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节选

第一章 十五志于学 晚年,孔子回顾一生,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志于学”的意思,乃是孔子从十五岁开始,就立志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学问,奉献给追求真理。 第一节 “圣诞”传奇 孔子,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是极受尊重和推崇的。他是道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道德和信仰的文化核心。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孔子,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心灵密码。可以说,在空间上,他无远弗届;在时间上,他又无时不在。 但是,在20世纪,一生颠沛的孔子在逝世两千多年后,又遭遇了两场巨大的风波和打击。第一次是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的“批林批孔”。在这两次运动中,孔子都成了当时人们否定、批判和声讨的对象。 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近八十年的时间里,我们这个民族经历了太多的失败、太多的屈辱。我们打不过英国,打不过英法联军,打不过八国联军,甚至还打不过自古以来就是“小弟”的日本。一个民族在近八十年里,几乎所有的对外战争以失败告终,这对一个民族的心理伤害是巨大的,这种伤害到今天仍然没有完全愈合。直到今天,我们还有严重的受害者心理,影响和干扰着我们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理性判断。 在这样一种情形下,从鸦片战争失败到巴黎和会被出卖,我们一直在反思:为什么在这样一个新世界面前,我们总是失败的?最后我们发现,在文化上,我们是落后的。于是我们把这一切都怪罪到孔子的身上,就喊出了一个非常严厉的口号,叫“打倒孔家店”。 其实,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 第一,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文化,会同道家、法家、墨家等,共同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保证了中华民族领先世界两千多年(截至明代万历年间)。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孔子本人的奇迹;是中华文化伟大的证明,也是孔子伟大的证明。这一点,谁也无法否定。 第二,“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中黑暗部分的指证和批判,比如“吃人的礼教”“奴隶道德”“三纲五常”等,其实并不是孔子的思想,甚至是孔子非常警惕和严厉抵制的思想。也就是说,“孔家店”里摆放的,并不都是孔子的东西,甚至是孔子不喜欢的东西。在这样的情况下,“五四”先贤们喊出的“打倒孔家店”,实际上只是把孔子当成一个“文化箭垛”,是传播学的需要,因为这样的口号直接、生动、形象,直接付诸人们的感觉,让普通人都一下子就明白了。所以,孔子实际上只是为那些文化史上的黑暗部分背了罪名而已。因此,“打倒孔家店”,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打倒孔子”。 可怕的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我们遭受的创伤,一直不能愈合。这样巨大的、没有愈合的创伤,一方面使我们不能从容地面对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又使我们不能平静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在这两方面,我们都有一些极端的情绪。 现在,我们需要客观冷静地认识孔子,评价孔子。我们需要客观冷静地评价我们的传统文化。 毋庸讳言,孔子并不是神,他有不足,他的思想当然也会有局限。但这并不能影响孔子的伟大。 事实上,孔子既是圣人,又是凡人。 他是圣人,他伟大,他是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核心。 他是凡人,他平凡,他是一个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 所以,我们看孔子,也要带着两颗心:恭敬心和平常心。 这样,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可敬的孔子,我们还能看到可爱的孔子。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两颗心,走进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去近距离地观察和了解孔子。看看他的可敬,看看他的可爱,看看一个凡人如何成为圣人,再看看一个圣人其实还是一个可亲可近的凡人。 首先,我们还得遵照一般的规则,先了解一下孔子的家世。我们来看看孔子这样一个民族的灵魂式的人物,他有着什么样的家族,这个家族又有着哪些荣耀和耻辱。 我们知道,孔子是一生服膺和推崇周王朝文化的。他自己曾经明确地说:“周代的礼乐制度是借鉴了夏、商两代后制定出来的,多么丰富多彩呀!我是赞成周朝的。” 直到晚年,他还为自己很久没有梦见周公姬旦而恐惧。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1] 孔子所尊崇并发誓恢复的周礼,就是周公制定的;周朝礼乐文化的开创者,就是周公;孔子的思想,就来源于周公旦的礼乐制度。他终身崇拜的人物,也是周公以及周文王、周武王。所以,孔子一生服膺周公,一生要推行周公之道。但从青年至壮年,从壮年至衰老,孔子周游列国,颠沛于风尘,处处碰壁,壮志难酬。到了两鬓霜白时,他不禁慨然长叹:“我老了!周公也不再入梦了!” 失败的感觉重重地击倒了他。 这一感慨,也告诉我们,他平时一定是经常梦见周公的,不然他不会有这样的比较,并有老冉冉其将至的伤感。我们知道,一个从未见过面的古人,却常常在梦中相见,这不是一般的感情。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周朝礼乐文化的坚定捍卫者和鼓吹者,在他的弥留之际,却告诉来看望他的学生:他是殷人。 鲁哀公十六年阴历二月初四,七十三岁的孔子病势沉重,子贡(端木赐)匆忙赶......

  1. 信息
  2. 再版序
  3. 序 唯文字可以完成抗拒
  4. 引言 一个人一本书
  5. 第一章 十五志于学
  6. 第二章 三十而立
  7. 第三章 四十而不惑
  8. 第四章 五十知天命
  9. 第五章 六十而耳顺
  10. 第六章 七十从心所欲
  11. 附录 孔子生平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