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世界终结之年 (方尖碑)_AZW3_MOBI_EPUB_保罗•哈姆
内容节选
第二十六章 异常的平静 (奥地利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仍在考虑可以提出哪些塞尔维亚人完全不可能接受的要求。 ——德国驻维也纳大使海因里希·冯·奇尔施基男爵,1914年7月10日 如果说德国人希望奥地利通过在巴尔干半岛开战来报塞尔维亚之仇,那么他们是用一种很轻松的方式来表明这一点的。德国人自我安慰道,维也纳会坚决采取行动,但不会鲁莽行事,任何战争行为都将限制在局部。德皇确信俄国会置身事外。所有关键部门的大臣都怀着这些乐观的想法度假去了。7月6日——德国把空白支票交给奥地利的那天——德皇开始了他的夏季巡游;宰相贝特曼—霍尔韦格准备去他的田庄(他将在那里通过电话治国);外交大臣雅戈正在卢塞恩度蜜月;陆军和海军的指挥官毛奇和提尔皮茨已经在温泉疗养地或海边了;而对任何动员计划都至关重要的军需总监正在汉诺威参加一位亲戚的葬礼。 德皇曾提出要留在柏林,但贝特曼—霍尔韦格劝阻了他,说是要避免引起国外的恐慌。这毕竟是威廉已成惯例的暑假。于是,皇家游艇“霍亨索伦号”起航了,驶向斯堪的纳维亚海域,在长达三个星期的时间里只能通过无线电联系。仿佛可以听到贝特曼—霍尔韦格如释重负的叹息。回到德国本土,当时正在巴登的温泉小镇卡尔斯巴德的毛奇也同样被建议远离柏林。那些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也都大摇大摆地动身出发,去度暑假。康拉德和克罗巴廷被建议一直在外地待到7月22日。贝希托尔德对康拉德说:“如果您和陆军大臣暂时离开,将是好事一件,这样就可以保持一种无事发生的表象。”1他的意大利情妇吉娜一定很高兴。 这场高层政治哑剧就这样开始了。它并不像人们经常认为的那样,是为了掩盖德国向协约国宣战的险恶计划而放出的烟幕弹;在这个阶段,德国政府——如果不算毛奇和军方领导人的话——希望的是如果战争到来,就把它限制在巴尔干半岛。一切如常的表象是为了掩饰奥地利的行动而采取的计策,而这件事情与德国关系密切。然而,在泰然自若的背后,每个人都意识到了一场更大范围冲突的风险。柏林知道,俄国会觉得必须干预。如果这样的话,就极有可能酿成一场欧洲战争。据7月8日去度假的冯·瓦德西将军说,德军总参谋部处于警戒状态,一旦情况有变,“随时准备投入战斗”。他们都被要求在7月23日或之前回到柏林,那是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的日子。 度假者的队伍与他们在柏林、维也纳和布达佩斯的办公室保持着密切联系,暗杀事件发生后的那些日子里,在这些城市,一种匪夷所思的平静取代了街头的抗议。实际上,这些城市正在消停下来。奥地利官员采取行动约束当时正在与塞尔维亚媒体打口水仗的暴烈新闻界。柏林也封住了泛德意志主义者的嘴,他们关于统治世界的好战言论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德皇甚至说服儿子腓特烈·威廉皇储收敛一下“故意引战的行为”。2 他对塞尔维亚尽到了惯常的宫廷礼数,尽管这不过是冷酷无情的伪装。塞尔维亚国王彼得一世甚至按惯例收到了威廉的庆生电报。战争的前景并不是皇家礼节松懈的理由。 “七月危机”就这样开始了,在这个月里,世界上的大多数人不知不觉中站在了深渊之上。正如丘吉尔指出的那样,这确实是一段“异常平静”的时期:所有的关键选手都在晒太阳。3 国家机关已经将弗朗茨·斐迪南尸体的外交作用开发殆尽,奥匈帝国则在德国的鼓励下,小心翼翼地决定了悲剧的下一个阶段,许多人后来将这场悲剧描述为“不可避免”且“无法阻止”的一系列事件。相反,奥地利和德国政府的领导人对风险毫不在乎,决定了第三次巴尔干战争每一步的位置。 他们后来声称,没有人想要一场欧洲战争。然而,他们的观点和政策使得一场欧陆战争很有可能发生,并根据不可告人的议程而变化,以意想不到的可怕力量突然爆发、逐渐消失。德国的文官领导人期待维也纳在这一阶段将冲突限制在与塞尔维亚的局部斗争上。普鲁士将军们只在口头上支持这一政策。7月13日,总参谋长毛奇告知驻维也纳的德国武官:“奥地利必须打败塞尔维亚人,然后迅速议和,要求把奥塞结盟作为唯一的条件。”