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成长(豆瓣评分8.8,B站人气UP主“安慰记心理小店”作品)_AZW3_MOBI_EPUB_王瑞
内容节选
第四节 没有主见 学会和“小恶魔”相处 两岁之前的孩子,可可爱爱,两岁之后,就好像突然变成了“小恶魔”。这个转变可能是突然之间发生的,很多父母在这个时候都会面临巨大的挑战,第一反应都是希望压制“小恶魔”们的反抗力量,让他们回到从前可爱听话的样子。但其实“小恶魔”阶段藏着很多玄机,这是我们拙劣地开始试图表达自己的阶段。虽然表达的方式杂乱无章,甚至常常给父母造成困扰,但能不能成为有主见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怎么和这个“小恶魔”相处的。表面上看起来,驾驭“小恶魔”似乎是毫无章法的,但事实上,我们可以有清晰的说明书来指导这个过程。也许小时候我们没有机会体验在正确的说明书指导下的父母教育,但它可以作为我们成人后二次成长的说明书。 如厕训练 我想大家怎么也想不到,我们的主见是从如厕训练开始的。我们在两岁左右的时候,会经历从外部控制向自我控制的过渡,比如之前都是哭喊着让别人来给自己喂奶或者换尿布,但是现在自己可以在不依赖别人的情况下,满足自己的需求。其中如厕训练是大部分孩子在这个阶段最快学会的一件事情,除此之外还有行动力的提高、语言能力的出现,等等。如厕是本能层面上的一种能力,但也是需要引导的,他们可能因为对如厕的羞耻感而压抑自己的如厕需求,也可能因为对如厕产生的快感而在如厕上消耗更多的时间。这个习惯可能会跟随我们一直到成人,大家可以对比一下现在的如厕习惯和小时候是否有相似的地方。 举一个比较戏剧化的例子,在一部很受欢迎的美剧《生活大爆炸》中,主角之一的谢尔顿·库伯从小到大都有非常精准的如厕时间安排,必须是每天早上误差范围在5分钟内的某个固定的时间。不仅在如厕时间上,每天其他时间的安排也都是非常严格的,这些都侧面表现了谢尔顿人格中非常僵化的一面,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有过度的控制倾向。一个小小的如厕习惯其实就能帮助我们来审视自己人格的灵活性,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现在的如厕习惯有什么特点呢?也许可以给你提供很多关于了解自己人格特点的信息。 如厕习惯和自主性建立之间的关系可以体现在“主动如厕”和“被动如厕”这个较为简单的区分上。如果大家能结合小时候和现在的如厕习惯来进行思考,会更有代表性,如果对于小时候的习惯无从考证了,那么就参考目前的习惯来分析。 “主动如厕”体现在首先你认可这是一个每天都会固定产生的合理需求,其次你有合理程度的意愿为这个日常需求分配合理的时间。比如我现在正在接受一个中国和美国联合开办的精神分析培训,通过远程的视频课程进行,美国教授给我们上课的时间大多都从很早的时间开始,一般在六点半左右。在平时正常的生活中,我感受不到我对于如厕的管理,但这个课程常常和我早上起来的一些习惯有冲突,比如如厕时间、吃早饭的时间、锻炼身体的时间,等等。 为了不在上课时间频繁上厕所打扰课堂的平静,我就需要主动地重新调整我的时间,这里面涉及对自己身体的了解、饮食习惯的自控力、自我掌控的信任度等。我很少能自信地说自己擅长什么,但有主见是我为数不多有自信跟大家分享的人格特点,我意识到这种特质会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所体现,哪怕只是如厕这么一件看起来如此不起眼的小事,也透露着你在各方面的能力。 “被动如厕”的表现有很多种,比如你可能从来没有想过或者感受过“上厕所”是自己的一种需要被关注和满足的需求,你可能不认可这种需求,认为它很麻烦、很讨厌、很让人嫌弃,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绝对不会主动满足这个需求。这些想法从生活中其他地方也能窥见一二,比如对于自己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事物,都有拖延的倾向,不到截止日期,就绝不会完成。 对于心理学感兴趣的初学者,特别适合用这种以小见大的方式来作为入门,其实一件小事情就有很多值得分析的地方,因为人格是具有各个维度上的稳定性的,意思是,你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时表现出来的特质,和你在做一件小事时表现出来的特质,是有非常高度的相似性的。不仅如此,你在和不同人相处的时候,也会有人格的稳定性,也许在一些人面前你会更放松,一些人面前会更紧张,但遇到你真正敏感的事情时,你内心反应的倾向性都是一致的,只是程度的区别。 所以在如厕习惯这件事上,就有很多值得分析的地方,你可以尝试像谢尔顿一样做一个如厕时间表,观察一下自己每天的习惯究竟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够看到自己人格的一个缩影,因为它是我们开始产生自主性并学会的第一件事,所以在我们的人格历史上,它已经非常古老了,其中蕴藏了很多我们的人格印记,甚至可能比任何其他事情都更有发言权和代表性,千万不要小看它。 可怕的两岁 孩子在两岁的时候,会迎来第一次自主性的突破和发展,他们会开始想要验证一些观念,即他们是独特的,他们对这个世界有控制力,他们有一些新的、令人兴奋的力量。这个时期的孩子有非常强烈的意志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实践自己的爱好以及自主进行决策。乍一听好像是“哎呀,孩子长大了”的即视感,但这种自主性......
