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节选

第九章 夺门之变——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紫禁城,一片肃杀之气。 朝会上,鉴于代宗朱祁钰的健康状况,于谦同群臣商议,意欲上奏请代宗复立此时已经被降为沂王的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大臣们依次在奏疏上签字,纠结于细节的都察院左都御史萧维桢把奏疏中“早建元良”的“建”字改成“择”字后,呈给了朱祁钰。次日代宗下旨知会群臣,定于十七日朝会议事,并说“择”字用得不好。 历史总是在一些不经意的小细节中被改变,如果这份奏疏没有改这个字,代宗是否会同意复立沂王?如果真是这样,也许大明帝国会出现一波平稳的权力过渡,而一代名臣于谦也不致引来杀身之祸。然而,历史没有假设。 正月十六日夜,一队军士全副武装地行进在城内,突然间乌云密布,月不见影。这队人立刻慌乱起来,此时,队中重臣徐有贞厉声喝道:“大事必济!”众人情绪稍稳,他们的目的地是南宫的崇质殿。这支军队的指挥官阵容豪华——因战功被封爵的文臣王骥、北京保卫战的功臣石亨、文臣徐有贞以及宦官曹吉祥,他们想要救出被幽禁的太上皇朱祁镇并拥立其重新登基。一路上巡夜的士兵看到如此豪华阵容的武装部队也未敢多问,“解救小队”很顺利就到了南宫,众人指挥军士砸开了院墙。崇质殿内的朱祁镇毫不知情,惊恐无比,他以为是弟弟代宗派人前来加害自己,谁知人马冲进院内见到朱祁镇纷纷伏地高呼万岁。就这样,朱祁镇在石亨等人的拥戴下重新登上了皇帝宝座,史称“夺门之变”。 时间回到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瓦剌的首领也先原本指望俘虏了英宗可以要挟明廷,进可南下,退可给互市争取更大的筹码。谁知这一举动不但让本来已经趋向崩盘的明廷重新团结一致,而且还拥立了新皇帝。 瓦剌大军在南下过程中不论是在宣府、大同还是在北京城下皆无建树,与明廷的交恶也导致双方朝贡贸易中断。作为正统的游牧民族,在生产和生活上根本无法自给自足的蒙古部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部族内怨声载道。而大明又拥立了新君,英宗失去了战略价值。也先绝对不是单纯的蒙古力士,颇有政治头脑的他这时做出了一个决定——放英宗南归,一则一解之前的“误会”,与明廷修好重开互市;二则是觉得英宗离国时间不长,还有政治根基在,一个旧皇帝,一个新皇帝,看看大臣们怎么选,若明廷内乱,自己又可以趁火打劫。不得不佩服也先的头脑,明廷真的“内讧”了。 紫禁城内,对于瓦剌伸出的橄榄枝,代宗朱祁钰心中是一万个不愿意。兄长回来了,自己这个皇帝还怎么做?于是代宗在瓦剌送归英宗的真实性等方面向群臣质疑,好在这个时候朱祁镇投来书信,表示自己鲁莽出师,有损国威,归国后也无颜居于帝位。话说到这里,即便心中再怎么不乐意,于情于理都没办法拒绝。于是,这年的八月十五日,朱祁镇与朱祁钰在北京的东安门相见了。兄弟相见,物是人非,在朝臣的安排下两人仿照唐朝天宝年间玄宗、肃宗的禅让之礼进行了权力交接,而后朱祁镇被尊为太上皇,并被送往了南宫的崇质殿,只是他不知道,这一待就是七年。 对于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朱祁镇来说,能够活着回来如同梦境一般。虽然在塞北期间也先对待英宗的规格远远超越一般的俘虏——两天献羊,七天供牛,平日牛乳、马乳不断。但这一切的优待只是也先单方面认为的,单从饮食上来说,游牧民族的饮食结构实在是不对皇帝的胃口,朱祁镇就连吃口大米都成了奢望。如今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紫禁城,还和家人团聚了,朱祁镇真的别无所求,最起码这个阶段是这样的。然而他的弟弟朱祁钰却不这么想,继承了朱家多疑的基因,代宗从哥哥回归的第一天起,就从来没有放松过自己紧绷的神经。 朱祁钰虽然自己登基为帝,但是储君还是兄长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这就意味着不管自己怎么努力,都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百年之后帝位又回到了朱祁镇一支。可是在封建王朝,改立皇储不亚于改朝换代,于是代宗决定先测测民意。 一天他突然对自己身边历侍了三朝的大太监金英说:“二月二十日,是东宫的生日。”朱祁钰将自己的独子朱见济的生日说了出来,谁知金英淡定地叩首之后回道:“东宫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朱见深的生日)。”朱祁钰听了之后沉默不语,十分郁闷。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司礼监太监王诚、舒良揣摩到了皇帝的意思,竟然给皇帝提了一个主意,他们建议代宗搞定内阁学士和朝中的重臣,这样阻力会小很多。那怎么搞定内阁学士和大臣们呢?代宗决定“贿选太子”。左都御史王文、杨善,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陈循、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高穀、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江渊等一众大臣们都收到了皇帝的“糖衣炮弹”,其中王文、杨善还被加从一品太子太保衔。可笑的是堂堂大明天子用于贿赂大臣们的钱只有每人白银五十两到一百两而已。随后有大臣适时地提出了易储的奏疏,于是皇帝下令众大臣廷议。虽然有不少人收了皇帝的好处,但是这么大的事情还是没有人敢带头决议。在场的司礼监太监兴安十分反感大臣们鼠首两端的做法,厉声喝道:“此事今不可已,不肯者不用签名,尚何迟疑之有?”于是......

  1. 目录
  2. 第一章 朱元璋——自卑的理想主义者
  3. 第二章 锦衣卫——无孔不入的特务机构
  4. 第三章 朱棣——雄才大略的盛世皇帝
  5. 第四章 营建紫禁城——故宫的前世今生
  6. 第五章 郑和下西洋——联结中国与世界
  7. 第六章 科举——通往庙堂的独木桥
  8. 第七章 朱瞻基——玩物丧志的艺术家皇帝
  9. 第八章 土木堡之变——帝国走向衰败的转折点
  10. 第九章 夺门之变——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
  11. 第十章 朱见深——被忽视的仁君
  12. 第十一章 朱祐樘——励精图治的明君
  13. 第十二章 王阳明——传奇的圣人
  14. 第十三章 朱厚熜——从此君王不早朝
  15. 第十四章 张居正——帝国经济的续命师
  16. 第十五章 壬辰战争——一战定三国
  17. 第十六章 萨尔浒之战——后金的崛起
  18. 第十七章 魏忠贤——宦官专政的极端产物
  19. 第十八章 郑芝龙——称霸东南亚的海上霸主
  20. 第十九章 朱由检——孤独的皇帝
  21. 第二十章 蜀乱——天府之国变人间炼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