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碌有为:微观历史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与民众(全2册)_AZW3_MOBI_EPUB_王笛

内容节选

芸芸众生的信仰 招财进宝,日进斗金:财神的历史 除了佛教、道教这些宗教,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不成体系,但是却被民间广泛接受的信仰,比如财神、妈祖等等。 财神是中国民间信仰里面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实际上,“财神”不是一个神,而是一系列神。关于这一系列财神的分类也很多,比如文财神、武财神,在江南地区特别流行的五路财神,还有一些我们可能不太熟悉的散财童子等等。我们能从对不同财神的崇拜中发现中国人关于金钱和财富的不同想法。 中国人相信“取财有道”,所以也非常重视关乎如何取财的“德”。 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财神,其实还有一类比较“小众”的财神,比如散财童子。什么样的人才能被奉为神明呢?通常是那些在灾难来临时,对人们慷慨解囊、救助穷苦人的有钱人。 有一个散财童子叫刘海,也是因为“慷慨”的品德,被奉为神明。他的形象是一个脖子上挂着铜钱的胖乎乎的男孩,而且他的画像经常被店家、店铺供奉起来,甚至当作门神贴在门上,以此来祈求财运。 从被“神化”的角度看散财童子,我们会发现,“慷慨”是人们非常看重的品德之一。 除了“慷慨”,还有许多不同的道德标准。 比如文财神比干,他本来是一位商朝的历史人物,妲己要用他的七巧玲珑心来做药引治病,于是纣王就宣比干进殿,要挖他的心。没想到比干自己把心挖了出来,放到地上,一言不发就离开了大殿。原来姜子牙早就算准纣王会要比干的心,事先给比干吃了一颗丹药,所以没有心也能活着。 比干离开了朝廷,来到民间,广散钱财,成了一位财神。因为比干没有心,所以无偏无向、办事公道,受到商人们的追捧。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在比干身上寄托了对于公平的渴望。在现实的生意中,人们经常会遇到不公平的情况,因此民众渴望有一位公平公正的财神。 还有一位特殊的武财神关帝,他既是中国的战神,又是财神。 关羽被神化的历史非常久,比较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是宋代,此时的晋商中开始出现关帝信仰。关羽的老家是解县,这个地方在今天的山西省。解县在宋朝出产盐,最开始当地人将本地出生的关羽作为保护盐业生产的神来崇拜。 到了元朝,经营盐业生意的晋商势力逐渐扩大。他们在各地经商的时候都会修建关帝庙,并且在庙里表演戏剧,甚至还有一些戏剧就和关羽有关。这时,普通老百姓就从这些戏剧中接触到了关帝信仰,关帝信仰就这样渐渐普及开来。 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在清朝,晋商开始跟朝廷合作,经营票号生意。晋商的生意越做越大,晋商的关帝信仰也传播得越来越广。最后,关羽逐渐从晋商的保护神变成被普遍信奉的财神了。 宗教信仰中的关帝,因为忠诚、勇敢、善战,被敬奉为战神,又因为他的慷慨和公正,足以掌管钱财的分配,而成为财神。正是因为关羽的个人特质,所以财神关帝要求人们发财后依然保持正直与善良的品性。 从财神形象的变化,我们能看到社会经济、财富观念的变化。 赵公明变成财神的过程十分复杂曲折。“赵公明”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东晋干宝所写的《搜神记》。在这里面,赵公明不但不是财神,反而是一位鬼将,手下掌管着很多索人性命的鬼。甚至在南朝梁人陶弘景的《真诰》中,赵公明是一个瘟神。 这样一个死神、瘟神,怎么成了财神?这与明代的《封神演义》有很大关系。姜子牙的封神榜中,赵公明被封为玄坛真君,掌握奖善惩恶的权力,他还有四个助手帮助他完成工作: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我们能从名字中看出,他们都是与财富相关的神仙,赵公明从而成为财神。 门神,王笛收藏 到了清朝,赵公明的形象有了一个更加有趣的变化。清代顾禄所写的《清嘉录》记载,民间以农历三月十五日为赵公明的生日,因为赵公明被认为是穆斯林,所以祭祀赵公明的时候,用牛肉不用猪肉。很多学者认为,古代西域的穆斯林通过陆路和海路来到中国做生意,他们一般都非常有钱,所以在中国留下了穆斯林很有钱的印象。这也成为赵公明被认为是穆斯林的原因。 从瘟神赵公明到财神赵公明,中间应该有一个转换过程。可能元代或者明代有一些民间传说能够抹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很可惜,我们迄今为止还没找到类似的故事。不过像这样恶神变成善神的情况,在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中是屡见不鲜的。 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五路财神。 五路财神由最开始的五通神变化而来,民间对五通神的崇拜从宋代开始就有记载。 虽然是后来成为财神,但五通神最开始是以“恶神”的形象出现的。不同于前面提到的英雄式的财神,五通神最开始被看成卑鄙贪婪和欲望的代表,他们不仅欺凌弱者,而且以诱拐女子、害女子生病、夭折等作为交换条件获得财富。由于这是对恶神的崇拜,后来官方禁止民间祭祀五通神。 到了18世纪之后,商业的发展和商人群体的兴起使得财神崇拜兴盛起来,人们对物质财富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五路财神逐渐取代了五通神成为拜财神的主神。人们净化了五路财神的渊源,将原来恶神的形象转化为新的正义的形象。这样的转变也反映出人们财富观念的转变,获得财富不再依靠与不义之神的交易,而是......