- 信息
- 前言
- 目录
- 1 寻找早年印记(1岁之前) 我和世界建立信任的开始
- 第一节 存在感 和世界建立信任的开始
- 存在感是生存的理由
- 健康的存在感VS不健康的存在感
- 究竟谁在“操控”谁
- 方法工具箱:出生证明、访谈提问
- 第二节 分裂感 “好”和“坏”怎么会同时存在
- 为什么我感觉不到自己的完整
- 妈妈是人生的第一面镜子
- 完美的家庭,也会有创伤
- 方法工具箱:分裂时刻、断奶访谈、融合练习
- 第三节 安全感 普通的生活,却变成了战场
- 安全感就是健康的自恋
- 我是什么类型的安全感
- “月亮绕地球”保护法
- 方法工具箱:安全感自检手册
- 第四节 信任感 对自己无条件的爱
- 无法相信任何人,包括自己
- 方法工具箱:信任拼图
- 2 初现自我轮廓(1~3岁) 学会和内心的“小恶魔”相处
- 第一节 探索欲 碰撞出自我的轮廓
- 世界很大,都是我的
- 父母是后盾VS父母是阻碍
- 自我的初现
- 方法工具箱:舒适圈的边界
- 第二节 羞耻感 不能见光的枷锁
- 羞耻感的种子
- 健康的羞耻感VS不健康的羞耻感
- 把羞耻感带入了关系中
- 方法工具箱:日光浴
- 第三节 自我怀疑 价值判断初现
- 自我怀疑的破坏性
- 我怀疑VS被怀疑
- 方法工具箱:怀疑你的怀疑
- 第四节 没有主见 学会和“小恶魔”相处
- 如厕训练
- 可怕的两岁
- 方法工具箱:做自己的“父母”
- 3 建立自我价值(4~5岁) 我在这个世界上,不多余
- 第一节 自尊 精神存在的必需品
- 全或无的自尊
- 无助模式
- “应该”如何影响你的自尊
- 方法工具箱:自尊策略“大洗牌”
- 第二节 内疚感 向成人转变的前奏
- 主动VS内疚
- “我错了,但是下次我还干”
- 自我惩罚和报复
- 方法工具箱:剥洋葱
- 第三节 责任感 自由的能力
- 不负责与渣
- 负责与独立
- 方法工具箱:不愿意还是没能力
- 第四节 价值感 我在这个世界上,不多余
- 无价值感背后的漫长链条
- 被世俗标准干扰的价值感
- 方法工具箱:重塑价值感
- 4 重塑自我心智(6~11岁) 我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 第一节 多维度自我 一切都和我有关
- 我是谁?都可以
- 现实自我VS理想自我
- 自我的边界:共同约束和惩戒
- 方法工具箱:去掉人设
- 第二节 行动 为什么我们讨厌努力
- 兴趣伙伴
- 动物伙伴
- 拖延症的前世今生
- 方法工具箱:活力重组
- 第三节 胜任感 要向自己邀功呀
- 自知之明:归因
- 全力以赴:期望和价值
- 生活不能自理VS工作狂
- 方法工具箱:归因模式大换血
- 第四节 自卑感 小社会的冲击
- 朋辈压力
- 心理韧性
- 自尊再讨论:个性塑造
- 方法工具箱:自卑之花
- 5 拥有完整人格(12~18岁) 在危机、孤独和叛逆的夹缝中,守护自己
- 第一节 自我统一,修补过去 历史遗留的漏洞
- 自我大爆炸
- 思维的不成熟性
- 发展的过渡期:缝缝补补
- 方法工具箱:缝纫机
- 第二节 情窦初开,危机四伏 爱,确实让人完整
- 我动心了
- 孤独感
- 假性亲密
- 方法工具箱:亲密模式之钥
- 第三节 自我延续,未完待续 青春期结束时的四种自我类型
- 同一性早闭——逃避
- 同一性延缓——叛逆
- 同一性扩散——迷茫
- 同一性获得——个性
- 方法工具箱:三个“我”
- 成长彩蛋 迟到的“成人叛逆”
- 心理独立的命门
- 不要忽略梦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