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抑郁时代_AZW3_MOBI_EPUB_萨拉·迪芬巴赫
内容节选
第二章 技术决定意义从自我提升到自我迷失 晚上七点我和丽莎约了一起锻炼,我早就期待活动活动筋骨了。运动一下,在这期间什么也不用想,能将我从办公桌旁忙碌的一天中解放出来。晚上六点半的时候,来了一条信息。 “对不起,我今天去不了了。工作一天,太累了。” “不要啊,我们就随便运动一下嘛。就在草地上跑一圈,落日余晖正等……” “是,挺美的。但我更想明天再去,等我状态不错的时候。我上周末状态就很好,我现在是我跑步圈里速度排名第一的,我可不想现在丢掉这个宝座。” “那你今天就把运动手环放家里嘛。我们就随便跑一跑。” “不,那还有什么意义。什么都没有。” 没被记录的事情,就是没发生,也就没有价值。某件事的数据能被记录下来,这件事才有意义。记录,成了目的本身,它挤走了原本能从这件事中产生的幸福感。如果谁更关注数据,而非此时此刻的体验,就一定会面对这些荒诞的问题:骑行路线A更漂亮,但是骑行路线B能让我们打破网络锻炼小组中的爬坡挑战纪录,我该怎么选择?一天的工作让我觉得自己并不很在状态,我该怎么办?我仍然要慢跑一圈,冒着记录里跑步速度下降的风险吗?或者就围着家门口的街区跑一小圈,至少让“每月跑步”的数值维持增长? 这就是技术意欲抛给我们的问题吗?我选择自己要参加哪些活动,会不会不再以它是否有益于我、我是否感兴趣为标准,而是以跟踪设备如何评价为标准?把智能穿戴设备上的高分,等同于跑步的快乐,最终可能比以前运动得更少了。在记录设备重度依赖者还在纠结的时候,抛弃了技术设备的跑步者已经迎着落日慢跑了…… 令人惊讶的是,竟然有那么多人为记录强迫症所累。许多人手臂上绑着一个奇怪的黑色匣子,凑近一看才发现是一部手机。现在什么都不缺了,人们还能把手机当作运动负荷——虽然这种负荷只加在一边手臂上,不够平衡。我们甚至还能看到把平板电脑当作训练记录装置的运动员,把它放到实用的超大号腰包里随身携带。技术迷们也有自己的圈子,气氛融洽。在健身房里,你能看到许多运动者手臂上绑着发光的屏幕,坚定地遵循着技术的指引——你甚至会有种错觉,你身边全是一群上臂装有触摸控制设备的“机器人”。 显然,用于支持训练的“技术玩具”时常会妨碍原本的训练:许多智能手机装不进狭小的裤子口袋,常常被人们放在健身房的地上。即使谁能把手机硬塞进裤子口袋,他的动作幅度也会受到极大限制,毕竟还得不断提防裤子坠到地上,或者昂贵的手机从口袋里掉出来,被杠铃砸碎。于是许多人开始使用臂带,但它也会妨碍训练,还需要时刻防止滑落。那些没法用臂带的训练项目,就只能从训练计划中删去了。训练中使用腰包——这更不值得过多评价了。 手腕上佩戴的智能手环比较低调,通常被视作更小巧、更专业化的记录设备,可以作为替代设备提供帮助,常常还要辅以实用的心率监测带系在胸前。这是典型的记录设备依赖者的肖像:除了记录设备,身上不带任何东西,总是盯着最重要的运动参数,目不转睛。海边的风景有什么可看的?能比电子屏上显示出自己的进步更美妙吗? 相反,这些人认为:人们可以在跑步之后,惬意地在显示屏上看一看自己的分析数据——GPS能把跑步路线显示在电子地图上,上面还有人们想要看到的标有等高线的地形图和所有数据参数,这些都比大自然能提供的信息更为清晰明了。 但是,记录是必需的。互联网论坛上风靡的“拍下来,否则就没发生”(Pics or it didn’t happen)已经演变成“记录下来,否则就没发生”(Track or it didn’t happen)。 记录设备依赖者的典型姿态(Peter Atkins/Fotolia.com;Maridav/Fotolia.com) 量化,让你离目标越来越远 如今,记录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个人进步变成了一种责任,对一些人来说,或许能让他们更加积极地踏上自我提升之路。它就像一张入场券,让人们开始对骑行感兴趣,或者参与到著名的“耐克跑步竞赛”(Nike Running Competition)中。跑步小组的成员相互比赛,他们在网上分享数据,同时相互影响,强迫自己跑出个人最好成绩。 但是这些持续的反馈、记录以及运动数据,真的总是大有裨益的吗? 我每周戴着脉搏表跑步两次。但我想立刻重获自由。这个脉搏表太蠢了,只会记录我跑多快,评估我的跑步状态。昨天跑得比今天好——多么简单粗暴的陈述!这个破表才不管原因呢——逆风,天气不好,我早上或者晚上不在状态,这都是客观因素。尽管我今天工作一天很累并因此不在状态,我还是挣扎着去跑步,克服了自己的惰性。它才不管这些。 除了这些不能显示客观情况的冷冰冰的数据以外,记录设备依赖者们还会遇到另外一个问题:这些记录信息通常根本不会让他们变聪明。正如华盛顿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所指出的那样①,许多记录设备依赖者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从大量被记录下来的数据中找到对他们有用的信息,获得新的见解或者采取措施改变现状。......
