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老师说_AZW3_MOBI_EPUB_爱新觉罗·毓鋆,许仁图

内容节选

附录 刘劭传 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人也。建安中,为计吏,诣许。太史上言:“正旦当日蚀。”劭时在尚书令荀彧所,坐者数十人,或云当废朝,或云宜却会。劭曰:“梓慎、裨灶,古之良史,犹占水火,错失天时。《礼记》曰诸侯旅见天子,及门不得终礼者四,日蚀在一。然则圣人垂制,不为变异豫废朝礼者,或灾消异伏,或推术谬误也。”彧善其言。敕朝会如旧,日亦不蚀。 御史大夫郗虑辟劭,会虑免,拜太子舍人,迁秘书郎。黄初中,为尚书郎、散骑侍郎。受诏集五经群书,以类相从,作《皇览》。明帝即位,出为陈留太守,敦崇教化,百姓称之。征拜骑都尉,与议郎庾嶷、荀诜等定科令,作《新律》十八篇,著《律略论》。迁散骑常侍。时闻公孙渊受孙权燕王之号,议者欲留渊计吏,遣兵讨之,劭以为“昔袁尚兄弟归渊父康,康斩送其首,是渊先世之效忠也。又所闻虚实,未可审知。古者要荒未服,修德而不征,重劳民也。宜加宽贷,使有以自新”。后渊果斩送权使张弥等首。劭尝作《赵都赋》,明帝美之,诏劭作许都、洛都赋。时外兴军旅,内营宫室,劭作二赋,皆讽谏焉。 青龙中,吴围合肥,时东方吏士皆分休,征东将军满宠表请中军兵,并召休将士,须集击之。劭议以为“贼众新至,心专气锐。宠以少人自战其地,若便进击,不必能制。宠求待兵,未有所失也。以为可先遣步兵五千,精骑三千,军前发,扬声进道,震曜形势。骑到合肥,疏其行队,多其旌鼓,曜兵城下,引出贼后,拟其归路,要其粮道。贼闻大军来,骑断其后,必震怖遁走,不战自破贼矣。”帝从之。兵比至合肥,贼果退还。 时诏书博求众贤。散骑侍郎夏侯惠荐劭曰:“伏见常侍刘劭,深忠笃思,体周于数,凡所错综,源流弘远,是以群才大小,咸取所同而斟酌焉。故性实之士服其平和良正,清静之人慕其玄虚退让,文学之士嘉其推步详密,法理之士明其分数精比,意思之士知其沈深笃固,文章之士爱其著论属辞,制度之士贵其化略较要,策谋之士赞其明思通微,凡此诸论,皆取适己所长而举其支流者也。臣数听其清谈,览其笃论,渐渍历年,服膺弥久,实为朝廷奇其器量。以为若此人者,宜辅翼机事,纳谋帏幄,当与国道俱隆,非世俗所常有也。惟陛下垂优游之听,使劭承清闲之欢,得自尽于前,则德音上通,辉耀日新矣。” 景初中,受诏作《都官考课》。劭上疏曰:“百官考课,王政之大较,然而历代弗务,是以治典阙而未补,能否混而相蒙。陛下以上圣之宏略,愍王纲之弛颓,神虑内鉴,明诏外发。臣奉恩旷然,得以启蒙,辄作《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又作《说略》一篇。臣学寡识浅,诚不足以宣畅圣旨,着定典制。”又以为宜制礼作乐,以移风俗,著《乐论》十四篇,事成未上。会明帝崩,不施行。正始中,执经讲学,赐爵关内侯。凡所选述,《法论》、《人物志》之类百余篇。卒,追赠光禄勋。子琳嗣。 ——《三国志·魏书·刘劭传》 刘昺传 刘昺,字延明,敦煌人也。父宝,字子玉,以儒学称。昺年十四,就博士郭瑀学。时瑀弟子五百余人,通经业者八十余人。瑀有女始笄,妙选良偶,有心于昺。遂别设一席于坐前,谓诸弟子曰:“吾有一女,年向成长,欲觅一快女婿。谁坐此席者,吾当婚焉。”昺遂奋衣来坐,神志肃然,曰:“向闻先生欲求快女婿,昺其人也。”瑀遂以女妻之。 昺后隐居酒泉,不应州郡之命,弟子受业者五百余人。李暠私署,征为儒林祭酒、从事中郎。暠好尚文典,书史穿落者亲自补治,昺时侍侧,前请代暠。暠曰:“躬自执者,欲人重此典籍。吾与卿相值,何异孔明之会玄德。”迁抚夷护军,虽有政务,手不释卷。暠曰:“卿注记篇籍,以烛继昼。白日且然,夜可休息。”昺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不知老之将至,孔圣称焉。昺何人斯,敢不如此。”昺以三史文繁,著《略记》百三十篇、八十四卷,《凉书》十卷,《敦煌实录》二十卷,《方言》三卷,《靖恭堂铭》一卷,注《周易》、《韩子》、《人物志》、《黄石公三略》,并行于世。 蒙逊平酒泉,拜秘书郎,专管注记。