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清华教授、社会学家严飞笔下“无名者”的美,一场对丢失的“附近”的真实重构,项飙、梁鸿、贾樟柯推荐 理想国出品)_AZW3_MOBI_EPUB_严飞

内容节选

北京人王师傅问我:“是应该让儿子留在北京,还是回安徽的老家发展?”我相信,在问这个问题之前,他的心里早已有了答案。王师傅是个小工长,个头不高,但是长得胖墩结实,在北京接一些装修的私活,然后找来一帮做水电工、瓦工、油工、腻子工的兄弟一起做。而他自己,则是木工出身,木工手艺一流,打衣柜、橱柜、书柜、玄关柜,比家具店卖的成品要好。王师傅16岁就从安徽的农村辍学出来,去了兰州学习木工。2001年,18岁的他学徒期一结束后,就辗转来到北京,独自接木工活。刚到北京的他,住在北五环来广营批发市场一个月租金100多块钱的小民房里,当时从安徽来的装修工人基本上都住来广营。做一天的活下来,工资是30块,没有活做就没有工资。有活的时候,早上4点半就要起床,赶5点半第一班公交车,8点之前到工地。如果迟到,就会被扣工钱。晚上则是6点下工,到家已经9、10点钟。王师傅说,那个时候,无论工地有多远,只要有活做,他都会去。好多人为了干活儿,晚上就不回去,直接跑到工地附近的公园里,在公园的椅子上凑合一宿,早上还可以多睡会儿再去工地。王师傅的妻子和他是初中同学,但并不同班,也是早早就辍学,跟着在北京做保姆的母亲一起打工。起初是在饭店里做服务员,后来又去学计算机,想找个可以待在办公室里的工作,不用再这么累。两人在老家中学同学的QQ群里聊了起来,一聊才知道对方是谁,就相约着在网吧见面。当时的王师傅还是小王,没有被称为王师傅,也没有现在这么胖,刚开始追求女方的时候对方看不上他,理由是不想和老家“老三样”的木工、钣金工、做早点的谈恋爱。当时村里的人外出务工,基本上都是这三类职业。但是最后两个人也结了婚,2004年在北京办了婚礼,漂泊的小日子才算有了依靠。我和王师傅夫妻俩一起在望京街边的大排档里吃着碳火烤鱼,他的妻子很干练,一看就是操持家务的好手。她现在在北五环帮人看着一家卖窗玻璃的小门店,更多的时候还是在家陪着儿子。他们的儿子今年15岁,在北京的一所中学读初三,马上就要面临中考的压力,因此王师傅的妻子这段时间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儿子做好后勤保障。这是我遇到的北京外来打工流动家庭中,第一例没有把孩子送回老家读书,而是留在身边,并且准备去报读北京本地高中的。透过冒着热气的烤鱼炉子,我听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温暖故事:那个时候丈母娘在北京一户人家里做家政,我媳妇当时不怎么上班,有时也会去帮忙。这户人家的老太太快70岁了,曾经是个老师,和儿子关系比较疏远,平常就和老伴儿住在一起。老太太的母亲当时身体不好,我媳妇就一直帮忙照顾着老太太。我们两家也不停地有走动,一来二去地,那家人的老太太就认了媳妇做了干女儿。后来我们结婚之后有了孩子,老太太就主动跟我们说,孩子户口挂他们那边。这是老太太提出的,她说你们农村教育也不好,上学也教不了什么。毕竟老太太他们学历高,有时候还能教教孩子,所以我们就让孩子跟着老爷子他们家姓,上了北京户口。我们的孩子2006年出生。在北京生完孩子,等孩子断了奶能自己吃东西的时候就送回了老家。在老家待到能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太太就说了,这孩子马上上学了,别在老家待着说一口安徽腔,到北京来上学啊,然后我们就提前给接了过来。老太太说你要是真带不了,可以早晚送过来(给我们带)。我们一直住得离老太太近,就是因为我们俩同时上班的时候没人管,就把孩子放她那儿。老太太家楼下有个幼儿园,放在那儿上幼儿园,放学之后老太太给接到楼上,我们回去的时候再接走。那会儿刚上学的时候,我们家孩子小,人家老问他你家哪儿的,孩子下意识地就说,安徽的。老太太老说他:“你不能说你是安徽的,你就是北京人啊。”孩子除了我们,就跟老太太、老爷子他们是最亲的了。有时候我们也会问他:“你跟谁最亲?”他说跟奶奶,他通常跟我们说的奶奶就是北京这边的老太太,说跟她是最亲的。因为老太太照顾他比较多,跟他在一块儿时间比较长。现在我们家孩子出去,见我的时候有的时候还叫叔叔,老师听了有时候也很蒙。王师傅一直强调人生的这一段“奇遇”:曾经是雇主的“老太太”,因为两家人共有的善良、信任,成了孩子名义上的奶奶。两个来自安徽农村的“80后”打工人,就在“奇遇”的引领下,有了一个拥有北京户口的孩子。“老太太”就此成了这一个外来小家庭相当亲密的“亲属”,为小两口分担着照顾孩子的工作,还不断为孩子的学习发展操心,这构成了王师傅印象里“北京人”的缩影。王师傅告诉我,他遇到过两种北京人,一种是大众印象里自私冷漠的北京人,另一种是热心肠、乐于助人的北京人。他心里的这两类形象是相当具象的:第一类斤斤计较,绝不会在房租缴纳上有所宽限,还总表现出强烈的优越感,第二类则很容易体谅别人的难处,是心态平和的。在王师傅看来,热心肠的北京人,很多都是祖祖辈辈都居住在这里的老北京,也是在这个“祖祖辈辈”的意义上,给像他这样的外来者提供了一个情感上的入口。即对真正的“老北京......

  1. 扉页
  2. 目录
  3. 前言 附近的小世界
  4. 第一章 都市里的陌生人
  5. 第二章 文学课
  6. 第三章 菜市场
  7. 第四章 手艺活
  8. 第五章 岔路口
  9. 第六章 爬出洞穴:来自田野的反思
  10. 尾声 与项飙对话:附近,一个社会学视角
  11. 理想国·imaginist
  12.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