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竞争力:全球化人才是如何培养的_AZW3_MOBI_EPUB_[日]桑杰夫·辛哈

内容节选

第一章多样性催生出全球化人才 微软的CEO是印度人 日本的大学和企业都在积极地培养“全球化人才”。所谓全球化人才,就是指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发挥实力的人。 事实上,日本已经拥有许多全球化人才。比如在体育领域,许多日本的棒球选手都在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ajor League Baseball,MLB)中发挥出色;还有许多日本的足球选手效力于欧洲冠军联赛(UEFA Champions League,简称“欧冠联赛”或“欧冠”)的俱乐部。在自然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有许多日本人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些都是让印度望尘莫及的。 但在商业领域,活跃于国际舞台的印度人或许比日本人更多。 2014年2月,印度人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就任微软CEO。纳德拉于1967年出生在印度南部的海得拉巴,在印度的门戈洛尔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后前往美国留学,并在威斯康星大学取得计算机硕士学位,后在芝加哥大学取得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1992年入职微软。 我和纳德拉年龄相仿,他走的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典型的“印度精英”路线。在印度的大学毕业后前往美国留学,然后留在美国进入当地的企业或研究机构就职。我大学时期的很多同学走的都是和纳德拉一样的路线,他们在美国的企业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并逐渐得到晋升。“微软CEO”这个头衔确实非常引人注目,但纳德拉出任这个职位绝非偶然。 从我们这一代开始,许多印度的优秀人才都前往美国留学,总人数大概超过了100万人。 美国拥有全球顶尖的高等教育资源,而印度人在语言方面拥有先天的优势。印度国内的理工科大学基本全部采用英语授课,所以印度人在前往美国留学时,完全不会遇到语言上的障碍。 对于有野心的印度人来说,美国是他们展现自己能力的最好舞台。因为不管你是什么国籍或人种,只要能力出众就可以在美国社会中出人头地。美国就像一个大熔炉,各种各样的人都汇聚于此。而印度人自幼就生活在充满多样性的印度,所以对美国的这种“拼盘文化”不但没有任何的抵触感,反而非常适应。 现在美国有20多万名印度留学生,担任了10余年哈佛商学院院长的尼汀·诺里亚(Nitin Nohria)就是印度人。顺带一提,在日本留学的印度人只有不到500人。 硅谷的“印度教父”——坎瓦尔·雷吉 说起在美印度人的聚集地,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硅谷”。硅谷作为诞生了包括苹果公司在内的众多知名IT企业的地区,堪称IT初创企业的圣地。而印度人也为硅谷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硅谷最有代表性的企业之一——太阳计算机系统公司(Sun Microsystems)的创始人维诺德·科斯拉(Vinod Khosla)就是印度人。每八家硅谷的企业,就有一家是由印度人创立的。 其中有一个被称为硅谷的“印度教父”,他就是IT企业Excellent的创立者,现在作为风险投资人而被众人所熟知。他就是坎瓦尔·雷吉(Kanwar Reggie)。 雷吉于1945年出生在印巴分治之前的巴基斯坦地区。雷吉和科斯拉对我来说,相当于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IIT)的前辈,哈佛商学院前院长诺里亚也是如此。关于IIT我将在后文中为大家进行详细介绍,这是一所向美国输送了许多优秀理工科人才的印度知名学府。 雷吉从IIT毕业之后,在20世纪60年代前往美国。雷吉是第一批前往美国寻梦的印度人才。 如今在美国留学的印度学生有很多都获得了奖学金,但在雷吉前往美国留学的那个时代,美国人对印度人的印象很不好,而且由于那时候美国的奖学金制度也不够完善,雷吉只能一边努力打工一边刻苦学习。他在密歇根理工大学完成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后,于1982年前往硅谷创立了Excellent公司。这家公司成功地实现了互联网协议的商用化,成立5年之后就在纳斯达克上市。这也是印度裔移民创业的公司第一次在纳斯达克上市。后来,雷吉将Excellent公司以2亿美元的高价卖给了美国的一家企业,并成为美国的一名亿万富翁。他的成功给继他之后前往美国寻梦的印度人提供了巨大的勇气。 为了帮助印度人创业,雷吉成立了一个名为“印度创业者”(The Indus Entrepreneur,TiE)的组织,从这个组织2008年成立东京分部时开始,我就和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TiE以美国为中心,在世界各地拥有50个以上的分部,日本是第12个成立TiE分部的国家。 作为一个在异国他乡独自奋斗并取得成功的人,雷吉拥有非常坚韧的性格。他在演讲的时候非常喜欢用“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这个词,因为他认为只有打破现有的规则,才能开辟全新的道路。 他对日本的社会现状十分不满,因为他认为日本长期处于经济低迷的状态,却迟迟没有采取破坏性创新的行动。但我和他有不同的见解,我认为日本的强项在于“持续性”,破坏性创新并不适合日本。在......

