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节选

11祖孙政治 事实证明,冯氏未必配得上常太后的期许与厚待。据《魏书·高宗纪》,力保冯氏立为皇后之后只过了四年,和平元年四月戊戌(460年5月12日)常太后“崩于寿安宫”,五月癸酉(6月16日),葬于广宁鸣鸡山。那时常氏家族已荣华富贵,捞尽好处,文成帝对常家当然不会多做计较。可是文成帝二十六岁就死了。如前所说,献文帝很早就表现出对冯太后的诸多不满,前面提到的诛杀李敷兄弟只是一端而已,对常家的惩治也算是一种发泄。据《北史·外戚传》,首先是常家第一号人物、常太后的长兄常英以“浊货”的罪名被流放敦煌,接着可能是常太后侄子的常伯夫因在洛州刺史任上“赃污欺妄”,被抓到平城斩了。冯太后毒杀献文帝再次听政之后,常英才被叫回来官复原职,不久去世。 太和前期,常家两个后辈,常伯夫之子常禽可与叔父常员“共为飞书,诬谤朝政”,写了某种匿名传单,所谓“诬谤朝政”,很可能是攻击冯太后所重用的恩倖如王叡等(也许是为常伯夫鸣不平)。这种行为当然在痛惩之列。“事发,有司执宪,刑及五族。”刑五族是最严厉的刑罚了,常家会就此灭族。好在“孝文以昭太后故,罪止一门”,就是只有常䜣及其子孙入罪,常䜣因年老免死,以平民还家,还赦免了他的一个孙子、给点财产奉养他,其余儿孙成年者都处死了,妇女入奚官,全家上百奴婢没入官府,巨量的金银布帛都赏赐给内侍将官。常英、常喜兄弟等门房虽得免族诛,亦“皆免官归本乡”。史书虽说是孝文帝做决定,其实这是冯太后听政时期的事情,只有冯太后可以决策。直到冯太后结束听政、孝文帝亲政之后,孝文帝才以冯太后的名义感念常太后旧恩,“悉出其家前后没入妇女”,又安慰性地起用常喜的儿子常振做官。常振死后,隆盛一时的常氏家族终于灰飞烟灭。 冯太后复制了常太后的发迹模板,掌权之久,势力之大,又远远超过常太后。因而冯氏家族的煊赫昌盛,自非常家所可类比。只不过,模板仍是同一个,那么运行轨迹也不会差得太远。 这个模板的核心是利用子贵母死旧制,除掉下一代皇位继承人的生母,取而代之,确保将来以皇太后身份操控皇权。常太后把冯太后扶上马、送一程,后来冯太后以皇太后身份掌控内宫,以同样的手段掌握了献文帝的继承人,而且走得更远,亲自抚养孝文帝,这样就事实上掌控了两代君主,甚至还在谋划控制第三代。冯太后做到了“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这样才能在杀死献文帝之后,仍有条件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再度听政。 皇兴元年八月戊申(467年10月13日)献文帝的长子孝文帝拓跋宏出生,这时献文帝十三四岁(按现在的算法刚满十三岁)。孝文帝的生母李氏出自贵族家庭,十八岁时“以选入东宫”,比献文帝大四五岁或五六岁。献文帝即位,李氏立为夫人。两年后孝文帝出生,很可能和过去的皇长子一样,立即与生母隔离。《北史·后妃传》说“及孝文生,太后躬亲抚养”,就是把孝文帝自婴儿时起放在自己身边控制起来。孝文帝出生时,冯太后正二十六七岁,所谓“躬亲抚养”,其实是监管、控制与培养。孝文帝就这样在冯太后身边长大,与这位名义上的祖母建立了情感上的母子关系。后来孝文帝等说起往事,经常用母子一词描述二人关系,原因便在这里。 《北史·后妃传》说在冯太后活着时孝文帝对他的生母情况一无所知,“迄(冯太)后之崩,孝文不知所生”。孝文帝从生下来就被冯太后带离生母,母子二人完全被隔离,没有人敢对孝文帝说任何有关他生母的事情,孝文帝自己可能也不敢打听。可以想象,李氏应该是被控制起来了,她的显贵家族背景似乎也完全帮不了她。李氏的祖父李盖尚太武帝之妹武威长公主,这个李盖也就是太武帝东巡碑碑文提到的善射者“次(佽)飞督安熹子李盖”,死赠中山王。李氏的父亲李惠在文成帝时期也颇受重用,娶襄城公韩颓之女,生了两个女儿,长女以选入东宫,即孝文帝之母。 很大程度上,不只是李氏被隔离在自己所生之子的世界之外,就连献文帝自己(《魏书·高祖纪》说献文帝“尤爱异之”),大概也不大容易接触自己的儿子。献文帝对此当然是不满的,他表达不满的方式是重用岳父李惠,给他加官晋爵——据《魏书·显祖纪》,皇兴二年四月辛丑(468年6月2日)“以南郡公李惠为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关右诸军事、雍州刺史,进爵为王”。但无论如何,献文帝没有办法阻止冯太后对孝文帝的控制,更不能避免冯太后对李氏的杀害。 皇兴三年六月辛未(469年6月27日),孝文帝立为皇太子。《北史·后妃传》说孝文帝的生母思皇后李氏“皇兴三年薨”,不记具体日月,很可能在立皇太子之前一两天。献文帝反应如何,不见于史,不过《魏书·显祖纪》说这年十一月“襄城公韩颓进爵为王”,韩颓是思皇后李氏的外公,他得王爵,应该看作献文帝对思皇后李氏的感念。当然,冯太后毒死献文帝之后,也不会放过李惠和韩颓。《北史·外戚传》:“惠素为文明太后所忌,诬惠将南叛,诛之。惠二弟初、乐与惠诸子同戮,后妻梁氏亦死青州,尽没其家财。惠本无衅故,天下冤惜焉。”据《魏书·高......

  1. 引言:慈庆之死
  2. 附墓志全文
  3. 1 家在悬瓠
  4. 2 天有二日
  5. 3 淮北入魏
  6. 4 淮西惊变
  7. 5 北魏奚官
  8. 6 青齐女子
  9. 7 宫女人生
  10. 8 斛律昭仪
  11. 9 文明太后
  12. 10 子贵母死
  13. 11 祖孙政治
  14. 12 文昭高氏
  15. 13 冯家有女
  16. 14 夺宫废储
  17. 15 元恂之死
  18. 16 悬瓠长夏
  19. 17 大冯梦破
  20. 18 投迹四禅
  21. 19 宣武皇帝
  22. 20 晖光戚里
  23. 21 帝舅之尊
  24. 22 皇子不昌
  25. 23 胡嫔充华
  26. 24 高肇之死
  27. 25 灵后胡氏
  28. 余音:时间休止
  29.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