筑陆沉观于西苑,躬往礼焉,号“玄处先生”,学徒数百,月致羊酒。牧犍尊为国师,亲自致拜,命官属以下皆北面受业焉。时同郡索敞、阴兴为助教,并以文学见举,每巾衣而入。 世祖平凉州,士民东迁,夙闻其名,拜乐平王从事中郎。世祖诏诸年七十以上听留本乡,一子扶养。昺时老矣,在姑臧。岁余,思乡而返,至凉州西四百里韭(本或作“悲”,亦作“匪”)谷窟,遇疾而卒。昺六子:长子僧衍,早亡。次仲礼,留乡里。次字仲,次贰归,少归仁,并迁代京。后分属诸州,为城民。归仁有二子,长买奴,次显宗。 太和十四年,尚书李冲奏:“昺河右硕儒,今子孙沉屈,未有禄润,贤者子孙宜蒙显异。”于是除其一子为郢州云阳令。正光三年,太保崔光奏曰:“臣闻太上立德,其次立功、立言。死而不朽,前哲所尚;思人爱树,自古称美。故乐平王从事中郎敦煌刘昺,著业凉城,遗文兹在,篇籍之美,颇足可观。如或愆衅,当蒙数世之宥;况乃维祖逮孙,相去未远,而令久沦皂隶,不获收异,儒学之士,所为窃叹。臣忝职史教,......

  1. 总目录
  2. 毓老师说诗书礼
    1. 封面
    2. 书名页
    3. 凡例
    4. 目录
    5. 诗经
      1. 前言
      2. 《诗经集传》序
      3. 《诗义会通》自序
      4. 周南
        1. 一、关雎
        2. 二、葛覃
        3. 三、卷耳
        4. 四、樛木
        5. 五、螽斯
        6. 六、桃夭
        7. 七、兔罝
        8. 八、芣苢
        9. 九、汉广
        10. 十、汝坟
        11. 十一、麟之趾
      5. 召南
        1. 一、鹊巢
        2. 二、采蘩
        3. 三、草虫
        4. 四、采
        5. 五、甘棠
        6. 六、行露
        7. 七、羔羊
        8. 八、殷其雷
        9. 九、摽有梅
        10. 十、小星
        11. 十一、江有汜
        12. 十二、野有死麇
        13. 十三、何彼矣
        14. 十四、驺虞
      6. 余论
      7. 《诗经略说》
    6. 尚书
      1. 前言
      2. 《书经集传序》
        1. 一、尧典、舜典
        2. 二、皋陶谟(今文合《益稷》。《大禹谟》,晚出古文有)
        3. 三、甘誓
        4. 四、汤誓
        5. 五、洪范
        6. 六、立政
        7. 七、秦誓
      3. 《尚书略说》
    7. 礼记
      1. 前言
        1. 一、礼运
        2. 二、学记
        3. 三、乐记之一
          1. (一)乐论
          2. (二)乐论
          3. (三)乐礼
          4. (四)乐施
          5. (五)乐言
        4. 四、乐记之二
          1. (六)乐象
          2. (七)乐情
          3. (八)魏文侯
          4. (九)宾牟贾
          5. (十)乐化
          6. (十一)师乙
        5. 五、经解
        6. 六、儒行
      2. 余论
      3. 《仪礼、礼记略说》
  3. 毓老师说孟子
    1. 封面
    2. 书名页
    3. 凡例
    4. 目录
    5. 前言
    6. 梁惠王上
    7. 梁惠王下
    8. 公孙丑上
    9. 公孙丑下
    10. 滕文公上
    11. 滕文公下
    12. 离娄上
    13. 离娄下
    14. 万章上
    15. 万章下
    16. 告子上
    17. 告子下
    18. 尽心上
    19. 尽心下
    20. 赵邠卿 孟子篇叙
