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赫尔利到马歇尔:美国调处国共矛盾始末(第3版)【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牛军的代表作,作者利用大量档案资料、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 (启微)_AZW3_MOBI_EPUB_牛军

内容节选

第三章 冲突的焦点 一 危机四伏 经过在雅尔塔会议期间美苏谈判达成“雅尔塔秘密协议”,到在莫斯科的中苏谈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再到在重庆的国共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可以说战后初期在东亚大陆终于形成了一个以美苏中合作为中心、美国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地区格局。这个地区格局不久后就崩溃了,不过为了分析其何以如此脆弱及其崩溃导致的严重后果,首先需要概括指出这一格局的两个重要特点。 其一是构建这个格局的设想是由罗斯福政府于太平洋战争中期提出的,而它被逐步落实并最终变成现实的过程则开始于战争后期,一直持续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不久,即8月14日中苏签订同盟条约和10月10日国共达成“双十协定”。 战时美中苏在东亚大陆保持战略合作关系的重要基础,就是反对日本在这个地区的侵略和扩张这一共同战略利益。日本在亚太地区发动的侵略战争彻底摧毁了一战以后列强在这里构建的均势,结果是促使美中苏三国通过持续的外交协调与结盟,在这个地区重新建立和协调了它们之间的战略关系。不过,随着日本宣布战败投降,维系美中苏三国战时同盟关系的最重要的基础很快就塌陷了。它们之间存在的各种历史遗留的或在战争期间累积起来的分歧、矛盾等,均很快发酵并逐步表面化。各种不稳定因素在各方互动中很快暴露出来,并有逐步占据支配地位的趋势。各国内部都显著存在的对战后和平和重建国家的合理需求和期待,以及由此推动的各种妥协与合作等,均受到严峻的挑战、冲击。 其二是以美苏中为中心、美国居主导地位的东亚地区格局不论是形成,还是维持都取决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获得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以及战争结束时刻达成的解决方案被维持住。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就是从吞并中国东北地区开始的。日本因战败而彻底退出东北之后,这里迅速成为美中苏矛盾汇聚并尖锐化的一个焦点。在美苏冷战爆发之际,这里很快成为美苏在东亚大陆地区争斗的一个热点。如何在战后,特别是在冷战爆发的新条件下处理美中苏三国在东北地区的利益纠纷,成为决定东亚国际形势演变方向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后来的发展证明,上述两个基本特点的存在基本决定了战后初期美中苏在东亚大陆地区构建的格局自形成之日起,便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中国东北地区,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如果进一步分析上述两个特点之间的关联,就会更加凸显中国东北地区形势的特殊性。 自19世纪末以来,列强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纵横捭阖既是决定这里形势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极大地影响着列强在亚太地区的相互关系。事实是,在结束了日本对中国东北的14年占领之后,美苏又在这里开始了新一轮的争斗。 早在20世纪初,日本、美国和沙皇俄国就在中国的东北地区成为竞争对手。日美俄三国之间的激烈角逐构成了当时列强在东北地区关系的基本格局,其中以日俄之间的争夺为主,美国则居间纵横捭阖,企图坐收渔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东北地区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苏联的影响逐步减弱,另一方面是日本的势力不断扩大。直至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开始了日本独占东北的进程。当时的美国政府虽然宣布了“不承认主义”,却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来阻止日本的武力扩张。苏联政府曾经支持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向东北的中国抗日联军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但苏联对外政策的主旨以维护东部边境地区的安全与和平为主,所以不愿为东北问题与日本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1933年5月,苏联正式向日本提出,愿意谈判让售中东铁路。1935年3月23日,苏联为了缓和与日本的关系,不顾国民政府的抗议,与伪满洲国达成所谓《苏“满”关于中东路转让基本协定》,将中东路转卖给伪满洲国。 [1] 以这一事件为标志,苏联势力从此全部退出东北,日本则终于实现了霸占全东北的野心。 日本靠武力征服造成的独霸东北的局面,必然要随着日本在战争中的彻底失败而根本改变。在重构战后东亚国际格局之时,占据世界政治中心的美苏难免要为解决东北地区的有关问题做出安排,何况东北地区与苏联毗邻。于是在战争后期,美苏都开始积极筹划,争相参与对东北地区的战后安排。而且,由于美苏都拥有强大的实力,它们之间的纵横捭阖,在一定时期内和某种程度上对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苏联对东北的政策是其亚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上说是服从于苏联的战略利益的,具体地说也取决于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如何估计和评价中国在未来东亚大陆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苏联决定参加对日战争后,很快就选择东北作为主战场,歼灭在那里的日军关东军。 [2] 这当然主要是基于军事战略的考虑,不过苏联在军事战略上做出选择之后,企图利用参战以及将在战后一个时期对东北实行军事占领的有利条件,谋求在这一地区的局部优势地位和某些优越权益也是其出发点之一。苏联除了通过改善中苏关系以达到“中立”国民政府的目的外,还试图通过控制东北的主要港口和铁路以及取得在辽东半岛的驻军权......

  1. 前折页
  2. 书名页
  3. 目录
  4. 序章 “伟大的美国梦想”
  5. 第一章 走进泥潭
    1. 一 压蒋与联共
    2. 二 史迪威与赫尔利
    3. 三 赫尔利翻云覆雨
  6. 第二章 从独角戏到二重唱
    1. 一 赫尔利的幻想
    2. 二 不光彩的交易
    3. 三 一个帝国主义者的逻辑
  7. 第三章 冲突的焦点
    1. 一 危机四伏
    2. 二 进军东北
    3. 三 “外交接收”失败
  8. 第四章 难咽的苦果
    1. 一 “最佳方案”
    2. 二 马歇尔上任之后
    3. 三 机会仍然存在
  9. 第五章 “无法在水上步行”
    1. 一 和平昙花一现
    2. 二 马歇尔与东北内战
    3. 三 重蹈覆辙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中英文人名对照表
  13. 后记
  14. 后折页
  15.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