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的身世_AZW3_MOBI_EPUB_袁凌
内容节选
稀缺的血液 “能够蹚水走到对岸去。”2014年7月下旬,湖北潜江渔种场的退休工程师徐术堂有些不认识眼前的汉江了:一向宽阔的江面萎缩成了小河沟,满河是担桶提水吃的泽口镇居民。家住三楼遭遇断水的徐术堂,也在提水的人群当中。 这次水荒事件的背景,是2014年7月丹江口水库再次下闸蓄水,为年底的南水北调通水做准备。正值干旱,汉江大大缩减的下泄水量,又为渴极的沿江城市和江汉平原的灌溉用掉,到达潜江已所剩无几,俗称“水袋子”的潜江成了瘪袋子。位于泽口镇的潜江市饮用取水口泵头暴露出了水面,全城停水。一同告急的城市,还包括襄阳、钟祥、宜城、荆门、武汉等地,其中宜城一年内三次全城停水,最长一次达到整两天;襄阳沿江有23座水厂、142座泵站、1680眼机井无法正常取水;沙洋县考虑放弃汉江取水,转而在“引江济汉”干渠中取用长江水。 北方缺水长期紧迫,以致华北平原地下形成了超级“漏斗”。而汉江处于偏枯年份,下游嗷嗷待哺,丹江口水库从2013年开始的蓄水几次归于失败,为实现早日调水,不得不在遭遇干旱的夏季再次强行蓄积,加剧了下游的干渴。在南水北调的大背景下,汉江,一条原本并不显眼的河流,每滴水都变得如此珍贵和稀缺,如同血液。 一段尚在自由流淌的汉江,云山苍茫,江水迅疾。不久将成为平静的库区。 “不发达”优势 同样是在这个干枯的夏季,我从武汉溯汉江而上,一路来到源头汉中宁强县烈金坝汉王沟口,也就是史籍所称的嶓冢山下。 作为生长在汉水流域的我,这是多年来对“母亲河”的一份夙愿,但比起想象中的不凡气势,眼前的河谷和山沟显得有些平淡无奇。比起细小如束的山溪,这里最显眼的是一株千年古桂,枝条纷披,气象蓊郁,号称大禹治水时亲手栽种。这样的禹王遗迹,在汉水沿线非止一处,譬如旬阳县蜀河段的汉江边即有一处禹穴,相传是大禹治水时的住处,并有传言为大禹手植的皂角树。但治水遗迹在此地更显说服力,来源于《尚书·禹贡》对于大禹事迹的记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 顺沟口往上走,从高架桥下穿越京昆铁路线,溪流的坡度越来越陡,水量也很小,看起来有了接近源头的意思。想到这就是三千里汉水的起源,有些不敢相信是真的。走完人家田地,一直到接近山顶的地方,溪水在丛林中消失了,再往上现出一个洞壑,看起来是泉水滴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洞壑下面生长着钟乳石,因形似牛头,遍身青苔漫滋,得名“石牛洞”。牛头上方的洞顶有泉水汇聚,断续滴下,千万年来在牛头上形成了一个光润的石窝,能够容下一捧水。我疑心这几滴水究竟是否算得上一条大江的源头,却在石壁上看到了红漆的“古汉源”三个大字。 我伸出手掌接一捧水喝,却觉得不够虔敬。面对世上的水,我是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手如此肮脏,洗很多遍仍不干净。只能放弃双手,仰头,以口直接承受滴下的泉源。 但即使是在这泉源的旁边,已经有了敬神的人们遗留的鞭炮碎屑和纸灰红布,更有旅游探访者随手丢下的方便食品袋子和矿泉水瓶。 头顶的“古汉源”三个字,透出了近年有关汉水源头的争议。虽然古籍明白称汉水出自眼前的嶓冢山,但现实中汉水上游一分为三的支流中,南线玉带河的水量最丰,北线沮水的流程最长,即使以漾水为正源,也并非到汉王沟结束,而是发源于更西南与嘉陵江的分水岭。《辞海》以沮水为汉水正宗,近年来宁强县则出于旅游等多方考虑,将流经县城的玉带河定为正源,还将县城改名为汉源镇。而在2017年,还传出了宝鸡市认为汉水发源于太白县咀头镇从而正源是褒河的声音,理由是褒河的长度比其他三条支流都要长出很多。 近年来关于汉水源头的争议,反映的是随着南水北调而来的汉水在中国地位的上升,而在历史中汉水对于中国文明的意义,也再次被发掘出来。汉水古亦称沔水,但在《尚书》《诗经》中皆称汉,秦亡后刘邦于汉中兴起,一统天下,即以汉为国名,由于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到汉代才真正建成,汉也就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称谓,衍生出汉族、汉字、汉服等词汇。但作为这一切起源的汉水,却渐渐在历史中湮没,地位远远不如作为“母亲河”的长江黄河,连它的真正源头也成了不解之谜。北魏郦道元撰写《水经注》期间,已经对古籍记载与现状间的龃龉之处大为迷惑。 无论何人,一旦顺三千里汉江西行,来到漾水沿途以至汉王沟口,都会心生疑窦:作为汉江的正源,这条河会不会太小了,以致现代人称其为青泥沟?漾水的河道却要宽阔许多,与涓涓细流有些不匹配,使人疑心它古时的水量要远胜现在。 这样直观的反差不仅使宁强县政府另起炉灶,也引起地质学术界的诘问。陕西省史志办1985年刊载史料称,20世纪50年代长江水利委员会专家勘查宝成铁路线略阳和宁强段地形时,认为这里的古河道遗迹是连接汉水和西汉水的故河床,汉水的发源地应该是今天的西汉水源头,甘肃天水市境内,那里也有一座嶓冢山。实际上这一说法最早由民国学者赵亚曾、黄汲清在考察秦岭和四川山脉地质后提出,赵亚曾是中国第一位在考察中遇害的地质学......
- 书名页
- 信息
- 目录
- 序
- 引言
- 稀缺的血液
- 迁徙与回流
- 黄金水道的反光
- 鱼的记忆
- 母亲的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