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全七册,纪念西南联大建校85周年!)_AZW3_MOBI_EPUB_朱自清
内容节选
唐诗兴盛的原因及其分期 /浦江清/ 一、唐代诗歌兴盛之原因 诗源于歌,徒歌为歌谣,乐歌是乐曲。后来分道扬镳。汉魏南北朝,歌曲称乐府,吟诵的称诗。 唐代诗歌最盛。计有功《唐诗纪事》采录诗人1150家,《全唐诗》900卷,釆录2300余家,48900余首,也还有遗佚。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只是吟诵的诗,不是歌曲。虽然题目用乐府歌引,并不真的入乐。无论乐府古题,或如白居易的新乐府,都不入乐歌唱,不过假定可以作歌曲而已。南北朝的乐府对于唐诗很有影响,唐诗中普遍的题材是闺怨及边塞。情诗与战争诗,这些内容是南北朝乐府的题材。尤其是初唐,盛唐以后,距离就远了。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至其所以诗独盛的原因,可有数端。 (一)君王提倡 太宗、高宗、武后、玄宗、德宗、宪宗、穆宗、文宗、昭宗,莫不好诗。太宗偶好宫体诗,令文士修撰《晋书》,自为陆机、王羲之作传论。高宗朝升擢诗人上官仪。又恐于此时试进士,加试杂文(杂文为诗赋)。武后时常宴群臣赋诗,使上官婉儿品第甲乙赐金爵。玄宗朝以李白供奉翰林,王维以一诗免谴。又设左右教坊,梨园子弟习俗乐,采诗入大曲中歌唱。德宗朝知制诰缺出,曰:与韩翃。时有二韩翃,一为诗人,一为江淮刺史。德宗曰:与“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 (二)科举试诗 隋文帝始举秀才,炀帝始设进士科,唐初因之。《唐文典》,唐代选举六科:(1)秀才;(2)明经;(3)进士;(4)明法;(5)书;(6)算。其中秀才科立格最高,常停。唯“明经”“进士”两科为士众所趋。进士科试诗赋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玉海》引唐《选举志》)。唯唐初进士科尚未试诗赋,可能在高宗时增入,称“杂文”,进士科要亦以时务策帖经为主。试诗始于何时不可考,唯《文苑英华》卷186收王维《清如玉壶冰》诗,注云“京兆府试,时维年十九”(今《全唐诗》本同),维年十九时开元七年也。《唐诗纪事》:祖咏试《终南望余雪》诗,在开元十二年。以后终唐不废。试诗四韵、六韵、八韵不等。开元二十五年,敕:进士以声韵为学,多昧古今;明经以帖诵为功,罕穷旨趣。自今明经问大义十条,对时务策三道;进士试大经十帖(见《通鉴纲目》,唐时以《左氏传》为大经)。知明经、进士两科所试略同,唯明经无诗赋,进士有诗赋。唐代才人所趋在进士科。进士之在政治上获得地位,从武后朝始。唐代与南北朝九品中正之选举法不同,高门、寒门的阶级观念已打破。 这里有两点值得指出: (1)考试用诗,所以诗为一般知识分子所学习。蒙童都要学诗。元白书信文集序中提及,村塾教师以元白诗训蒙童。诗成为文人的普通素养,甚至方外道流、女子都能诗。 (2)进士制度,可以使社会各阶层有平等的上进机会。六朝重门第,唐代诗人很多不出高门,很多少时贫困的。 不出高门的,如陈子昂、李白。富厚家庭子弟。 贫苦的,如岑参、韩愈(刻苦为学)、孟郊、贾岛。 落魄不羁的,如高适。 名门之后,但父亲做小官(县令之流)的,如元稹、杜甫、白居易。 隐士,如孟浩然、皮日休、陆龟蒙。 进士来自各阶层,生活经验丰富。中进士以后他们也未必得高官厚禄,做校书郎、拾遗、县令、刺史各处流转。天下大,到处跑。所以唐诗内容,比南北朝丰富。 (三)以诗入乐府歌曲 南北朝诗人多作乐府歌曲。唐代诗人作乐府古题者极多,唯不入乐。玄宗开元二年,以雅俗乐均隶太常为不合,因置左右教坊,以教俗乐,又选乐工、宫女数百人,自教之,谓之皇帝梨园弟子。唐代大曲如《甘州》《凉州》皆釆绝句入遍数中歌唱。《集异记》记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诗人“旗亭画壁故事”。(三人不得志,时在长安,下雪,在旗亭喝酒,闻隔壁歌唱。三人才名相当,乃打赌看唱谁的诗多。