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批评丛书(全11册)(上海极具潜力的文学批评家,书写批评新浪潮)_AZW3_MOBI_EPUB_杨斌华

内容节选

我早已经浑身湿透 ——莱昂纳德·科恩《美丽失败者》 莱昂纳德·科恩,一位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传奇人物。很多人认识他是因为他的音乐——他创作民谣并演唱,音乐专辑盛销不衰,影响了其后一大批名声赫赫的音乐人,被称为“摇滚乐界的拜伦”。但其实,早在成为歌手之前,科恩就已经是诗人和小说家。在他22岁就读大学时,就开始出版诗集,创作小说。在此后的人生旅途中,他又集了画家与僧人的身份,从此更游离在任何的规约范畴之外。 在科恩众多的著述中,这本写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丽失败者》,至今盛名不衰,被公认为加拿大第一部后现代小说,成了小说领域绕不过去的里程碑。 20世纪60年代,年轻的科恩在文坛和乐坛已经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这年的夏天,科恩独自来到希腊,住在爱琴岛屿。没有人知道他是谁,来自哪里。简单而平静的生活,让科恩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内心。就着海风和阳光,科恩写下了这部散发着浓烈的1960年代味道又体现人类永恒生存困境的《美丽失败者》。 初读《美丽失败者》,只觉茫然无措。这是一个看起来无法用语言表达情节的故事,但是科恩分明用文字记录了下来。这种无措召唤一种新的阅读姿态——不再细究情节间的衔接或是逻辑,而是努力感受小说的整体氛围,就仿佛观赏印象派的画作,需得远观,近了眼前便只剩下凌乱五彩的笔触。 这是一个奇特的关于爱的故事:致力于研究印第安部落的人类学家,他的妻子伊迪丝——印第安部落的最后一个后裔,好友F——学者兼同性恋人,三人构成了一个看起来匪夷所思的爱的三角,并且与17世纪的一个印第安圣女的传说纠结在一起。这种纠结,让整部小说的叙述交错纵横,内容迷乱铺衍,“自始至终都不乏味,但有时迷惑难解”(《美丽失败者·后记》。小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人类学家叙述,他努力追寻17世纪的印第安圣女的故事,想将自己从妻子和好友F死亡的悲痛中解脱出来。“他以怀旧的、非编年体的形式叙述了自己身处一团纠结不清的关系当中”,却将这部分命名为“他们所有人的历史”。而第二部分“来自F的长信”则以F的口吻,将关于这个世界的神话、宗教以及现世的广告、电影、喜剧、漫画乃至流行歌曲混融在一起,F似乎在传达些什么,却始终没有正面或是明晰的表述,但每一个读者都会禁不住被其中弥漫的激情的雄辩和诗意所感染。至于第三部分“第三者的跋”里,叙述者的身份似乎是四分五裂的,却更由此传承了整部小说对现有制度和世态的怀疑,以及一种形而上的孤独感。 所以,如果尝试着要复述,概可将这个离奇的故事按照也许作者并不情愿的逻辑概括为:“人类学家迷恋着四百年前的圣女凯特琳,思念着逝世的妻子和好友F。F的鬼魂借着文字还魂,穿越时间与死亡,试图传递秘而不宣的信息给他犹在人间的朋友……”只是,想来,任何对于意义和答案的解答都会违背科恩的本意。整部小说充满了间歇性的诗、自白、对话、散文,人物、故事已经化作无数碎片散落在语无伦次的叙述中。科恩时而清醒地呼喊,时而梦魇附身般呓语,虽然小说的语言风格看起来轻忽缥缈,却“反映出无处不在的生活和文学中秩序与混乱之间的张力”。 故事情节带来的无法驱散的困惑背后,是对于意义的质询。科恩是意在引起这种质询的,正如后记里写道:“整部《美丽失败者》的段落里充满了小说人物在生存的矛盾中遭遇的压力,并与之抗争的种种努力。这些段落是对于生命与艺术中的秩序与混乱状态带有反省性质的探求。” 这部完全不受现实主义限制的小说,写于1950年代“垮掉的一代”之后。科恩以一种完全无关世俗的失败者的态度,逾越了宗教、性爱、种族、政治的边界——那个F身上无疑映射有科恩的影子。 科恩的一生都处在矛盾之中——他在俗世中感到无助,却又轻视都市生活;他有着强烈的宗教信仰,却以犹太人的身份信奉佛教。在花甲之际在南加州秃山上的禅修中心,他隐居修行长达五年。他的诗,他的小说,他的歌身形统一,以一种荒诞的形式对抗着荒诞的现实,这是他自我救赎的途径。他内敛,犬儒,深刻,又顽皮。尽管在写这部《美丽失败者》时,科恩还年轻,却已显露出他日后行径的底色——怪异夸张,随性坦诚,力求感性地去体验生命的深度。不难理解,为何这种超级嬉皮、放浪不羁而又力求获取诸如新奇性爱、革命、宗教等多重人生体验的追求,会被那个年代的人奉为精神领袖。这种解放性的体验,是每个人都会体验或者渴望体验的,科恩说:“这就是人的生活,我从来没遇到一个人,他的内心生活跟我是不同的。” 只是这一切,科恩只愿意将之融化在一种晦涩的多义中。我想他是反对阐释的,正如在《美丽失败者》的开篇,科恩借F的口说:“我们必须学习勇敢地停留在事物表面。我们必须学习爱事物的表面。” 米歇尔·福柯认为,人是短命的历史的化身,脆弱得转瞬即逝。这种人生如寄的挫败感,弥漫在科恩的作品中,是他看似荒诞的人生的脚注。所以他将自己归为“美丽失败者”,或许每一个试图在现世寻找自我的人都注定会失败。只是他并......

