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天生是行者:“铁脚记者”向泽映行走新闻作品集_AZW3_MOBI_EPUB_向泽映

内容节选

走进贫困山区 为何守着锅边缺饭吃?——荣昌县访贫问富札记之一 现在,一些地区的农民还没有摆脱贫穷。贫穷的病根在哪里?治穷的药方如何开?……一连串的问题,竟成了我这次访贫问富的缘起。——记者 荣昌县武城乡,离县城不远,只需一顿饭工夫就可打来回。而且,笔直的成渝铁路、宽阔的成渝公路穿境而过,绵绵濑溪河缘疆而流…… 无怪乎人们说,武城乡是一块金不换的“肥肉”。 然而,严峻的现实是:一九八六年武城乡工农业总产值为七百万元,人平纯收入仅二百六十九元。人们怎么也没料到:守着“锅台”边的武城乡,竟排进了全县十一个贫困乡的行列。 我们来到了武城乡的白庙村。这村不算大,只九百来人,但多数组、户仍在贫困线以下。村主任唐荣祥说,县城离白庙仅几里路,但去那儿做买卖的人却少得可怜。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民仍习惯于“土里刨食”,而不愿进城“丢人现眼”。农业布局不是面向城市,而是为了自给——事实上又不可能自给自足。 我们拜访了贫困户曾运松。他家共三条“罗汉”,两个病劳力。“你经常赶县城吗?”“很少。”“你种菜去卖吗?”回答是:“没,只种点儿自己吃。”我问他为啥不喂猪、不养禽。他说主要是缺钱少粮。但有趣的是,他家却养了一条油光光、肥胖胖的大黑狗。 类似曾运松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却不少见。以修路为例,白庙村原有一条机耕路,乡里曾拨款九百元,打算把它扩为公路。可当地的一些农民却不那么热心:“几十年都爬过来了,现在还怕什么?”这就是山里人的思路! 观念的保守、交通的阻塞,使离县城近的优势无形中受到了抑制。 至于优势的浪费,同样使人感到遗憾。例如,武城乡的土堆村,地处河谷平坝,可说占尽了水陆运输的便利。可惜得很,成渝公路上那来回奔驰的车辆全是别人的,濑溪河里的船民也很难找到姓“土”的。更令人吃惊的是,全村除一窑罐厂外,几乎再没有别的什么企业。 土堆村那么多的劳力上哪儿去了?种田,都在种田! 村里的负责同志无可奈何地说:“我们也曾尝试着办企业,可干什么不成什么。搞焦煤场,垮了;办预制厂,缺钱;开黄砂厂么,农村又兴看‘山相’。”一个又一个的致富机会,就像濑溪河的流水悄然逝去! 白庙村和土堆村,虽不是武城乡的全部,但至少从两个侧面反映了同一个事实:仅有优势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善于充分而合理地利用优势。 刊于《重庆日报》1987年5月31日 走出家门牵“金牛” ——荣昌县访贫问富札记之二 商品经济的隆隆炮声,打破了边远农村田园牧歌式的宁静,使大批长期为土地所禁锢的庄稼汉得以解放出来,并成为一支走向社会的劳务大军。——引子 “票子是跑出来的!”在五福乡,一位满脸稚气的青年农民热心地向记者传授致富经。 五福,位于荣昌县西南角,左邻隆昌县李市镇,南接泸县喻寺区,是成渝铁路、成渝公路进入重庆的咽喉之地。这个乡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富饶,向为荣昌粮经基地。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庄稼人,“三个月种田,一个月过年,八个月休闲”,自产自给自足,优哉游哉乐哉! 进入本世纪80年代后,勤劳、朴实的五福农民再不愿坐在屋里享“清福”了,他们也想到江湖上去闯荡闯荡。1980年初,乡里根据本地交通方便、五匠齐全、劳力丰富的优势,提出了走出家门牵“金牛”的致富规划,组建起一支以农村五匠为骨干,以劳务输出为中心的建筑队。此后,他们利用与县建筑三公司等单位的横向经济联系,迅速把触角伸向外区、外县、外省。 现在,全乡常年在外搞建筑的劳力有六七百人,占全乡劳力总数的15%。去年,仅乡建筑队产值就达一百九十六万元,上缴税金六万元,实现利润两万元,人平工资收入达一千二百多元。真可谓国家受益、集体增收、个人得利,皆大欢喜。 建筑队打响了,待在家里的妇女们却着急起来:“男人能外出赚大钱,难道女的只能在屋头吃闲饭?”“对,我们也得想法子,到外界去见识见识!” 机会终于来临。1984年,一群年仅二十来岁的姑娘坐起火车上乐山去了,并以“席编能手”的身份受到了当地政府的热情接待。原来,五福素有织席传统,当地不少女子从小就学得了一手好技艺。正当姑娘们筹划着出去见世面的时候,乐山市日杂公司前来联系了,说欢迎五福人到乐山去“传经送宝”。五福乡满口答应,并当即选派六十名“种子选手”前往“献艺”。没想到这支“娘子军”素质精良,技术娴熟,心灵手巧,颇得当地人赞美。一位妇女声称:她们人平每天能织席四床或排席五十床,月收入百把块钱不在话下。据说这些姑娘在外开了眼界,如今也变得“开放”和“摩登”起来。 外出务工,不仅使五福人落后、封闭的观念受到了冲淘,而且也给成百上千的普通农家带来实际的好处。四儿一女的殷金海夫妇,过去因家境穷困,每年都要向民政部门申请救济,而今他家四人成了“席匠”,其中三人远到乐山等地织席排席,去年,他家仅此一项就收入五千多元,还新盖了好几间砖瓦房。 殷金海一家,只不过是整个五福的缩影。据统计,去年全乡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四百......