  4. 毓老师说中庸
    1. 凡例
    2. 前言
    3. 第一章
    4. 第二章
    5. 第三章
    6. 第四章
    7. 第五章
    8. 第六章
    9. 第七章
    10. 第八章
    11. 第九章
    12. 第十章
    13. 第十一章
    14. 第十二章
    15. 第十三章
    16. 第十四章
    17. 第十五章
    18. 第十六章
    19. 第十七章
    20. 第十八章
    21. 第十九章
    22. 第二十章
    23. 第二十一章
    24. 第二十二章
    25. 第二十三章
    26. 第二十四章
    27. 第二十五章
    28. 第二十六章
    29. 第二十七章
    30. 第二十八章
    31. 第二十九章
    32. 第三十章
    33. 第三十一章
    34. 第三十二章
    35. 第三十三章
    36. 《中庸》原文
  5. 毓老师说孙子兵法
    1. 封面
    2. 书名页
    3. 凡例
    4. 前言
    5. 目录
    6. 毓老师讲评《孙子兵法》
    7. 一代兵圣孙武
    8. 壹 始计第一
    9. 贰 作战第二
    10. 叁 谋攻第三
    11. 肆 军形第四
    12. 伍 兵势第五
    13. 陆 虚实第六
    14. 柒 军争第七
    15. 捌 九变第八
    16. 玖 行军第九
    17. 拾 地形第十
    18. 拾壹 九地第十一
    19. 拾贰 火攻第十二
    20. 拾叁 用间第十三
    21. 后记
  6. 毓老师说大学
    1. 凡例
    2. 绪论
    3. 经一章
    4. 传第一章 释明明德
    5. 传第二章 释新民
    6. 传第三章 释止于至善
    7. 传第四章 释本末
    8. 传第五章 释格物致知
    9. 传第六章释诚意
    10. 传第七章 释正心修身
    11. 传第八章 释修身齐家
    12. 传第九章 释齐家治国
    13. 传第十章 释治国平天下
    14. 附录:《大学》原文(王阳明讲古本)
  7. 毓老师说易传
    1. 封面
    2. 书名页
    3. 凡例
    4. 目录
    5. 毓老师的话
    6. 系辞上传
    7. 系辞下传
    8. 序卦传
    9. 说卦传
    10. 杂卦传
    11. 附录 毓老师重编《系辞传》
  8. 毓老师说人物志
    1. 封面
    2. 书名页
    3. 凡例
    4. 目录
    5. 《四库全书提要·人物志》
    6. 阮逸序
    7. 刘劭自序
    8. 王三省后序
    9. 九征第一
    10. 体别第二
    11. 流业第三
    12. 材理第四
    13. 材能第五
    14. 利害第六
    15. 接识第七
    16. 英雄第八
    17. 八观第九
    18. 七缪第十
    19. 效难第十一
    20. 释争第十二
    21. 青羊跋
    22. 附录
      1. 刘劭传
      2. 刘昺传
  9. 毓老师讲学记
    1. 吴 序:
    2. 自 序:
    3. 第一章 读书百年,读出活学问 讲学六十年,讲的皆实学
    4. 第二章 智慧无古今,古为今用 读古书存智慧,不为古人
    5. 第三章 思想是去思、去想 万物的价值就在于性
    6. 第四章 学宗素王,一棒接一棒 熊夫子说《原儒》,毓老师讲
    7. 第五章 独门绝活,不传之秘 洗心退藏,一字一义
    8. 第六章 吾道一以贯之 贯上始是孔子之道
    9. 第七章 以夏学奥质,寻拯世真文 岂止日月易新悬,必也盘皇另辟天
    10. 第八章 进退以时,时至不失 不传之学:圣时、权权
  10. 毓老师说庄子
