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史【北师大出品!一部研究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揭示其发展规律,彰显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的大型文化通史!从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辽夏金元、明代、清前期、清后期、到中华民国,全面地展示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宏富丰赡的成就!】_AZW3_MOBI_EPUB_王冠英,许殿才,曹文柱

内容节选

第一节 各少数民族政权政治、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辽、西夏、金、元时期,虽然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因民族不同、统治的地区不同,政治、经济措施也不尽相同,这些措施对文化产生的影响当然也有区别。 一、辽代 辽朝是在游牧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建立的国家,建国伊始,在政治、经济、法规诸方面还带有部落联盟时期的痕迹。耶律阿保机、耶律德光父子不断扩疆拓土,终于将农耕的渤海人和部分汉人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这样,辽朝便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封建经济、政治制度和农业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辽朝统治者在制定政策时不能不考虑到这些因素。 《契丹国志》 辽朝农业的发展是在灭亡渤海国及燕云十六州之地并入后开始的。在这之前,阿保机曾以所俘汉人在炭山东南滦河上(河北沽源县境)设置汉城,种植五谷,兼收盐铁之利。对汉人的妥善安置,为广袤草原地区的农业生产输入了有经验的劳动力,他们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优良农作物品种。天显元年(926年)阿保机灭渤海国,使契丹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国家扩大到了农业地区。会同元年(938年),燕云十六州之地进入辽朝版图。那里人烟辐辏,物产丰饶,社会经济形态已是高度发达的封建社会,这对契丹奴隶主贵族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如云中郡的白道川“地至良沃,沙土而黑,省功多获”[1],南京(北京城西南)有人口30万,“大内壮丽,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北方。锦绣组绮,精绝天下。膏腴蔬蓏、果实、稻粱之类,靡不毕出,而桑、柘、麻、麦、羊、豕、雉、兔,不问可知。水甘土厚,人多技艺,秀者学读书、次则习骑射,耐劳苦”[2]。辽太宗耶律德光为这一片发达的农业地区并入契丹而欣喜若狂。特地改年号为会同,表示要努力促进幽蓟地区农业文化与塞外的游牧文化汇合起来,建立起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幽蓟地区的赋税是辽朝的重要收入,对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辽朝统治者对农业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支持、保护的措施,使得农业、牧业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两者互补互利,相得益彰。契丹族以牧业起家,对畜牧业的重视自不待说。畜牧业既为契丹人提供了奶酪等生活必需品,也提供了维持军事力量所需要的马匹,而大量的、形式多样的农产品,则弥补了牧业产品比较单调的缺憾。农、牧业的结合,又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繁荣,增强了辽朝的国力。 契丹统治者向风慕化,对学习中原地区的汉族先进文明持积极态度。辽朝的创立者耶律阿保机通晓汉语,熟悉汉人情况,在建立契丹王朝的过程中,得到了一批汉族士人的支持,任用一批幽蓟地区的上层人物参与治理国家,借鉴中原王朝的统治经验,吸收汉地的先进文化,这对于一个游牧部族联盟首领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为实现中央集权,仿效中原王朝建立起了一套礼乐制度。这虽属形式主义的东西,但可以体现帝王的尊严,因而具有实际意义。后晋的大臣冯道曾给太宗、述律太后送来代表天子身份的“法驾”,会同三年(940年),耶律德光至燕京时,就备法驾入城,在这套仪卫引导下进入燕京大内,在元和殿上行“入阁礼”,他已经以封建帝王自居了。会同九年(946年),辽太宗灭后晋,将后晋的“诸司僚吏、嫔御、宦寺、方技、百工、图籍、历象、石经、铜人、明堂刻漏、太常乐谱、诸宫县、卤簿、法物及铠仗,悉送上京(内蒙古巴林左旗南)”[3]。大量汉文书籍的输入、翻译,不但把中原地区的科学技术传入了草原地区,而且也传入了中原地区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和统治经验,促进了契丹地区草原文化的发展。 “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桴鼓不鸣,使轺相接,两国关系风霁月朗,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辽朝在立法、施政、制礼等方面更加刻意仿效宋朝,辽圣宗因喜读《贞观政要》,仰慕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的为人,改名为隆绪,以示与隆基比肩。 榷场贸易是辽、宋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在此之前,辽同五代的梁、唐、晋、汉以及十国中的吴越、南唐都有贸易往来,辽朝曾以赵延寿部下乔荣为回图使,往来贩易于辽、晋之间,获利倍蓰。但都不及辽、宋贸易的规模。宋朝设官“平互市物价、稍优其值予之”[4]。辽方用盐、布、羊、马、驼、北珠、玉器等换取宋方的茶、香药、缯帛、漆器、《九经》等。双方都从榷场贸易中获得了利益。双方既是唇齿相依的邻邦,又是敌意尚未完全消弭的兄弟,彼此都规定有不准向对方输出的物品,但私贩填补了这一空白,宋朝的印本书籍与文人诗赋得以源源不断流入辽朝。 辽中京城墙遗址 辽朝的政治制度也具有自己的特色。由于辽朝境内契丹人、汉人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存在很大差异,不便于治理,因而辽朝统治者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5],在统治机构的设置上就是官分南北,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两套平行的行政机构,即北面官与南面官。“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6],办事机构设于皇帝御帐之北,各部长官由契丹贵族担任;“南面治汉......

  1. 总目录
  2. 中国文化通史:先秦卷
    1. 目录
    2. 新版总序:近代文化三题
    3. 初版总序
    4. 编委会名单
    5. 主要撰稿人名单
    6. 绪言
    7.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起源
      1. 第一节 中国境内直立人创造的文化
        1. 一、元谋人及其文化遗物
        2. 二、蓝田人及其物质文化
        3. 三、北京猿人及其文化
        4. 四、金牛山人及其文化
        5. 五、其他直立人的文化遗存
      2. 第二节 中国境内早期智人创造的文化
        1. 一、华北地区早期智人的文化
        2. 二、东北地区早期智人的文化
        3. 三、南方地区早期智人的文化
      3. 第三节 中国境内晚期智人创造的文
        1. 一、南方地区晚期智人的文化
        2. 二、北方地区晚期智人的文化
        3. 三、东北地区晚期智人的文化
      4. 第四节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多元的发生和发展
        1.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2. 二、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3. 三、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5. 第五节 向文明迈进
        1. 一、权力的出现和垄断
        2. 二、英雄时代的兼并战争
        3. 三、大禹治水和国家的建立
    8. 第二章 华夏文化和三代兴亡
      1. 第一节 从野蛮到文明
      2. 第二节 三代变迁和华夏文化的形成
        1. 一、夏商时期的氏族封建和巫术神权文化
        2. 二、周代的宗法封建和礼乐文化
        3. 三、春秋战国地主封建的发展和华夏文化的成熟
      3. 第三节 华夏文化对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促进和先导作用
        1. 一、三代文化对三代政治沿革的促进作用
        2. 二、三代文化对华夏民族形成的促进作用
        3. 三、华夏文化对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促进和先导作用
    9. 第三章 从神本走向人本
      1. 第一节 夏商巫史文化的宗教特征
      2. 第二节 周初敬德思想对神权政治的修正
      3. 第三节 春秋民本思想的发展
      4. 第四节 战国人治思想和集权思想的深入
    10. 第四章 三代夷夏文化的承袭、交融和影响
      1. 第一节 夏文化与中原龙山文化和二里岗早商文化的承袭、叠压关系
      2. 第二节 商对四方的开辟及与周边部族的文化交流
        1. 一、商的“四土”
        2. 二、商对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
      3. 第三节 西周、春秋疆域的扩大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1. 一、西周、春秋疆域的扩大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2. 二、西周、春秋时期华夏文化对四边文化的影响
      4. 第四节 战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及对四周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1. 一、“冠带七国”——华夏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前夜
        2. 二、战国时期华夏文化对四边的影响
    11. 第五章 文字的创制和发展
      1. 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
      2. 第二节 汉字的性质和结构
      3. 第三节 先秦汉字形体的演变
        1. 一、商系文字
        2. 二、西周春秋系文字
        3. 三、六国系文字
        4. 四、秦系文字
    12. 第六章 “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哲学思索
      1. 第一节 三代天道观的发展和春秋时期的儒墨“显学”
        1. 一、孔子的哲学思想
        2. 二、墨子的哲学思想
      2. 第二节 战国诸子的哲学思想
        1. 一、儒家
        2. 二、道家
        3. 三、法家
        4. 四、《易传》
        5. 五、名家
        6. 六、阴阳家
        7. 七、杂家
    13. 第七章 政治层级和血缘层次同构的伦理、宗法
      1. 第一节 礼制与大小宗
        1. 一、宗法制度与礼制等级
        2. 二、爵禄制度与礼制等级
        3. 三、宗法与礼制等级的破坏
      2. 第二节 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
        1. 一、商代兄终弟及到父子相继的发展
        2. 二、周代父子相继制与立贵原则的实践
      3. 第三节 儒家的伦理观
        1. 一、儒家伦理思想的来源
        2. 二、孔子和战国儒家的伦理观
      4. 第四节 诸子的伦理和宗教观
        1. 一、老庄的伦理思想与宗教观
        2. 二、墨子的伦理思想与宗教观
        3. 三、阴阳五行家的宗教观
    14. 第八章 官学到私学的发展
      1. 第一节 史前的社会教育及学校的萌芽
        1. 一、史前教育的特点
        2. 二、学校的萌芽
      2. 第二节 夏、商、周的官学
        1. 一、夏代学校的产生
        2. 二、商代学校的发展
        3. 三、西周的学校及其教育制度
      3. 第三节 春秋战国私学的兴盛
        1. 一、孔子办私学
        2. 二、墨家的私学集团
        3. 三、儒家思孟学派的教学活动
        4. 四、荀子的教学活动
        5. 五、《大学》、《学记》对古代学校教育的论述
      4. 第四节 齐国的稷下学宫和法家的教育主张
        1. 一、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发展
        2. 二、稷下学宫的特点和学术地位
        3. 三、早期法家的教育活动
        4. 四、商鞅、韩非的教育主张
    15. 第九章 奠基阶段的史学
      1. 第一节 史官和史学