昌龄、高适诗均已唱过,唯未听唱之涣诗。情急之下,之涣表示,再无人唱,自认输;如唱了,你二人要甘拜下风。果然,一最出色之红衣女子唱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三人大笑。闻笑声,得知三个才子,歌女请他们喝酒。)此乃小说,①三人虽同时,而踪迹难合;②高适一诗,竟是悼亡诗,不宜歌唱。要之,此三人之诗,被采入大曲中歌唱,为伶官歌伎所习,则为事实也。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入乐为《阳关曲》传唱。又“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李龟年奔泊江潭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之。“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伊州歌》)此亦王维诗为梨园所习唱。又玄宗曾登楼听伶人唱李峤《汾阴行》之最后四句,叹曰:李峤真才子也。又元微之诗入禁中,宫中称为元才子。元白诗歌诵于贩夫走卒之口。李白《清平调》不可信,唯彼有《宫中行乐词》八首入管弦者。《宫中行乐词》八首皆五律,气格比《清平调词》三首为高。《清平调词》见乐史所撰《李翰林别集序》,伪作也。霍小玉与李益初有交情时,介绍人介绍他的“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竹窗闻......
- 总目录
- 西南联大文学课
- 信息
- 编者的话
- 第一章 朱自清、游国恩讲先秦两汉文学
- 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诗经》
- 新型历史著作《左传》《国语》
- 先秦诸子
- 屈原和“楚辞”
- 司马迁与《史记》(节选)
- 西汉后期的散文和辞赋
- 班固与《汉书》(节选)
- 东汉文人的五言诗
- 《古诗十九首》及其他
- 第二章 罗庸、萧涤非讲魏晋南北朝文学
- 曹氏父子的“一家辞赋”
- 所谓建安七子
- 左思、刘琨、郭璞
- 陶渊明及其作品(节选)
- 山水文学之肇始
- 钟嵘《诗品》及萧统《文选》
- 第三章 罗庸、闻一多讲隋唐五代文学
- 隋唐统一与文学之变古
- 唐诗及盛唐诗人
- 孟浩然及其作品
- 杜甫及其作品
- 中唐文学之创新与复古(节选)
- 晚唐五代文学及其文艺论(节选)
- 第四章 浦江清讲宋元文学
- 宋初的诗文革新运动
- 欧阳修及其作品
- 王安石及其作品
- 词曲的发展和词的概况
- 苏轼的散文
- 苏轼的诗
- 苏轼的词
- 杂剧作家的时代分期
- 关汉卿与《窦娥冤》(节选)
- 王实甫和他的《西厢记》(节选)
- 第五章 浦江清讲明清文学
- 《三国演义》(节选)
- 《水浒传》(节选)
- 《西游记》(节选)
- 《金瓶梅》(节选)
- 清初的诗词与散文(节选)
- 孔尚任与《桃花扇》
-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节选)
-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节选)
- 曹雪芹与《红楼梦》(节选)
- 西南联大国史课
- 信息
- 编者的话
- 第一章 张荫麟论夏、商、周
- 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
- 周朝的兴起
- 周代的封建社会(节选)
- 封建组织的崩溃
- 楚的兴起
- 齐的兴起(附宋)
- 晋楚争霸
- 吴越代兴
- 秦的变法
- 第二章 张荫麟论秦、汉
- 六国混一
- 新帝国的经营
- 帝国的发展与民生
- 楚汉之争始末
- 纯郡县制的重建
- 武帝的新经济政策
- 武帝开拓事业的四时期
- 东汉的建立及其开国规模
- 第三章 雷海宗讲魏、晋、南北朝
- 曹操与三国
- 西晋与中原之沦丧
- 五胡乱华
- 南北朝
- 新宗教之酝酿与成熟
- 第四章 陈寅恪讲唐代政治制度
- 李唐先祖来源
- 关中本位政策
- 藩镇与中央对立
