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五百年_AZW3_MOBI_EPUB_阿巴斯·阿玛纳特

内容节选

第七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礼萨·汗的崛起(1914—1925) 1921年2月21日清晨,德黑兰人民一觉醒来便得知发生军事政变的消息。当天早些时候,新政府在这场政变中上台。新政府由一名热情的新闻工作者领导,并得到了伊朗哥萨克师准将礼萨·汗的支持。公共街道旁张贴着新政权发布的九条公报,并带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权威语调。公报开头就是一句让人有不祥预感的话:“我命令!”(hokm mikonam)并呼吁德黑兰人民“保持安静,服从军事命令”。公报声称军事管制已经生效;所有的新闻和出版物都被禁止,等待未来政府的许可;公众集会是非法的;酒馆、剧院、电影院和赌场被勒令关门停业;所有政府部门和通信服务都被暂停运作。“凡不遵守上述命令者,都将在军事法庭接受最严厉的审判。”公告的结尾还不忘严厉地警告。公告署名写着:“哥萨克师师长、德黑兰军事指挥官礼萨·汗阁下。”[30] 43岁的礼萨·汗是一名野心勃勃的军官,他很快被公认为“铁腕人物”,能够将伊朗从危机与绝望中拯救出来。他迅速掌权,并最终于1925年建立了巴列维王朝,这既是立宪革命后国家受挫和倒退的结果,也是长达10年的外国占领和帝国主义野心所带来的结果。他之所以能够迅速巩固自己的地位,不仅在于他的精明和个人素质,还在于他所处的大环境似乎使伊朗政治生存的其他选择都走到了穷途末路。1921年,建立一个主权独立、运作正常的宪政体制的机会越来越渺茫,正如同舒斯特10年前在《波斯的窒息》一书中所预言的那样。这或许是幸运的壮举,但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问题,即为什么伊朗最终能够摆脱分崩离析的厄运,保持了主权国家的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伊始,大多数伊朗民族主义者都希望德意志帝国对列强的挑战能够使伊朗从英俄霸权中解放出来。然而,战争所造成的更多不幸使伊朗政府陷入了停滞状态,也使整个国家陷入了更为水深火热的境地。这场世界大战只是一局为了欧洲帝国的野心、骄傲和霸权而进行的权力游戏,伊朗甚至都不是这场战争的参战国。要不是邻近的奥斯曼帝国青年土耳其政权忙着站队,软弱的伊朗政府至少会保持冷静,在表面上宣布中立。虽然伊朗国内对英俄高度不满,但如果选择站在同盟国这一边,伊朗也不一定能获得多少利益。因此,伊朗加入交战双方中的任何一方,似乎都是完全不明智的。 尽管伊朗一再向交战各方——俄国、英国、奥斯曼帝国和德国——提出请求,但战争甫一开始,伊朗领土几乎就被英、俄、奥斯曼三方占领了。伊朗主权遭到了破坏,伊朗人民也直接或间接地因军事行动而被迫经历饥饿和疾病。自18世纪的内战以来,伊朗从未遭逢比1915年至1921年这段时间更为黑暗的政治时刻。战争和外国占领恰逢民族独立的希望破灭和分离主义运动的兴起。布尔什维克革命以及1919年《英波协定》(The Anglo-Persian Agreement)的签订产生了涟漪效应,进一步加剧了伊朗的动荡与困境。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德意志帝国在中东地区的崛起就给伊朗民族主义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认为德国是一个充满活力但相对温和的世界强国。诚然,德国的吸引力似乎已经超越了它作为外交制衡力量的角色。德意志民族主义作为国家统一的意识形态,为民族工业的发展、为创建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高效国家提供了可能,这对伊朗人和邻国的青年土耳其党人来说,都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制度模式。自1870年代以来,伊朗人一直钦佩俾斯麦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统一了德国。1903年,德国成功地与奥斯曼帝国签署了关于修建伊斯坦布尔至巴格达的铁路的协议,这在国际上被视为一个重大的战略突破。该协议使德国得以首次靠近波斯湾沿岸,而英国人一向认为这片水域对英属印度的安全至关重要。伊朗计划修筑一条横贯伊朗西部的铁路线,将德黑兰与巴格达连接起来,这一计划同样引起了俄国的警惕,俄国认为这是对其势力范围的侵犯(图7.1)。 图7.1 即使是在立宪革命时期,伊朗媒体也是如此描绘英国在面对俄国和德国进攻时的畏首畏尾以及其对亚洲国家的束缚与折磨 选自一部画集,(德黑兰,伊斯兰历1326年/公元1908年)。穆罕穆德·塔瓦库里·塔格赫提供。 在胡齐斯坦发现石油 当德国出现在伊朗人的视野中时,一名英国特许商人在伊朗西南部的胡齐斯坦省发现了石油。胡齐斯坦油田是中东地区第一个石油勘探地,在整个战争时期乃至战后,都是英国的战略要地。除了1907年的《英俄条约》外,石油的发现进一步将伊朗的国运与一战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一战结束后的整个20世纪,没有任何其他资源能像石油一样,在伊朗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1900年,英国金融家威廉·诺克斯·达西(William Knox D‘Arcy)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与伊朗海关总署负责人会面,成功地从恺加政府那里获得一项特许权,用于勘探伊朗南部一些潜在的油田,并有权在此开采和出口石油。达西作为特许权的获得者得到了令人吃惊的......

  1. 前言
  2. 绪论
  3. 目录
  4. 第一部分 什叶派帝国
    1. 第一章 什叶派与萨法维革命(1501—1588)
    2. 第二章 阿巴斯一世的时代与萨法维帝国的形成(1588—1666)
    3. 第三章 萨法维王朝的覆灭与动荡的空窗期(1666—1797)
  5. 第二部分 “戍卫领地”的重塑
    1. 第四章 恺加时代的形成(1797—1852)
    2. 第五章 纳赛尔·丁·沙赫与维持脆弱的平衡(1848—1896)
    3. 第六章 立宪革命:一条通往多元的现代化之路(1905—1911)
  6. 第三部分 重振伊朗
    1. 第七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礼萨·汗的崛起(1914—1925)
    2. 第八章 礼萨·汗与巴列维王朝的建立(1925—1941)
    3. 第九章 混乱的民主、石油国有化以及破灭的希望
    4. 第十章 白色革命和它的反对者(1953—1963)
    5. 第十一章 发展、混乱和不满(1963—1977)
    6. 第十二章 官方文化和抗议文化
  7. 第四部分 众说纷纭的革命和伊斯兰共和国的建立
    1. 第十三章 伊斯兰革命的形成(1977—1979)
    2. 第十四章 教法学家监护制度及其支持者
    3. 第十五章 巩固伊斯兰共和国(1979—1984)
    4. 第十六章 面对敌人:人质危机、两伊战争及其后果
    5. 第十七章 伊斯兰共和国时期的社会和文化
  8. 后记
  9. 译后记
  10. 尾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