      2. 第二节 我国最早的王室文诰汇编——《尚书》、《逸周书》
      3. 第三节 我国第一部编年史《春秋》及其三传
        1. 一、《春秋》
        2. 二、《左传》及《公羊传》、《谷梁传》
      4. 第四节 《国语》、《战国策》等史学著作
        1. 一、《国语》
        2. 二、《竹书纪年》与《世本》
        3. 三、《战国策》
    16. 第十章 衣被百代的多彩文学
      1. 第一节 远古口头文学
        1. 一、原始歌谣
        2. 二、神话
      2. 第二节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1. 一、雅、颂——宗庙史诗和贵族的时事诗、讽谏诗
        2. 二、国风——诸侯各国的民俗歌谣
        3.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
      3. 第三节 多种色彩的史传文学
        1. 一、成熟凝重的《尚书》、《逸周书》、《春秋》
        2. 二、长于描写历史事件和战争场面的《左传》
        3. 三、“记言”为主的《国语》
        4. 四、富于雄辩特色的《战国策》
      4. 第四节 理性文化诞育的诸子散文
      5. 第五节 绮丽、浪漫的南楚诗歌——楚辞
    17. 第十一章 原始、神秘、高超、辉煌的民族艺术
      1. 第一节 造型艺术
        1. 一、开创中国造型艺术先河的制陶工艺
        2. 二、雄浑、神秘的青铜器制作工艺
        3. 三、富丽晶莹的玉石雕刻工艺
      2. 第二节 织绣艺术
      3. 第三节 髹漆艺术
      4. 第四节 音乐、舞蹈、绘画
        1. 一、美轮美奂的姊妹艺术——音乐、舞蹈
        2. 二、奇幻真实的艺术绘画
    18. 第十二章 自然科学最早的探索
      1. 第一节 对日月星辰的观测和天体运行规律的认识
      2. 第二节 数学、力学、光学
        1. 一、数学
        2. 二、力学
        3. 三、光学
      3. 第三节 冶炼技术和采矿技术
        1. 一、青铜冶铸技术
        2. 二、铁冶铸技术
      4. 第四节 医学和养生
    19. 第十三章 三代风俗
      1. 第一节 住居与服饰
        1. 一、房屋住居
        2. 二、服饰
      2. 第二节 饮食
        1. 一、粮食
        2. 二、肉食
        3. 三、酒食
        4. 四、蔬菜
      3. 第三节 婚嫁
      4. 第四节 仪礼
        1. 一、吉礼
        2. 二、嘉礼
        3. 三、宾礼
        4. 四、军礼
        5. 五、凶礼
      5. 第五节 养老尚齿
    20. 书中引用甲骨著录简称表
    21. 参考书目
    22. 再版后记
  3. 中国文化通史:秦汉卷
    1. 目录
    2. 绪言
    3. 第一章 秦汉文化与大一统社会
      1. 第一节 大一统政权的建设与多民族的统一
      2. 第二节 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3. 第三节 秦汉文化的差异及不同的社会影响
    4. 第二章 多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
      1. 第一节 超迈往古的恢弘气势
      2. 第二节 多元文化的汇合
      3. 第三节 中华主体文化的形成
    5. 第三章 文化冲突与论争
      1. 第一节 师今还是学古
      2. 第二节 黄老、儒术
      3. 第三节 盐铁会议
      4. 第四节 经今古文之争
    6. 第四章 吸纳百川,吞吐六合
      1. 第一节 秦、晋、楚、齐、鲁等地域文化的融合
      2. 第二节 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
        1. 一、与匈奴的文化交流
        2. 二、与乌桓、鲜卑的文化交流
        3. 三、与南方各族的文化交流
        4. 四、与羌、氐族的文化交流
      3. 第三节 汉文化与西域及海外文化的交融
        1. 一、与西域的文化交流
        2. 二、与西亚、罗马、印度的文化交流
        3. 三、与朝鲜、日本、越南的文化交流
      4. 第四节 对秦汉文化交流的思考
    7. 第五章 经学——秦汉时期的学术主流
      1. 第一节 博士与汉代经学
        1. 一、六经的早期传承与汉初经学
        2. 二、博士、博士弟子与汉代经学的发展
      2. 第二节 五经的传承
        1. 一、《易》的传承
        2. 二、《书》的传承
        3. 三、《诗》的传承
        4. 四、《礼》的传承
        5. 五、《春秋》的传承
      3. 第三节 汉代经学的成就
        1. 一、何休的《公羊》三世说
        2. 二、郑玄对今古文的调和
      4. 第四节 语言文字学的创立与初步发展
        1. 一、从小篆到隶书
        2. 二、《尔雅》、《方言》、《释名》
        3. 三、《说文解字》的成就
    8. 第六章 天人分际与古今之义
      1. 第一节 秦统治者对法家以外思想学说的吸收与运用
      2. 第二节 汉初黄老的朴素唯物论
        1. 一、《黄老帛书》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 二、《淮南子》以道为本的宇宙生成论
        3. 三、《淮南子》体道而无为的社会历史观
      3. 第三节 董仲舒天人合一的神学思想体系
        1. 一、以神学目的论为核心的宇宙观
        2. 二、大一统的社会政治思想
        3. 三、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
        4. 四、三统循环的历史观
      4. 第四节 两汉之际的正宗思想
        1. 一、刘向、刘歆的折衷思想
        2. 二、《白虎通义》的社会政治思想
        3. 三、《白虎通义》的历史观
      5. 第五节 王充对神学体系的诘难
        1. 一、天地自然无为的观点和对天人感应说的非议
        2. 二、无鬼思想和对世俗迷信的批判
        3. 三、实知的认识论主张和对经传虚妄诸说的质疑
      6. 第六节 王符、仲长统的社会批判思想
        1. 一、王符以元气为本的宇宙观
        2. 二、王符的德教思想
        3. 三、仲长统的天人关系论
        4. 四、仲长统对历史变化趋势的理论探索
        5. 五、仲长统的社会批判与改良设想
    9. 第七章 天与神佛的世界
      1. 第一节 正宗神学理论与郊祀、封禅
        1. 一、五德终始说
        2. 二、谶纬的流行
        3. 三、郊祀与封禅
      2. 第二节 民间信仰与世俗迷信
        1. 一、淫祀
        2. 二、神与自然崇拜
        3. 三、方士与巫术
        4. 四、卜筮与相法
        5. 五、禁忌
      3. 第三节 道教的创立
        1. 一、道教产生的思想根源
        2. 二、道教的兴起
      4. 第四节 佛教的传入和在中国的早期活动
    10. 第八章 尊尊亲亲的宗法与伦理
      1. 第一节 秦代的伦理规定
      2. 第二节 汉代的礼制建设
        1. 一、叔孙通制朝仪
        2. 二、宗庙迭毁之议
        3. 三、以孝治天下
      3. 第三节 三纲——君权与父权结合的伦理要求
      4. 第四节 五常——自觉修养与社会规范
      5. 第五节 义利观
      6. 第六节 妇女观
    11. 第九章 修身与博学的教育体制
      1. 第一节 秦代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 第二节 汉代的官学与私学
        1. 一、官学的设立
        2. 二、私学的发展
      3. 第三节 选举制度
        1. 一、秦朝选举制度
        2. 二、两汉选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利弊得失
        3. 三、两汉选举制度和教育
      4. 第四节 秦汉时期的教育思想
        1. 一、秦汉教育思想的演变
        2. 二、董仲舒、扬雄、王充教育思想比较
    12. 第十章 大一统政局下的史学
      1. 第一节 秦与汉初的史学
        1. 一、秦朝的史官制度
        2. 二、秦始皇的史学政策
        3. 三、对秦亡汉兴经验教训的总结
      2. 第二节 《史记》——史家之绝唱
        1. 一、司马迁的生平和著史动机
        2. 二、《史记》的体例与内容特点
        3. 三、《史记》的思想价值
      3. 第三节 两汉之际的史学
        1. 一、对《史记》的补续与评论
        2. 二、刘向、刘歆父子的史学活动
      4. 第四节 《汉书》的成就
        1. 一、第一部大一统皇朝的信史
        2. 二、首创纪传体断代史
        3. 三、多种专史领域的开拓
        4. 四、史观中的进步因素
      5. 第五节 《东观汉记》与《汉纪》
        1. 一、汉代的史官与起居注
        2. 二、《东观汉记》的修撰
        3. 三、《汉纪》和荀悦的史学思想
    13. 第十一章 大气磅礴的秦汉文学
      1. 第一节 专制制度下的秦代文学
      2. 第二节 汉代的辞赋
        1. 一、汉代辞赋兴盛的原因
        2. 二、汉代前期的骚体赋
        3. 三、散体大赋的兴盛和衰落
        4. 四、抒情小赋的兴起
      3. 第三节 汉代的散文
        1. 一、异彩纷呈的论说散文
        2. 二、成就卓著的历史散文
      4. 第四节 汉代的诗歌
        1. 一、乐府民歌
        2. 二、五言诗的兴起
      5. 第五节 汉代的文论
        1. 一、汉代文论的特点
        2. 二、《毛诗序》与汉儒的诗歌理论
        3. 三、有关屈原楚辞的文学论争
        4. 四、扬雄的文学观
        5. 五、王充的文学主张
    14. 第十二章 多姿多彩的艺术天地
      1. 第一节 绘画和书法
        1. 一、绘画
        2. 二、书法与碑刻
        3. 三、画像石与画像砖
      2. 第二节 建筑与雕塑
        1. 一、建筑与园林
        2. 二、雕塑
      3. 第三节 工艺美术
        1. 一、青铜器
        2. 二、陶瓷
        3. 三、织染工艺
        4. 四、漆器
        5. 五、玉器
        6. 六、少数民族的工艺美术
      4. 第四节 音乐舞蹈
        1. 一、乐舞管理机构
        2. 二、音乐和歌唱
        3. 三、舞蹈
        4. 四、角抵百戏
    15. 第十三章 勘天·格物·厚生——科学技术成就
      1. 第一节 天文学与数学
        1. 一、历法的修订与完善
        2. 二、天象的观测与记录
        3. 三、天体结构理论
        4. 四、《周髀算经》中的数学运算
        5. 五、中国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
      2. 第二节 地理学的新发展
        1. 一、地图的制作
        2. 二、《史记》《汉书》的地理学成就
        3. 三、气象与农业生产
      3. 第三节 汉代医药学
        1. 一、《神农本草经》
        2. 二、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4. 第四节 地震观测及其他自然科学知识
        1. 一、张衡与地动仪
        2. 二、对电和磁性的认识
        3. 三、炼丹术的兴起
        4. 四、生物学知识的丰富
      5. 第五节 农业科学技术与水利工程
        1. 一、农学理论的发展
        2. 二、农具的改良
        3. 三、耕作技术的进步
        4. 四、农田水利工程
      6. 第六节 手工业技术的蓬勃发展
        1. 一、造纸术的发明
        2. 二、冶炼业的成熟
        3. 三、纺织业的发展
        4. 四、酿酒及其他制作行业的技术进步
    16. 第十四章 秦汉风俗
      1. 第一节 衣食住行
        1. 一、式样繁多的服饰
        2. 二、饮食结构的多元化
        3. 三、居室状况的改进
        4. 四、便利的交通
      2. 第二节 婚姻与丧葬
        1. 一、婚姻礼俗
        2. 二、丧葬礼俗
      3. 第三节 节令习俗
        1. 一、除夕与元旦
        2. 二、元宵节
        3. 三、上巳节
        4. 四、寒食节、清明节
        5. 五、端午节
        6. 六、七夕
        7. 七、重阳节
      4. 第四节 社会时尚
        1. 一、任侠
        2. 二、节义
        3. 三、名士风雅
    17. 参考书目
    18. 再版后记
  4. 中国文化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1. 目录
    2. 绪言
    3. 第一章 纷乱的社会与活跃的文化
      1. 第一节 社会变化对文化的震撼
        1. 一、天灾人祸叠加的社会环境与士族地主势力的畸形发展
        2. 二、社会变化对文化的震撼