  1. 旋入灵魂的磁场
    1. 在批评的世界里激荡风云 ——“述而批评丛书”序言
    2. 第一辑
      1. 简论四十年代九叶诗派创作
      2. 朦胧诗派和九叶诗派 ——对诗艺方式、风格的一些比较
      3. 解构:都市文化的黑色精灵 ——评林燿德的诗
      4. 寻找新大陆 ——《金牧场》的品格描述
      5. 个体超越与人生风貌 ——论《北方的河》和《棋王》
      6. 张承志:在失去喧嚣以后
      7. 李晓小说片谈
      8. 生活的思索:惶惑与超度 ——评张炜《海边的风》
      9. 寻求故事性与探索性的交融 ——叶兆言小说片谈
    3. 第二辑
      1. 精神家园:艰难的守望 ——九十年代的《上海文学》
      2. 尽付芳心与蜜房 ——怀念周介人老师
      3. 编辑手记:从“长风万里送秋雁”到“琵琶起舞换新声”
    4. 第三辑
      1. 思想的恣肆与文学的退守 ——《守护民间》序
      2. 专业主义的桎梏
      3. 文学读者何以流失
      4. 纯文学的“权威说法”
      5. 文学杂志的评价怪圈及其他
      6. 人文关怀与生态叙事
      7. 文学原创力何以衰颓
      8. 文学“乡土”:理解与返回
      9. 乡土书写:坚守与背离 ——由顾坚小说想到的几个话题
    5. 第四辑
      1. 九十年代诗歌的文化姿态
      2. 构筑新海派诗歌的审美腹地
      3. 上海民间诗歌的观照视角
      4. 民间诗歌与文学的生长性
      5. 寻找与投射:华亭诗群的意趣和探求
      6. 新诗旧体诗艺术交融的可能性
      7. 永无涯涘的圆圈 ——读《辛笛集》有感
      8. 诗歌群落研究与当下诗坛的状况 ——由孙琴安《中国新诗三十年——当今诗人群落》引起的思考
      9. 地理图标·诗意情境·语言策略 ——略谈徐俊国的诗
      10. 法度与大度:王学芯的时间感悟 ——简评诗集《尘缘》
      11. 黑白交缠的精神情境 ——评说王学芯新诗集《空镜子》
      12. 游走于城市与乡村间的诗魂 ——读陈忠村的《城市的暂居者》
    6. 第五辑
      1. 上海文学:暖风吹拂与变量集聚
      2. 诗意的叙事与跨类的书写 ——近期上海文学创作摭谈
      3. 现实的辨说与文化的杂糅 ——近期上海文学创作一瞥
      4. 喧闹与沉静:2011年的上海文学
      5. 热烈与坚守:2012年的上海文学
      6. 关注海派文化的当下性
    7. 附录
      1. 我们最切要的批评精神 ——读杨斌华的《文学:理解与还原》
      2. 江山得意,尽在慧眼
  2. 销魂者考
    1. 在批评的世界里激荡风云 ——“述而批评丛书”序言
    2. 代自序:我的精神地形图
    3. 野部
      1. 玩笑的深度及其限度 ——论刘震云之《故乡面和花朵》
      2. 我们离苦难很近,离善良很远 ——温故《温故一九四二》及其他
    4. 山部
      1. 事关未来正义的正义 ——从蔡翔教授之《革命/叙述》而来
    5. 泽部
      1. 审美的暴政
      2. 猪尾焦虑与屠苏之死 ——周晓枫《离歌》“阅读笔记”
    6. 村部
      1. 常人世界及其活口 ——《一地鸡毛》《一腔废话》《一句顶一万句》对照记
      2. 文本世界的青年往何处去 ——石一枫小说里的斗争与无望
    7. 湖部
      1. 罗陀斯的天光与少年 ——从吴亮的长篇小说《朝霞》而来
      2. “我们”向何处去 ——由话剧《WM(我们)》和《我们走在大路上》而来的一份时代精神考察
    8. 溪部
      1. 新生证实,有情有功 ——读张新颖《沈从文的后半生》
      2. 文本、理论、世界和自我的重逢 ——关于项静的文学研究与评论
    9. 致谢
  3. 竭尽全力的轻盈
    1. 在批评的世界里激荡风云 ——“述而批评丛书”序言
    2. 小引
    3. 辑1 文学的千分之一
      1. 文学的形状