  1. 封面
  2. 前折页
  3. 书名页
  4. 一部新闻“走转改”的鲜活范本(代序)
  5. 目录
  6. 贵州高原纪行
    1. 贵阳城里的“土八路”
    2. 石板房村印象
    3. 春风又绿黔东南
    4. 风景这边独好
    5. 农民兄弟的兄弟
    6. 醉访酒乡
    7. 走出“夜郎国”
  7. 渝郊万里行(节选)
    1. 朱沱欣逢“淘金热”
    2. 肥!肥!肥!
    3. “疙瘩”出在合同上
    4. 从“旱鸭子”到“龙王爷”
    5. 龙水区的“满天飞”
    6. 加工生财道道多
    7. 宝顶人的旅游学
    8. 向阳花木早逢春
    9. 湖畔风波何时休
    10. 家家有本致富经
    11. 统分握手之后
    12. 柏梓有条“农民街”
    13. 夏访“桃花源”
    14. 土地,正向能手集中
    15. 走笔华蓥山
    16. 私挖乱采缘何成风
    17. 偏岩粮市变迁记
    18. 集约养殖鱼满箱
    19. “包老头”宝刀未老
    20. 旅游风吹皱长寿湖
    21. 旱路不通走水路
    22. 丰盛场边界贸易速记
    23. 小水电,多乎哉?
    24. “绿林好汉”闹荒山
    25. 巧绘“山水画”活念“草木经”
      1. 依样画葫芦
      2. 放长线,钓大鱼
      3. 竞争,看谁厉害
      4. 剥笋式开发
    26. 稻花香里说丰年
      1. (一)
      2. (二)
      3. (三)
  8. 走进贫困山区
    1. 为何守着锅边缺饭吃?——荣昌县访贫问富札记之一
    2. 走出家门牵“金牛” ——荣昌县访贫问富札记之二
    3. 扶贫企业要扶一扶——荣昌县访贫问富札记之三
    4. 知否?知否?吴家土瘠地瘦——荣昌县访贫问富札记之四
    5. 板桥新村的喜与忧——荣昌县访贫问富札记之五
    6. 一个家庭等于一个工厂
    7. 土偏方医穷病
    8. 治穷当治心 扶贫先扶志
    9. 九锅箐呼救!