      2. 第二节 汉、胡统治者对文化的选择与调整
        1. 一、汉族统治者对主导文化的选择与整齐风俗
        2. 二、少数民族王朝自身的文化调整
      3. 第三节 文化变迁对社会的浸润
        1. 一、君权不振与士庶对立
        2. 二、“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
        3. 三、农耕分界线的南移和民族共同体的重新熔铸
    4. 第二章 一个文化更新的时代
      1. 第一节 个体意识的张扬
      2. 第二节 从儒学式微到三教并立
      3. 第三节 地域间、族属间文化的趋同与趋异
    5. 第三章 问难屈胜,百舸争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论争
      1. 第一节 玄学的分派与论辩
        1. 一、正始之音与玄学的产生
        2. 二、竹林七贤与竹林玄学
        3. 三、西晋名士与元嘉玄学
        4. 四、玄风盛炽江左
      2. 第二节 夷夏之辩与佛道之争
        1. 一、佛道相争之先声
        2. 二、《夷夏论》与南朝的佛道之争
        3. 三、《三破论》与南朝佛道之争的激化
        4. 四、北朝的佛道之争
      3. 第三节 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斗争
        1. 一、魏晋时期的无神论与有神论之争
        2. 二、形神论与报应论的争辩
        3. 三、范缜与神不灭论之争
        4. 四、自然命定论与因果报应论之争
        5. 五、北朝无神论与有神论的争辩
    6. 第四章 文化的交流与杂糅
      1. 第一节 胡风内渐与胡汉杂糅
        1. 一、胡汉相交与胡文化的汉化
        2. 二、胡风内渐与汉文化的胡化
        3. 三、汉化——胡化——汉化的曲折发展
      2. 第二节 玄学佛理,相映成趣
        1. 一、玄、佛相交的历史背景
        2. 二、名士名僧,相会交游
        3. 三、名士精研佛经与玄学佛理化
        4. 四、佛教的玄学化
      3. 第三节 佛、道交融与道教向西流布
        1. 一、道教广纳佛理
        2. 二、佛教吸纳道教思想
        3. 三、佛、道调和渐成主流
        4. 四、道教的向西流布
      4. 第四节 域内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1. 一、江东文化的发展与南北文化交流
        2. 二、河西文化的昌盛与东西文化交流
        3. 三、中原文化的复兴与兼容并蓄
        4. 四、区域文化发展的原因
      5. 第五节 与西域及域外地区的文化交流
        1. 一、与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
        2. 二、与中亚、西亚各国的文化交流
        3. 三、与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
        4. 四、与南海诸国的文化交流
        5. 五、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
    7. 第五章 清源正本,求幽探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
      1. 第一节 贵无·崇有·独化
        1. 一、以无为本,开物成务
        2. 二、自生体有,有遗生亏
        3. 三、玄冥之境,自得独化
      2. 第二节 佛、道二教的宗教哲学
        1. 一、《阿含经》的传译与小乘佛教思想
        2. 二、般若学说与僧肇的唯心主义体系
        3. 三、涅槃佛性说与顿悟说
        4. 四、慧远的法性论与因果报应说
        5. 五、葛洪及其神仙道教理论
        6. 六、南北朝道教哲学的发展与丰富
      3. 第三节 空前活跃的唯物论思想
        1. 一、杨泉的《物理论》
        2. 二、嵇康与阮籍的唯物自然观
        3. 三、皇甫谧的朴素唯物论思想
        4. 四、欧阳建的《言尽意论》与鲍敬言的《无君论》
        5. 五、鲁褒的《钱神论》与贾思勰的人定胜天思想
    8. 第六章 佛·道·巫
      1. 第一节 佛教的汉化及其异端的产生
        1. 一、三国时期佛教在汉地的扎根
        2. 二、两晋时期佛教的发展
        3. 三、南朝佛教理论的发展及其国教化
        4. 四、北朝佛教的发展
        5. 五、北朝二武灭佛
        6. 六、弥勒教派成为异端和净土信仰的嬗变
      2. 第二节 道教的改革与发展
        1. 一、魏晋之际道教的传播
        2. 二、葛洪与官方道教理论的初步建立
        3. 三、东晋道教的复兴与发展
        4. 四、道教内部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
        5. 五、陆修静、陶弘景与南朝道教改革
        6. 六、北朝道教改革与发展
      3. 第三节 各种民间信仰与巫术
        1.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谶纬符命
        2. 二、魏晋时期的民间信仰
        3. 三、魏晋时期的方士与方术
        4. 四、北朝鲜卑的原始民间信仰
    9. 第七章 伦理的乖张与悖反
      1. 第一节 森严壁垒的等级秩序
        1. 一、“王、谢门高非偶”
        2. 二、郡姓与虏姓
        3. 三、次门、役门及其他
      2. 第二节 “士庶之际,实自天隔”
        1. 一、“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2. 二、“不入非类室,不与小人游”
        3. 三、高门士族特权种种
      3. 第三节 婚姻规范的相对失衡
        1. 一、高门大族与帝室联姻
        2. 二、门阀等级内婚制
        3. 三、不与非类为婚
      4. 第四节 轻国重家的道德观
        1. 一、无忠君之节,有孝治之名
        2. 二、“自致身荣,不存国计”
        3. 三、“只成门户私计”
    10. 第八章 育人与选士
      1. 第一节 魏晋南朝的学校教育
        1. 一、魏晋时期的学校教育
        2. 二、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
      2. 第二节 少数民族政权与文化教育
        1. 一、十六国时期北方学校教育
        2. 二、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
      3. 第三节 选士制度
        1. 一、九品中正制下的选士
        2. 二、察举、征辟和朝廷策试下的选士
      4. 第四节 家庭教育
        1. 一、世代相授的家学
        2. 二、家庭教育中的妇女
        3. 三、书诫教子与《颜氏家训》
    11. 第九章 灿烂的史学之花
      1. 第一节 史学充分发展的时代
        1. 一、史学独立地位的确立
        2. 二、修史成风,撰著繁富
        3. 三、乱世与史学
      2. 第二节 史学名家与名著
        1. 一、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2. 二、范晔与《后汉书》
        3. 三、沈约的《宋书》和萧子显的《南齐书》
        4. 四、魏收与《魏书》
        5. 五、《华阳国志》、《水经注》和《洛阳伽蓝记》
      3. 第三节 体制的创新和突破
        1. 一、纪传体史书体制的重大突破
        2. 二、实录、类书的始创和起居注的定型
        3. 三、史注新法的开创和史评、史抄的兴起
        4. 四、地理方志的拓宽与丰富
      4. 第四节 史家的是是非非
        1. 一、陈寿生前身后是非多
        2. 二、范晔之死
        3. 三、崔浩国史冤狱
        4. 四、魏收“秽史”说
    12. 第十章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
      1. 第一节 三曹巨子与建安文学
        1. 一、曹操和曹丕
        2. 二、曹植
        3. 三、建安七子与蔡琰
      2. 第二节 魏晋之际的诗风
        1. 一、正始文士
        2. 二、太康文士
      3. 第三节 从寄性田园山水到缠绵亡国之音
        1. 一、陶渊明
        2. 二、谢灵运和鲍照
        3. 三、谢朓与“永明体”新体诗
        4. 四、南朝后期的诗风
        5. 五、北朝诗文举要
      4. 第四节 训诂学、声韵学的成就
        1. 一、辞书的发展
        2. 二、韵书的产生
      5. 第五节 吴歌北曲调不同
        1. 一、南朝民歌
        2. 二、北朝民歌
        3. 三、《木兰诗》
      6. 第六节 骈文风靡与神怪入书
        1. 一、南北朝的骈文
        2. 二、南北朝的骈赋
        3. 三、志怪与轶事类的小说
      7. 第七节 文选与文论
        1. 一、《典论·论文》和《文赋》
        2. 二、《文心雕龙》
        3. 三、《诗品》
        4. 四、《文选》
    13. 第十一章 博大宏深的艺术园囿
      1. 第一节 “俳优歌舞杂奏”
        1. 一、音乐机构和乐官
        2. 二、音乐文化的大融合
        3. 三、新音乐的发展
        4. 四、北方的鼓角横吹曲与胡戎乐
        5. 五、佛教音乐的发展与丰富
        6. 六、新乐器的出现和律学新成就
        7. 七、五彩缤纷的舞蹈艺术
        8. 八、百戏竞争新
        9. 九、戏剧的雏形
      2. 第二节 传神写照,极参神妙
        1. 一、超迈前代的绘画成就
        2. 二、三国佛教画的兴起与山水画的开端
        3. 三、虎头“三绝”与两晋绘画
        4. 四、人才济济的南朝画坛
        5. 五、曹仲达与北朝绘画
        6. 六、画论与画评
      3. 第三节 诸体皆备,书家迭起
        1. 一、诸体皆备的时代
        2. 二、书家迭起,翰墨流芳
        3. 三、钟繇和索靖
        4. 四、皇象、张弘书冠东吴
        5. 五、父子书圣
        6. 六、萧子云突破飞白古法
        7. 七、北朝书家与碑碣刻石
        8. 八、论撰繁富,成就卓著
      4. 第四节 绚丽诱人的石窟艺术
        1. 一、风格独特的克孜尔石窟
        2. 二、完备的佛教美术馆——敦煌莫高窟
        3. 三、雄伟壮观的云冈石窟
        4. 四、窟龛、造像居首的龙门石窟
        5. 五、麦积山石窟及其他石窟艺术
    14.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的硕果
      1. 第一节 数学和天文学突出的成就
        1. 一、数学天才和天文学大师祖冲之
        2. 二、刘徽和《九章算术注》
        3. 三、多产的数学家甄鸾
        4. 四、观天察法,群星闪耀
      2. 第二节 集一代农学之大成——《齐民要术》
        1. 一、贾思勰其人与其书
        2. 二、耕农之术,靡不毕书
        3. 三、对禽畜饲养经验的总结
        4. 四、一部实用百科全书
      3. 第三节 名医疗百疾
        1. 一、外科鼻祖华佗
        2. 二、王叔和与皇甫谧
        3. 三、葛洪和《肘后方》
        4. 四、陶弘景对药物学的总结和发展
      4. 第四节 炼丹炉中的化学知识
        1. 一、炼丹术的指导思想和操作方法
        2. 二、“穷九丹之秘术”的大炼丹家葛洪
        3. 三、黄白之术和古代合金学
        4. 四、“中国雪”和无机酸、无机碱的提炼
      5. 第五节 园林与建筑
        1. 一、洛阳的规模与布局
        2. 二、繁华的六朝帝都
        3. 三、佛教寺塔和石窟建筑
        4. 四、“虽由人造,宛若天成”的园林建筑
      6. 第六节 机械发明与冶铁技术
        1. 一、百辟千灌,精炼成钢
        2. 二、巧思绝世的机械发明家马钧
        3. 三、各显神通的水力机械
    15. 第十三章 社会风俗与时尚
      1. 第一节 士人习尚和民风嬗变
        1. 一、士人习尚
        2. 二、民风嬗变
      2. 第二节 日常生活中的汉俗与胡风
        1. 一、面食、菜肴及茶与酒
        2. 二、衣服、佩饰和服饰文化
      3. 第三节 婚俗、丧仪和世俗迷信
        1. 一、婚俗与性观念
        2. 二、丧仪与葬法
        3. 三、世俗迷信
      4. 第四节 娱乐、节令和宗教活动
        1. 一、娱乐游戏
        2. 二、岁时节令
        3. 三、宗教活动
    16. 参考书目
    17. 再版后记
  5. 中国文化通史:隋唐五代卷
    1. 目录
    2. 绪言
    3. 第一章 豪迈的时代与灿烂的文化
      1. 第一节 大一统新时代提供的沃土
        1. 一、壮阔的舞台
        2. 二、有为的时代
        3. 三、繁盛的社会
      2. 第二节 统治者的文化政策