      2. 读《剑桥中国文学史(上卷)》
      3. 《大唐李白》的问题
      4. 在回忆中
      5. 碗内和杯底
      6. 大量的套路,微小的奇迹
      7. 在写作中重新理解创世神话
      8. 困境与声音
      9. 什么是批评,何谓文体
      10. 文学的千分之一
      11. 《柒》和《樱桃青衣》
    4. 辑2 作为复数的生活
      1. 赵无极的心事
      2. 《书海泛舟记》编后
      3. 见之于纸牍
      4. 满脸的油烟和泪痕
      5. 纸上的牛虻
      6. 上升之路和下降之路
      7. 黑暗怎能焊住灵魂的银河
      8. 冰斧般的记忆
      9. 书店的侍者
      10. 孙良
      11. 格非的面孔
      12. 另一只老虎
      13. 孙机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14. 人在草花中
      15. 作为复数的生活
      16. 一场认真的相遇
    5. 辑3 纸上的爱
      1. 我们曾到过海边
      2. 无所事事的欢乐
      3. 小书
      4. 法兰西的鲜花
      5. 奥非斯的《外星童话》
      6. 请继续给我多写点信
      7. 爱就是穿越不幸
      8. 文学是写可珍重的东西
      9. 好童话是孩子讲给大人听的
      10. 平如美棠
      11. “那么,非洲会唱我的歌吗?”
      12. 纸上的爱
      13. 爱与同情
      14. 有条件的欢乐原理
      15. 开端
    6. 辑4 跟着自己的心写作
      1. 关于《波多里诺》的三次远航
      2. 约翰·欧文的《寡居的一年》
      3. 想象力的精确度
      4. 崭新的写作
      5. 桑塔格写小说
      6. 跟着自己的心写作
      7. 埃科的门槛
      8. 几乎没人会拒绝一场冒险
      9. 如何观看科塔萨尔
      10.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非虚构写作
    7. 辑5 亦新亦旧
      1. 布莱希特的诗
      2. 在天神和伪币制造者之间
      3. 翻译课
      4. 又竭尽全力让它们变得轻盈
      5. 阿波《晨昏》跋
      6. 赵晓辉的《诗游记》
      7. 亦新亦旧
      8. 《中国当代诗歌民间地理》读后
      9. 谈谈古典诗
      10. 重现过去的世界
  4. 写在文学史边上
    1. 在批评的世界里激荡风云 ——“述而批评丛书”序言
    2. 语言、文学与实感
      1. 章太炎语言文字观略说
      2. 文学“实感”论 ——以鲁迅、胡风提供的经验为例
      3. 语言与“实感” ——通过一封家书释读胡风的文字与理论形态
    3. 论文衡史
      1. 造人·“伪士”·日常生活 ——重读《伤逝》,兼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2. 反躬自省的“医生”与拒绝被动的“病人” ——文学中的医疗与卫生话语
      3. “昔之殊途者同归” ——重识《庄子》《文选》之争
      4. “关系网络”中的施蛰存
      5. 贾植芳先生的晚年书信
      6. 重回历史语境——“可能”、问题与尝试
    4. 善善从长
      1. 一言何以成新说 ——关于文学史理论“共名与无名”
      2. 博采众长开新史 ——关于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3. 文学史研究的“一身二任” ——关于程光炜《文学史二十讲》
      4. 站在“传奇”与“诠释”反面 ——关于张新颖《沈从文精读》
  5. 感受即命名
    1. 在批评的世界里激荡风云 ——“述而批评丛书”序言
    2. 如是观
      1. 尘埃里的我们,染有现实最深的底色 ——杨遥《补天余》
      2. 与人无限贴近的沉默 ——周嘉宁《你是浪子,别泊岸》
      3. 列车要开往何方? ——文珍《夜车》
      4. “慢腾腾”的生机勃勃 ——舒飞廉《行人》
      5. 用自己的方式,讲述未经的年代 ——张悦然《茧》
      6. 无处不在的“不可思议” ——许舜杰《不可思议的左手》
      7. 那些不曾记载的名字 ——张翎《劳燕》
