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欧洲经济史_AZW3_MOBI_EPUB_斯蒂芬·布劳德伯利

内容节选

第3章 国家与私有制度 丹·博加特(Dan Bogart) 毛里齐奥·德雷利希曼(Mauricio Drelichman) 奥斯卡·格尔德布洛姆(Oscar Gelderblom) 琼-劳伦特·罗森塔尔(Jean-Laurent Rosenthal) 经济增长取决于制度,制度指有关人类行为的约束及其执行机制的规则,参见North(1981)、Greif(2006)。这些规则有些是通过公共程序产生的,而另一些则是通过私有化程序确立起来的;有些是较为明确的(成文的法律和合约),而有些则是隐含的。这些规则的实施依赖于公开胁迫、民间第三方,甚至声誉。在此,我们着重探讨那些正式的并公开实施的制度。这并不是因为在现代化进程中非正式制度不断衰落,而是因为就我们所考虑的时期而言,正式制度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很多政治团体制定了成文法典,成立了正式的立法机构,并重塑了其法律体系。即便当时尚未确立正式制度的英国也经历了选举制度的改革和立法行为的骤增。 经济史学家们一直强调制度在促进经济繁荣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时隔一段时间后,发展经济学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参见Acemoglu et al.,2001;Engerman and Sokoloff,1997;Banerjee and Iyer,2005)。学者们曾特别强调保护财产权的好处。就这一点来说,英国早期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起源于光荣革命时期确立的制度(North and Weingast,1989)。欧洲盛行的多样化政治经济制度、公共制度和私有制度,为我们验证在很大程度上基于英国的情况而归纳得出的结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尽管这些制度种类丰富,而且具有归类较为完整的档案记录,但是它自身也存在对旧制度或现代制度的选择问题。从长期来说,所有的制度都是次优的,而且只有制度做出适时调整才能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就某一时期而言,如果英国是最成功的经济体,那么很自然地可以把其作为一个基准。然而,我们必须记住,与早期意大利城市国家和荷兰诸省的成功,以及德国后来的经济赶超相伴随的制度并不是英国式的。最后,经济学家们过于关注国家产出,而忽略了地区差异。英国式制度与工业革命之间的联系正如爱尔兰经济与土豆大饥荒之间的联系。因此,我们必须谨慎对待。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说直到1870年国家和民族的概念才是相通的,那么在1700年就并非如此。主权国家的存在历史悠久,但是对于大部分欧洲历史来说,其与民族(有些是文化多元化、空间分散的,有些却较小)并不完全一致。版图之争旷日持久且激烈残暴。主权国家既面临着来自外部敌人的威胁,又面临着在实施中央集权的过程中来自国内各省区的反抗。此外,尽管在1700年之后,阿尔卑斯山脉和莱茵河以西的政治边界相对稳定,但是其东部地区的情形却大不相同。东欧和中欧地区主权国家间的版图重组是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尽管我们努力想把欧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讨论,但是事实上我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尽管经济史学家们认为,欧洲经济史是一部人类摆脱暴虐统治实现人身自由,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历史,但是欧洲很多地区的经济增长源于地域性分裂以及地方性特权和陈规陋习的废除(Epstein,2000)。此类地方性特权之所以能存续,是因为其充当了抵制统治者的财政掠夺的护身符。在英国,诸如此类的地方性保护措施实际上起不到什么作用,因为其国家规模较小,从1066年以来享受到了中央集权和统一制度体系所带来的较小成本和较大利益。因此,本章将探讨两个问题:(1)相对于地方性主权分立,中央集权政府对地方财政的强制征用具有什么重要性?(2)为了解决诸如财产权、基础设施投资和商业法规之类的问题,欧洲不同地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采取不同的制度? 截至目前,我们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国际关系(即战争),而不是事实本身。Alexander Gerchenkron的经典著作《以历史观看经济落后》(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指出,经济创新推动了公共制度和私有制度的演进,而国内政治斗争阻碍了这一演进过程。这更适用于经济改革和工业化进程起步较晚的中欧国家。然而,即使在这些地区,制度变迁也是源于战争的残酷考验(从1857年法国干涉意大利而引发的意大利战争一直到由俄国十月革命所引发的战争)。在西欧国家,其制度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拿破仑军队而非工业化进程。 我们要讨论制度变迁,就不能将子弹和炮灰搁置一边,也不能无视有关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思想的变迁和传播。然而,欧洲不同政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没有导致制度上的趋同。尽管在大多数国家,改革使其有了更为广泛的代议制度、更高的税收、新的法律形式以及基础设施投资,但是实现这些共同目标的不同机制之间却存在很大差异。在一定意义上,这一现象体现了路径依赖,但这也是政治家们实现其塑造民......

