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的文化视野 (下册)(全二册) (中华书局)_AZW3_MOBI_EPUB_杜晓勤著

内容节选

第二节 柳宗元山水审美观及其成因 列宁说过: 卓绝地坚持哲学史中的严格的历史性,反对把我们所能了解的而古人事实上还没有的一种思想的“发展”硬挂到他们名下。[42] 我们在研究、阐述柳宗元的美学思想时,也应严格地运用列宁这种思想作指导,避免把不属于柳宗元的思想硬挂到他的名下。但是有学者在阐释柳宗元“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学论断时,不仅说其中含有“审美客体的价值和意义,要由它与审美主体的关系而定”的审美意义,还从中引发出当自然物成为审美对象后的美丑“在不同的时候或不同的人眼中,则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43]。我们认为柳宗元的这一美学论断中决没有如斯审美意义。我们并不否认柳宗元在此论述了自然美与审美主体人之间的关系,但与论者的上述阐释是两回事。究竟怎样认识柳宗元这一美学论断的审美意义呢?本节拟从三个方面对之进行探讨:一、柳宗元“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山水审美观;二、柳宗元这种山水审美观的审美实践;三、柳宗元这种山水审美观的成因。 在中国山水文学史上,柳宗元的山水园林诗记一反前人景物描绘与作者的主观感受未能融为一体的弱点,在表现自然描摹山水时不仅融入了他浓烈的主观感情,还表现了人对自然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因而这些作品非但使我国的山水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还使我国的山水美学也前进了一步,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意义。柳宗元的山水美学思想虽不太系统但极丰富,本节探讨的仅是其中的一个侧面。 一、“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审美观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柳宗元在元和六年(811)写的《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中提出的。我们要正确地理解柳宗元这句话所蕴含的审美意义,就必须结合其上下文特定的语境。 元和六年(811),柳宗元的从兄柳宽来到邕州,在马退山阳坡建造了一座茅亭。《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开头写茅亭周围山中秀丽的景色: 是山崒然起于莽苍之中,驰奔云矗,亘数十百里。尾蟠荒陬,首注大溪,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苍翠诡状,绮绾绣错。 接下来作者慨叹道: 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然以壤接荒服,俗参夷徼。周王之马迹不至,谢公之屐齿不及,岩径肃条,登探者以为叹。 大概造物者把秀美都集于此地,也不管这儿是僻远的边地了。然而邕州也太荒僻了,以至于连驾八骏之乘、肆意远游的周穆王也不曾到此,连喜着木履探奇览胜的谢灵运亦无踪迹可寻。而作者与从兄多于政事闲暇之时、风止雨收之际登上山顶,一览山川胜景。接着作者就提出了著名的美学论断: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从文理关系上看,这显然是针对马退山附近的秀丽山川被埋没在人迹罕见的荒僻山区,不为人知、不为人用而言的。意即自然界中的美不会自己表现自己,成为审美对象,因有了人的发现才得以显现出来,实现其审美价值。作者接下来又引申道: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是亭也,僻介闽岭,佳境罕到,不书所作,使盛迹郁堙,是贻林涧之愧,故志之。[44] 这就好比映带在会稽山左右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湍急流,如果不是遇到乐记山水的王羲之与同志宴集于兰亭,也会湮没无闻的。这间茅亭,偏僻地处于闽岭当中,如果没有我诉诸文字,那么,邕州山水只能遗恨于茂林幽涧了。 由是观之,柳宗元此处虽也论述了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山水与审美主体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但绝不是说“审美客体的价值和意义,要由它与审美主体的关系而定”,更丝毫未言及自然物“成为审美对象之后”的美丑,“在不同的时候或不同的人眼中则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也未言及面对同一自然物,“心境不同的人,审美感受也不相同”。论者虽然是在一则美学随感中提出的,只是为了说明美学原理的方便而借柳宗元的这句话统领之的。但我们认为,在阐述古代美学思想时,切不能抛却“严格的历史性”,而作无限引伸生发,甚至把其中没有的审美含义也挂到其名下。如果我们以科学的历史的态度对“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进行一番深入的探讨的话,便会发现其中应该含有以下几层审美意义: 第一,柳宗元认识到自然美的客观实在性。“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中的第一个“美”意即自然美,也就是柳宗元着力表现的山水之美。作为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柳宗元首先肯定了自然美是不依赖于人或社会的客观实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种客观实在性也即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它是人的生理学意义上的审美所需要的。如他极其欣赏的永州“山水可取者”皆“幽丽奇处”。“幽”“丽”“奇”,是永州山水所具有的足以唤起人们美感的具体形象,它们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幽景的特点是:景点的视域较窄小,光量小,空气洁静,景深而层次多。身处丛山深谷,古木浓荫,鸟鸣深壑,林静山幽的环境会使人顿觉神志清爽。柳宗元在《永州龙兴寺东丘记》中也说: 丘之幽幽,可以处休;丘之窅窅,可以观妙。[45] 这些自然物的审美属性是其所特有的,作为一种自然属性而客观存在着,......

  1. 书名页
  2. 第五章 杜甫的文化心态及其演变
    1. 第一节 杜甫的文化心态结构
    2. 第二节 杜甫的政治悲剧及其文化思想史意义
  3. 第六章 杜诗集大成的艺术境界及盛中唐人之接受
    1. 第一节 杜诗“集大成”的艺术境界
    2. 第二节 开天诗人对杜诗接受问题考论
    3. 第三节 杜诗在至德、大历间的流传和影响
    4. 第四节 中唐诗人对杜诗的接受问题
  4. 第七章 元白盛唐文化记忆之异同
    1. 第一节 至德大历诗人对盛唐之缅怀
    2. 第二节 元白对盛唐的“文化追忆”情结
    3. 第三节 白居易《长恨歌》与元稹《连昌宫词》之比较
    4. 小结
  5. 第八章 柳宗元的美学思想与政治观念
    1. 第一节 柳宗元的音乐审美观
    2. 第二节 柳宗元山水审美观及其成因
    3. 第三节 柳宗元《封建论》与大一统政治观念
  6. 第九章 “草原丝绸之路”与骆宾王西域之行
    1. 第一节 “草原丝绸之路”兴盛的历史过程
    2. 第二节 骆宾王从军西域考
  7. 第十章 隋唐典籍之东传与日本古代典籍之研究价值
    1. 第一节 隋唐文学文献在日本的流播
    2. 第二节 日本古代典籍反映的唐代中日诗人创作交流盛况
    3. 第三节 日本古代典籍保存的唐代诗学资料
    4. 第四节 京都大学图书馆藏明黄用中注《新刻注释骆丞集》十卷本考
    5. 第五节 周弼《唐诗三体家法》中日版本流传考述
  8. 第十一章 唐宋文人茶的文化意蕴
    1. 第一节 唐宋文人茶的自然之趣
    2. 第二节 唐宋文人茶的生命之乐
    3. 第三节 唐宋文人茶的理性之美
  9. 参考文献
  10. 后记
  11.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