      8. 真实与虚构的博弈 ——梁鸿《梁光正的光》
      9. 向心与离心之间 ——读何立伟新作
      10. 顺乎心性的文学世界——关于孙颙和他的文学创作
      11. 作为诗人的批评者
      12. 李碧华:人魅如妖的奇情女子
      13. 暧昧的“非虚构”
      14. “在一个世界里感受,在另一个世界里命名”
      15. “没有绘画我也许走不了那么远” ——从黑塞的画与《荒原狼》谈起
    3. 横截面
      1. 游荡在荒诞与现实间的灵魂 ——罗贝托·波拉尼奥《遥远的星辰》
      2. “我们来自远方,现在到站了” ——西尔维娅·普拉斯《未来是一只灰色的海鸥》
      3. “我是巴蒂,我冷” ——杜鲁门·卡波蒂《草竖琴》
      4. 举重若轻的终极超脱 ——莱昂纳德·科恩《渴望之书》
      5. 你为什么要放弃写作? ——恩里克·比拉——马塔斯《巴托比症候群》
      6. 人各有异,情有独钟 ——E.B.怀特《人各有异》
      7. 生命本质的译者 ——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读本)》
      8. “一切都处于灰色地带” ——菲利普·克洛代尔《灰色的灵魂》
      9. 老去的青春 ——朱天文《传说》
      10. “你不会停止生活,即使死亡必然来临” ——罗贝托·波拉尼奥《地球上最后的夜晚》
      11. 埃科的“氤氲” ——翁贝托·埃科《埃科谈文学》
      12. 飞鸟与鱼 ——《伊塔诺·卡尔维诺短篇小说集》
      13. 遗落在历史迷雾中的爱与阴谋 ——马迪亚斯·埃纳尔《和他们说说战争、国王和大象》
      14. 呼吸之间,来日方长 ——《来日方长——阿尔都塞自传》
      15. 我早已经浑身湿透 ——莱昂纳德·科恩《美丽失败者》
      16. 卡明斯的六次“非演讲” ——卡明斯《我:六次非演讲》
      17. 人性交错地带的梦魇 ——伊恩·麦克尤恩《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18. 人生就是一桩悬案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别名格蕾丝》
      19. 别样且开放的历史图景 ——埃德蒙·威尔逊《到芬兰车站》
      20. 翻开里层的灵魂,每一个都很孤独 ——李炜《孤独之间——一部另类艺术史》
      21. “我来自远方,不存到达的希望” ——基兰·德赛《继承失落的人》
      22. 纽约让你想起了什么? ——劳伦斯·布洛克《小城》
      23. 喧嚣背后的骚动 ——吉尔伯特·阿代尔《戏梦巴黎》
      24. 一场“非常”的聚会,一个人生“非凡”的横截面 ——伯恩哈德·施林克《周末》
      25. 无法选择,因为生活如此 ——亨利——皮埃尔·罗什《祖与占》
      26. “我希望读者从未读过这样的小说” ——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
      27. 冥冥之中的默契 ——约翰·伯格《我们在此相遇》
      28. “阅读是创作的共谋” ——托马斯·福斯特《如何阅读一本小说》
      29. 做自己的观众 ——纳博科夫《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
      30. 暗合心底的密码 ——高更《诺阿诺阿——塔希提手记》
      31. 通往奥威尔文学世界的后楼梯 ——《奥威尔日记》
      32. 因为孤独,所以完满 ——保罗·乔尔达诺《质数的孤独》
      33. 安妮的不凡与平凡 ——锡德·雅各布森、厄尼·科隆《安妮·弗兰克》画传
      34. 中国艺术的“手绘地图” ——福开森《中国艺术演讲录》
      35. “小人物”们的芳华 ——严歌苓《芳华》
      36. “真理从不简单,也并不清白” ——萨拉·沃特斯《指匠》
      37. 时间的抵制者 ——普里莫·莱维作品集
    4. 真画者
      1. “眼睛”的蜕变
      2. 以黑暗绘光明
      3. 从马蒂斯的剪纸谈起
      4. 清晰与模糊之间 ——从印象派看绘画艺术中的笔触问题
      5. “他者”眼中的中国艺术 ——苏立文的中国艺术研究
    5. 后记
  6. 珀金斯的帽子
    1. 在批评的世界里激荡风云 ——“述而批评丛书”序言
    2. 辑一
      1. 从人开始,城市文学的可能
      2. 不可能的呀!就是讲呀!
