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之前我是谁:找回内心强大的自我_AZW3_MOBI_EPUB_路易丝·雷德曼
内容节选
引言 关于创伤与创伤疗愈的基本思想 1985年,我开始负责比勒菲尔德基督教医院(Evangelisches Klinikum Bethel)精神科工作时,德国的心理咨询师还不太重视研究来访者的心理创伤,他们认为创伤并没有那么重要,甚至认为那只是来访者虚妄的想象。20世纪80年代初,爱丽丝·米勒[1](Alice Miller)出版了几本关于心理创伤的书,但并没有引起业内的注意。在当时,来访者讲述的心理创伤基本都被当作癔想。2010年以来,我们看到、听到了许多关于暴力的讨论,很多受害者也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但也有不少人因担心不被理解而三缄其口。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创伤经历是引起许多心理问题的原因或原因之一,最近也有一些权威的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病,尤其是中年阶段出现的糖尿病等疾病,也可能和童年时期遭遇的心理创伤有关(Felitti,1998)。 2000年以前,如果哪个心理咨询师非常认真地对待来访者讲述的可怕经历,会遭到其他同行的歧视。幸运的是,如今承认并接受来访者讲述的经历并不需要很大的勇气。虽然来访者讲述的细节不一定完全符合事实并且有据可循,但我们相信来访者经历了他们讲述的暴力事件,而且相信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身心带来伤害。 近年来,心理咨询在人为的精神创伤领域的研究,尤其在儿童精神创伤的原因及其恶劣影响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如今的来访者有很多选择,可以比较哪种疗愈方式最适合自己。有些人喜欢循序渐进的温和疗法,有些人则愿意接受一场“疾风暴雨”的涤荡,好让一切伤痛都尽快成为过去。 从来访者身上学习——想象的疗愈力量 治病在人,治愈在天。 ——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 来访者常常是我的老师,看到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自己找到别具匠心的解决方法时,我会感到受益匪浅。比如,有的来访者创造了一个让自己很有安全感的内部或外部世界,他们“假想”出了内在的陪伴者,如守护使者、动物形象等来对抗孤独、获得安慰。当来访者看到我们非常尊重和欣赏他们这些有创意的想法时,就会和我们分享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从卡尔·西蒙顿[2](Carl Simonton,1992)那里学到了这种练习方法:幻想一个美好的地方,“创造”对精神有帮助的生灵。这正好和我的那些来访者下意识的做法不谋而合。我一直觉得所有人心里多多少少都蕴含内在智慧。我经常观察到,那些来访者,特别是受到极大刺激的人,往往拥有他们清醒时自己都意识不到的知识和智慧。很多人已经忘记倾听自己的内在智慧,因为这种倾听需要绝对的平静,还需要给理智应有的空间,清楚理智并不占据最重要的位置。 还有一个事实让我感触颇深:每个人都有自我疗愈的能力,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任务是支持这种能力。 如果有心理咨询师说他比来访者自己更了解什么对来访者最好,我觉得这是非常不妥的。来访者肯定比我们更清楚什么对他们有帮助。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谦恭和倾听的态度。 我们支持来访者倾听自己的内心智慧,就等于支持他们的自我疗愈力,鼓励他们尽情释放自己被尘封已久的潜在力量。 如今,关于创伤疗愈的很多方法中都会用到想象这一方式。我在欣喜的同时也看到了危机:虽然将想象运用到心理疗愈中可能会对疗愈有所帮助,但这并不表示想象在任何时候、对每个人都有用,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对这个人有用的方法很可能对另一个人有害。所以,我强烈建议来访者自己选择是否接受心理咨询师推荐的方法。无论来访者如何选择,心理咨询师都应该予以尊重。 关注内心的稳定以及想象的疗愈力 尽管有些人对“三阶段疗法”持不同意见,但以当今的知识水平,“三阶段疗法”对反复受创者来说依然是最有效的方式。其中,第一阶段是自体强大,在这个阶段不免会接触一点儿过去的伤痛,也就是说,来访者可以讲述自己的创伤经历。直面伤痛通常并不是一个行为概念,当来访者开始回顾过去的经历时,就已经在直面伤痛。自体强大的目的是让来访者在第二阶段有足够的承受力直面创伤,并进入第三步的融入阶段。在整个疗愈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让受创者的内心足够稳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回首那段难以名状的黑暗,进而鼓足勇气讲出来。也就是说,要想直面过去的惊涛骇浪,受创者不仅需要外在的爱、关怀与陪伴,同时需要内在强大的力量以及对自己不断增加的同情心。心理咨询师一定要创造这样的环境。 这里尤其需要强调的是,直面过去的伤痛与恐惧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方法,为的是让受创者能更健康地活在当下和未来。 很多人对“让受创者学会自我同情和自我安慰”这种观点表示质疑,认为安慰受创者本来就应该是心理咨询师的任务和职责。但如果受创者自己没有掌握这种能力,他就会越来越依靠他人,想不断在心理咨询师那里寻求安慰,而心理咨询师不可能随叫随到,更不会永远陪在受创者身边,这样双方都会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如果心理咨询师一开始就和受创者沟通,让......
- 扉页
- 信息
- 目录
- 声明
- 关于本书(克雷特-柯塔出版社寄语)
- 再版前言
- 第六版前言
- 引言 关于创伤与创伤疗愈的基本思想
- 1 建立内心的稳定
- 1.1 心理咨询关系
- 1.2 建立疗愈联盟
- 1.3 欣赏并运用已有资源
- 1.4 找到可怕画面的平衡画面
- 1.5 练习自我觉察
- 1.6 认识内在观察者
- 1.7 找到可怕画面的平衡力量
- 1.8 学会与可怕画面保持距离
- 1.9 认识情绪并学会掌控问题情绪
- 1.10 给不安的画面一个形象
- 1.11 遇见“过去之我”
- 1.12 让问题形象登上内在舞台
- 2 学习如何与身体和谐相处
- 2.1 自我疗愈、身体记忆与自我觉察的原则
- 2.2 Breema身体练习
- 2.3 其他身体练习
- 3 面对惊恐的方法
- 3.1 准备阶段
- 3.2 直面创伤
- 3.3 直面创伤之后
- 4 创伤疗愈中的艺术疗愈
- 4.1 什么是艺术疗愈
- 4.2 艺术疗愈的练习和干预
- 4.3 艺术疗愈中的内在舞台
- 5 接纳自己的过去并融入自我
- 5.1 给悲伤一个形象和空间
- 5.2 香笺小字寄行云
- 5.3 遇见未来年迈的自己
- 5.4 仪式
- 5.5 创造故事
- 5.6 过错与和解
- 5.7 意义问题
- 5.8 感激与和好
- 5.9 重新开始
- 6 心理动力学的想象疗愈法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应用
- 6.1 创伤产生的影响
- 6.2 心理动力学的想象疗愈法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 6.3 疗愈
- 6.4 展望
- 附录:心理疗愈的重要步骤
- 练习一览表
- 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