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历史-文明史话系列_AZW3_MOBI_EPUB_蔡蕃

内容节选

第二节 京剧的声腔、板式 京剧的声腔,有二黄、西皮、反二黄、反西皮、四平调、南梆子、高拨子以及一些民间杂曲、小调等。前文已有论述。这里着重介绍京剧的重要板式。 先说二黄原板。二黄腔比较平缓、沉重,似有娓娓道来之势,所以二黄的腔调适合表现感慨、忧思、追忆、咏叹等情绪。二黄的板式很丰富,主要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导板、回龙、散板、唢呐二黄等。而二黄原板却是二黄各种板式的基础,本身也有快慢之分。一板一眼,近似2/4的节奏,常用于表达舒缓的情感,以及叙事、状物、描绘景物等情绪。 《搜孤救孤》中程婴的“娘子不必太烈性”唱段、《碰碑》中杨继业的“七郎儿回雁门搬兵求救”唱段、《清官册》中寇准的“接过了夫人酒一樽”唱段、《三娘教子》中薛保的“小东人下学归言语有错”等,都是老生的著名二黄原板唱段。 《太真外传》中杨玉环的“昨日宫中何等宠幸”、《生死恨》中韩玉娘的“我虽是女儿家颇有才量”、《洛神》中宓妃的“提起前尘增惆怅”等,都是旦行中的著名原板唱段。 《铫期》中铫期的“皇恩浩调老臣龙廷独住”、《铡判官》中包拯的“都只为那柳金蝉屈死可惨”等,都是净行中的著名原板唱段。 《钓金龟》中康氏的“叫张义我的儿听娘教训”、《赤桑镇》中吴妙贞的“听包拯一席话暗自思想”、现代戏《红灯记》中李奶奶的“闹工潮你亲爹爹惨死在魔掌”等,都是老旦行中的著名原板唱段。 二黄慢板是二黄原板放慢一倍的板式,一板三眼,近似4/4的节奏。板上开口,最后一字落在板上。比慢板的速度稍快,称为快三眼。二黄慢板音乐性很强,曲调丰富跌宕,变化多样灵活。常用于表现思虑、回忆、忧愤、抒情、感喟等情绪。快三眼虽也常用于表现激愤忧思的情感,但又偏于叙述过程,旋律快而不乱,摇曳多姿。 圈里人常常举三个“一轮明月”的二黄慢板,作为慢板中悦耳动听的典型唱段。这三个是:《文昭关》中伍子胥唱的“一轮明月照窗前”;《捉放曹·宿店》中陈宫唱的“一轮明月照窗下”;《清官册》中寇准唱的“一轮明月照窗棂”,都是老生的著名二黄慢板唱段。 《洪羊洞》中杨延昭的“自那日朝罢归身染重病”和《宝莲灯》中刘彦昌的“昔日里有一个孤竹君”的唱段,都是为数不多的二黄快三眼中的名段。 还有开唱前不用大过门,只是鼓点打个“多罗儿”后,胡琴再拉个引奏,即起唱,叫碰板二黄,如《野猪林·长亭》中林冲唱的“两行金印把我的清白玷污了”就是碰板三眼转原板唱段;二黄顶板是不要过门,鼓点打“多罗儿”后立即起唱,如《追韩信》中萧何先念白,念毕紧接着就唱“是三生有幸”唱段,即为二黄顶板三眼。 二黄导板是在一个大唱段前面,有个表现激动难抑、感慨万千的上句,散板形式,曲调比较自由灵活。有先导之意,故名导板。如《借东风》中诸葛亮唱的“习天书学兵法犹如反掌”唱腔、《碰碑》中杨继业唱的“金乌坠玉兔升黄昏时候”等都是较著名的老生二黄导板。其他旦、净、老旦诸行,均有许多有名的导板流传,不胜枚举。 导板是个上句,接导板的下句叫碰板回龙,然后再接其他板式。当然,也有个别例外,不接回龙直接唱别的板式的。回龙是个曲折起伏的长腔,句式是多用垛字句,碰板起唱。如《八大锤》中王佐唱的“为国家,秉忠心,食君禄,报王恩,昼夜奔忙”的唱腔;《战北原》中诸葛亮唱的“受尽那,千辛万苦,得又失,失又得,成败兴衰,千折万磨,不把心灰”的唱腔;还有《杨门女将》佘太君唱的“百岁人,哪顾得,征鞍万里,冷夜西风,白发凝霜,杨家将誓保边关”唱腔,都是传唱经年的二黄回龙唱腔。 二黄散板、二黄摇板都是节奏自由、缓慢,有表达悲凄、激愤情绪和叙事的作用。这两种板式看似差不多,它们的区别在伴奏上。二黄散板是慢拉慢唱;二黄摇板是紧拉慢唱。《文昭关》中东皋公唱的“将军为何白了髯”、《逍遥津》中汉献帝唱的“又听得宫门外喧哗如雷”都是二黄散板;《文昭关》中伍子胥唱的“但愿过得昭关险,吴国借兵报仇冤”是紧拉慢唱的二黄摇板。这里再介绍一下,过去的现代戏,如《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剧中的主人公都有一段核心唱段,即以二黄导板、碰板回龙、二黄慢板、二黄原板,再接散板或垛板的唱腔组合,即所谓的“导、碰、原”,因唱词太多就不详谈了。 人们熟知的反二黄板式,也是属于二黄腔调的范畴。它的调门比正二黄的调门降低四度,故而扩大了音域,音乐性更强。反二黄强调缠绵悱恻、凄楚苍劲,在悲剧中经常运用这种声腔以增强感人的力度。反二黄具有多种板式,有正二黄所有的板式。老生戏《碰碑》里涵盖了反二黄慢板、原板和散板等感人肺腑的唱段;而在《柳荫记》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病逝》和《哭坟》两场中,演唱了大段脍炙人口的反二黄唱段,包括反二黄导板、反二黄三眼、原板、散板诸板式,唱腔哀婉凄愤,非常有感染力。 不以胡琴而以唢呐伴奏的二黄腔,叫唢呐二黄。它也具有多种板式,有导板、回龙、原板、散板等。腔调雄浑朴厚、高亢入云。故此,只有几个剧目中才有用唢呐伴奏的唱段。......

