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经济中国大家系列(套装共14册)_AZW3_MOBI_EPUB_林毅夫

内容节选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全局性谋划和战略性布局 目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我国比较优势加速转化,国内发展阶段和供需条件发生变化,经济增长动能发生深刻变革。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重塑竞争优势、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供需结构的主动调整。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适应国际经济循环新变化,重塑国际竞争优势的新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积极融入全球分工合作,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然而,由于外需不振和国内经济规模扩大等原因,以国际循环为主的外向型经济难以适应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不仅造成经济动力不足,还可能造成全球贸易争端,恶化我国外部发展环境。因此,我国必须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激活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以国内发展向好的“确定”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同时,利用国内经济繁荣发展,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创造对我国更加友好、稳定的外部环境。 改革开放初期,“三来一补”带动我国经济大跨步增长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做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拉开了我国发展“三来一补”产业的序幕。1979年4月,广东省委负责人向中央领导同志提出兴办出口加工区、推进改革开放的建议。同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先行一步”,并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8月,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1988年4月,又批准建立海南经济特区。在特区土地租金优惠政策下,“三来一补”产业开始最早在特区兴办起来。“三来一补”产业,主要指来件装配、来料加工、来样定制、补偿贸易等相关形式,涵盖服装、鞋帽、玩具、电子、塑料、五金等多个产业门类,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具体而言,是一种由中方提供土地和厂房,并负责生产加工环节,而由外方提供原料、技术、资金和出口销售渠道的对外贸易形式。这实质是一种“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经济形式,即生产环节在国内,而原材料进口和成品出口的两头都在国际市场上。 “三来一补”经济形式最早兴起于广东,据查振祥和甘立平(1994)的统计,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前,全国“三来一补”企业90%主要集中于广东省。比如,1978年,广东省东莞县第二轻工业局设在虎门的太平服装厂与港商合作创办了太平手袋厂。这是全国首家“来料加工企业”,投产第一年就为国家赚取外汇60多万港元。而后短短10年间,“三来一补”企业在广东遍地开花,广东成为我国第一出口大省。后来随着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20世纪90年代后,该经济形态逐渐从珠三角向福建、江浙、山东、辽宁等沿海一带延伸,后来也进一步扩展进入四川、河南等人口众多且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内陆省份,大大带动了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发展“三来一补”产业后,带动我国出口额从1979年的136.6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00年(加入WTO前)的2492亿美元,增长了近20倍。净出口情况由负转正,由1979年的贸易逆差20.1亿美元,转变为2000年的贸易顺差241.1亿美元。 加入WTO后,我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外向型经济跨越式发展 2001年11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这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里程碑。加入WTO后,随着国际市场和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的进一步开放,打破了贸易保护的关税壁垒,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以海尔、格力、长虹等国产品牌为龙头,逐步形成自主品牌出口潮,而不再仅仅是“三来一补”代工模式。在WTO要求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不断完善,随之国外对技术出口管制也有一定放开,我国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数量获得较大幅度增长,加上国内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推动了我国高技术、高品质和高附加值的外贸产品出口占比的提高。 从进出口规模看,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突破万亿美元大关(9.55万亿人民币,约合1.1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三大贸易国(见图2-3)。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速远远超出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对拉动国内经济增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对外贸易全球占比看,自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出口金额的全球占比从2001年最初的4.29%上升至2019年的13.23%,占全球出口额的10%以上。多年来,无论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如何变化,我国出口份额都稳中有进,我国参与世界产业链分工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并且,我国进口额的全球占比从2001年最初的3.39%提升至2019年的10.8%,也占到全球进口额的10%以上,中国依赖国际市场进口原料和消费品的程度也在同步加深(见图2-4)。 图2-3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2-4 加入WTO后我国进出口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近年来,我国对外依存度下降,外向型经济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减弱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

  1. 扉页
  2. 目录
  3. 论中国经济:挑战、底气与后劲
    1. 扉页
    2. 目录
    3. 代序 经济学家别辜负中国这个研究富矿
    4. 第一章 中国成就来自何处
    5. 第二章 中国发展的启示
    6. 第三章 中国要有自己的经济理论
    7. 第四章 如何做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
    8. 第五章 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看增长
    9. 第六章 金融如何推动经济发展
    10. 第七章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历史必然
    11. 第八章 “十四五”当迈向更高处
    12. 第九章 全球合作带来共赢
  4. 从西潮到东风
    1. 扉页
    2. 目录
