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话的一切_AZW3_MOBI_EPUB_汤质

内容节选

所有碎片汇流于此 本章牵引着我们的问题是:说话能力是可以被刻意训练的吗?如果可以,我们该如何做?前面一大堆理论需要一个出口,这个出口就是对实践的指导。 表面上,答案是肯定的,否则主持人、辩手、培训师这些靠说话为生的职业将是不可培养的。虽然本章会借鉴这些职业训练的方法,但我并不想在专业素质的层面讨论这个话题,我关心的是一种更基础的符号加工—操作能力:从认知一个对象到产生相应的心理表征,再到将这些心理表征转换成有声的概念符号、组织成有意义的命题,最终将其说出来的能力。凭借这个能力,我们才能作为符号动物生存于世界。 换言之,相比专业素质,我们更关注基本素质。基本素质谁没有?上面这个过程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吗?更好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在有些情况下,如此基本的操作会变得那么难?说到底,是因为我们表达能力成长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外部对象和内部经验复杂化的速度。 本章将归拢前文讲过的知识点,梳理出一个整合理解的框架,用来澄清对象、思维与语言这三者的关系,只有先搞清楚“说话的基本素质”所指为何,我们才知道如何在其基础上构建自己的专业能力。 首先,我们把所有的“对象”都化约为某种“刺激源”。刺激经由感受器为我们的意识所觉知,交由“思维”进行处理。这里思维的实质是一种心智计算[1],我们可以把思维想象成一个能对心理表征进行计算加工的“舞台”,特定类型的刺激所形成的心理表征(我们在脑海里想象出一些事物,或一些语词、数字)就是舞台上的角色。在认知心理学的视野中,这个舞台就是我们的工作记忆空间,当我们在脑子里将词汇组织成句子,对数字进行“心算”时,依靠的便是工作记忆[2]。 在这个类比中,意识像一个巨大的剧场,有数不清的后台,后台中有数不清的角色在候场,这些后台就是长时记忆空间。感受器相当于剧场外围入口处的检票员,帮我们过滤刺激。外部刺激在检票员的过滤之下进入剧场,最终登上舞台的过程,说的就是外部刺激—心理表征化的阶段,我们称之为阶段一。 说完了思维,再说语言,这里我们要参考列夫·维果茨基[3]的理论,将语言区分为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4] 内部言语就是脑子里模糊、含混且活跃的“自言自语”;外部言语就是我们从嘴里说出来被他人听到的有声话语。内部言语是有整体感的、网状的、侧重语义的,像是一团由概念碎片拼贴而成的“意义云团”;外部言语是逻辑语法化的、线性的、连贯的、侧重语音的。 现在请跟我回到意识—剧场类比:一系列刺激,例如一个特定形状的投影与一个特定长度光波的光通过了安检(感官过滤),进入剧场(意识),穿过后台(长时记忆),舞台上出现了两个角色(心理表征),它们一个叫作“苹果”,一个叫作“红”(符号化),并下意识将它们计算加工为“红苹果”。为舞台上的角色以及角色之间的互动过程命名,是通过内部言语完成的。这个心理表征—符号化的阶段,我们称之为阶段二。 他人不可能直接进入你的剧场,观看到这出“红苹果”的戏目。想要交流,“演员”们必须先走出去。它们会走过一个狭长的通道,这个通道不仅为符号外壳赋予声音,还要求这些符号必须排着队一个挨着一个走出去,以一种线性形态呈现出来,如此一来,这些线性的声波才能成为他人的刺激——“我面前有一个红苹果”,经由他人的感官,还原在他人的心灵剧场中。对概念符号的命题化与语音化,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这是阶段三,也就是符号—命题化的阶段。 如此一来,我们可以将整个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然后找到每个阶段待提升的部分。 阶段一:刺激-思维阶段(外部刺激-心理表征化阶段) 这个阶段提升的关键在于提高“分辨率”。同样的刺激源,不同的人接收到的刺激是完全不同的。我喜欢听音乐,但我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听不见”那些低音贝斯的;我喜欢看电影,但在系统学习电影知识之前,我几乎意识不到景别、视角以及色调的变化,更别说理解背后的镜头语言了;我喜欢喝茶,但至今也尝不出金骏眉比一般的正山小种好喝在哪儿。 首先是感受能力的粗钝,其次才涉及所谓的“词穷”。我们很容易把自己感受力粗钝的问题归结为词汇量匮乏。但事实上,你根本没有捕捉到那个刺激,无从建立与之对应的心理表征,却想在词库里找一个漂亮的词汇来反向建构经验,“言之无物”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比如,我们都会用“颓废”这个词,且看它是如何出没于一流文人的脑子里的。 粗陋何来颓废?沮丧罢了。中文里的颓废,是先要有物质、文化的底子的,在这底子上沉溺,养成敏感乃至大废不起,精致到欲语无言,赏心悦目把玩终日却涕泗忽至。颓废很怪,只有不自觉的时候才迷人,所以有时雄奇,若苏东坡、辛弃疾,有时婉约,若王实甫,有时旷直,若李白,有时简素,若张岱。颓废是指松懈某种狭隘,敏锐的悲观。颓废是造成艺术敏感的重要的质之一。风度在于不自觉的时候,颓废亦是模仿不来的,模仿的结果是可笑。(阿城《文化不是味精》) 我们自以为拿住了“颓废”一词,用它描述某种经验......