        1. 一、以儒学为正宗,三教并重、多教共存的政策
        2. 二、从钳制异端学说到唐武宗、周世宗的灭佛
        3. 三、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崇文重才政策的形成
        4. 四、大一统文化组织的建立与重大文化工程的开展
      3. 第三节 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1. 一、文化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作用
        2. 二、文化结构的调整与社会的变更
    4. 第二章 高昂壮阔的时代精神
      1. 第一节 开明宽松的文化氛围
      2. 第二节 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
      3. 第三节 丰腴富丽的独特风格
        1. 一、健康浓烈的审美情趣
        2. 二、多彩热烈的生活情调
        3. 三、高屋建瓴的恢宏气魄
    5. 第三章 冲突与融通
      1. 第一节 三教的冲突与进一步融合
        1. 一、儒释论争和士大夫的反佛
        2. 二、佛道之争与统治集团的政争
        3. 三、三教论议与三教融合
      2. 第二节 佛说歧异 殊途同归
        1. 一、“判教”方式上的分歧
        2. 二、修持方法上的差异
        3. 三、理论学说上的区别
        4. 四、对“异端”的讨伐
        5. 五、佛教各宗派的融合
      3. 第三节 从南北文化之争到吏治与文学之争
        1. 一、南北文化之争
        2. 二、围绕进士科所展开的文化论争
        3. 三、吏治与文学之争
    6. 第四章 交汇·撷英·辐射
      1. 第一节 “和同为一家”:各族文化的交汇
        1. 一、隋唐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2. 二、汉族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
        3. 三、少数民族对隋唐文化的贡献
      2. 第二节 长鲸吸百川:域外英华的东渐
        1. 一、中西交通史上的辉煌时代
        2. 二、唐文化对域外文化的吸收与改造
      3. 第三节 万国拜冕旒:隋唐文化的向外辐射
        1. 一、隋唐文化与东亚文明
        2. 二、隋唐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7. 第五章 哲学光华
      1. 第一节 承上启下的儒学
        1. 一、王通和他的《中说》
        2. 二、啖、赵新经学运动
        3. 三、韩愈、李翱的卫道理论
      2. 第二节 朴素唯物主义与无神论思想
        1. 一、吕才、李华的反世俗迷信思想
        2. 二、卢藏用、李筌的“天人观”
        3. 三、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观”
        4. 四、皮日休的无神论与《无能子》的自然观
        5. 五、罗隐的反君主专制思想
      3. 第三节 谶纬符命和宗教思想
        1. 一、谶纬符命的宗教化
        2. 二、道教思想的义理化
        3. 三、佛教哲学的中国化
    8. 第六章 各种宗教的竞相传播
      1. 第一节 佛教的兴旺
        1. 一、狂热的崇佛与灭佛
        2. 二、佛教经籍的翻译与撰述
        3. 三、佛教宗派的全面繁荣
      2. 第二节 道教的风行
        1. 一、崇道高潮迭起
        2. 二、道派的兴盛融合
      3. 第三节 外来新宗教的传播
        1. 一、祆教的流传
        2. 二、景教的流行
        3. 三、摩尼教的传播
        4. 四、伊斯兰教的初传
      4. 第四节 民间淫祠巫鬼祭祀
    9. 第七章 伦理道德观的局部更新
      1. 第一节 相对松动的等级观
      2. 第二节 较为开明的婚恋观
      3. 第三节 出世与入世的人生观
      4. 第四节 禁锢色彩淡薄的妇女观
    10. 第八章 教育与科举
      1. 第一节 以官学为主体的教育体制
        1. 一、官学的兴盛
        2. 二、官学的体制
        3. 三、私学的勃兴
        4. 四、留学生教育
      2.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确立与入仕途径的多元化
        1. 一、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背景
        2. 二、唐朝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
        3. 三、吏部铨选与入仕途径的多元化
      3. 第三节 进士科与唐代文学
        1. 一、进士科的一枝独秀
        2. 二、进士行卷与唐代文学的繁荣
      4. 第四节 科举制与唐代知识分子
        1. 一、科举制度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活力
        2. 二、科举制对知识分子思想文化活动的影响
    11. 第九章 史学的卓越成就
      1. 第一节 史馆修史制度及其成就
        1. 一、史馆修史制度的确立
        2. 二、从实录、国史到《旧唐书》
      2. 第二节 “六书二史”与官修前代“正史”传统的开创
        1. 一、官修前代“正史”举措的出台与背景
        2. 二、“六书”的特点与价值
        3. 三、李延寿与《南史》、《北史》
      3. 第三节 史学批评的经典之作——刘知几与《史通》
        1. 一、史家自觉意识的萌醒
        2. 二、批判精神与求实精神
        3. 三、《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体系
      4. 第四节 第一部典章制度的通史——《通典》
        1. 一、经世致用的学术旨趣
        2. 二、《通典》在历史编撰学上的创新
        3. 三、杜佑的历史进化观
      5. 第五节 多角度展现隋唐风采的其他史学名著
        1. 一、《唐律疏议》、《大唐六典》与《唐会要》
        2. 二、《元和郡县图志》
        3. 三、《大唐西域记》、《蛮书》及其他
        4. 四、《贞观政要》与杂史、笔记
    12. 第十章 空前繁荣的诗坛文苑
      1. 第一节 文学精神与时代气质
      2. 第二节 承前启后的隋代诗歌
      3. 第三节 生气勃勃的初唐诗坛
      4. 第四节 百花怒放的盛唐诗坛
      5. 第五节 余香不绝的中晚唐诗坛
      6. 第六节 唐五代词
      7. 第七节 古文运动与韩、柳
      8. 第八节 唐人传奇与俗讲、变文
    13. 第十一章 美不胜收的艺术宝库
      1. 第一节 “穷丹青之妙”开一代新风
      2. 第二节 石窟与雕塑的黄金时代
        1. 一、敦煌石窟的成就及其他石窟
        2. 二、墓葬雕塑
        3. 三、著名雕塑家
      3. 第三节 诸体兼备的书法艺术
        1. 一、兼有南北,光大二王
        2. 二、欧、虞、褚的书法成就
        3. 三、张、李、颜的书法成就
        4. 四、沈、柳的书法成就
        5. 五、书论
      4. 第四节 八方乐奏 万般舞姿
        1. 一、乐舞机构的设置和管理
        2. 二、从《七部乐》、《九部乐》到《十部乐》的发展看宫廷乐舞
        3. 三、健美多姿的各族舞蹈
        4. 四、戏剧的发展
        5. 五、民谣、民乐与民间音乐比赛
    14. 第十二章 科技的辉煌成就
      1. 第一节 建树颇多的天文历算
        1. 一、浑天仪的改进
        2. 二、僧一行与子午线的实测
        3. 三、历法的改定
        4. 四、数学的进步
      2. 第二节 农业科技和水利事业新成就
        1. 一、农业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2. 二、水利事业的新成就
      3. 第三节 医药学的全面发展
      4. 第四节 精湛的手工业技术
        1. 一、雕版印刷术的成熟
        2. 二、唐三彩与金银器
        3. 三、火药的发明
      5. 第五节 凝聚时代精神的建筑
        1. 一、都市建筑
        2. 二、安济桥与其他桥梁
        3. 三、寺塔建筑
    15. 第十三章 社会风俗与时尚
      1. 第一节 尚武与游侠
      2. 第二节 重生与厚死
      3. 第三节 胡气氤氲的衣食
      4. 第四节 岁时节令的庆祝活动
        1. 一、除夕、元旦、人日和元宵节
        2. 二、上巳、寒食和清明节
        3. 三、端午龙舟竞渡
        4. 四、乞巧——牛郎、织女相会的节日
        5. 五、社日民俗活动
        6. 六、中秋赏月
        7. 七、重阳登高
      5. 第五节 丰富多彩的游艺
        1. 一、球戏的盛况
        2. 二、“雅戏”——棋艺
        3. 三、壮士裸袒猛相扑——角抵
        4. 四、拔拒抵长河——拔河
        5. 五、万里秋千习俗同
        6. 六、自解凌波不畏沉——游泳
        7. 七、杂技的进一步风行
        8. 八、马戏和幻术
        9. 九、种类繁多的杂游戏
        10. 十、出门俱是看花人
    16. 参考书目
    17. 再版后记
  6. 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
    1. 目录
    2. 绪言
    3. 第一章 变古的时代与文化上的变古
      1. 第一节 变古时代的文化新思潮
        1. 一、理学的勃起
        2. 二、经济新因子与文化新气象
      2. 第二节 右文政策下的宋文化
      3. 第三节 宋文化与社会
        1. 一、宋文化与历史的走向
        2. 二、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
    4. 第二章 宋文化的时代精神
      1. 第一节 强烈的忧患意识与经世观念
      2. 第二节 文化上的创新、兼容精神
        1. 一、创新精神
        2. 二、兼容精神
      3. 第三节 都市文化:市井细民的精神需求
    5. 第三章 文化纷争与融会
      1. 第一节 王霸义利之辨
      2. 第二节 华夷之辨
      3. 第三节 朋党论与“党禁”
      4. 第四节 儒释道融会
    6. 第四章 各族之间的文化交往与宋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
      1. 第一节 北方各少数民族对宋文化的吸纳
        1. 一、辽、宋之间的文化交往
        2. 二、宋文化与党项族
        3. 三、宋文化与女真族的封建化
      2. 第二节 宋文化对亚洲文化的影响
        1. 一、宋文化在越南的传播
        2. 二、宋文化对朝鲜的影响
        3. 三、宋文化在日本
      3. 第三节 海上“丝绸之路”与宋文化的辐射
        1. 一、阿拉伯:宋文化向西方传播的中介
        2. 二、宋文化传入其他东南亚诸国
        3. 三、火器、印刷术的西传
      4. 第四节 域外文化的内传
    7. 第五章 学派纷呈的哲学思想
      1. 第一节 张载、王安石的气学
        1. 一、张载的“太虚即气”说
        2. 二、王安石的道器论
      2. 第二节 程朱理学
        1. 一、《太极图说》与《通书》
        2. 二、二程的“天理”论
        3. 三、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3. 第三节 陆九渊的心学
      4. 第四节 陈亮、叶适的实学
        1. 一、陈亮的永康之学
        2. 二、叶适的永嘉之学
      5. 第五节 邵雍的象数学
    8. 第六章 僧、道与秘密宗教
      1. 第一节 宋代佛教的命运
        1. 一、佛教在宋代的沉浮
        2. 二、佛教宗派
        3. 三、援佛入儒
        4. 四、佛说与文学
      2. 第二节 道教与宋代政治及文化
        1. 一、崇道教
        2. 二、道派兴衰
        3. 三、陈抟及其他道家
        4. 四、儒道融合
      3. 第三节 民间秘密宗教
        1. 一、庞杂的秘密宗教
        2. 二、盛炽的秘密宗教
        3. 三、组织、法规与活动
      4. 第四节 巫觋与巫术
        1. 一、巫觋
        2. 二、巫术横行与禁巫
    9. 第七章 发达的教育
      1. 第一节 门类齐全的官学教育
        1. 一、中央官学
        2. 二、地方州县学
      2. 第二节 繁荣、兴盛的书院教育
        1. 一、书院源流
        2. 二、北宋的书院教育
        3. 三、南宋书院的兴盛
      3. 第三节 科举制度新发展
        1. 一、贡举
        2. 二、制举
        3. 三、童子举、武举、“三舍法”
      4. 第四节 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