    1. 封面
    2. 目录
    3. 整理说明
    4. 代 序
    5. 序 一
    6. 序 二
    7. 《庄子集释》序
    8. 逍遥游第一
    9. 齐物论第二
    10. 养生主第三
    11. 人间世第四
    12. 德充符第五
    13. 大宗师第六
    14. 应帝王第七
    15. 天下第三十三
  11. 毓老师说老子
    1. 封面
    2. 目录
    3. 前 言
    4. 第一章
    5. 第二章
    6. 第三章
    7. 第四章
    8. 第五章
    9. 第六章
    10. 第七章
    11. 第八章
    12. 第九章
    13. 第十章
    14. 第十一章
    15. 第十二章
    16. 第十三章
    17. 第十四章
    18. 第十五章
    19. 第十六章
    20. 第十七章
    21. 第十八章
    22. 第十九章
    23. 第二十章
    24. 第二十一章
    25. 第二十二章
    26. 第二十三章
    27. 第二十四章
    28. 第二十五章
    29. 第二十六章
    30. 第二十七章
    31. 第二十八章
    32. 第二十九章
    33. 第三十章
    34. 第三十一章
    35. 第三十二章
    36. 第三十三章
    37. 第三十四章
    38. 第三十五章
    39. 第三十六章
    40. 第三十七章
    41. 第三十八章
    42. 第三十九章
    43. 第四十章
    44. 第四十一章
    45. 第四十二章
    46. 第四十三章
    47. 第四十四章
    48. 第四十五章
    49. 第四十六章
    50. 第四十七章
    51. 第四十八章
    52. 第四十九章
    53. 第五十章
    54. 第五十一章
    55. 第五十二章
    56. 第五十三章
    57. 第五十四章
    58. 第五十五章
    59. 第五十六章
    60. 第五十七章
    61. 第五十八章
    62. 第五十九章
    63. 第六十章
    64. 第六十一章
    65. 第六十二章
    66. 第六十三章
    67. 第六十四章
    68. 第六十五章
    69. 第六十六章
    70. 第六十七章
    71. 第六十八章
    72. 第六十九章
    73. 第七十章
    74. 第七十一章
    75. 第七十二章
    76. 第七十三章
    77. 第七十四章
    78. 第七十五章
    79. 第七十六章
    80. 第七十七章
    81. 第七十八章
    82. 第七十九章
    83. 第八十章
    84. 第八十一章
  12. 毓老师说易经(套装全3册)
    1. 毓老师说易经(卷一)
      1. 凡 例
      2. 来知德《周易集注》原序
      3. 朱熹《周易本义》卦歌
      4. 前 言
      5. 乾卦第一
      6. 坤卦第二
      7. 屯卦第三
      8. 蒙卦第四
      9. 需卦第五
      10. 讼卦第六
      11. 师卦第七
      12. 比卦第八
      13. 小畜卦第九
      14. 履卦第十
    2. 毓老师说易经 卷二
      1. 泰卦第十一
      2. 否卦第十二
      3. 同人卦第十三
      4. 大有卦第十四
      5. 谦卦第十五
      6. 豫卦第十六
      7. 随卦第十七
      8. 蛊卦第十八
      9. 临卦第十九
      10. 观卦第二十
      11. 噬嗑卦第二十一
      12. 贲卦第二十二
      13. 剥卦第二十三
      14. 复卦第二十四