4然而,在其他时候,毛奇时而热情洋溢、时而听天由命地谈到欧洲会有一场大难,这也是与俄国开战、执行施里芬计划、让德国与世界做个了断的机会。 然而德国并不想让自己成为别人眼里的交战国。柏林巧妙地从维也纳的深思熟虑中抽身而出——例如拒绝协助起草最后通牒——并站在后面观察它已经启动的进程。大臣们收到了指示,要在文件公之于众时对其苛刻程度故作惊讶状。巴伐利亚驻柏林参赞汉斯·冯·舍恩建议: 奥地利的照会呈递给贝尔格莱德后,我国政府将立即与各大国为将战争限制在局部而展开外交行动。它要声称自己和其他大国一样对奥地利的行动感到惊讶,指出德皇正在北方旅行、总参谋长和普鲁士陆军大臣正在外地休假的事实5。 这一政策并非由不计后果的自私自利所驱使,德国人和奥地利人真诚地相信这是一个有效且正当的行动方针。对他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捏造一个战争借口再合适不过了。在烟幕弹后面,维也纳继续绞尽脑汁......
- 信息
- 目录
- 致读者
- 序幕 1914年夏天长长的阴影
- 第一部分 过去的暴政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头十年
- 第一章 尼金斯基的牧神
- 第二章 机器的崛起
- 第三章 德国的阳光普照之地
- 第四章 塞尔维亚的积怨
- 第五章 奥匈帝国进场
- 第六章 德皇的世界
- 第七章 法俄之虎钳
- 第八章 变数
- 第二部分 视而不见与鼠目寸光 1900年至1914年
- 第九章 失控的战争
- 第十章 施里芬的启示
- 第十一章 英国摆脱孤立
- 第十二章 英国的恐德症
- 第十三章 此时的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
- 第十四章 受到围困的条顿人——和一个意大利人
- 第十五章 驶向阿加迪尔的一艘炮舰
- 第十六章 弗里德里希·冯·伯恩哈迪的适者
- 第十七章 亨利·威尔逊爵士准将的计划
- 第十八章 法国的复仇
- 第十九章 海上霸权
- 第二十章 巴尔干半岛的危机
- 第二十一章 为“必然的战争”武装起来
- 第三部分 权力沙龙里的1914年
- 第二十二章 更好的一年?
- 第二十三章 爱德华·格雷的“四角关系”
- 第二十四章 死人弗朗茨·斐迪南的用处
- 第二十五章 奥匈帝国:对战争望眼欲穿
- 第二十六章 异常的平静
- 第二十七章 对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
- 第二十八章 你们正在欧洲放火
- 第二十九章 塞尔维亚人的答复
- 第三十章 所有的战争理由都消失了
- 第三十一章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 第三十二章 威利、尼基和乔吉
- 第三十三章 英国结束“中立”
- 第三十四章 砸烂您的电话:俄国动员
- 第三十五章 德国向俄国宣战
- 第三十六章 德国向法国宣战
- 第三十七章 迫不得已,无需讲理
- 第三十八章 最后的灯火
- 第三十九章 为国捐躯,美好且光荣
- 第四部分 战场上的1914年
- 第四十章 侵犯比利时
- 第四十一章 在法国边境
- 第四十二章 撤退
- 第四十三章 马恩河奇迹
- 第四十四章 塞尔维亚的打击,俄军的溃败,奥军的覆灭
- 第四十五章 西线的建立
- 尾声 世界终结之年
- 附录
- 附录一 地图
- 附录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伤亡人数
- 附录三 德国给奥匈帝国的空白支票
- 附录四 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
- 附录五 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最后通牒的答复
- 附录六 德国对法国的宣战书
- 附录七 普恩加莱对法国议会的演说
- 附录八 德国对比利时的最后通牒
- 附录九 贝特曼-霍尔韦格对帝国议会的致辞
- 附录十 爱德华·格雷对英国议会的致辞
- 致谢
- 注释和参考文献
-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