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欧洲的人生问题_AZW3_MOBI_EPUB_奥伊肯

内容节选

近代 向一种新生活样式的转向一开始是缓慢但却长期持续着的,直至它赢得一个完全相反的意识;基本上,这个新民族由此就走上了他们自己的路,并因此偏离了传统的目标,这是很好理解的。造成的结果是兴起了一个运动,凭借这个运动打破了整个古代传统。它就是在西方被称为“再生”[文艺复兴(Renaissance)]的巨大宝藏。生活越来越独立于教会,并且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尘世生活圈。更具意义的是一种关于整体生命之重点的提出。在古代,这个整体世界被认为是一种既予而又封闭的广大领域,在以前的运动中被展示为某种较低的东西,所有追求都服务于一种必要坚持的目标。相对于此,现今的运动被看作较高者,因为它产生更多的力量,并且有无限成长可能。更主动且更根源的生命在稳定的特征下自我提升。这种变化扩及所有领域。就像世界展现为运动的那样,人际关系也越来越被当作流动的和能提升的。随后这也席卷到经济关系。由于人试图在中世纪中建立一个生产与消费间的平衡,因此兴起一个无止境生产的努力。对应于这种运动的方向是一种指向个体的方向,亦即就是指向于人的方向。早先,世界被认为是无条件地纳入考虑的东西。对人来说,所有生活内容都应从这个整体世界来达致。故而国家亦居于个体之上,而且教会也居于个别的信徒之上。不过,于今个体越来越成为主要的存在。人应该出于自己的力量来找到一条通往世界的路,他的灵魂应显现为确定的和稳定的东西。社会变得越来越由个体所建立并且屈服于他们的目的。而且在文化生活中,个体及个体性的意义越来越强化,因此这点紧密地和各民族在现代大地上更明确地相互区分,以及他们的精神特征更有力的模铸相关联。由他们开始文艺复兴的意大利人,具体地说,他们开展了普世的文化与艺术,而法国人则将生活形式予以细致化并减轻历史的压力;英国人则成为政治和经济生活的领导者;而德国人则是改革的民族,他们这些人都在其古典文化的高度上创造了一个关于艺术和科学的高贵人文主义。故而,现代生活较诸更早先的时代展示了一种更远为丰富的图像。在这种生活的整体中,接下来各章清楚地出场如下: 1.文艺复兴,它被视为现代世界的青年时期;2.启蒙时代,这一时代追求一种人类的完全成熟和自我的意识;3.人文主义的和历史的思维方式;4.19世纪的实在论。文艺复兴给予了生命引导一个很具意义的启发,然而它没有创造出封闭的体系;这种体系是借由启蒙运动而发生的。值得注意的个别人物具名如下: 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1469—1527) 他在政治学说上放弃一切伦理的探讨并且宣告一种单纯合目的性的政治学,这个学说由意大利人宣扬阐发,其观点是,人为了国家利益亦可进行不道德的行为[国家理性(Raison d'état)]。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us(Moore),1480—1535] 《乌托邦》(“Utopia”,1516)的作者。其首先要求的是一种经济生活的原理变革,一种私有财产的放弃,一种合于计划的社会组织。 培根(Bacon,1561—1626) 培根代表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尽最大可能地割弃所有主观的属人因素(alles subjektiv Menschliche),并且屈服于事物之下。他生硬地与过去作割裂并期待所有的科学进步。他将那种要在确切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巨大金字塔的自然科学视作生命的女王。科学的主要任务是,给予人面对世界的力量。他是科技时代的先知,他曾说出这样的话:知识即力量[Wissen ist Macht(scientia est potentia)]。伟大的发明者因此成为人类的主要造福者。然而科学被认为是全体人类的财产,此方法也被看成某种针对个体进行的思考,亦即消除个体差异的东西,他说:“将杂多搁置一旁,科学就会成长。”培根构建了走向启蒙的通道。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展示了人是如何在一个时代中相互独立地推动具有意义的思想和准则,以及在不同领域将其引领至同样的目标上去。在17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爆发了一场巨大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宗教受到压制,但没有被攻击。它主要追求的是去获得一个对事物清楚且具关联性的处置,去合规矩地奠基知识并和它建立妥当的连接。于此最重要的是一种它们要去抓住,对思考理性以及人类能力的坚实信仰。这产生了要由理性来形构法律、道德、宗教、教育等等“自然的”,也就是合乎理性的这样的课题。在这场运动中,所有的权威都受到攻击,相对于历史的境况,现在的人自觉是成熟的。所有传留下来的状况都要细心地以他的律法来做检验,理性成为关于真或假的试金石。出于这种对理性的推崇,紧随其后的是人的平等,但这还需要时间来获取承认。在世界观上,灵魂与自然被作出尖锐的区分,所有灵魂都拒斥自然,然而意识则被特别看作灵魂(Seele)。这种关于自然与灵魂的分割有着重要的结果,亦即所有的魔法活动和巫术活动(Zauberwesen und Hexen......

  1. 书名页
  2. 出版说明
  3. 关于本书翻译的几点说明
  4. 目录
  5. 欧洲样式的解说
    1. 古代的人生学说
    2. 转向宗教
    3. 近代
      1. 启蒙运动
      2. 较早期的法国人:路易十四
      3. 德意志的命运
      4. 英国
      5. 莱布尼茨(1646—1716)
      6. 18世纪的法国人
      7. 德国
      8. 德意志精神生活的高度
  6. 伦理学在中国的历史发展
    1. 孔子以前的时代
    2. 孔子及与他同时代的哲学家
      1. 儒家的传承者
      2. 孔子及其追随者的伦理理论
      3. 老子、庄子及墨子的学说
    3. 从汉朝到唐朝的时代
    4. 宋明理学与清代
      1. 宋代学术
      2. 朱熹
      3. 陆象山
      4. 王阳明
      5. 清代
    5. 结语与评论
  7. 中国生活样式的阐明与评价
  8. 中国生活样式的伟大与限制
  9. 当代的人
  10. 中国人生活的展望与任务
  11. 后记
  12. 附录
    1. 从《中国与欧洲的人生问题》到人生观之论战——寻绎张君劢思想的立场背景与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