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节选

沈从文的寂寞[1]——浅谈他的散文 一九八一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了沈先生的散文选。选集中所收文章,除了一篇《一个传奇的本事》、一篇《张八寨二十分钟》,其余的《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都是三十年代写的。沈先生写这些文章时才三十几岁,相隔已经半个世纪了。我说这些话,只是点明一下时间,并没有太多感慨。四十年前,我和沈先生到一个图书馆去,站在一架一架的图书面前,沈先生说:“看到有那么多人写了那么多书,我真是什么也不想写了!”古往今来,那么多人写了那么多书,书的命运,盈虚消长,起落兴衰,有多少道理可说呢。不过一个人被遗忘了多年,现在忽然又来出他的书,总叫人不能不想起一些问题。这有什么历史的和现实的意义?这对于今天的读者——主要是青年读者的品德教育、美感教育和语言文字的教育有没有作用?作用有多大?…… 这些问题应该由评论家、文学史家来回答。我不想回答,也回答不了。我是沈先生的学生,却不是他的研究者(已经有几位他的研究者写出了很好的论文)。我只能谈谈读了他的散文后的印象。当然是很粗浅的。 文如其人。有几篇谈沈先生的文章都把他的人品和作品联系起来。朱光潜先生在《花城》上发表的短文就是这样。这是一篇好文章。其中说到沈先生是寂寞的,尤为知言。我现在也只能用这种办法。沈先生用手中一支笔写了一生,也用这支笔写了他自己。他本人就像一个作品,一篇他自己所写的作品那样的作品。 我觉得沈先生是一个热情的爱国主义者,一个不老的抒情诗人,一个顽强的不知疲倦的语言文字的工艺大师。 这真是一个少见的热爱家乡、热爱土地的人。他经常来往的是家乡人,说的是家乡话,谈的是家乡的人和事。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的渡船;谈起枫树坳,秋天,满城飘舞着枫叶。八一年他回凤凰一次,带着他的夫人和友人看了他的小说里所写过的景物,都看到了,水车和石碾子也终于看到了,没有看到的只是那个大型榨油坊。七十九岁的老人,说起这些,还像一个孩子。他记得的那样多,知道的那样多,想过的那样多,写了的那样多,这真是少有的事。他自己说他最满意的小说是写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边上的人和事的。选集中的散文更全部是写湘西的。这在中国的作家里不多,在外国的作家里也不多。这些作品都是有所为而作的。 沈先生非常善于写风景。他写风景是有目的的。正如他自己所说: 一首诗或者仅仅二十八个字,一幅画大小不过一方尺,留给后人的印象,却永远是清新壮丽,增加人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张八寨二十分钟》) 风景不殊,时间流动。沈先生常在水边,逝者如斯,他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词是“历史”。他想的是这块土地,这个民族的过去和未来。他的散文不是晋人的山水诗,不是要引人消沉出世,而是要人振作进取。 读沈先生的作品常令人想起鲁迅的作品,想起《故乡》、《社戏》(沈先生最初拿笔,就是受了鲁迅以农村回忆的题材的小说的影响,思想上也必然受其影响)。他们所写的都是一个贫穷而衰弱的农村。地方是很美的,人民勤劳而朴素,他们的心灵也是那样高尚美好,然而却在一种无望的情况中辛苦麻木地生活着。鲁迅的心是悲凉的。他的小说就混和着美丽与悲凉。湘西地方偏僻,被一种更为愚昧的势力以更为野蛮的方式统治着。那里的生活是“怕人”的,所出的事情简直是离奇的。一个从这种生活里过来的青年人,跑到大城市里,接受了五四以来的民主思想,转过头来再看看那里的生活,不能不感到痛苦。《新与旧》里表现了这种痛苦,《菜园》里表现了这种痛苦。《丈夫》、《贵生》里也表现了这种痛苦。他的散文也到处流露了这种痛苦。土著军阀随便地杀人,一杀就是两三千。刑名师爷随便地用红笔勒那么一笔,又急忙提着长衫,拿着白铜水烟袋跑到高坡上去欣赏这种不雅观的游戏。卖菜的周家幺妹被一个团长抢去了。“小婊子”嫁了个老烟鬼。一个矿工的女儿,十三岁就被驻防军排长看中,出了两块钱引诱破了身,最后咽了三钱烟膏,死掉了。……说起这些,能不叫人痛苦?这都是谁的责任?“浦市地方屠户也那么瘦了,是谁的责任?”——这问题看似提得可笑,实可悲。便是这种诙谐语气,也是从一种无可奈何的痛苦心境中发出的。这是一种控诉。在小说里,因为要“把道理包含在现象中”,控诉是无言的。在散文中有时就明明白白地说了出来。“读书人的同情,专家的调查,对这种人有什么用?若不能在调查和同情以外有一个‘办法’,这种人总永远用血和泪在同样情形中打发日子。地狱俨然就是为他们而设的。他们的生活,正说明‘生命’在无知与穷困包围中必然的种种。”(《辰谿的煤》)沈先生是一个不习惯于大喊大叫的人,但这样的控诉实不能说是十分“温柔敦厚”。不知道为什么他的这些话很少有人注意。 沈从文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个人得失事小,国家前途事大。他曾经明确提出:“民族兴衰,事在人为。”就在那样黑暗腐朽(用他的说法是“腐烂”)的时候,他也没有丧失信心。他总是想激发青年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事业上有以自现,在学术上......

