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节选

五 退保襄樊 曹操北撤后,周瑜率兵数万攻打据守江陵的曹仁。江陵城池坚固,粮食充足,曹仁又骁勇善战,周瑜碰到的是一个强劲的对手。周瑜先派兵攻下了江陵北面的夷陵,企图迫使曹仁退兵,未能达到目的。接着,双方在江陵城下展开激战。周瑜前锋数千人刚到城下时,曹仁派部将牛金率兵三百出城迎战,被包围,曹仁亲率麾下壮士数十骑冲出城外,杀入重围,救出牛金,部属无不佩服其英勇。后来曹操得知此事,也十分赞赏,特转封曹仁为安平亭侯。一次,周瑜亲自骑马督战,被乱箭射中右胁,伤势很重,伏鞍回营。曹仁得知周瑜卧床不起的消息,乘机率兵叫阵。周瑜为了稳定军心,只得强忍伤痛,骑马巡视各营。曹仁见了,知道无隙可乘,这才收兵回城。 经过一年多的激烈战斗,曹仁伤亡不少,渐觉孤军难以坚守。曹操此时正忙于在东线江淮一带同孙权周旋,难以派兵增援,只得命曹仁放弃江陵,退保襄樊。从此以后,襄阳、樊城一直掌握在曹操的手中,成为他南面重要的战略屏障。 曹仁北撤后,孙权取得了江陵及其以东的大片土地,于是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驻守江陵;程普为江夏太守,驻守沙羡;吕范为彭泽太守,吕蒙为寻阳令。这几人在从江陵到九江的沿江一线布防,从而稳定了孙权在江东的统治。 在此同时,刘备乘机扩展自己的势力。他先推举刘琦为荆州刺史,利用刘琦在荆州潜在的势力和影响,巩固自己在荆州的地位。接着派兵攻打长江以南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四郡太守先后投降。刘备以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征收其赋税以供军政费用;以偏将军赵云为桂阳太守。不久,刘琦病死,刘备自己做起了荆州牧,治所设在公安。 刘备有了实力和地盘,这使孙权感到了威胁。但孙权须在东边江淮一线顶住曹操的压力,荆州防务不得不倚重刘备,因此也只能认可刘备的既得利益。为了拉拢刘备,孙权还主动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后来在鲁肃的建议下,还答应刘备的请求,将南郡借给了刘备,以巩固双方的联盟关系。 赤壁之战,终以曹操空前规模的惨败而告结束。此后,曹操的势力大体局限在北部中国,再也无力南下。刘备通过这次战争,占据了荆州的大部分地方,获取了立足之地,得以向刘璋的益州扩展。孙权则通过这一次战争,巩固了自己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势力,并继续向岭南方向发展,实力有了进一步增强。曹、刘、孙三股势力各有长短,相互觊觎,彼此争夺,但谁也吃不掉谁,从而初步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曹操对自己在赤壁的战败,并不怎么服气,回到北方后,曾给孙权写去一封信,掩饰自己的失败。留存下来的文字已不完整,只有互不联系的两段话。其一云: 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其二云: 赤壁之困,过云梦泽中,有大雾,遂便失道。 在赤壁之战中,曹军碰上疾病、自烧战船及在沼泽中行军因雾大而迷了路,这些事都可能确实发生过,但决不可能是造成失败的根本原因,曹操对自己失败的掩饰实在是有些笨拙的。当然,从另一角度看,曹操的失败确实不是由于他的力量特别弱小而周瑜的力量特别强大。曹操的兵力自称八十万,这显然是夸张不实之辞,其实际兵力据周瑜估计是二十二三万或二十三四万人,这则可能是一个被有意缩小的数字。但即使是这个数字,仍然超出孙、刘联军的五万兵力若干倍,曹操占有绝对优势。更重要的是,曹操刚刚势如破竹地拿下了荆州,战胜了刘备,一时四方震动,在气势上、心理上也占有绝对优势。以张昭为首的一批人为其所慑,主张投降,不是偶然的。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认为张昭劝孙权投降是由于他眼光远大,是想抓住这个机会,让匡扶汉室的曹操实现天下的统一,这样做虽无功于孙氏,却有功于国家,实未见其必然。此外,曹操还有其他的一些优势,如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师出有名;占据了荆州上游,可以水陆俱下,长江天险不再为孙权所独有,等等。但是,曹操虽然拥有这些优势,但还是打了败仗。这是为什么呢? 诚然,曹操也有他的一些劣势,诸葛亮和周瑜所分析的那几条,都并非无中生有之谈。比如荆州新附,人心不稳,军心不稳,就是一个大问题。刘琮投降之后,他的部将王威还曾劝他说:“曹操得知将军已经投降,刘备已经南逃,一定会懈弛无备,轻行单进。将军如果能给我奇兵数千,在险要之地拦击他,一定可以将他活捉。活捉了曹操,就可以威震四海,不只是保守荆州的问题了!” 王威真是有胆有识,如果真照他所说的去办,后果是很难设想的。但懦弱无能的刘琮不可能接受这样的建议。像王威这样的人留在降军之中,随时都在想着如何反戈一击,哪里会真心实意地替曹操打仗呢?刘表治理荆州多年,虽没有雄才大略,但他保土安民还是有一套办法的。刘备在荆州数年,有意收揽人心,在他周围更是团聚了一大批人,影响所及,以至在南撤时,有不少人主动前来投奔,其中还包括一些刘琮手下的人。相比之下,曹操初来乍到,没有根基,兵力虽多,但实际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要想把仗打赢,也就难乎其难了。 曹操还碰到另外一个难题,就是孙、刘......