- 安禄山集团的民族构成
- 第五章 张荫麟、雷海宗论宋、元
- 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
- 北宋的外患与变法
- 宋之积弱与变法失败
- 宋亡
- 元朝的迅速衰败
- 第六章 吴晗讲大明帝国
- 明太祖之建国与开国规模
- 靖难之役与迁都北京(节选)
- 明初的恐怖政治
- 明教与大明帝国(节选)
- 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
- 晚明仕宦阶级的生活
- 第七章 雷海宗讲清朝盛世
- 清朝的统治手段
- 传统政治文化之总崩溃
- 甲午戊戌与庚子辛丑
- 西南联大哲学课
- 信息
- 编者的话
- 第一章 冯友兰讲子学时代
- 泛论子学时代(节选)
-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 墨子及前期墨家(节选)
-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
-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
-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节选)
-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节选)
- 第二章 冯友兰讲汉代儒学——以董仲舒为例
- 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
- 元、天、阴阳、五行
- 四时
- 人副天数
- 性情
- 个人伦理与社会伦理
- 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
- 灾异
- 第三章 汤用彤讲魏晋玄学
- 魏晋思想的发展
- 魏晋玄学流别略论
- 王弼之《周易》《论语》新义
- 向郭义之庄周与孔子
- 谢灵运《辨宗论》书后
- 第四章 汤用彤讲隋唐佛学
- 隋唐佛学之特点
- 西行求法之运动
- 唐太宗与佛教
- 玄奘法师
- 韩愈与唐代士大夫之反佛
- 第五章 贺麟讲宋明理学
- 宋儒的新评价
- 陆象山与王安石
- 王安石的哲学思想
- 王船山的历史哲学
- 知行合一新论(节选)
- 第六章 冯友兰讲清代思想
- 清末之立教改制运动
- 康有为
- 谭嗣同
- 廖平
- 西南联大诗词课
- 信息
- 编者的话
- 上篇 诗
- 诗经
- 关于诗经
- 雅颂
- 国风
- 人民的诗人——屈原
- 什么是《九歌》
- 一、神话的九歌
- 二、经典的九歌
- 三、“东皇太一”“礼魂”何以是迎送神曲
- 四、被迎送的神只有东皇太一
- 五、九神的任务及其地位
- 六、二章与九章
- 七、九章的再分类
- 八、“赵代秦楚之讴”
- 九、楚九歌与汉郊祀歌的比较
- 十、巫术与巫音
- 古诗十九首释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陶渊明
- 一、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 二、陶渊明诗的艺术特色
- 三、陶渊明诗的影响与后人的批评
- 四、作品选讲
- 五、研究陶渊明的材料
- 谢灵运和山水诗
- 鲍照和七言诗
- 南北朝的民歌及新乐府
- 南朝传统乐府
- 南朝民歌
- 南朝新乐府
- 北朝民歌
- 宫体诗的自赎
- 唐诗兴盛的原因及其分期
- 一、唐代诗歌兴盛之原因
- 二、唐诗选本和唐诗分期
- 宫律派
- 复古派
- 田园方外派
- 四杰
- 王维与孟浩然
- 一、王维
- 二、孟浩然
- 高适
- 岑参
- 李白
- 一、李白的个性及思想
- 二、李白的诗
- 杜甫
- 一、世系
- 二、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
- 三、杜诗的特征
- 李杜比较
- 韦应物与刘长卿
- 白居易、元稹、刘禹锡
- 白居易
- 元稹
- 刘禹锡
- 贾岛