    3. 献词
    4. 推荐序 全球化的视角,新的分析框架
    5. 中文版序
    6. 概论
    7. 第一部分 2008~2009年世界危机的原因何在
    8. 第二部分 走向复苏的共赢之路
    9. 第三部分 贫穷国家如何实现追赶:雁行模式和领头龙模式
    10. 第四部分 走向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11. 参考文献
  5. 结构性改革
    1. 扉页
    2. 目录
    3. 序一 一部为解决经济难题提供对策的好书
    4. 序二
    5. 前言
    6. 第一章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7. 第二章 去杠杆与金融风险防范
    8. 第三章 新时代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之路
    9. 第四章 “数字化”重塑经济社会生态
    10. 第五章 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
    11. 第六章 国有企业资本运作与地方政府营商环境改善
    12. 第七章 全面开放:应对国际新格局
    13. 后记 研究经济学是一辈子的事儿
  6. 新卖桔者言
    1. 扉页
    2. 目录
    3. 引言:《新卖桔者言》的构思
    4. 一、旧《卖桔》原文(七篇)
    5. 二、神州初放(两篇)
    6. 三、谬论与定律(七篇)
    7. 四、街头巷尾的徘徊(六篇)
    8. 五、独裁的游戏(五篇)
    9. 六、国际贸易的棋局(六篇)
    10. 七、从农民到燕子(五篇)
    11. 八、土地的使用(两篇)
    12. 九、劳动合同的剖析(七篇)
    13. 十、考古说(六篇)
    14. 十一、启示录(三篇)
    15. 十二、结语篇
  7. 中国经济新方位:如何走出增长困境
    1. 扉页
    2. 目录
    3. 序言
    4. 第一章 制度转型,突破增长的迷雾
    5. 第二章 结构性改革应持续推进
    6. 第三章 新形势下的对外开放与大国战略
    7. 第四章 全球化与人民币国际化
    8. 第五章 突破经济新平庸,寻求新平衡
    9. 附录1 中国经济50人论坛简介
    10. 附录2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名录
    11. 附录3 中国经济50人论坛企业家理事会成员名录
  8. 大变局与新动力:中国经济下一程
    1. 扉页
    2. 目录
    3. 前言
    4. 第一章 改革走过的路
    5. 第二章 中国改革的理论创新
    6. 第三章 大变局和新动力
    7. 第四章 经济方式必须转变
    8. 第五章 市场的道德与效率
    9. 第六章 政府和企业该做什么
    10. 第七章 中国经济的下一程
  9. 双循环:构建“十四五”新发展格局
    1. 扉页
    2. 目录
    3. 序言 双循环与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
    4. 前言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5. 第一篇 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
    6. 第二篇 畅通产业链,以生产激发循环动力
    7. 第三篇 对内加快改革,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8. 第四篇 坚持双向开放,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
    9. 第五篇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经济高质量发展
    10. 参考文献
  10. 读懂“十四五”:新发展格局下的改革议程
    1. 扉页
    2. 目录
    3. 序言 改革再突围
    4. 总报告 “十四五”和更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方向与重点领域
    5. 第一篇 新发展阶段 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挑战
    6. 第二篇 新发展格局 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
    7. 第三篇 新发展理念 引领高质量发展
    8. 参考文献
  11. 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1. 扉页
    2. 目录
    3. 推荐序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深化改革
    4. 第一章 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逻辑、发展条件与主要着力点
    5. 第二章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的时代背景
    6. 第三章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逻辑和主攻方向
    7. 第四章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畅通供需循环
    8. 第五章 建设高质量收入分配体系,畅通国民经济分配环节
    9. 第六章 建设现代交通和物流体系,畅通流通环节
    10. 第七章 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畅通市场循环
    11. 第八章 深入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实施,畅通城乡区域间循环
    12. 第九章 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13. 后记
  12. 企业家精神与中国经济
    1. 扉页
    2. 目录
    3. 前言 企业家精神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4. 第一章 企业家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5. 第二章 政府、制度和企业家精神
    6. 第三章 影响企业家精神的法律法规因素
    7. 第四章 影响企业家精神的经济政策因素
    8. 第五章 影响企业家精神的金融体制因素
    9. 第六章 影响企业家精神的观念因素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3. 创新中国集体领导体制
    1. 扉页
    2. 目录
    3. 《中国道路丛书》总序言
    4. 导论 中国政治制度成功的关键
    5. 第1章 准确理解核心内涵
    6. 第2章 深刻认识核心地位
    7. 第3章 集体领导五大机制的发展
    8. 第4章 强化集体外事机制
    9. 第5章 强化集体自律机制
    10. 第6章 坚持和发展集体领导体制
    11. 后记
    12. 附表
  14. 如何认识当代中国:谈国情研究与智库建设
    1. 扉页
    2. 目录
    3. 《中国道路丛书》总序言
    4. 前言
    5. 中文版前言
    6. 第一部分 国情研究
    7. 第二部分 智库建设
    8. 第三部分 学术研究
    9. 后记
  15. 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20—2029):战疫增长模式
    1. 扉页
    2. 目录
    3. 本书编写人员
    4. 导言 “战疫增长模式”下的目标、政策与改革
    5. 宏观
    6. 长期发展
    7. 需求
    8. 要素
    9. 产业
  16. 新基建
    1. 扉页
    2. 目录
    3. 序言 新基建经济学宣言
    4. 第一章 疫情大流行、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5. 第二章 启动新基建:补短板、稳增长与五大新理念
    6. 第三章 5G: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大国竞争
    7. 第四章 数据中心:抓住数字经济新机遇
    8. 第五章 人工智能:迎接智能新时代
    9. 第六章 充电桩:迈向新能源汽车时代
    10. 第七章 城市群:人口大流动带来的投资机遇
    11. 第八章 新基建与功能财政
    12. 第九章 全球六次金融大危机的启示
    13. 附录 全球瘟疫史的启示
    1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