  1. 书名页
  2. 前言
  3. 目录
  4. 第一章 多样性催生出全球化人才
    1. 微软的CEO是印度人
    2. 硅谷的“印度教父”——坎瓦尔·雷吉
    3. 海外印度人并不在意“印度”
    4. 全球3000万人的印度人网络
    5. 印度国内有上百种语言
    6. 英语在印度的大型企业中是通用语
    7. 擅长英语是因为“贫穷”
    8. 从“白印度人”到“黑印度人”
    9. 被误解的莫迪总理
    10. 印度“种姓制度”的今天
    11. “旧印度”与“新印度”
  5. 第二章 印度理工科人才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1. 没有电力也没有自来水的少年时代
    2. 为什么印度人大多出生在7月1日?
    3. 基础教育的普及是一场“平静的革命”
    4. 印度人都擅长“乘法口诀”吗?
    5. 擅长体育并不会得到更多的尊重
    6. 我的偶像是牛顿和爱因斯坦
    7. “随机应变”的印度人
    8. IIT的入学考试
    9. IIT是印度的“东京大学法学部”
    10. 刻苦学习的大学生活
    11. “考试精英”的悲剧
    12. 培养出大量IIT学生的“企业周边城”
    13. 一半以上的同级生都会前往美国留学
    14. 只有超级名门子弟才能就读的“杜恩公学”
    15. “英语”改变人生
    16. 在日本帮助下建成的IIT海得拉巴分校
    17. “个人主义”的问题
  6. 第三章 印度为什么会成为“IT大国”
    1. 牛车与豪车并驾齐驱的孟买
    2. 印度“计划经济”的实情
    3. 经济自由化与基础教育的普及
    4. 解决“千年虫问题”
    5. 流通“物品”的中国和流通“信息”的印度
    6. IT产业赋予印度人的自豪感
    7. 被IT改变的“贪污天堂”
    8. 领导“旧印度”的财团
    9. 决策全凭经营者的一句话
    10. 印度最著名的日本企业——“铃木”成功的秘诀
    11. “公文”与“CoCo壹番屋”的可能性
    12. 如今仍然有1/10的印度人过着没有电的生活
  7. 第四章 推动印度前进的人们
    1. 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
    2. 有钱就要让别人知道
    3. 印度富翁的三种类型
    4. 特权阶级的“私人俱乐部”
    5. 在金融行业中大放异彩的女性
    6. “中产阶级”的生活
    7. “爱面子”的印度人
    8. 不可能出现“家里蹲”的国家
    9. 莫迪总理是“最佳CEO”
    10. 莫迪与日本的关系
    11. 引人注目的政治家——阿文德·基伊里瓦尔
    12. 印度最大的问题是“贫困”与“贪腐”
  8. 第五章 日本与印度——因为不同,所以更加互补
    1. 从“咖喱”到“数学”再到“证券人”
    2. 为什么印度人都喜欢住在西葛西
    3. 在日本企业中学会的“事前沟通术”
    4. 以工薪族的身份举办国际会议
    5. 利用IIT的名气来宣传印度
    6. 日本该如何吸引海外留学生
    7. 软银集团投资2亿美元的初创企业——InMobi
    8. 在印度影响力越来越强的中国
    9. 令日本人感觉“麻烦”的印度国民性
    10. “日本村”与“内部创业”的建议
    11. 日本人理解印度的五个关键点
  9. 后记 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需要彼此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