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生意·政治:开明书店史论:1926-1953_AZW3_MOBI_EPUB_邱雪松

内容节选

文学与出版之间 中国现代出版以1843年墨海书馆采用铅印设备发端,现代文学迟至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起源,二者之间有着长达七十余年的时差,但彼此之间相互选择,相互影响,甚至存在着以自身力量改变对方演进轨迹的共振关系。因此,从文学史研究角度梳理、检讨并展望出版史研究的发展谱系具有了正当性。我认为,此研究谱系的关键词经历了从“启蒙”到“生意”的转变,如今二者合流已蔚为风潮,而为了突破高度范式化所隐藏的危机,走到了应重新整合“政治”的路口。 自1990年代起,随着对“纯文学”观念的祛魅,愈来愈多的研究者从非文学的外部因素入手解读现代文学。在这一根本性的转向里,王晓明、陈思和、钱理群三位学者先后撰文为现代文学出版史研究确立基调。 1991年,王晓明发表《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论“五·四”文学传统》,指出“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不但注意到‘五·四’那一代作家的创作,更注意到‘五·四’时期的报刊杂志和文学社团,注意到它们所共同构成的文学机构,注意到与这些机制所造就的一系列无形的文学规范……如果把这一切都看成‘五·四’文学传统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1],文学史就会出现新的解释。 1993年,陈思和发表《试论现代出版与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提出“现代出版业已经成为知识分子以思想文化为阵地,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2]。 在王晓明、陈思和方向性的主张后,钱理群将之具体化。1996年,钱理群发表《我所设想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大纲》[3],提出应该运用文学社会学的方法,“有计划地逐步开展20世纪文学市场的研究,推出一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出版文化丛书》。第一批研究对象确定为商务印书馆(含其主办杂志,下同)、泰东书局、北新书局、开明书店、现代书局、良友图书出版公司、文化生活出版社等”[4]。 仔细辨析,三位的设想之间略有差异:王晓明意在文化生产体制的追问,陈思和指向知识分子岗位意识思索,钱理群的目标是审视文学的现代化。不过更值得重视的是他们之间的共性: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的势能遭遇挫折,90年代开始面对市场化的挑战。作为回应,王晓明、陈思和两位于1993年发起了著名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与之互为表里,他们拟想的计划是为大写的“文学”服务,内核则在显影“文化启蒙主义”。 以此为起点,涌现了一大批开创性成果。其中,刘纳《创造社与泰东图书局》、杨扬《商务印书馆:民间出版业的兴衰》与叶彤的硕士学位论文《新文学传播中的开明书店》[5]堪称典范。 刘纳在《创造社与泰东图书局》的《前言》中坦陈:“我从王晓明的《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重识‘五·四’文学传统》得到很多启发。”[6]她视出版机构为造就文学界“势力”之一种,以极具艺术感的笔触描述了创造社与泰东图书局之间的关系演变史。刘著呈现给读者的不是作家与出版商之间亲密无间的合作,而是充满了彼此算计的相互妥协,文学史现象也不再是审美的表述,而是各方人士的利益角力。稍显不足的是,刘著偏重创造社,史料大多来自创造社诸君的回忆及作品,致使泰东图书局沦为负面色彩的配角。这与彼时史料不健全有相当关系,根本原因是文学的外部研究始终是“文学的”外部研究,研究者心存文学与出版的主从关系执念。 杨扬《商务印书馆:民间出版业的兴衰》是国内较早的以出版社史为目标的研究著作。该书的特点在于以“民间”为线,删繁就简,通过还原各时期代表性事件,为读者叙述商务印书馆1949年前的风雨历程。正如陈思和所评价:“这部书稿则是完整地描述了商务印书馆在20世纪上半叶的兴衰史,同时也折射了现代知识分子如何从庙堂里的士大夫群中走出来,在民间确定了新的工作岗位和价值岗位。”[7]需要指出的是,“民间”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脉络,但过于理想的划分,使得该书的笔墨集中于以张元济、王云五为代表的商务高层,既没有关注外界风云变幻,也没有注目普通商务员工。该书叙写的商务史仅仅是高层史,且只能到1949年为止,因为“民间”的单一视角无法为商务印书馆1949年后的巨变提供解释。 叶彤的学位论文是钱理群指导的,文章论证了开明书店以青年为目标读者群,通过教材出版将新文学运动的实绩点滴渗透给下一代,为新文学培养了大批合格的鉴赏者和后继者,书店自身也成为新文学传播的主要力量。[8]论文观点新颖,考梳精彩,启发了相当一批后继者。如今看来,不足之处在于论点略显拔高。首先,选编新文学作品入教材,不止开明书店一家;新文化成为主导话语后,各家出版社都跟风付诸实际行动了。其次,对编辑而言,编选作品是为国文教学服务,夏丏尊、叶圣陶在《文心》中借人物王先生之口说出如下观点:“国文教材应该是‘历代文学作品选粹’一类的东西。”[9]意即教材中的新文学作品与古典文学作品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特别的价值高低。最后,在民国时期,教科书业务是综合出版社的主要经济支柱,开明书店创办人章锡琛说过教科书“......

  1. 书名页
  2. 新闻出版博物馆文库
  3. 文前辅文
  4. 文前彩插
  5. 目录
  6. 文学与出版之间
  7. 引言
  8. 第一章 开明书店的诞生
    1. 第一节 咸与维新
    2. 第二节 《妇女杂志》与章锡琛
    3. 第三节 兄弟书店
    4. 第四节 小结
  9. 第二章 开明书店股份有限公司
    1. 第一节 改组转型
    2. 第二节 打出名声
    3. 第三节 推广新文学
    4. 第四节 刊行古籍
    5. 第五节 小结
  10. 第三章 战火中的出版社
    1. 第一节 从孤岛到大后方
    2. 第二节 救亡与启蒙
    3. 第三节 “第三线”的斗争
    4. 第四节 叶圣陶北上
    5. 第五节 小结
  11. 第四章 新国家与旧出版
    1. 第一节 人心思公
    2. 第二节 开明人的离散
    3. 第三节 无法继续的“生意”
    4. 第四节 “遗产”与“界碑”
    5. 第五节 “运动”中的“人”与“社”
    6. 第六节 “光荣的归宿”
    7. 第七节 小结
  12. 结语
  13. 附录
    1. 开明书店大事记
    2. 数字背后:谈“开明书店版税表”
    3. 从“新知”到“开明”:访欧阳文彬
    4. 从“练习生”到“工会主席”:访王久安
  14. 参考文献
  15.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