        1. 一、重教思想
        2. 二、重视德行修身的思想
        3. 三、蒙童教育思想
        4. 四、务实循序的教育方法
    10. 第八章 繁荣的史学和史学的走向
      1. 第一节 中古史学的极盛时期
        1. 一、修史机构的完善
        2. 二、新史体的创立
        3. 三、史学思想的发展
      2. 第二节 理学和史学的相互影响
        1. 一、理学和史学
        2. 二、天理论和历史盛衰论
        3. 三、正统论和史书编纂
      3. 第三节 历史因革论和经世事功之学
        1. 一、历史因革论
        2. 二、事功之学与经世之学
      4. 第四节 史学批评与《通志》
      5. 第五节 历史文献学的发展
        1. 一、金石学成就
        2. 二、方志、杂史与笔记
    11. 第九章 气势非凡的宋代文学
      1. 第一节 古文运动与散文名家
        1. 一、北宋初期的古文运动
        2. 二、欧阳修、王安石与北宋中叶的古文运动
        3. 三、北宋古文运动的殿军——苏轼
        4. 四、古文运动后的宋代散文
      2. 第二节 诗风与诗派
        1. 一、宋初诗风与流派
        2. 二、北宋中叶的复古诗派
        3. 三、革新派与北宋诗歌创作的繁荣
        4. 四、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5. 五、陆游与南宋前期诗坛
        6. 六、南宋晚期的诗派与诗人
      3. 第三节 风格多样的宋词
        1. 一、五代词风的延伸和发展
        2. 二、开辟宋词新天地的柳永慢词
        3. 三、“新天下耳目”的苏轼词
        4. 四、繁荣兴旺的北宋后期词坛
        5. 五、南宋前期风格多变的词风
        6. 六、辛弃疾的爱国词
        7. 七、南宋后期的“伤痕”词
      4. 第四节 民间艺术的杰作——话本
        1. 一、小说话本
        2. 二、讲史话本
    12. 第十章 绚丽多姿的艺苑
      1. 第一节 绘画——一个鼎盛期的到来
        1. 一、翰林图画院
        2. 二、人物画
        3. 三、山水画
        4. 四、花鸟画
        5. 五、水墨梅竹画
        6. 六、壁画
      2. 第二节 书风与书家
        1. 一、宋初书风
        2. 二、书法四大家
        3. 三、徽宗与瘦金体
        4. 四、书学研究
      3. 第三节 乐舞与都市文娱
        1. 一、音乐
        2. 二、舞蹈
        3. 三、城市娱乐
    13.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之光
      1. 第一节 天文学与数学的新高峰
        1. 一、天文学
        2. 二、辉煌的数学
      2. 第二节 三大发明
        1. 一、火药与火药武器
        2. 二、指南针的发明及应用
        3. 三、毕昇与活字印刷
      3. 第三节 沈括与《梦溪笔谈》
      4. 第四节 全面发展的医药学
      5. 第五节 地学与农学
      6. 第六节 瓷器、冶炼与建筑
        1. 一、瓷器工艺
        2. 二、冶炼技术的提高
        3. 三、建筑业的辉煌
    14. 第十二章 宋代社会时尚
      1. 第一节 多彩的生活方式
        1. 一、服饰风格的多样
        2. 二、餐饮业的发达
        3. 三、宅第的豪华
        4. 四、交通工具的改进
      2. 第二节 繁缛复杂的礼俗
        1. 一、婚嫁习俗
        2. 二、生育习俗
        3. 三、丧葬礼俗
      3. 第三节 多样的节日娱乐
        1. 一、传统节日与娱乐
        2. 二、诸圣节
        3. 三、诸庆节
        4. 四、祀神节
      4. 第四节 行会时尚
    15. 参考书目
    16. 再版后记
  7. 中国文化通史:辽西夏金元卷
    1. 目录
    2. 绪言
    3. 第一章 多元的社会与多姿多彩的文化
      1. 第一节 各少数民族政权政治、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1. 一、辽代
        2. 二、金代
        3. 三、西夏
        4. 四、元代
      2. 第二节 政权对峙对文化的制约
      3. 第三节 中原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1. 一、辽代
        2. 二、金代
        3. 三、西夏
        4. 四、元代
    4. 第二章 文化精神与特点
      1. 第一节 殊途同归:各少数民族政权一致推崇儒学
      2. 第二节 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的汇合
      3. 第三节 文化交流范围的扩大
    5. 第三章 文化论争
      1. 第一节 聚讼不决的正统之辨
      2. 第二节 元代释道之争
    6. 第四章 规模空前的文化交流
      1. 第一节 辽与宋、中亚的文化交流
        1. 一、辽与宋朝的文化交流
        2. 二、辽与女真、高丽及西北地区的文化交流
        3. 三、辽与中亚的文化交流
      2. 第二节 金与宋、西夏、高丽的文化文流
        1. 一、金与宋朝的文化交流
        2. 二、金与西夏、高丽的文化交流
      3. 第三节 西夏与辽、宋的文化交流
        1. 一、西夏与辽的文化交流
        2. 二、西夏与宋的文化交流
      4. 第四节 元朝中央政府与宗藩国的文化交流
      5. 第五节 元朝与毗邻诸国的文化交流
        1. 一、元朝与高丽的文化交流
        2. 二、元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3. 三、元朝与安南、占城、真腊、尼泊尔等国的文化交流
      6. 第六节 元朝与非洲、欧洲的文化交流
        1. 一、元朝与非洲的文化交流
        2. 二、元朝与欧洲的文化交流
    7. 第五章 风格各异的语言文字
      1. 第一节 契丹文的创制与使用
        1. 一、契丹语与契丹文的创制
        2. 二、契丹文的使用与废止
        3. 三、已经发现的契丹大、小字资料
        4. 四、契丹文的研究
      2. 第二节 女真文的创制与使用
        1. 一、女真大、小字的产生及废止
        2. 二、现存的女真文资料
      3. 第三节 西夏文的创制与使用
        1. 一、西夏文的创制
        2. 二、现存的西夏文文献
      4. 第四节 元代的语言文字
        1. 一、蒙古语的产生与流传
        2. 二、畏兀文与八思巴字
    8. 第六章 异彩纷呈的哲学
      1. 第一节 辽代的哲学思想
      2. 第二节 金代的哲学思想
      3. 第三节 元代的哲学思想
        1. 一、元代的哲学家
        2. 二、元代的朱陆合流
    9. 第七章 五光十色的宗教
      1. 第一节 辽代的宗教
        1. 一、萨满教
        2. 二、佛教
        3. 三、道教
      2. 第二节 金代的宗教
        1. 一、原始宗教
        2. 二、佛教
        3. 三、道教
      3. 第三节 西夏的宗教
        1. 一、原始宗教
        2. 二、佛教
      4. 第四节 元代的各种宗教
        1. 一、萨满教
        2. 二、佛教
        3. 三、道教
        4. 四、伊斯兰教
        5. 五、基督教
      5. 第五节 金代、元代三教(儒、佛、道)归一思想的发展
        1. 一、金代的三教合流
        2. 二、元代的三教合流
    10. 第八章 与汉族有同有异的伦理道德
      1. 第一节 辽代婚姻、家庭中所反映的伦理道德
      2. 第二节 金代女真人的伦理观念
      3. 第三节 从西夏的社会风俗看伦理观念
      4. 第四节 元代宗族、家庭、婚姻中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念
    11. 第九章 教育与科举制度
      1. 第一节 辽代的教育与科举
        1. 一、契丹的贵族教育与学校的设立
        2. 二、科举取士
        3. 三、科举在辽朝的地位和影响
      2. 第二节 金代的教育与科举
        1. 一、学校制度
        2. 二、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内容
        3. 三、科举考试
      3. 第三节 西夏的教育
      4. 第四节 元代的教育与科举制度
        1. 一、元代的学校制度
        2. 二、元代学校教育的内容
        3. 三、元代的科举制度
    12. 第十章 史官与史学
      1. 第一节 辽代的修史之风
        1. 一、辽代的修史制度和官修史籍的门类
        2. 二、官修史书的主要成就
      2. 第二节 金代的史籍编撰及私人著述
        1. 一、金代的史官制度和纂修国史的主要成果
        2. 二、金代对辽代历史的编修
        3. 三、金代的私人史学论著
      3. 第三节 西夏史学简说
      4. 第四节 元代史学的发展
        1. 一、正统之争与辽、金、宋三史的修订
        2. 二、辽、宋、金三史的内容和评价
        3. 三、元代官修史书和文献
        4. 四、有关元朝历史的私人著述和文献资料
        5. 五、元代的方志学
        6. 六、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7. 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
    13. 第十一章 影响深远的少数民族文学
      1. 第一节 质朴无华的辽代文学
        1. 一、宫廷诗词
        2. 二、民间文学
      2. 第二节 清新隽永的金代文学
        1. 一、戏曲
        2. 二、诗词
        3. 三、文学评论
      3. 第三节 西夏的诗歌
      4. 第四节 大放异彩的元代文学
        1. 一、元曲
        2. 二、南戏
        3. 三、小说与诗歌
    14. 第十二章 摇曳多姿的艺术
      1. 第一节 辽代的绘画、雕塑、乐舞与体育运动
        1. 一、卷轴画与壁画
        2. 二、雕塑
        3. 三、乐舞与体育运动
      2. 第二节 金代的绘画、雕塑与乐舞
        1. 一、绘画与壁画
        2. 二、雕塑艺术
        3. 三、音乐与舞蹈
      3. 第三节 西夏的绘画、雕塑及音乐
        1. 一、绘画
        2. 二、雕塑
        3. 三、音乐和舞蹈
      4. 第四节 元代的绘画与书法
        1. 一、绢轴绘画
        2. 二、壁画
        3. 三、书法
    15. 第十三章 成就斐然的科学技术
      1. 第一节 辽代的天文历法、医学及建筑技术
      2. 第二节 金代的科学技术
        1. 一、天文历法
        2. 二、医学
        3. 三、建筑技术
        4. 四、陶瓷工艺
      3. 第三节 西夏的科学技术
        1. 一、天文历法
        2. 二、医药
        3. 三、冶炼及铸造
        4. 四、陶瓷烧造
      4. 第四节 元代的科技成就
        1. 一、农学
        2. 二、医学
        3. 三、天文历法
        4. 四、河源考察与水利工程
        5. 五、数学成就
    16. 第十四章 各具特色的社会风俗
      1. 第一节 契丹人的社会风俗
        1. 一、服饰
        2. 二、饮食
        3. 三、婚姻
        4. 四、丧葬
      2. 第二节 女真人的社会风俗
        1. 一、服饰
        2. 二、饮食
        3. 三、婚姻
        4. 四、丧葬
      3. 第三节 西夏人的社会风俗
        1. 一、服饰
        2. 二、饮食
        3. 三、婚姻
        4. 四、丧葬
      4. 第四节 蒙古人的社会风俗
        1. 一、服饰
        2. 二、饮食
        3. 三、婚姻
        4. 四、丧葬
    17. 参考书目
    18. 再版后记
  8. 中国文化通史:明代卷
    1. 目录
    2. 绪言
    3. 第一章 封建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明代社会与文化
      1. 第一节 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2. 第二节 思想文化的一统
      3. 第三节 商品经济的繁荣
      4. 第四节 思想文化发展对社会的反作用
    4. 第二章 方生与方死相搏的文化特色
      1. 第一节 程朱理学的式微与主体意识的觉醒
      2. 第二节 正宗诗文的衰落与市民文艺的勃兴
      3. 第三节 传统科技的总结与西方文化的汲取
      4. 第四节 从虚浮空疏走向经世致用
    5. 第三章 聚讼纷纭的文化论争
      1. 第一节 理学的分化与纷争
        1. 一、“性即理”耶?“心即理”耶?