  1. 封面
  2. 前折页
  3. 书名页
  4. 文前插图
  5. 目录
  6. 文学创作
    1. 短篇小说的本质
    2. 揉面——谈语言运用
      1. 揉面
      2. 自铸新词
      3. 语言要和人物贴近
    3. 小说笔谈
      1. 语言
      2. 结构
      3. 叙事与抒情
      4. 悠闲和精细
      5. 风格和时尚
    4. 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在大足县业余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
    5. 说短——与友人书
    6. 语言是艺术
    7. 美学感情的需要和社会效果
    8. 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
    9. 小说技巧常谈
      1. 成语·乡谈·四字句
      2. 呼应
      3. 含藏
    10. 关于小小说
    11. 传神
    12. 谈谈风俗画
    13. 谈风格
    14. 关于小说语言(札记)
      1. 语言是本质的东西
      2. 从众和脱俗
      3. 神气·音节·字句
      4. 小说语言的诗化
    15. 小小说是什么
    16. 小说的散文化
    17. 中国作家的语言意识
    18. 文学语言杂谈
    19. 关于作家和创作
    20. 小说陈言
      1. 抓住特点
      2. 虚构
      3. 干净
    21. 学话常谈
      1. 惊人与平淡
      2. 方言
      3. 幽默
    22. 使这个世界更诗化
  7. 作家作品
    1. 黑罂粟花
      1. 第一 李贺的精神生活
    2. 沈从文和他的《边城》
    3. 与友人谈沈从文——给一个中年作家的信
      1. 一个乡下人对现代文明的抗议
      2. 水边的抒情诗人
    4. 沈从文的寂寞——浅谈他的散文
    5. 漫评《烟壶》
    6. 人之所以为人——读《棋王》笔记
    7. 一篇好文章
    8. 林斤澜的矮凳桥
      1. 林斤澜的桥
    9. 又读《边城》
  8. 创作心得
    1. 关于《受戒》
    2. 《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
    3. 《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
    4. 两栖杂述
    5. 我是一个中国人——散步随想
    6. 《晚饭花集》自序
    7. 门前流水尚能西——《晚翠文谈》自序
    8. 《汪曾祺自选集》自序
    9. 关于散文的感想
  9. 书画曲艺
    1. 听侯宝林同志说相声
    2. 古代民歌杂说
      1. 说《弹歌》
      2. 说《雉子班》
    3. “花儿”的格律——兼论新诗向民歌学习的一些问题
      1. (一)
      2. (二)
      3. (三)
    4. 飞出黄金的牢狱
    5. 从戏剧文学的角度看京剧的危机
    6. 尊丑
    7. 中国戏曲有没有间离效果
    8. 《贵妃醉酒》是京剧么?
    9. 高英培的相声和埃林·彼林的小说
    10. 应该争取有思想的年轻一代——关于戏曲问题的冥想
    11. 我是怎样和戏曲结缘的
    12. 关于“样板戏
    13. 中国戏曲和小说的血缘关系
    14. 马·谭·张·裘·赵——漫谈他们的演唱艺术
    15. 写字
    16. 关于《沙家浜》
    17. 书画自娱
    18. 小议新程派
  10. 后折页
  11.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