  1. 扉页
  2. 目录
  3. 上卷 人、日常和文化
    1. 自序 观察中国社会的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
    2. 引言 发现中国社会
    3. 第一章 人口,是资源还是负担?
      1. 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 我们的祖宗从哪里来?
      3. 人口背后的大道理
    4. 第二章 最根本的需求:衣食住行
      1. 衣:以貌取人?
      2. 食:人之大欲
      3. 住:建筑的美学想象
      4. 行:人们不再隔绝
    5. 第三章 社会的根基:农业
      1. 农国的生活
      2. 与天斗,与地斗
      3. 水:文明和生命之源
    6. 第四章 从集市到城市
      1. 集市与交易
      2. 手艺人、小贩和商人
      3. 经济与娱乐
      4. 市民的城市
    7. 第五章 文化的隐藏密码
      1. 老黄历:神秘的权威
      2. 娱乐与礼仪:融进文化血液
      3. 一个礼治的社会:无礼寸步难行
    8. 第六章 民众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1. “十里不同俗”
      2. 人际关系:见证生活的每个维度
      3. 日常生活空间:不可思议的茶馆
      4. 物质文化的传承
    9. 第七章 信仰的无穷力量
      1. 佛在山中还是佛在心中?
      2. 神秘的道山
      3. 芸芸众生的信仰
      4. 宗教的冲突与融合
  4. 下卷 家、群体和法律
    1. 第八章 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
      1. 不容小觑的宗族力量
      2. 宗族的管理也是一门学问
      3. 家庭关系:映射出社会形态
      4. 文学中的宗族角色
    2. 第九章 “法制”国家,但不是“法治”国家
      1. 法律从何而起?
      2. 体罚和酷刑
      3. 文学中的法律
      4. 经典中的三个“大案”
    3. 第十章 游离在社会边缘的人群
      1. 在社会上混,还是要靠实力
      2. 挣扎在社会底层
      3. 诱惑:金钱、鸦片和人口买卖
    4. 第十一章 江湖和庙堂的对立
      1. “叛乱”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
      2. 秘密会党的起源和发展
      3. 黑帮与民国政治
    5. 第十二章 道不尽、说不清的文人社会
      1. 现实当中的文人世界
      2. 闲情雅致:诗、园林和琴棋书画
      3. 经典文学中的文人社会
    6. 第十三章 艰难的上升之路
      1. 唯有读书高
      2. 印刷文化的流行
      3. 有教无类是优良传统
      4. 教育必须脱胎换骨
    7. 第十四章 远离国家的社会自治
      1. 跨越地域,连接银钱
      2. 地方社会稳定的基石
      3. 组成团体,保护自己的利益
      4. 进入政治舞台
    8. 结论 怎样认识中国社会?
    9.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