        2. 二、本体、工夫之辨
        3. 三、程朱派学者对王学的论难
      2. 第二节 复古与反复古
        1. 一、明中期的古调摹拟
        2. 二、抒写真情
        3. 三、明末回归传统的潮流
      3. 第三节 有关西方传教士的论争
        1. 一、容纳与排斥之争
        2. 二、耶、释、老三氏论战
    6. 第四章 绚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与各族文化的交流
      1. 第一节 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1. 一、蒙古、满族文化的发展
        2. 二、维吾尔、回族文化的发展
        3. 三、藏族文化的发展
        4. 四、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2. 第二节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
        1. 一、汉族与满族、蒙古族的文化交流
        2. 二、汉族与藏族的文化交流
        3. 三、汉族与白、彝、壮等族的文化交流
        4. 四、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
      3. 第三节 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1. 一、藏传佛教对蒙古、满、纳西等族文化的影响
        2. 二、蒙古族文化对满、藏、维等族文化的影响
        3. 三、南方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7. 第五章 形式多样的中外文化交流
      1. 第一节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
        1. 一、与朝鲜的文化交流
        2. 二、与越南的文化交流
        3. 三、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4. 四、与缅甸的文化交流
      2. 第二节 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及非洲的文化交流
        1. 一、与东南亚、南亚的文化交流
        2. 二、与西亚的文化交流
        3. 三、与非洲的文化交流
      3. 第三节 中国与欧洲、拉美的文化交流
        1. 一、与欧洲的文化交流
        2. 二、与拉丁美洲的文化交流
    8. 第六章 哲学思想的演变
      1. 第一节 明代中前期的哲学思想及学派
        1. 一、明初程朱理学的式微
        2. 二、薛瑄与河东学派
        3. 三、吴与弼与崇仁学派
        4. 四、心学先驱陈献章与白沙学派
      2. 第二节 王守仁与阳明心学
        1. 一、王守仁学术思想的形成
        2. 二、阳明心学的思想体系
        3. 三、阳明心学的意义和影响
      3. 第三节 泰州学派
        1. 一、王艮的思想特征
        2. 二、何心隐的“师友”说
        3. 三、李贽的“异端”思想
      4. 第四节 晚明实学思潮
        1. 一、实学思潮的勃兴
        2. 二、西学的传播与晚明实学的提倡
        3. 三、晚明实学思潮的时代特征
    9. 第七章 互有消长的宗教
      1. 第一节 盛极而衰的明代道教
        1. 一、明朝诸帝崇尚方术,信奉道教
        2. 二、道教状况及成就
        3. 三、道教的影响
      2. 第二节 佛教盛衰
        1. 一、佛教发展在明代的机遇
        2. 二、佛教的发展状况
        3. 三、藏传佛教的流布与明王朝的关系
        4. 四、晚明士大夫的佛学研究
      3. 第三节 白莲教等民间秘密宗教的成熟与发展
        1. 一、明朝统治者的心腹之患
        2. 二、白莲教活动的基本状况
      4. 第四节 基督教的传入
    10. 第八章 严密的宗法与等级制度
      1. 第一节 尊尊亲亲的宗法制度
        1. 一、宗法制度的提倡和利用
        2. 二、巩固以尊亲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统治
      2. 第二节 贵贱有别的森严等级
        1. 一、居住、行止上的森严等级
        2. 二、衣冠服饰的等级规定
        3. 三、等级森严的丧葬制度
      3. 第三节 摧残女性的贞节观
        1. 一、贞节旌表制度的建立
        2. 二、明中晚期思想界对节女贞女的再认识
        3. 三、明晚期贞节观的裂变
      4. 第四节 悖礼越制的社会潮流
    11. 第九章 人才培育与科举取士
      1. 第一节 学校教育
        1. 一、各级学校的兴办
        2. 二、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制度
        3. 三、学校教育的特点
      2. 第二节 书院教育
        1. 一、书院的兴起
        2. 二、书院教育的形式和宗旨
        3. 三、书院的教学与管理
        4. 四、书院的命运
        5. 五、书院教育的特点
      3. 第三节 科举制度与入仕
        1. 一、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
        2. 二、科举取士制度
        3. 三、科举制度的实际功能与流弊
        4. 四、科举取士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4. 第四节 教育理论与著名教育家
        1. 一、教育理论的发展
        2. 二、著名的教育思想家
    12. 第十章 朴实无华的史学
      1. 第一节 官修史书的优势
        1. 一、修史制度的变化
        2. 二、卷帙浩繁的实录
        3. 三、典制史《大明会典》的纂修
        4. 四、《元史》的修撰
        5. 五、方志纂修的发展
      2. 第二节 私修史书
        1. 一、王世贞的史学成就
        2. 二、李贽及其《藏书》、《续藏书》
        3. 三、焦竑及其史学著作
        4. 四、谈迁与《国榷》
        5. 五、王圻及其《续文献通考》
      3. 第三节 兴盛的刻书业与图书收藏
        1. 一、图书刊刻
        2. 二、图书收藏
    13. 第十一章 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学
      1. 第一节 文学思想的嬗变
      2. 第二节 诗文的盛衰与革新
        1. 一、明前期诗文
        2. 二、诗文的革新
        3. 三、明末诗文
      3. 第三节 小说的繁荣
        1. 一、文言小说
        2. 二、长篇章回小说的成熟
        3. 三、短篇白话小说的繁荣
    14. 第十二章 异彩纷呈的艺苑
      1. 第一节 绘画与雕塑
        1. 一、绘画艺术成就
        2. 二、形式多样的雕塑艺术
      2. 第二节 书法与篆刻
        1. 一、书法艺术
        2. 二、印章篆刻艺术
      3. 第三节 成熟的工艺美术
        1. 一、织绣印染
        2. 二、陶瓷器
        3. 三、金属器皿与首饰
        4. 四、漆器、雕漆与《髹饰录》
        5. 五、家具制作工艺
        6. 六、雕琢工艺品与文房用具
      4. 第四节 戏曲与乐舞
        1. 一、戏曲艺术
        2. 二、民间歌曲、曲艺和舞蹈
        3. 三、十二平均律的创建
    15.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成就
      1. 第一节 建筑与园林
        1. 一、北京及其他城市的建筑
        2. 二、陵墓建筑
        3. 三、万里长城
        4. 四、园林、住宅
        5. 五、塔、寺
      2. 第二节 天文、历法与数学
      3. 第三节 手工业技术、造船与航海
        1. 一、冶金技术
        2. 二、采煤技术
        3. 三、纺织技术
        4. 四、吸卤、制盐
        5. 五、造船
        6. 六、航海
      4. 第四节 农学与水利工程
      5. 第五节 医学与药物学
      6. 第六节 地理学
    16. 第十四章 丰富多彩的社会风俗
      1. 第一节 社会生活的发展与变化
        1. 一、风格迥异的汉族与少数民族服饰
        2. 二、传统饮食的创新与地方饮食特色
        3. 三、等级身份与起居行止
      2. 第二节 婚丧与敬老养老习俗
        1. 一、婚姻礼仪与婚姻风俗
        2. 二、葬礼与丧葬习俗
        3. 三、养老与敬老习俗
        4. 四、官民结合的社会福利与公益事业
      3. 第三节 岁时节日与文体娱乐
        1. 一、官方节日与民间节日
        2. 二、宫廷、民间的宗教节日与习俗
        3. 三、传统节日活动与地方风俗
      4. 第四节 明前后期社会风尚的变化
        1. 一、明初的尚朴风气
        2. 二、明中后期的竞奢风气
        3. 三、明中后期的官场风尚与士人风尚
        4. 四、明中后期的民间风尚
        5. 五、明人移风易俗的努力与实践
    17. 参考书目
    18. 再版后记
  9. 中国文化通史:清前期卷
    1. 目录
    2. 绪言
    3. 第一章 清前期的社会和文化
      1. 第一节 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 第二节 文化政策和文化建设
      3. 第三节 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4. 第二章 清前期文化的时代精神
      1. 第一节 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影响的加强
      2.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总结
      3. 第三节 高扬批判和经世致用的旗帜
    5. 第三章 中国文化的起源
      1. 第一节 理学与心学之争
        1. 一、理学真伪之辩
        2. 二、立《道学传》引起的争论
      2. 第二节 汉学与宋学之争
        1. 一、汉学与宋学的分化
        2. 二、汉学与宋学的对立
        3. 三、汉学与宋学兼采
      3. 第三节 中学与西学之争
    6. 第四章 国内外的文化交流
      1. 第一节 国内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1. 一、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
        2. 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2. 第二节 和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
        1. 一、和日本的文化交流
        2. 二、和朝鲜的文化交流
        3. 三、和琉球的文化交流
        4. 四、和越南的文化交流
        5. 五、和缅甸的文化交流
      3. 第三节 和欧洲的文化交流
        1. 一、天主教在中国的传布
        2. 二、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3. 三、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7. 第五章 博大精深的学术
      1. 第一节 清初学术流派
        1. 一、理学诸流派
        2. 二、诸子学的复兴
        3. 三、颜李学派
        4. 四、经学考据学诸家
      2. 第二节 乾嘉学派
        1. 一、乾嘉学派的形成
        2. 二、乾嘉学派的分野
        3. 三、乾嘉学派的局限性
      3. 第三节 嘉道之际学术思潮的变动
        1. 一、今文经学的复兴
        2. 二、常州学派的异军突起
        3. 三、经世思潮的涌动
    8. 第六章 哲学的发展
      1. 第一节 黄宗羲、顾炎武的哲学
        1. 一、黄宗羲的哲学思想
        2. 二、顾炎武的哲学思想
      2. 第二节 王夫之、颜元的哲学
        1. 一、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2. 二、颜元的哲学思想
      3. 第三节 乾嘉学派的哲学
        1. 一、戴震的哲学思想
        2. 二、章学诚的哲学思想
        3. 三、焦循的哲学思想
        4. 四、阮元的哲学思想
    9. 第七章 异彩纷呈的宗教
      1. 第一节 道教的兴衰
        1. 一、清政府对道教的利用与限制
        2. 二、道教的戒律和经籍
        3. 三、道教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2. 第二节 佛教的发展
        1. 一、清政府对佛教的政策
        2. 二、佛教的寺院和刻经
        3. 三、佛教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4. 四、藏传佛教的兴盛及派别
      3. 第三节 伊斯兰教及其门宦制度
        1. 一、清政府对伊斯兰教的政策
        2. 二、门宦制度与教派
      4. 第四节 基督教的传播与被禁
        1. 一、天主教
        2. 二、俄罗斯东正教
        3. 三、基督教新教
      5. 第五节 民间秘密宗教的繁兴
        1. 一、民间秘密宗教的主要派别
        2. 二、民间秘密宗教的思想信仰
    10. 第八章 伦理道德思想的新趋向
      1. 第一节 具有经世致用特征的道德观
      2. 第二节 倡导个性解放的理欲观
      3. 第三节 肯定性善统一的人性论
      4. 第四节 强调功利主义的义利观
    11. 第九章 教育和科举制度
      1. 第一节 多种形式的教育
        1. 一、学校教育
        2. 二、私学教育
        3. 三、书院教育
        4. 四、寺院教育
      2. 第二节 科举制度
        1. 一、文科
        2. 二、武科
        3. 三、制科
        4. 四、八旗乡、会试