  1. 信息
  2. 目录
  3. 撰稿人
  4. 序言
  5. 引言
  6. 第一部分 总增长和周期
    1. 第1章 理解1700—1870年欧洲的经济增长:理论和证据
      1. 理论方法
      2. 来自经济史的一些观察
      3. 马尔萨斯效应的消失
      4. 好的制度与坏的制度
      5. 人力资本和文化
      6. 技术
      7. 结论:从误解走向进步
    2. 第2章 人口转型与人力资本
      1. 工业革命前的人口机制
      2. 欧洲的生育抑制
      3. 东欧和地中海欧洲地区的马尔萨斯平衡
      4. 马尔萨斯调整机制的效率
      5. 马尔萨斯机制的失衡:1750—1870年
      6. 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死亡率的下降
      7. 医学知识
      8. 公共卫生措施
      9. 流行病控制
      10. 交通改善
      11. 婚姻
      12. 移民
      13. 人口转型
      14. 收入与生育率
      15. 教育与生育率
      16. 结论
    3. 第3章 国家与私有制度
      1. 政治制度
      2. 财政制度
      3. 商法
      4. 国家与基础设施部门
      5. 公路政策
      6. 航道政策
      7. 铁路政策
      8. 结论
    4. 第4章 贸易与帝国
      1. 导论:欧洲重商主义的兴起与衰落
      2. 定量化趋势(1700—1870年)
      3. 贸易、帝国与经济增长
      4. 机制
      5. 帝国与福利
      6. 贸易与工业革命
    5. 第5章 经济周期
      1. 1816年之前的经济周期
      2. 1816—1870年的经济周期
  7. 第二部分 部门分析
    1. 第6章 农业
      1. 农业和长期增长
      2. 技术变化和生产率及人口的增长
      3. 城市化、市场和农场专业化
      4. 制度
      5. 结论
    2. 第7章 工业
      1. 关键主题
      2. 欧洲的工业结构
      3. 煤炭和蒸汽
      4. 纺织业
      5. 食品、饮料和烟草业
      6. 钢铁业
      7. 瑞典和俄国:以木炭为基础的钢铁工业
      8. 英国:第一个以煤为基础的钢铁工业
      9. 欧洲大陆:部分采用新技术
      10. 欧洲大陆:传统部门的适应
      11. 结论
    3. 第8章 服务业
      1. 金融业
      2. 船运业
      3. 销售业
      4. 结论
  8. 第三部分 生活水平
    1. 第9章 生活水平的衡量
      1. 经济增长
      2. 实际工资
      3. 重温悲观的情况
      4. 人类发展指数
      5. 库兹涅茨曲线?
      6. 结论
    2. 第10章 城市化
      1. 城市化的地理分布
      2. 城市化的年表
      3. 城市转型
      4. 结论
      5. 附录
    3. 第11章 亚洲镜像中的欧洲:大分流
      1. 欧亚大陆的生活水平
      2. 理解大分流:市场与制度
      3. 殖民统治与大分流
      4. 结论
  9.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