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讲文物_AZW3_MOBI_EPUB_沈从文

内容节选

玉 玉的应用,是从石器应用挑选而来,所以一面保留石器的实用的种种,一面也就因为难得,很早即转到象征方面去。如圭,就是由石斧变化的;璋,是由石刀变化的;璧,是由圆石斧变的…… 玉的出产[1] 中国美术史有一个项目,和中国文化史问题分不开,从石器时代生产工具流传下来,转而为权威、尊重、品德,以及性的象征,即玉的问题。由于和政治上的礼法制度、宗教仪式,以至于男女服饰应用,都分不开,玉和玉工艺问题也就比较复杂。因为它贯串了封建文化的全程,联系到许多方面。可是直到如今,还没有人对于这个项目加以较新的清算、认识。它可能也随封建而衰落、灭亡,成为历史上一个名词,一种遗物。但它在美术史上的种种关系,我们还是值得多知道一些,具体知道一些。 提起玉出产较古较多的书,应数《山海经》。这部书根据旧说,相传是随大禹治水的一个大臣伯益记叙的,自然不可靠。经近人研究考证,认为是战国或以前一部古书。一部分有汉或汉以后地名,是后人补充的。这部书提到产玉的山有数十处,都产良玉。又有些玉出水中,名璇玉、藻玉、珚玉。 《山海经》因为多载古代禳祝方术,所以有认为是古巫书的。因为说起山的情形多,又认为古地志书。因为荒唐不经,和汉以来人的地理知识不合,又认为小说。玉和神话有关,从这部书起始。 第二是《穆天子传》,记周穆王驾八骏马,游猎西方,到昆仑和西王母相会,相互饮酒唱诗故事。这是战国时人一部杂传记,即世传晋代咸宁时河南汲郡发现战国时魏襄王(一作魏安釐王)古坟中得来的一堆古代竹简书,经束皙校勘整理出几部书中一部。书中提起悬圃玉和群玉山,用它和《庄子》文中所说,《列子》文中所说昆仑情形,可见正是战国时一般士大夫的话题,也反映古代中国人向西方寻玉,及战国时人对于玉的兴趣,以及对于西方的种种传说。《穆天子传》说:“春山之泽,清水出泉,温和无风,飞鸟百兽之所饮食,先王所谓悬圃,天子于是得玉荣枝斯之英。”又说:“天子北征,东还,乃循黑水。癸巳,至于群玉之山。”那么一个欢喜远游的封建主,除猎取了许许多多獐鹿鸟兽,最重要一件事情,即见西王母。当时和西王母相互送礼用玉,献河宗用玉。玉代表最高货币价值。 《管子》也是战国时一部旧书,曾一再提及禺氏玉,属于北方。《管子》说:“禺氏边山之玉,一荚也。”又:“尧舜之王所以化海内者,北用禺氏之玉,南贵江汉之珠。” 《淮南子》虽出于西汉时淮南王刘安门客所编辑,多辑录战国时杂说,也说及昆仑玉:“譬若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则至德天地之精也。” 《史记》则说“昆山玉”。 《周礼·职方氏》称雍州其利玉石,或本于《尚书·禹贡》:雍州,其贡惟球、琳、琅玕(说蓝田出美玉,且指蓝田为陕西长安,似本于《汉书·地理志》,因《搜神记》故事而益著)。 《尚书疏》称:夷玉,南北之珣玗琪。 玉的生产在国内,多以为出蓝田;在塞外,则出于昆仑和阗[2],换言之,即中国古代用玉,大半来自新疆。到明朝,后人大致再不能从蓝田偶然得玉,也不相信蓝田会产玉。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叙录中国工艺时,所以说: 凡玉入中国,贵重用者,尽出于阗葱岭。所谓蓝田,即葱岭出玉别地名,而后世误以为西安之蓝田也。 解释自然有些不全面。日本人滨田耕作[3]论及这一点时,却说,陕西蓝田古代可能也产过玉,蕴藏量不甚多,已经采尽,因此中国玉大部分还是来自新疆。近人章鸿钊作《石雅》,则从岩石学知识判断,认为蓝田无玉,大致是当时玉的集中地。 中国古代用玉出于新疆,这是从文献、从近代地下实物玉的品质判断,都可以证明的。 古代玉如何来到中国,到今为止,还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或如一部分史前学者所作的推测,是随彩陶而南来,那么上古玉的范围,也必和彩陶分布范围相去不多。或如文献所说推测,黄帝以玉为兵,和以铜为兵的蚩尤兄弟大战于涿鹿之野,并大败蚩尤。换言之,中国华北及黄河流域本有一个种族,族长蚩尤兄弟,当时已经能冶铜铸造兵器。西方另有一支民族,却善于用玉器石作兵器。这个用玉石作兵器的民族,五千年前大举南来把蚩尤战败;新来的文化进步些,到黄河流域及华北扎下个根基后,就教人民耕田,养蚕,和种种新的生产,作成古中国社会奴隶时代的开始。这种推测有多少可靠,是考古学者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当明白的,即玉由西方南来,可能和中国文化史有那么重要的关联。 玉这个东西,必然是从石器时代即特别受尊重的。但新石器中的细石器[4]多玉髓质(玛瑙)各色打剥器物,可少有玉质的,由于玉并不合于作细石器。玉斧(图1)可能曾作过生产工具,由生产工具的致用,慢慢地,方转成象征权威尊严和品德纯粹的一种考古学重要遗物。它所反映的问题,在史前一部分,和彩陶应当有联系,比铜器时代还早些。到有史时代,又和铜器同是古代由商到汉—由奴隶时代到封建时代—汉民族生活思想意识形态反映极丰富的遗物。铜器时代到汉末已结束,发展到中古唐宋,玉这种东西,它还是一面和封建文化极紧密......

  1. 我是一个很迷信文物的人——在湖南省博物馆的讲话
  2. 目录
    1. 玉的出产
    2. 玉的应用
    3. 玉的处理
    4. 玉的价值判断色泽问题
    5. 玩玉的贡献
    6. 中国雕玉
    7. 中国雕玉工艺发展的几个段落
  3. 陶瓷与玻璃
    1. 中国古代陶瓷
    2. 中国陶瓷三十课
    3. 陶瓷装饰艺术的进展(上篇)
    4. 陶瓷装饰艺术的进展(下篇)
    5. 彩陶的衍化
    6. 黑陶之发现及其意义
    7. 青瓷之认识
    8. 越窑——秘色瓷
    9. 清初瓷器加工
    10. 谈瓷器艺术
    11. 陶瓷札记(九则)
    12. 关于陶和琉璃问题
    13. 玻璃工艺的历史探讨
  4. 漆器与甸螺
    1. 漆工艺问题
    2. 中国漆器工艺
    3. 漆工艺美术简史提纲
    4. 我们从古漆器可学些什么
    5. 螺甸工艺试探
  5. 展品说明选
    1. 丝织物和玉、铜、漆、陶诸器(九则)
    2. 陶瓷展品说明卡(四则)
    3. 楚文物展览展品说明(三则)
    4. 汉代展品说明(六则)
    5. 明、清文物说明(八则)
  6. “联接历史沟通人我”而长久活在历史中——门外谈沈从文的杂文物研究
  7.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