- 引言 互联网时代的幸福
- 幸福保护专员在哪里
- 技术决定幸福吗
- 不要靠近脸谱网,会变得不幸
- 无限的可能令人不堪重负
- 技术设计:从工具到健康福祉
- 快醒醒,为幸福而战
- 互联网时代的幸福
- 第一章 技术取代直接的幸福拍下来的才是美景,传上网的才算幸福
- 感知受损
- 重要价值受损
- 社交互动受损
- 记录,而非体验
- 对碎片时间零容忍
- 消费vs.创造
-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 第二章 技术决定意义从自我提升到自我迷失
- 量化,让你离目标越来越远
- 从自我提升到自我迷失
- 1.在寻求自我反思的过程中,人们很容易迷失在金玉良言的丛林中
- 2.接踵而至的过多帮助,会让自我提升之路拥挤不堪
- 3.寻找解决方案时的错误顺序
- 4.因为执迷于追求平衡和完美而失去平衡
- 5.真正的努力再无容身之地
- 6.人们再也没有机会自我感觉良好了
- 别管喜不喜欢,反正多多益善
- 循规蹈矩的自我表现
- 技术传达的理想,到底由谁来决定
- 第三章 我的幸福适合发朋友圈吗幸福的人生都是相似的
- 千篇一律的生活有什么意思
- 社交媒体上的幸福模板
- 幸福就是让别人觉得你幸福
- 朋友圈里的幸福陷阱
- 幸福陷阱其一:最大化的多样性
- 幸福陷阱其二:惊鸿一瞥
- 幸福陷阱其三:为了“活动报告”而生活
- 幸福陷阱其四:规定好的幸福束缚
- 重拾享受幸福的能力
- 第四章 别关机,时刻保持联系24/7,秒回信息
- 假期?拿来吧你!
- 时刻保持联系,是一项基本权利
- 由小渐大的通信压力
- 手机时代的夫妻关系
- 是虚拟的亲密,还是真正的亲密
- 关机是不可能关机的
- 从小事做起,解放自己
- 第五章 技术这张通行证当技术将我们从尊重和体谅他人的责任中解放出来
- 技术带来特权
- 新讨论文化:你、我和网上
- 网络论坛说得对
- 约定,可以随时更改
- 互联网时代的克尼格行为准则手册
- 在矛盾的心态下,失去礼貌
- 第六章 由线上到线下当互联网规则入侵现实
- 时刻开启评论模式
- 哈哈,你上钩了!
- 一切皆可评价
- 为什么网上喷子那么多
- 互联网不会遗忘
- 虚拟世界入侵现实的心理学机制
- 匿名
- 追求刺激
- 大众的动力
- 线下世界的未来
- 第七章 新物种的诞生“科技人”的思考、感受和行为
- 回复强迫症——“科技人”的沟通交流
- 别问,问就上网查——“科技人”的思考和感知
- 现代健康指南
- 现代现象/综合征
- 现代治疗手段
- 专注力的瓦解——“科技人”的行为和习俗
- “科技人”与产品的关系
- “科技人”对时间、工作、空闲的态度
- “科技人”的自我感知和自我表现
- 第八章 未来将怎样发展……
- 技术的发展趋势
- 隐藏式互动
- 虚拟世界中的财产和自我定义
- 彻底的虚拟现实:终于找到梦中情人了
- 新的世界秩序
- 技术训练的新时代
- 通往幸福之路
- 批判地看待技术可能的益处
- 观察“早期采用者”
- 分析和覆盖日常的例行公事
- 从经历出发
- 最后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采访、演讲、博客和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