霹雳州的情况略有了解,那里有我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我读过关于“紧急状态”的报道,近打河流域的怡保一带就经历过战火。我从小自认是中国人,受的是中国教育,现在有意识地试着避开从这个角度来想象,我希望的马来亚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不是很容易回答。根据大多数书本的记载,马来亚是一个英国殖民地,由两类马来邦组成,其中五个是受保护邦,四个是有英国顾问的属邦。最近的一些官方文献才提到涵盖比较广的联邦或联合邦。需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来满足多种利益,还有待大家一起来想象。 我自己只记得大致的情况如下。民族发展的几个主要人物认为,非马来人占马来半岛人口的40%,在新加坡则超过80%。如果马来亚包括新加坡在内,非马来人就占了大多数。这就是为什么新加坡必须离开战后时期的马来亚的原因。在马来亚联合邦,马来统治者把权力交给吉隆坡的国家政府,但保留宪法赋予的剩余权利。马来亚元首(the Yang di-Pertuan Agong)由马来统治者会议遴选产生,每五年轮换一次。 马来领导人明白宣布,联合邦是马来人的国家,但允许亚洲其他地区的人民成为马来亚的公民。他们尤其担心受到中国和其他地区革命影响的华人所领导的马来亚共产党。英国人也不愿意共产党在意识形态斗争的冷战之中取得胜利。来自中国和英属印度的居民不愿意接受英国把不同族裔联合起来的计划,但无法阻止随即缔结的英马协议。从来没有一个国家的名称叫马来亚,各州的人民,不论是马来人或非马来人,彼此都不熟悉。马来人主要的效忠对象是各自的苏丹。譬如,在我成长的霹雳州,马来人是苏丹的臣民,他们眼中的华人和印度人都是来做生意或在英国和中国企业工作的人。还有些马来人定居在英属海峡殖民地,他们不需要效忠马来统治者。这些人包括来自马来群岛的不同岛屿——特别是苏门答腊的米南卡保人和从西里伯斯(Celebes,又称苏拉威西岛〔Sulawesi〕)来的海上武吉士(maritime Bugis,又称布吉人)——他们比较倾向于泛马来民族主义的想法。还有些人的穆斯林祖先来自印度和阿拉伯世界,他们认同原住民族群。有些人拥抱新的身份认同,认为自己是大印度尼西亚的一部分。在日本占领时期,日本人倡导的大亚细亚主义鼓励这样的观点。马来亚联合邦协议在谈判时,我还在中国,所以我在回到马来亚之后才知道这个协议的重要性。我发现我可以成为新国家的公民时,并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直到我进了马来亚大学,才开始思索这个马来亚可能会是什么样子。不过,我在新加坡的所见所闻,使我认识到建立新国家的工作非常复杂。大家都以为新加坡有一天将会成为马来亚的一部分,而且希望新加坡人的想法与全国各地的人民大致相同。我们从马来半岛来的这批人大多数不曾仔细想过,如何把新加坡纳入联合邦。我们以为到时候自然水到渠成。现在,不妨由联合邦的十一个州来决定新的民族国家的性质。我希望多了解这个国家当前的问题,特别是经济发展。马来亚对英国人很重要,是因为它是战略物资橡胶的世界最大出口国。此外,它的锡矿业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两项物资的利润极厚,许多人认为英国将会抓住马来亚不放,尽可能推迟马来亚的独立。朝鲜战争开始后,马来亚的经济受到关注,更证实了这一点。 至于政治,我对本地华人族群的需要毫无了解。我的父母来自江苏省,而马来亚的华人多半来自福建和广东两省。我父亲从事教育工作,颇受尊重,但不属于任何参与本地和华人政治的同胞会、同乡会、行会或商会。定居已久的华人称为峇峇或土生华人(Baba or peranakan),他们有自己的重要组织。我父亲从来不参加也不谈论政治。我母亲关心政治,但主要是关心中国的局势。所以我们这一家一直处于族群生活的边缘。 有些本地华人心系中国,希望有一天落叶归根。不过,大多数华人认为马来亚是他们的家园,并承认在苏丹统治下的马来人一开始应该享有特殊地位。可是,这些华人同那些准备成为马来亚人的印度人一样,希望获得平等待遇,拒绝成为二等公民。华人最担心的是他们的语言和文化在未来的地位,特别是华文教育的地位。我父亲对这件事是坚持己见的。1954年,他不再相信政府关于华文学校的计划,就提早退休了。 我也了解到还有一个阶级问题。当......

  1. 信息
  2. Digital Lab简介
  3. 上卷 家园何处是
    1. 叙说缘起
    2. 第一部 我的小小世界
      1. 从泗水到怡保
      2. 从绿城开启的世界
      3. 中国的滋味
      4. 帝国终结,另辟天地
      5. 母亲的回忆
    3. 第二部 学习漫游
      1. 战火延烧至马来亚
      2. 小城男孩
      3. 另一种学习
      4. 新规则
      5. 准备回家
      6. 母亲的战时回忆
    4. 第三部 前往南京
      1. 大家族
      2. 抵达南京
      3. 和父母同住的五个月
      4. 安顿下来读书的日子
      5. 我的老师
      6. 向朋友学习
      7. 母亲回到怡保
    5. 第四部 怡保
      1. 改变方向
      2. 重新开始
  4. 下卷 心安即是家
    1. 家园何处
    2. 第一部 入乡问俗
      1. 安全着陆
      2. 新来乍到
      3. 谁的文学?
      4. 诗歌创作
      5. 书山有路
      6. 马尼拉的警讯
    3. 第二部 我的新思维
      1. 什么是民族国家?
      2. 新加坡殖民地
      3. 政治教育
    4. 第三部 喜结良缘
      1. 初识娉婷
      2. 妈妈童懿和
      3. 爸爸林德翰
      4. 重新认识
    5. 第四部 双重视野
      1. 学海无涯
      2. 遥远的历史
      3. 为什么是十世纪
      4. 与汉学半途相会
      5. 英国文学中的英国
    6. 第五部 成家
      1. 重聚和结婚
      2. 剑桥和伦敦
      3. 婴儿诞生
    7. 第六部 理想的工作场所
      1. 近乡情怯
      2. 迁居吉隆坡
      3. 哪一个阵营?
    8. 第七部 全球化?
      1. 进入冷战
      2. 关于新世界的报告
      3. 东岸研究中心
      4. 娉婷眼中的美国
      5. 马来西亚
      6. 调查报告
    9. 第八部 家庭根源
      1. 祖孙三代
      2. 我们盖房子
      3. 定居
    10. 第九部 出乎意料
      1. 1965: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2. 1965:调整方向
      3. 国家历史
      4. 革命
      5. 聚焦东亚
      6. 稍事休息
      7. 总结
    11. 心安即是家
    12. 附录:有关马来亚家乡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