  1. 总目录
  2. 京杭大运河
    1. 详情页
    2. 一、元以前的中国大运河
      1. (一)中国大运河建设的第一次高潮——秦汉时期的东西大运河
      2. (二)大运河第二次建设高潮——隋唐南北大运河
    3. 二、元代实现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
    4. 三、明代至清中期的京杭大运河
    5. 四、 清后期运河治理难题与漕运的终结
    6. 五、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
  3. 中国瓷器小史
    1. 详情页
    2. 一、陶器
    3. 二、青瓷
    4. 三、彩瓷
    5. 结论
  4. 五谷史话
    1. 详情页
    2. 导 读
    3. 五谷史话
    4. 中国种稻小史
    5. 中国种麦小史
    6. 中国种谷子小史
    7. 中国种甘薯小史
    8. 中国种玉米小史
    9. 中国古今粮食作物的变化及其影响
    10. 申论稷是谷子——并答胡锡文先生
    11. 附:对“谷子即稷”的商榷
    12. 花生史话
    13. 《陈旉农书》评介
    14. 区田法的研究
  5. 故宫史话
    1. 详情页
    2. 一、殿阁巍峨,气象万千
    3. 二、听政决策,统治中心
    4. 三、专横凶虐,穷奢极侈
    5. 四、皇室争权,变故迭起
    6. 五、起义反抗,深宫剧斗
    7. 六、文物宝玩,稀世珍藏
    8. 七、归回人民,面貌一新
  6. 报刊史话
    1. 详情页
    2. 一、早期的报纸
    3. 二、外国列强在我国的办报活动
    4. 三、鼓吹变法的讲坛
    5. 四、民主革命的号角
    6. 五、辛亥革命以后的报刊
    7. 六、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报刊
  7. 中国古塔
    1. 详情页
    2. 塔的起源和发展
    3. 塔的类型
    4. 塔的构造
  8. 会馆史略
    1. 详情页
    2. 一、什么是会馆
    3. 二、会馆的缘起
    4. 三、会馆产生的时间与消亡
    5. 四、会馆的建立
    6. 五、会馆的功能和活动
    7. 六、会馆的规章
    8. 七、会馆的精神偶像
    9. 八、会馆的分布与数量
    10. 九、一所不寻常的官绅会馆
    11. 十、京师试馆与地方试馆
    12. 十一、以馆兴商的商帮会馆
    13. 十二、四川的移民会馆
    14. 十三、会馆里的乡土情结
    15. 十四、会馆里的历史印记
    16. 十五、会馆与戏剧
    17. 参考书目
  9. 古代桥梁史话
    1. 详情页
    2. 一、梁 桥
    3. 二、浮 桥
    4. 三、索 桥
    5. 四、拱 桥
  10. 汉字史话
    1. 详情页
    2. 一、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
    3. 二、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
    4. 三、汉字形体的演变
    5. 四、汉字的结构
    6. 五、异体字和简体字
    7. 六、汉字的前途
    8. 重印补记
  11. 京剧小史
    1. 详情页
    2. 第一章 京剧的诞生
      1. 第一节 四大徽班进京 京剧初兴
      2. 第二节 京剧早期创始人
      3. 第三节 京剧生、旦两大改革创新家
      4. 第四节 票房 票友 下海