    12. 第十章 史学的发展
      1. 第一节 修史机构的创设
      2. 第二节 多种体裁的官修诸史
        1. 一、《明史》
        2. 二、《清实录》和《东华录》
        3. 三、《大清一统志》
        4. 四、续三通和清三通
        5. 五、《大清会典》等书
      3. 第三节 史家及其撰述
        1. 一、开辟一代新风的顾炎武
        2. 二、王夫之和《读通鉴论》
        3. 三、黄宗羲和《明儒学案》
        4. 四、顾祖禹和《读史方舆纪要》
        5. 五、乾嘉时代三大史学家及其著作
      4. 第四节 史学理论的新发展
        1. 一、史学与“经世致用”
        2. 二、“六经皆史”
        3. 三、史家与“史德”
      5. 第五节 少数民族史学
        1. 一、蒙古族史学
        2. 二、藏族史学
        3. 三、维吾尔族史学
        4. 四、彝族史学
    13. 第十一章 璀璨的文学
      1. 第一节 诗词的新成就
        1. 一、诗歌创作流派及代表作家
        2. 二、词的复兴和著名词派及词人
      2. 第二节 芬芳的散文园地
        1. 一、清初散文作家及其作品
        2. 二、桐城派古文
        3. 三、清前期的骈文创作
      3. 第三节 古典小说的辉煌成就
        1. 一、《聊斋志异》和清代文言短篇小说
        2. 二、长篇小说创作
        3. 三、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4. 四、曹雪芹和《红楼梦》
      4. 第四节 繁荣兴盛的戏曲文学
        1. 一、李玉和《清忠谱》
        2. 二、洪昇和《长生殿》
        3. 三、孔尚任和《桃花扇》
        4. 四、《雷峰塔》
      5. 第五节 成就斐然的少数民族文学
        1. 一、蒙古族文学
        2. 二、回族文学
        3. 三、藏族文学
        4. 四、维吾尔族文学
        5. 五、苗、瑶、黎、彝、壮等族文学
    14. 第十二章 多彩的艺术
      1. 第一节 百花齐放的绘画
        1. 一、绘画的多种形式和派别
        2. 二、绘画名著的编纂
      2. 第二节 形式多样的书法和篆刻
        1. 一、清初的书法艺术与流派
        2. 二、碑学的兴盛与清中期书法艺术
        3. 三、书法著述
        4. 四、篆刻艺术
      3. 第三节 风格各异的音乐
        1. 一、宫廷音乐
        2. 二、民间音乐
        3. 三、少数民族音乐
      4. 第四节 引人入胜的舞蹈
        1. 一、汉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与兴盛
        2. 二、千姿百态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
        3. 三、舞蹈在戏曲中的发展
      5. 第五节 兴盛的地方戏剧
        1. 一、地方戏剧的发展
        2. 二、剧种与风格
        3. 三、少数民族戏剧
      6. 第六节 独具魅力的园林
        1. 一、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
        2. 二、巧夺天工的私家园林
    15.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缓慢发展
      1. 第一节 天文学和数学
        1. 一、天文历法
        2. 二、数学
      2. 第二节 农业及水利
        1. 一、农业技术
        2. 二、水利技术
      3. 第三节 医药学
        1. 一、传统医学理论
        2. 二、药物学与方剂学
        3. 三、温病学派的形成
        4. 四、临床各科的成就
      4. 第四节 其他科技方面的成就
        1. 一、地理学
        2. 二、手工业技术
        3. 三、建筑技术
        4. 四、武器制造和军事科学
      5. 第五节 少数民族的科技成就
        1. 一、蒙古族的科技成就
        2. 二、藏族医学的成就
        3. 三、新疆各少数民族在农业科技上的贡献
        4. 四、壮族人民的织造技艺
        5. 五、彝族的火器发展
    16. 第十四章 清前期的社会风俗
      1. 第一节 特权等级的生活习尚
        1. 一、服饰与礼仪风尚
        2. 二、日常生活与饮食习尚
        3. 三、建筑与居住风尚
        4. 四、行止仪尚
        5. 五、婚丧仪礼规范
        6. 六、年节娱乐风尚
      2. 第二节 汉民族地区的社会风俗
        1. 一、华夏衣冠的变迁
        2. 二、饮食结构的变化和南北菜系的发展
        3. 三、四合院式的聚居方式及其他
        4. 四、道路和交通工具
        5. 五、礼仪和节令风俗
      3. 第三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风俗
        1. 一、满族
        2. 二、蒙古族
        3. 三、回族
        4. 四、维吾尔族
        5. 五、藏族
        6. 六、苗族
        7. 七、彝族
        8. 八、壮族
    17. 参考书目
    18. 再版后记
  10. 中国文化通史:晚清卷
    1. 目录
    2. 绪言
    3. 第一章 转型的社会和转型的文化
      1. 第一节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1. 一、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
        2. 二、传统社会的解体和新兴社会力量的崛起
        3. 三、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
      2. 第二节 “变亦变,不变亦变”——清政府的文化政策
        1. 一、强化儒学思想的统治地位
        2.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 三、清政府的文化专制政策
      3. 第三节 文化转型和社会变迁
    4. 第二章 在救亡和变革中锻造的文化精神
      1. 第一节 爱国主义精神的高扬
      2. 第二节 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
      3. 第三节 救亡与启蒙的统一
    5. 第三章 新旧、中西之争
      1. 第一节 “师夷”乎?“拒夷”乎?
        1. 一、京师同文馆之争
        2. 二、修筑铁路之争
        3. 三、遣派留学生之争
      2. 第二节 新学与旧学之争
        1. 一、维新派的文化观
        2. 二、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之争
        3. 三、民主平等与纲常名教之争
      3. 第三节 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化论争
        1.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文化选择
        2. 二、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文化论争
        3. 三、“国粹主义”与“醉心欧化”
      4. 第四节 晚清文化论争透视
    6. 第四章 中西文化和国内各民族文化交流
      1. 第一节 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1. 一、西学东渐的新态势
        2. 二、西学传播的主要内容
      2.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外播
        1. 一、域外汉学研究及其对中国典籍的介绍
        2. 二、中国古典文学在海外
      3. 第三节 国内各民族的文化交流
    7. 第五章 语言文字的改革
      1. 第一节 传统文字学研究的新成就
      2. 第二节 晚清语言文字改革的倡导
      3. 第三节 汉语拼音运动
      4. 第四节 汉语语法与标点的改革
        1. 一、汉语语法的初步探索
        2. 二、标点改革
      5. 第五节 新词汇的输入
    8. 第六章 从“变易”观到进化论——晚清哲学的演变
      1. 第一节 “变易”观与“道器”观
      2. 第二节 进化哲学:维新变法的思想武器
        1. 一、康有为的“以元为本”论
        2. 二、严复与《天演论》
        3. 三、谭嗣同与《仁学》
      3. 第三节 革命进化论:革命派的世界观
        1. 一、孙中山的革命进化论
        2. 二、章太炎的哲学思想
    9. 第七章 变革时代的儒学与诸子学
      1. 第一节 汉宋学的调整与衰落
        1. 一、程朱理学的“复兴”
        2. 二、衰落中的晚清汉学
        3. 三、从“汉宋对峙”到“汉宋合流”
      2. 第二节 今文经学的崛起
        1. 一、清代今文经学的兴起和发展
        2. 二、康有为与晚清今文经学
        3. 三、今古文经之争
      3. 第三节 晚清诸子学的复兴
        1. 一、晚清诸子学的初步复兴
        2. 二、诸子学研究的新开展
    10. 第八章 晚清社会的宗教文化
      1. 第一节 西方宗教在华的扩张
      2. 第二节 太平天国宗教和民间秘密宗教
        1. 一、太平天国与拜上帝教
        2. 二、民间秘密宗教
      3. 第三节 佛教与佛学
        1. 一、衰落中的佛教
        2. 二、佛学的兴起
      4. 第四节 道教和伊斯兰教
        1. 一、道教
        2. 二、伊斯兰教
      5. 第五节 宗教在晚清社会中的地位
    11. 第九章 晚清时期的伦理道德
      1. 第一节 封建传统道德的困窘
        1. 一、地主阶级改革派的道德反思
        2. 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对传统道德的冲击
        3. 三、新兴资产阶级的道德批判
      2. 第二节 近代新道德的提倡
        1. 一、国民“公德”观
        2. 二、自由平等观
        3. 三、权利与义务观
        4. 四、独立自尊观
        5. 五、竞争进取观
        6. 六、重商主义与功利主义伦理观
      3. 第三节 妇女解放的新进展
        1. 一、太平天国的妇女政策
        2. 二、戊戌维新时期的妇女解放
        3. 三、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
    12. 第十章 近代新史学的提倡
      1. 第一节 传统史学的成就
        1. 一、经世思潮影响下传统史学的发展
        2. 二、晚清时期的官修史书
      2. 第二节 “史界革命”
        1. 一、标揭“史界革命”的旗帜
        2. 二、“史界革命”的内容及其对旧史学的批判
        3. 三、近代新史学的成就
      3. 第三节 近代考古学的形成
        1. 一、甲骨文的发现
        2. 二、新研究领域的开拓
    13. 第十一章 晚清文学新景观
      1. 第一节 从桐城“义法”到“文体革命”
        1. 一、晚清桐城派的复兴
        2. 二、“文体革命”的兴起
      2. 第二节 同光体诗与“诗界革命”
        1. 一、宋诗运动和同光体诗的兴衰
        2. 二、“诗界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3. 第三节 “小说界革命”
      4. 第四节 翻译文学
      5. 第五节 文艺思想的更新
      6. 第六节 太平天国的文学
    14. 第十二章 艺园新貌
      1. 第一节 戏剧的变化与成就
        1. 一、地方戏的流变和京剧的异军突起
        2. 二、文明新戏——话剧的勃兴与变迁
      2. 第二节 美术的新风格
        1. 一、晚清美术新格局的形成
        2. 二、承前启后的美术新风貌
      3. 第三节 书法与篆刻
        1. 一、书法
        2. 二、篆刻
      4. 第四节 音乐与电影
        1. 一、西洋音乐的输入与传播
        2. 二、中国的早期电影
      5. 第五节 太平天国的艺术
    15. 第十三章 新旧教育的兴替
      1. 第一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1. 一、外语学堂
        2. 二、专业技术学堂
        3. 三、水陆师武备学堂
        4. 四、近代早期的留学运动
        5. 五、书院改革
        6. 六、成就与不足
      2. 第二节 “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1. 一、科举制度的废除
        2. 二、新学制与新学堂
        3. 三、近代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立与“留学热”的出现
        4. 四、清末教育改革的是与非
      3. 第三节 资产阶级新教育的兴起
        1. 一、早期改良派的教育改革主张
        2. 二、维新派的教育活动
        3. 三、革命派的教育活动
        4. 四、资产阶级新教育的社会作用
      4. 第四节 教会学校的发展
        1. 一、教会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2. 二、教会学校的办学特点
        3. 三、教会学校的社会影响
    16. 第十四章 新人耳目的声光化电——晚清时期的科学技术
      1. 第一节 晚清时期的自然科学
        1. 一、数学
        2. 二、物理学
        3. 三、天文学
        4. 四、地理学
        5. 五、医学
        6. 六、植物学
      2. 第二节 晚清时期的应用科学与技术
      3. 第三节 近代科技与晚清社会
        1. 一、近代科技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
        2. 二、近代科技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思潮的形成