  1. 封面
  2. 前折页
  3. 书名页
  4. 目录
  5. 导言——东汉社会面貌
  6. 第一章 少年行止
    1. 一 亳州寻踪
    2. 二 “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3. 三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7. 第二章 仕途初试
    1. 一 “京师敛迹,莫敢犯者”
    2. 二 议郎任上
    3. 三 一个敢作敢为的济南相
    4. 四 以曲求伸的策略
  8. 第三章 讨伐董卓
    1. 一 “何必纷纷召外将乎?”
    2. 二 首举义兵
    3. 三 汴水失利
    4. 四 “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9. 第四章 争夺兖州
    1. 一 收编青州军
    2. 二 东征陶谦
    3. 三 回击吕布
    4. 四 平定兖州
  10. 第五章 挟天子以令诸侯
    1. 一 遣使长安
    2. 二 洛阳朝见
    3. 三 迎献帝都许
    4. 四 “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续之?”
  11. 第六章 “修耕植以蓄军资”
    1. 一 “自遭荒乱,率乏粮谷”
    2. 二 许下屯田
    3. 三 “克定天下”之业
  12. 第七章 南征张绣
    1. 一 淯水之难
    2. 二 奇兵破敌
    3. 三 “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
  13. 第八章 荡平徐淮
    1. 一 离间之计
    2. 二 进围下邳
    3. 三 擒杀吕布
    4. 四 败亡袁术
    5. 五 击走刘备
  14. 第九章 官渡之战
    1. 一 强敌压境
    2. 二 调兵遣将
    3. 三 首战告捷
    4. 四 两军对峙
    5. 五 乌巢烧粮
    6. 六 全线出击
    7. 七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15. 第十章 克平四州
    1. 一 攻占黎阳
    2. 二 挥师北还
    3. 三 捣平邺城
    4. 四 收定河北
    5. 五 西征高幹
    6. 六 还定东土
  16. 第十一章 远征乌桓
    1. 一 不除此患,将为后忧
    2. 二 潜师出塞
    3. 三 “东临碣石有遗篇”
  17. 第十二章 “不戚年往,忧世不治”
    1. 一 抑制兼并
    2. 二 整齐风俗
    3. 三 以法治军
  18. 第十三章 兵败赤壁
    1. 一 “破浮华交会之徒”
    2. 二 袭占荆州
    3. 三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4. 四 火烧乌林
    5. 五 退保襄樊
  19. 第十四章 坚守淮南
    1. 一 巩固淮南防线
    2. 二 激战濡须口
    3. 三 一次劳而无功的行动
    4. 四 “贼至乃发”
  20. 第十五章 平定关陇
    1. 一 师出有名
    2. 二 巧渡河渭
    3. 三 渭南大捷
    4. 四 陇上破马超
    5. 五 捣平“国中之国”
  21. 第十六章 争夺汉中
    1. 一 一块必争之地
    2. 二 进取汉中
    3. 三 “既得陇,复望蜀邪?”
    4. 四 定军山失利
    5. 五 “鸡肋”
  22. 第十七章 激战襄樊
    1. 一 水淹七军
    2. 二 遣使联吴
    3. 三 大败关羽
  23. 第十八章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 一 “吾任天下之智力”
    2. 二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3. 三 “何以省东曹?”
    4. 四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24. 第十九章 邺下文人集团
    1. 一 “彬彬之盛,大备于时”
    2. 二 邺下之游
    3. 三 文学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25. 第二十章 立嗣
    1. 一 “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2. 二 一场或明或暗的激烈争斗
    3. 三 “密访群司”
    4. 四 《立太子令》
  26. 第二十一章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1. 一 通向帝王之路
    2. 二 与刘氏王室势力的较量
    3. 三 荀彧、崔琰之死
    4. 四 力平武装叛乱
    5. 五 “吾为周文王矣”
  27. 第二十二章 大星殒落
    1. 一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 二 《遗令》
    3. 三 病逝洛阳
  28. 第二十三章 曹操的世界观
    1. 一 政治思想
    2. 二 军事思想
    3. 三 哲学思想
  29. 第二十四章 曹操的性格作风
    1. 一 坦诚与权诈
    2. 二 宽厚与忌刻
    3. 三 “佻易无威重”
    4. 四 崇尚节俭
    5. 五 喜好女色
  30. 第二十五章 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1. 一 一代诗史
    2. 二 文章祖师
    3. 三 兼该众艺
  31. 第二十六章 曹操的家庭
    1. 一 曹操的妻妾
    2. 二 曹操诸子
    3. 三 曹操的女儿和女婿
  32. 第二十七章 身后褒贬
    1. 一 千秋功罪,任人评说
    2. 二 “至少是一个英雄”
    3. 三 不朽的业绩
  33. 附录一 生平大事年表
  34. 附录二 主要职官简释
  35. 附录三 主要地名简释
  36. 附录四 主要参考文献
  37. 后记
  38. 新版后记
  39. 再版后记
  40. 后折页
  41.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