      3. 温情的细节主义者
      4. 不肯潦倒的人
    3. 辑二
      1. 珀金斯的帽子
      2. 青春的三分之一
      3. 大象的生存哲学
      4. 观察家和传道者
    4. 辑三
      1. 作为观念史的路内小说
      2. 随波逐流与推波助澜
      3. 无处安放的身体和灵魂
      4. 她的心里长着一头巨兽
      5. 捕风的人
      6. 年轻的告密者
      7. 迷恋虚构的女人
      8. 国王与抒情诗的边界
      9. 一道浑厚的光
      10. 逃离的方向:小说能走向哪里
    5. 辑四
      1. 英雄,好久不见
      2. 官场小说的官文化阐释
      3. 官场小说的文学性考察
      4. 文学批评与大众点评
      5. 不可译与自觉的语言意识
    6. 代后记:忠于某些事实,忠于某些情感,也忠于幽暗的自己
  7. 自我的踪迹
    1. 在批评的世界里激荡风云 ——“述而批评丛书”序言
    2. 自序
    3. 第一章 “自我”的诞生
      1. 第一节 “自我”的诞生
      2. 第二节 参与性危机
      3. 第三节 虚无与反讽
    4. 第二章 对于“自我”的管理
      1. 第一节 格瓦拉来到了新时期
      2. 第二节 对于“自我”的管理
      3. 第三节 从“劳动”到“奋斗”
    5. 第三章 幻城中的小时代
      1. 第一节 没有差别的新美学
      2. 第二节 作为技术的文学
      3. 第三节 幻城中的小时代
    6. 第四章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1. 第一节 拯救文学的先锋性
      2. 第二节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8. 先锋之刃:一份新世纪文学备忘
    1. 在批评的世界里激荡风云 ——“述而批评丛书”序言
    2. 序诗 子非鱼:乘一根刺穿越大海
    3. 辑一
      1. 马原:西西弗斯下山时是怎样想的
      2. 莫言:沿着鲁迅的发明再往前走一点
      3. 残雪:零与零度
      4. 余华:我又成了文坛新人
        1. 附录: 谁为死去的见证者作见证——余华《第七天》
      5. 苏童:一个漫长而简洁的仪式
        1. 附录: 被缚的宿命——苏童《黄雀记》
      6. 格非:衰世之书
      7. 叶兆言:好小说一定是“有问题的”
    4. 辑二
      1. 吴亮:先锋就是历史上的一座座墓碑
      2. 程永新:那些被高估和低估的中国作家
      3. 韩东:仅仅先锋还不够
    5. 辑三
      1. 李浩:先锋的灾难性魅力
      2. 阿乙:拿命来经历这个世界
      3. 新世纪先锋何为 ——十二青年作家问卷
  9. 在结束的地方开始
    1. 在批评的世界里激荡风云 ——“述而批评丛书”序言
    2. 第一辑
      1. 在结束的地方开始 ——路内的工厂三部曲与1990年代
      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林森《关关雎鸠》与1990年代的小镇生活
      3. 这么早就开始回忆了 ——徐则臣《耶路撒冷》与“70后”作家的时间意识
      4. 失败者之歌 ——一种青年写作现象的生态学分析
      5. 时间索引与折返之光 ——《望春风》与时代变迁的文学叙事
      6. 石子投在水中
      7. 徽章的力量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和另外的写作
      8. 生活充满偏见,和对的人在一起 ——新媒体时代的札记
    3. 第二辑
      1. 我们如何呈现历史——重读王安忆早期小说
      2. 经验与书写:一个人在路上 ——林白的写作
      3. 如何处理劫后余生的生活
      4. 在他者的目光下:乡土中国的叙事变迁 ——以高晓声为中心
    4. 第三辑