        3. 三、近代科技对教育改革的促进
        4. 四、影响社会习俗变化的重要因素
    17. 第十五章 近代文化传播业的确立
      1. 第一节 近代报刊在中国的出现
        1. 一、中国近代报刊的发端
        2. 二、华人创办的最早一批近代报刊
        3. 三、中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
        4. 四、戊戌政变后资产阶级的办报活动
      2. 第二节 近代出版机构的创办
        1. 一、19世纪40—60年代中国境内的出版业
        2. 二、洋务派创办的翻译出版机构
        3. 三、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出版活动
        4. 四、商务印书馆与近代出版业
      3. 第三节 近代图博业的开创
        1. 一、近代图书馆的产生
        2. 二、近代博物馆的出现
    18. 第十六章 晚清社会的移风易俗
      1. 第一节 生活习俗的变迁
        1. 一、长袍、马褂和洋装
        2. 二、中西餐并行的饮食文化
        3. 三、大屋顶建筑与西式洋房
        4. 四、多元化的交通通信
        5. 五、五彩斑驳的生活器用
        6. 六、剪辫与放足
      2. 第二节 礼俗变迁与年节时令
        1. 一、礼俗的变迁
        2. 二、晚清时期的年节时令
    19. 参考书目
    20. 再版后记
  11. 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
    1. 目录
    2. 绪言
    3. 第一章 民国社会与民国文化
      1. 第一节 社会巨变与文化发展的新态势
        1. 一、民国时期社会的特点
        2. 二、社会变化对文化的影响
      2. 第二节 三大政权的主要文化政策
        1. 一、北洋军阀政府的“尊孔复古”
        2. 二、国民政府的“三民主义”独尊
        3. 三、苏区和解放区的文化政策
      3. 第三节 文化发展与社会变革
        1. 一、现代文化意识的兴起和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活跃
        2. 二、民国文化与社会进步
    4. 第二章 民国文化的时代精神
      1. 第一节 崇尚民主与科学的现代性追求
      2. 第二节 民族主义的主旋律
      3. 第三节 中西文化的会通融合
    5. 第三章 文化道路的抉择与论争
      1.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初期的文化论争
        1. 一、尊孔与反孔
        2. 二、《新青年》与《东方杂志》之争
        3. 三、“林蔡之争”
      2. 第二节 五四后中西文化论争的继续
        1. 一、新文化运动队伍的分化
        2. 二、“新旧调和”问题
        3. 三、“东方文化优越论”
      3. 第三节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4. 第四节“中国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之争
        1. 一、关于“中国本位文化”的争论
        2. 二、围绕“全盘西化”的论辩
      5. 第五节 抗战时期的复古与反复古斗争
        1. 一、与蒋介石封建复古主义的斗争
        2. 二、批评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主张
        3. 三、毛泽东、张闻天对文化论争的总结
      6. 第六节 黎明前的文化选择
        1. 一、两种中国命运决战中的文化问题
        2. 二、对传统文化的再批判
        3. 三、“人民本位文化”论的提出
    6. 第四章 国际国内的文化交流
      1. 第一节 外国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1. 一、五四前后外国文化的传播
        2. 二、十年内战时期外国文化的传播
        3. 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外国文化的传播
      2.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1. 一、两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文化的西播
        2. 二、中国文艺的对外传播
        3. 三、其他方面中国文化的外播
      3. 第三节 国内各民族文化的新交融
        1. 一、国内各民族文化进一步交融的历史条件
        2. 二、汉族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吸收
        3. 三、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4. 四、民国文化发展中少数民族的贡献
    7. 第五章 迈向现代的哲学
      1. 第一节 民国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2. 第二节 资产阶级新哲学体系的建构
        1. 一、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 二、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
        3. 三、张东荪的“多元”认识论
        4. 四、金岳霖的知识论
      3. 第三节 现代新儒家哲学的兴起和发展
        1. 一、梁漱溟的新孔学
        2. 二、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3. 三、冯友兰的“新理学”
        4. 四、贺麟的“新心学”
      4. 第四节 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1. 一、唯物辩证法论战
        2. 二、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
        3. 三、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中国化
        4. 四、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8. 第六章 走向世俗:民国的宗教世界
      1. 第一节 入世达变的宗教倾向
      2. 第二节 佛教的革新与佛教文化的活跃
        1. 一、“复古革新”与“纳新革新”
        2. 二、活跃的佛教文化
      3. 第三节 致力于“中国化”的基督教
        1. 一、天主教的“中国化”策略
        2. 二、新教及其“本色教会”
        3. 三、中国基督教自立运动
        4. 四、基督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
      4. 第四节 其他宗教的兴衰
        1. 一、衰落中的道教
        2. 二、各种民间宗教
    9. 第七章 旧仪已失,新轨未立:伦理道德的变革
      1. 第一节 伦理的觉悟
        1. 一、对“忠”、“孝”伦理的批判与改造
        2. 二、贞操节烈道德权威的失坠
      2. 第二节 从个人本位主义到为人民服务
        1. 一、资产阶级新道德的内容
        2. 二、独立、平等的道德观与妇女解放
        3. 三、婚姻家庭观念的更新
        4. 四、无产阶级新道德的孕育
      3. 第三节 复兴“固有道德”:国民政府的伦理“建设”
    10. 第八章 多元体制下的民国教育
      1. 第一节 资产阶级教育体制的确立
        1. 一、“壬子癸丑”学制与资产阶级新教育体制的初步形成
        2. 二、五四时期的教育改革与新学制的确立
      2. 第二节 各种新教育思潮的试验
        1. 一、平民教育运动与平民教育思潮
        2. 二、黄炎培倡导的农村教育改进试验区
        3. 三、晏阳初主持的农村平民教育实验
        4. 四、陶行知领导的乡村师范教育和山海工学团
        5. 五、梁漱溟进行的乡农学校实验
      3.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教育
        1. 一、国民政府建立初期的教育
        2. 二、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教育
        3. 三、国民政府败亡时期的教育
      4.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
        1. 一、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教育
        2. 二、抗日根据地的教育事业
        3. 三、解放区教育的目标与措施
      5. 第五节 教会教育及“奴化教育”
        1. 一、教会学校的发展与收回教育权运动
        2. 二、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
    11. 第九章 别开生面的史学和初生的考古学
      1. 第一节 传统史学的余绪
        1. 一、《清史稿》的编修
        2. 二、传统史学的其他成果
      2. 第二节 资产阶级新史学的发展
        1. 一、历史理论和史学方法的探索
        2. 二、“古史辨”派的疑古考信
        3. 三、新考据学派的成就
        4. 四、“史料学”派的崛起
        5. 五、文化史、通史、清史等领域的建树
      3.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崛起与创获
        1. 一、唯物史观在史学研究上的初步运用
        2. 二、论战中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3. 三、十年内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树
        4. 四、毛泽东的历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建设
        5. 五、抗战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成就
      4. 第四节 科学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
    12. 第十章 现代新文学及语言文字的变革
      1. 第一节 文学革命与新文学的发生发展
        1.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2. 二、风起云涌的新文学社团
        3. 三、现代新文学的初创
        4. 四、各新文学社团成员的创作
      2. 第二节 左翼文学运动与新文学的繁荣
        1. 一、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
        2. 二、左翼作家的文学创作
        3. 三、其他作家的创作
      3. 第三节 抗战文学及解放区新文学
        1. 一、抗战文学的蓬勃发展
        2. 二、解放区文学的兴盛
      4. 第四节 语言文字的变革与研究
        1. 一、从白话文到大众语
        2. 二、“国语”建设的其他方面
        3. 三、汉字的简化
        4. 四、语言学研究的进步
    13. 第十一章 艺术领域里的拓展
      1. 第一节 西洋艺术的渗透与民国艺术的兴盛
      2. 第二节 音乐舞蹈艺术的飞跃
        1. 一、音乐
        2. 二、舞蹈
      3. 第三节 电影业的崛起与戏曲的变革
        1. 一、新崛起的电影业
        2. 二、戏剧的变革
      4. 第四节 生机勃勃的各种美术
        1. 一、空前繁荣的绘画
        2. 二、书法、篆刻、工艺和摄影
    14. 第十二章 现代自然科学的奠基
      1. 第一节 新型科研组织和机构的建立与影响
        1. 一、中国科学社与新文化运动对科学的推动
        2. 二、中央研究院与民国科学的发展
      2. 第二节 地质学和生物学的率先拓进
        1. 一、地质学和地理学
        2. 二、生物学
      3. 第三节 数学、物理学与化学的进步
        1. 一、数学
        2. 二、物理学
        3. 三、化学
      4. 第四节 医学、天文学、气象学和工程学
        1. 一、医学
        2. 二、天文学与气象学
        3. 三、工程学
    15. 第十三章 人文社会科学新学科的建设
      1. 第一节 政治学、经济学和文化学的发育
        1. 一、政治学
        2. 二、经济学
        3. 三、文化学
      2. 第二节 社会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的演进
        1. 一、社会学
        2. 二、民族学
        3. 三、民俗学
      3. 第三节 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开展
        1. 一、教育学
        2. 二、心理学
        3. 三、美学
    16. 第十四章 文化传播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1. 第一节 民国新闻业
      2. 第二节 图书出版业的发展
      3. 第三节 图书馆和博物馆事业
      4. 第四节 现代体育事业的兴办
    17. 第十五章 社会风俗的变迁
      1. 第一节 西式风俗的时髦与民国风俗的演化
        1. 一、西式服装的流行与传统服饰的改造
        2. 二、时髦的西式饮食及其影响
        3. 三、都市新居
        4. 四、日益便利的新式交通
      2. 第二节 各风俗领域的其他变革
        1. 一、新式公众娱乐活动的普及
        2. 二、社交方式的变革与西式礼节的流传
        3. 三、新旧并存的婚丧习俗
      3. 第三节 移风易俗
        1. 一、渐进改良式的移风易俗
        2. 二、以革命为宗旨的移风易俗
      4. 第四节 民国风俗变迁的特征
    18. 参考书目
    19. 再版后记
    20. 第三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