- 杜牧
- 李商隐
-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 黄庭坚
- 陆游的诗词
- 杨万里与范成大
- 唐诗与宋诗的比较
- 诗经
- 下篇 词
- 温庭筠和花间派词人
- 李煜及南唐其他词人
- 词体演变及北宋词人
- 一、词体演变
- 二、北宋词人
- 柳永
- 周邦彦与大晟词人
- 李清照
- 南宋词人
- 南渡初期作家
- 辛弃疾的词
- 姜夔与词的衰落
- 西南联大文化课
- 信息
- 编者的话
- 第一章 冯友兰、汤用彤、张荫麟、罗庸浅谈文化
- 文化的类型(节选)
- 论中西文化的差异
- 文化思想之冲突与调和
- 应对西洋文化持什么态度(节选)
- 文化(节选)
- 中国今后的文化建设
- 第二章 雷海宗、吴晗、张荫麟讲历史文化
- 历史过去的释义
- 中国文化的两周
- 无兵的文化(节选)
- 中外的春秋时代
- 中国的家族
- 中国的元首
- 历史上的君权的限制
- 历史上的政治的向心力和离心力
- 论修明政治的途径
- 古代中国的外交
- 五代时波斯人之华化
- 论贪污
- 治人与法治
- 说士
- 论史实之选择与综合
- 第三章 闻一多、罗庸讲人文精神
- 什么是儒家——中国士大夫研究之一
- 论为己之学
- 诗人
- 思无邪
- 诗的境界
- 欣遇
- 第四章 冯友兰、雷海宗讲哲学与人生
- 略谈哲学的用处
- 论哲学方法
- 孔子以前之哲学
- 先秦儒家哲学述评(节选)
- 论人生中的境界
- 论命运
- 关于真善美
- 西南联大古文课
- 信息
- 编者的话
- 第一章 傅斯年、游国恩、朱自清讲先秦古文
- 《大雅》
- 《小雅》
- 论屈原文学的比兴作风
- 《周易》
- 《尚书》
- 《春秋》三传
- “四书”
- 《战国策》
- 第二章 游国恩、萧涤非讲汉代古文
- 贾谊和汉初散文
- 伟大的历史家、散文家司马迁(节选)
- 班固的汉书(节选)
- 两汉民间乐府
- 第三章 萧涤非讲魏晋南北朝古文
- 曹操、曹丕
- “建安七子”与蔡琰
- 曹 植
- 阮籍、嵇康
- 谢朓和新体诗
- 第四章 萧涤非、游国恩讲唐代古文
- 李白诗歌的思想与艺术成就
- 杜甫诗歌的思想与艺术成就(节选)
- 白居易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 论写作旧诗
- 第五章 浦江清讲宋元古文
- 小说的起源与发展
- 说话与话本
-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 小说家的话本
- 讲史家的话本
- 王实甫和他的《西厢记》(节选)
- 白朴与马致远
- 西南联大国学课
- 信息
- 编者的话
- 第一章 罗庸讲儒学
- 儒家的根本精神
- 周礼与鲁礼
- 孔子与颜渊
- 曾子、子思与孟轲
- 七十子以后的儒学
- 第二章 汤用彤讲佛学
- 佛教入华诸传说
- 永平求法传说之考证
- 《四十二章经》考证
- 汉代佛法之流布(节选)
- 佛道(节选)
- 释道安(节选)
- 鸠摩罗什及其门下(节选)
- 第三章 冯友兰、闻一多讲道家与道教
- 老子
- 庄子
- 道教的精神
- 佛教、道教与道学
- 第四章 冯友兰讲法家
- 法家之学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之趋势
- 法家之历史观
- 法家之三派
- 三派与韩非
- 法之重要
- 正名实
- 严赏罚
- 性恶
- 无为
- 法家与当时贵族
- 第五章 冯友兰讲名家
- 辩者学说之大体倾向
- 惠施与庄子
- 《天下篇》所述惠施学说十事
- 惠施与庄子之不同
- 公孙龙之“白马论”
- 公孙龙所谓“指”之意义
- 公孙龙之“坚白论”
- 公孙龙之“指物论”
- 公孙龙之“通变论”
- “合同异”与“离坚白”
- 《天下篇》所述辩者学说二十一事
- 第六章 蒋梦麟谈抗战中的国学转折
- 大学逃难
- 战时之昆明
- 敌机轰炸中谈中国文化(节选)
- 二次大战期间看现代文化(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