    3. 第二章 京剧的行当
      1. 第一节 生行
      2. 第二节 旦行
      3. 第三节 净行
      4. 第四节 丑行
      5. 第五节 本工、应工、抱演、 反串、一赶二
    4. 第三章 京剧的音乐
      1. 第一节 京剧的乐队
      2. 第二节 京剧的声腔、板式
      3. 第三节 京剧乐队中的琴、鼓艺术家
    5. 第四章 京剧的服装
      1. 第一节 京剧中的戏服
      2. 第二节 京剧中的盔帽
      3. 第三节 京剧中的靴鞋
      4. 第四节 京剧舞台上的道具
      5. 第五节 京剧中的脸谱
    6. 第五章 京剧的流派
      1. 第一节 老生流派
      2. 第二节 旦角流派
      3. 第三节 武生流派
      4. 第四节 小生流派
      5. 第五节 花脸流派
      6. 第六节 老旦、文武丑流派
      7. 第七节 海派京剧的诞生
  12. 敦煌文献
    1. 详情页
    2. 第一章 敦煌文献的再现与流散
      1. 一、敦煌藏经洞的开启
      2. 二、敦煌文献的流散与今日收藏简况
      3. 三、“敦煌文献”释义
    3. 第二章 敦煌文献的形制
      1. 一、敦煌写本的装帧形式
      2. 二、敦煌文献中的雕版印刷品
      3. 三、敦煌文献中的珍贵拓本
    4. 第三章 敦煌宗教文献的内容与价值
      1. 一、量多质优的佛教文献
      2. 二、保存了大量逸经的道教文献
      3. 三、可填补空白的景教文献
      4. 四、犹如凤毛麟角的摩尼教文献
      5. 五、有关祆教的珍稀记录
    5. 第四章 敦煌世俗文献的内容与价值
      1. 一、堪称字字珠玑的经部文献
      2. 二、改变史学研究对象与方法的史部文献
      3. 三、包罗万象的子部文献
      4. 四、异彩纷呈的集部文献
    6. 第五章 敦煌学走过的百年历程
      1. 一、“敦煌学”释义
      2. 二、中国学界的敦煌学研究历程
      3. 三、其他国家的敦煌学研究状况
    7. 主要参考文献
  13. 良渚遗址
    1. 详情页
    2. 第一章 良渚古城
      1. 第一节 发现城墙
      2. 第二节 古城宫殿
      3. 第三节 古城内城
      4. 第四节 古城外城
      5. 第五节 古城郊野
    3. 第二章 物质基础
      1. 第一节 气候资源
      2. 第二节 稻作农业
      3. 第三节 竹木漆艺
      4. 第四节 玉石制作
      5. 第五节 建筑工程
    4. 第三章 精神世界
      1. 第一节 祭坛
      2. 第二节 刻划符号与原始文字
      3. 第三节 典型玉礼器
      4. 第四节 其他玉器
    5. 第四章 良渚遗址与中国同时期遗址
      1. 第一节 发现良渚
      2. 第二节 辽宁牛河梁遗址
      3. 第三节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4. 第四节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
  14. 华夏文明地理新谈
    1. 详情页
    2. 华夏文明的地理构建(前言)
    3. 文明进程的足迹
    4. 大禹治水传说的新证据
    5. 甲骨卜辞:中国最早的地理记录
    6. 中国的“两河文明”
    7. 古代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
    8. 南风歌
    9. 山脉与历史
    10. 国家起源的“地理机会”
    11. 五岳地理说
    12. 中国古代的王朝地理学
  15. 仰韶文化
    1. 详情页
    2. 安家瑶 安家瑗
    3. 一、什么叫“仰韶文化”?
    4. 二、村落和建筑
    5. 三、生产活动
    6. 四、手工业的发展
    7. 五、文化艺术
    8. 六、墓葬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