      15. 无妄卦第二十五
      16. 大畜卦第二十六
      17. 颐卦第二十七
      18. 大过卦第二十八
      19. 习坎卦第二十九
      20. 离卦第三十
    3. 毓老师说易经(卷三)
      1. 凡 例
      2. 咸卦第三十一
      3. 恒卦第三十二
      4. 遁卦第三十三
      5. 大壮卦第三十四
      6. 晋卦第三十五
      7. 明夷卦第三十六
      8. 家人卦第三十七
      9. 睽卦第三十八
      10. 蹇卦第三十九
      11. 解卦第四十
      12. 损卦第四十一
      13. 益卦第四十二
      14. 夬 卦第四十三
      15. 卦第四十四
      16. 萃卦第四十五
      17. 升卦第四十六
      18. 困卦第四十七
      19. 井卦第四十八
      20. 革卦第四十九
      21. 鼎卦第五十
      22. 震卦第五十一
      23. 艮卦第五十二
      24. 渐卦第五十三
      25. 归妹卦第五十四
      26. 丰卦第五十五
      27. 旅卦第五十六
      28. 巽卦第五十七
      29. 兑卦第五十八
      30. 涣卦第五十九
      31. 节卦第六十
      32. 中孚卦第六十一
      33. 小过卦第六十二
      34. 既济卦第六十三
      35. 未济卦第六十四
  13. 毓老师说吴起太公兵法
    1. 吴子本传
    2. 图国第一
    3. 料敌第二
    4. 治兵第三
    5. 论将第四
    6. 应变第五
    7. 励士第六
    8. 太公与《六韬》
    9. 太公本传
    10. 文 韬
    11. 文师第一
    12. 盈虚第二
    13. 国务第三
    14. 大礼第四
    15. 明传第五
    16. 六守第六
    17. 守土第七
    18. 守国第八
    19. 上贤第九
    20. 举贤第十
    21. 赏罚第十一
    22. 兵道第十二
    23. 武 韬
    24. 发启第十三
    25. 文启第十四
    26. 文伐第十五
    27. 顺启第十六
    28. 三疑第十七
  14. 毓老师说论语
    1. 学而第一
    2. 为政第二
    3. 八佾第三
    4. 里仁第四
    5. 公冶长第五
    6. 雍也第六
    7. 述而第七
    8. 泰伯第八
    9. 子罕第九
    10. 乡党第十
    11. 先进第十一
    12. 颜渊第十二
    13. 子路第十三
    14. 宪问第十四
    15. 卫灵公第十五
    16. 季氏第十六
    17. 阳货第十七
    18. 微子第十八
    19. 子张第十九
    20. 尧曰第二十
  15. 毓老师说管子
    1. 第一章
    2. 第二章
    3. 第三章
    4. 第四章
    5. 第五章
    6. 第六章
    7. 第七章
  16. 毓老师说公羊
    1. 前 言
    2. 正文
  17. 毓老师说春秋繁露
    1. 正文
  18. 毓老师说
    1. 封面
    2. 目录
    3. 毓老师说
    4. 编序
    5. 毓老师如是说
    6. 壹 思痛录
    7. 贰 训勉录
    8. 叁 用知录
    9. 肆 政事录
    10. 伍 识往录
    11. 陆 司铎录
    12. 柒 奉元录
    13. 捌 述学录
    14. 玖 问心录
    15. 拾 立本录
    16. 拾 壹 倚栏录
    17. 拾 贰 俨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