      1. 致密物质集中营与远处的灯火 ——以近期几部长篇小说为例
      2. 时间之形:历史景观化的三种方式 ——以近年来几部长篇小说为例
      3. 个人简史、家族叙事、时代记忆 ——“80后”作家历史叙事的三个维度
      4. 村庄里的中国:城乡二元化结构中的“返乡”文学
    5. 第四辑
      1. 欢畅无尽 暗夜无边
      2. 到楼上去,到风地里去
      3. 野草在歌唱
      4. 沉默也会唱歌
      5. 多少青春不自识
    6. 后记
  10. 追随巨大的灵魂
    1. 在批评的世界里激荡风云 ——“述而批评丛书”序言
    2. 城市
      1. 如何书写一座城? ——帕慕克与伊斯坦布尔
      2. 日常生活的生理研究:《繁花》中的上海经验
      3. 《朝霞》与城市之心
      4. 看哪,这个人与他的城市
      5. 《上东城晚宴》:一个民主的爱情故事
      6. “进城”故事 ——谈谈《十月》上的三篇小说
      7. 写作与城市现代性
      8. 书写上海:来日方长
    3. “她们”
      1. 女人就是女人:克里斯蒂娃印象
      2. 现代文学“幻觉”和“细节”中的性别形式 ——从《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解读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主题
      3. 摩登女郎—上海姑娘—上海宝贝:女性形象与城市空间变迁
      4. 再论“摩登女郎”
      5. 《小团圆》、张爱玲与左派
      6. “七十年代以后”:“她们”的书写情景与表达方阵
    4. 人民
      1. 文学与人民
      2. 《匿名》之后的现实主义 ——论王安忆的几部小说新作
      3. 那儿来的文学
      4. 荒蛮故事如何动人?
      5. 追随巨大的灵魂
      6. 《草根集》:自然、诗情与现代生活
      7. 从“城市面影”到“上海摩登” ——当代语境中的都市现代派与左翼文学
      8. 重建史观的选择与努力:2016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述评
    5. 后记
  11. 驯养生活
    1. 在批评的世界里激荡风云 ——“述而批评丛书”序言
    2. 第一章
      1. 在世俗的门槛上 ——阿城《洛书河图》及其他
      2. 客厅里的城市 ——金宇澄《繁花》
      3. 悲愤的阴歌 ——贾平凹《老生》
      4. 运行于我们之间的命运 ——叶兆言《很久以来》的一种读法
      5. 那些抵牾自有用处 ——韩东《欢乐而隐秘》
      6. 雄浑地走进活的世界 ——何顿《黄埔四期》
      7. 利玛窦的礼单,或万历二十九年 ——李敬泽《青鸟故事集》
    3. 第二章
      1. 一次隐秘的成长 ——格非《隐身衣》
      2. 风暴中的第二次成长 ——红柯《喀拉布风暴》
      3. 驯养生活 ——田耳《天体悬浮》
      4. 等深的反省 ——弋舟《刘晓东》
      5. 火中栽莲 ——计文君的小说
      6. 暧昧的成长清单 ——李蕾《藏地情人》
      7. 参看世间悲喜 ——《离弦之箭》及霍艳的小说
    4. 第三章
      1. 小说的末法时代或早期风格 ——霍香结《灵的编年史》
      2. 不完美的启示 ——与《天幕红尘》有关
      3. 一个时代的样貌在小说里 ——徐皓峰的小说及其他
      4. 城乡同构,德泉悖论,以及隐秘的活力 ——梁鸿《神圣家族》
      5. 龙衔海珠,游鱼不顾 ——哲贵和他的信河街
      6. 文学的,太文学的 ——李浩读札
      7. 容纳向内填塞的石头 ——《国王与抒情诗》,或关于李宏伟
    5. 附录
      1. 趋向完美的努力会另有成果
      2. 我想破解的秘密是我自己身上的软肋
      3. 成为一个真正的发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