    10. 周转金怎么不“转”了?——綦江“老少边穷”地区考察随笔(一)
    11. 科技扶贫重在科学——綦江“老少边穷”地区考察随笔(二)
      1. 良种不“良”
      2. 养殖难“养”
      3. 加工无“功”
    12. 贫在深山有远亲——綦江“老少边穷”地区考察随笔(三)
      1. “财神爷”进山“穷光蛋”出头
      2. 炼钢的去帮烤魔芋的
      3. 给铝线,还要给人才
    13. 草茂林丰美,惜少马牛羊——綦江“老少边穷”地区考察随笔(四)
  9. 重走洪灾区
    1. 其乐也融融
      1. 哈哈,睡着了还想笑
      2. 娶亲的娶亲,嫁女的嫁女
      3. 好看,好看,像个大姑娘
    2. 洪水浑浊“衙门”清
    3. 穷则变,变则通
    4. “御临”新传
      1. “草鞋书记”病倒了
      2. “钦差大臣”下黄印
    5. 复归自然
    6. 车到山前必有路
    7. 赶集三汇镇
    8. “太岁”头上莫乱动
    9. “改”为上计
    10. 借问瘟神何处往
    11. 吃一堑,长一智
    12. 风声雨声读书声
      1. 风声?雨声?啊,是读书声——
  10. 峡江行(节选)
    1. 而今迈步从头越
    2. 农业大县工业梦
    3. “鬼话”连篇话鬼城
      1. “鬼文化”·“鬼地方”
      2. “鬼主意”·“鬼点子”
      3. “鬼玩意儿”·“鬼名堂”
      4. “鬼把戏”·“鬼门开”
    4. 兔子尾巴变长了
    5. 万州才子出忠州
    6. 打牌就要打名牌
    7. 龙宝是龙不是虫
    8. 五桥通四方
    9. 天城的事当天办
    10. 一条江系两云阳
    11. 开明、开放、开发
      1. 开放,撞开山门出夔门
      2. 开发,富了帅乡老百姓
    12. 风吹草低见牛羊
    13. 剪却崎岖蜀道平
    14. 洞开夔门弄商潮
    15. 人比巫山高
  11. 目击震灾区
    1. 突进平武
      1. 平武告急:绵阳副市长冒死夜探灾情
      2. 十万火急:强渡涪江争取救援时间
      3. 调集兵马:重庆消防入川救援
    2. 爆破,在“5·12”大地震之后……
      1. 破楼挡道
      2. 紧急搜寻
      3. 依依难舍
    3. 救灾,也算我一个!
      1. 乡村医生的“全天候”
      2. 商店老板兼救助员
      3. 瓦厂经理的自救行动
    4. 什邡:灾后第六天
    5. “寻亲墙”上的希望
      1. “寻亲墙”
      2. 志愿者老卢
      3. 艰辛寻亲路
    6. 都江堰保卫战
    7. 一切从头再来
      1. 从头再来 废墟上开始新生活
      2. 抢收庄稼 能抢多少是多少
      3. 灾区互救 免费送菜给重灾群众
    8. 飘扬的“红丝带”
      1. 特殊的医生
      2. 我是一个兵
      3. 老乡见老乡
    9. 秀才遇到兵
  12. 千里走乌江(节选)
    1. 洞天福地活水来
    2. 毕节:从试验到经验
  13. 屯堡犹存大明风
    1. 四在农家,好在农家
    2. 信用比金子还值钱
    3. 千里乌江第一镇
    4. 息烽:红色旅游烽火不息
    5. 夜宿瓮安话平安
    6. 品牌·名牌·王牌
    7. 点石成金发石财
    8. 在这里,乌江何以变“污江”?
    9. 相同印江,不同印象
    10. 乌江天险重飞渡
    11. 鱼儿离不开水
    12. 擒龙伏虎锁大江
    13. 响起了船工的号子
    14. 夹皮沟里的园区梦
    15. 埋在地心的红色记忆
    16. 鱼庄山庄唱对台
  14. 北美行记
    1. “天使之城”的中国天使
    2. 重庆遇上西雅图
    3. 华盛顿:我有一个梦想
    4. 站在世界的十字路口
    5. 多伦多有个“家”
    6. 别了,温哥华
  15. 老山行——江津县慰问团劳军见闻录
    1. 众里寻家千百度,蓦然回首,
    2. 亲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 怕死?怕死不革命!脑袋掉了,不过碗口大块疤
      2.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16. “行走新闻”创作谈
    1. 我怎样作“万里行”
      1. 记者天生是行者
      2. 越是深入越见奇
      3. 横看成岭侧成峰
      4. 写情书样写通讯
      5. 我以我笔著我文
      6. 不薄今人爱古人
    2. 考察去来道短长
      1. 一万五千里长征
      2. 一年半载修炼
      3. 一两点遗憾
    3. 旅行采访与记者成才
  17. 附录
    1. 向泽映:记者天生是行者
      1. 巴蜀“故事迷”走上新闻路
      2. 记者天生是行者
      3. 痴迷“行走新闻”
      4. “五千”精神访“五区”
      5. 总编辑首先是“总记者”
    2. 一双铁脚走万里——回忆《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向泽映的“渝郊万里行”
      1. 贵州行的“启发” 家乡七县步行“演练” 铁脚板准备就绪背包带伞出发
      2. 远郊、中郊、近郊,绕行重庆三圈 铁脚板用脚走出一万五千里
      3. “这是重庆的一部改革赋一部市情录” 铁脚板用脚走出新闻的重庆价值
      4. 从“一个万里行”到“六个万里行” “铁脚记者”一双永远的铁脚
    3. 优秀旅行记者是怎样“炼”成的——中国第13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向泽映成才路径试析
      1. 一 为什么选择旅行报道
      2. 二 旅行报道“五炼”催生记者成才
  18. 后折页
  19.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