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常识_AZW3_MOBI_EPUB_姚洋
内容节选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的双循环[1] 对于理解双循环,有两点非常重要。 第一,“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我国扩大内需已经持续了大约10年时间,但是这次将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把内需提到战略的高度,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过去10年里,我国的内需已经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比较快。今天,我们在确定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时,如何进一步挖掘内需就成为非常值得好好思考的问题。 第二,“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出口量在GDP中的比例于2006—2007年达到顶峰,之后就开始下降。因此,过去10年间,国内大循环已经成为主体。这句话要特别强调的是: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要好好理解这个重大战略及其意义,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讲: 第一,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实现再平衡,国内循环方面做了哪些事情。只有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双循环。 第二,国际环境的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可能影响。我个人觉得当下媒体对这个问题有点夸大,把国际形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看得过高。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解来制定我们的政策,方向上容易出现失误。对国际环境认知问题,我想重点讨论两点:一是去中国化是不是发生了?二是有没有或会不会形成两个平行体系?我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清楚这两个问题之后,我们才能正确地实施双循环,才能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三,在理解前两点的基础上,思考中国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中国经济的再平衡 2001—2010年:狂飙突进的10年 过去20年,中国经济发展基本上可以分成刚好相等的两个阶段——前10年和后10年。前10年是经济狂飙突进式增长的10年,后10年是震荡下行调整的10年。 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2008年金融危机,我国出口在这7年时间里以平均每年29%的速度增长,7年增长5倍,外汇储备也激增。从全球范围来看,年均两位数的GDP经济增长速度无与伦比。北京和很多大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就在那10年,城市建设迎来10年的大踏步前进。 另一方面,那10年也出现了周其仁老师所说的“水大鱼大”。“水大”就是经济增长非常快,“鱼大”指的是巨额财富的创造和集中。中国的财富创造是惊人的,但集中度也高,少数人拥有极多的财富。整个国家的收入分配报告显示,我们的收入分配非常不平均。另一个问题是结构失衡,表现为储蓄过度、消费占比下降。 2010—2020年:调整的10年 过去的10年是我国经济调整的10年,结构性变化很大。第二产业占比下降,工业化的高峰已过。当然,工业化高峰过去不代表我们不再发展工业,而是无论从增加值比例还是总量占比而言,第二产业(工业)的比例都在下降,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上升。同时,出口占GDP的比例,以及出口对GDP贡献的比例,都在持续下降。 如果以GDP的三驾马车来看,消费占GDP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储蓄率不断下降,投资和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下降。 过去几年里,消费增长对GDP的贡献都在70%以上,已经非常接近美国的水平,高位甚至到75%。因此,可以说内需推动的经济其实在过去几年已经形成,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外需推动、投资推动的经济体,国内循环早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在我看来,再以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空间也已经所剩不多,这个判断是很重要的。 从具体数据来看,出口占GDP的比例最高是在2006年和2007年,之后持续下降。根据图4-1,年出口总额除了2009年、2015年、2016年三年有所下降,其他年份都在上升。我国现在的出口总额将近2.5万亿美元,是英国或者法国GDP的总量。英、法是世界主要国家,还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中国的出口量和这两个国家的GDP相当,这证明了中国的出口量有多么惊人。 图4-1 1978—2018年中国出口量及其占GDP的比例 消费占比上升,储蓄占比就会下降。因为储蓄的反面就是消费,储蓄上升了,消费就下降,这是21世纪头10年发生的事情。储蓄下降了,消费占比就上升,2010年是个转折点(图4-2)。 图4-2 储蓄和资本占GDP比例 提升国内消费不能靠降低储蓄率 综上可知,提升国内消费的空间是有限的。自2010年以来,我国消费率每年提高0.86%,目前已达到55%。与之相反的是储蓄率降到45%。如果保持这个下降速度,10~15年之后,我国储蓄率将低于韩国现在35%的水平。而韩国现在的人均GDP是3万多美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已经超过美国人均GDP水平的一半。但估计中国的人均GDP 15年后还达不到美国的一半,要等到2049年或者最快2045年才能达到这一水平。 因此,中国的储蓄率最好不要下降这么快,而是应该努力保持适度的水平。因为经济增长离不开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也需要储蓄支撑。韩国的研发投入占本国GDP的4%左右,我国的这一比例......
- 书名页
- 信息
- 目录
- 序言 用常识思考经济问题
- 第一部分 读懂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
- 第一章 大象难以隐身树后
- 新冠肺炎疫情后的中国与世界
- 中国走向世界经济强国的四个严峻挑战
- 中国经济最让人担心的不是创新
- 全球新挑战与新变局下的中国经济
- 第二章 中美关系至关重要
- 中美经贸关系——关于中国定位的两个原则
- 警惕中美脱钩论中的利益企图
- 不要让贸易战动摇中国开放创新的基本原则
- 第三章 用世界坐标看中国
- 中国无须跟随欧美“放水”刺激经济
- 中国式创新,可对德国和美国模式兼收并蓄
- 中国经济如何破解“日本综合征”
- 越南不可能成为替代中国的Plan B
- 中国能直接复制新加坡的体制吗?
- 中国经济学的世界贡献
- 第二部分 读懂中国经济的关键转型
- 第四章 解读重要战略
- 中国经济的新周期与新战略
-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的双循环
- 共同富裕,须精准提高民众收入能力
- 共同富裕离不开教育公平 城乡教育差距急需缩小
- 小农经济过时了吗?
- 城市化2.0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 振兴消费仍然是中国经济的重大挑战
- 改革金融体系是治理中国经济失衡的良药
- 金融应如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 “城市化2.0”与中国经济新趋势
- 第五章 把握重要原则
- 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
- 发展自主技术不要忘记两个重要原则
- 中国该如何选择创新的路径
- 政府要减少创新陪练,多谋中长期公共服务
- 第三部分 读懂中国经济的制度基础
- 第六章 国家治理的历史智慧
- 中国古代政治对当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 政治秩序的历史演进
- 东西方文明的分流与合流
- 现代化在中国的脚步
- 第七章 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
- 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
- 从过去70年到未来30年:中国经济的逻辑与挑战
- 一则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故事
- 中国模式及其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