  1. 扉页
  2. 目录
  3. 前言 为什么你必须上这堂“硬核表达课”
  4. 第一章 意义 无限复杂的语言游戏
    1. 语言符号的反馈怪圈
    2. 你这“话”到底什么意思
    3. 我“当真”在和你“开玩笑”
    4. 语境—语用—语义
    5. 穹顶之下的符号秩序
    6. 沟通的根本动机与终极目标
  5. 第二章 关系 你不是嘴笨,是心钝
    1. 打破预期,顺应张力
    2. 让自己不舒服的坦诚
    3. 进入地狱,失去天真
    4. I see you
  6. 第三章 内容 说到点子上
    1. 三个世界
    2. 用关键概念来“打开”思路
    3. 抽象之梯与问题之锤
    4. “通透”的理解从何而来
  7. 第四章 场景与内容 在任何场合都能好好说话
    1. 新实用主义语言观
    2. 推论游戏
    3. 核心玩法——语言游戏中唯一重要的事
    4. 进阶攻略——角色、舞台、严肃感与角色紧张
    5. 作弊技术——“后理性”技术与“幽默”
    6. 假如还有更重要的事
  8. 第五章 关于“倾听—回应”的一切
    1. 翻转认知,重塑“倾听—回应”观
    2. 倾听:一个通用框架
    3. 回应:极简回应术
  9. 第六章 一个关于“说话”的整合框架
    1. 所有碎片汇流于此
    2. 阶段一:刺激-思维阶段(外部刺激-心理表征化阶段)
    3. 阶段二:思维-内部言语阶段(心理表征-符号化阶段)
    4. 阶段三:内部言语-外部言语阶段(符号-命题化阶段)
    5. 理解与表达的三重境:逻辑—结构—系统
  10. 第七章 进入世界的练习
    1. 练习之道
    2. 总结
  11. 第八章 逻辑 起点与终点
    1. 从真到真,必然地得出
    2. 用逻辑笼罩世界
    3. 逻辑之外的世界
  12. 第九章 演绎 从AEIO到AlphaGo
    1. AEIO
    2. 三段论
    3. 命题逻辑与命题演算
    4. 会推理的魔法机器
  13. 第十章 归纳 经验暗海上的浮木
    1. 什么是“归纳”
    2. 从二元到多元
    3. 从直观到实证
    4. 从定性到定量
    5. 归纳法的尴尬
  14. 第十一章 类比 思维之火与概念之网
    1. 无处不在的三种类比
    2. 隐喻
    3. 爱情如战争,成长是赛跑
    4. 原型
    5. 理性何以有限且有效
  15. 第十二章 溯因与辩证 能言与善辩
    1. 好辩的人
    2. 认知的三角循环
    3. 否定的融贯
    4. 否定性推演(差异化网络的发生原理)
    5. 辩证法:黑格尔死而复生
    6. 辩证的逆转——bug动力学
    7. 递归与我思
    8. 否定否定再否定
  16. 第十三章 总结 无限游戏中的意义之舞
    1. 意义
    2. 关系
    3. 内容
    4. 场景与内容
    5. 倾听与回应
    6. 整合框架以及练习之道
    7. 逻辑
  17. 后记 远离那条平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