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邊疆.破解帝國:印度問題與清代中國地緣政治的轉型_AZW3_MOBI_EPUB_馬世嘉(Matthew W. Mosca)

内容节选

英屬印度步入清朝地理學書寫中 晚到一八二○年代,清朝地理學對海上世界的研究之進行,在很大的程度上都還與關於海洋政策的評註各行其是。《廣東通志》的編輯群當然不會對現下事務漠不關心,可是卻把這主題看作不適合於他們的作品。阮元奮力地壓制鴉片走私,但他這部方志中的 (孟買)條下,縱然從《海錄》中摘列出了此城市的所有其他物產,卻不曾提及 也是該毒品的來源之一。那些追查過謝清高證詞的人也不曾企圖影響國家政策。李兆洛突顯出了一件事:《海錄》既觸及了鴉片產品,也觸及了英國的一項重大特色:該國合併沿海領土且築城之。但不管是李兆洛還是《海錄》的其他編輯們,都不曾評論過這項知識應如何引領清朝政策。把外國地理學當成主要是個純學術議題,符合阮元、李兆洛、江藩所獻身的考證研究。還可以指出的是,如同有人已經主張的,在出仕官員以及廣州的知識精英之間有一個共同立場,就是在提出沿海事務議論時,避免那些有可能造成施壓,致使對外貿易停止或極端轉變的方式。84 反之,關注貿易政策與沿海安保的私家學者們,首先傾向於普遍地談論「外夷」,而不提及特定群體或地緣政治趨勢。嘉慶朝初年,本地海盜正是沿海主要威脅之時,評論家們研讀了十六世紀晚明與清初對海盜為害的回應。他們把關注聚焦在衡量海疆本身,諸如控制海上人口或於海岸線築堡等。外夷的情況則顯得不那麼相關。十九世紀第一位在海軍防禦上有影響力的私家學者嚴如熤(一七五九─一八二六年),基於其在一八○五年左右輔佐兩廣總督對付海盜的經驗撰成了《洋防輯要》。他的作品迄一八三五年猶未發布,書中為其地圖摘引了明朝史料且對海上世界(含東南亞及印度)加上評註,卻連陳倫烱那傑出的著作都忽略了。85 完成於一八二六年的一套有關經世致用著作的大叢書《皇朝經世文編》,也自我局限在沿海防禦,並無對外在世界的地緣政治評註。對早期致力經世學的作家們而言,一如官方上奏者般,唯獨邊疆本身才是有意義的。 只有到了一八三○年代早期,才至少有一批特定的論述家,開始把沿岸防禦與對外地緣政治視為同一國防問題的兩個面向。在一八三○年代,鴉片進口不只翻了一倍,而該項貿易則被普遍認為是許多嚴重經濟與社會問題的原因之一。86 從一八三○年代初,攜載鴉片的私人貨船就固定停錨於福建沿海,及至一八三○年代末,他們的眼光瞄準了浙江外海、靠近廣大江南市場的舟山群島。當東印度公司失去把茶葉販往英格蘭的壟斷權而自廣州退卻時,一群更為野心勃勃也更刺眼的貿易商隨之而來。律勞卑(Willaim Napier,一七八六─一八三四年)被英國政府派來擔任商務總監,用以取代貨頭委員會。一八三四年,他以身為英王官員的立場,拒絕依循為了英商貨頭委員會所制定的前例,在他猶未退身回澳門前,貿易已遭中止,武裝衝突爆發。海上事務就此成為當務之急。 在經世學的政論分析中,把中國沿海問題融入到跨海地緣政治,濫觴自包世臣的研究。包世臣是安徽舉人,曾任數名高官之幕客。他對鴉片問題的思考首度闡釋於一八二○年的一篇論文中。關於該篇論文,井上裕正已極有力地論證出其乃與廣東官員程含章(一七六二─一八三二年)的論辯──程含章在大約同時期內也寫了篇論文,所主張的論點恰與包世臣對立。包世臣相信徹底禁絕外國貿易商將可塞鴉片之源,而中國儲有的白銀因之倍增則可補足海關利潤的損失;生平多半在廣東任官的程含章則批判這種主張一股腦兒禁止對外貿易的人。他指出,禁止合法貿易將造成沿海走私,而外國人在沿海奸民的協助下很可能會報之以武力,一旦兵貨聯結則非數十年不能定。在包世臣的回合,他否認驟禁回市將導致戰爭。在他看來沒什麼可怕的:英國其地其民,較諸中華百不當一。此前屢次驕蹇,都是洋行商人(洋商)所嗾使,這些洋行商人本身那來自與外洋之壟斷貿易的利益,就與西方人的利益一致。包世臣控訴地方官員(程含章後來是廣州的長官)藉由不實地誇大外國的兵威恫嚇來保護利藪現狀。其退一步認可中國船隻仍可帶著西方人所欲之物派往國外,但只有禁絕洋行商人體系,方可從擾人的外國人處切斷引領他們的華人主謀。87 包世臣一八二○年的那篇論文談到「外夷」時,地理學識含糊不清,且只有一次提到英國為外夷中最強大者。然而不久後他就獲取了新的資訊材料。到一八二六年,他正與江蘇人蕭令裕通信。蕭令裕和包世臣同樣都對當代事務及政治改革感興趣。透過結識阮元,蕭令裕得以了解更多有關英國與鴉片的問題。一八一四年,阮元任漕運總督,駐於淮安時,江藩向他進薦蕭令裕的某些著作。88 後來阮元南下廣東,蕭令裕跟著他駐足廣東數年,任其幕僚,兼辦粵海關署事務。89 蕭令裕從廣州持續與包世臣通訊,信中表達了他擔憂十年之內英國之患必定到達江浙沿海,而明朝的倭禍將復見於今日。包世臣推崇此為洞見。蕭令裕也向包世臣報告說英國人出現在新嘉坡,而招致閩、粵「逃人」。90 蕭令裕希望能撰寫一本《粵榷志儲》(關於粵海關的論述集),包世臣鼓勵他記錄其「真......

  1. 導讀 清朝的情報蒐集與邊疆政策的轉型 蔡偉傑
  2. 中文版序
  3. 致謝
  4. 翻譯說明
  5. 導論
    1. 重新思考清朝對外關係
    2. 重構清朝地緣政治的世界觀
    3. 本書的計畫
    4. 關於「印度」的說明
  6. 【第一部分】清帝國的世界視野
    1. 第一章 許許多多的印度
      1. 清初中國的外國地理學常規
      2. 清初印度觀,一六四四─一七五五
  7. 【第二部分】鍛造一個多民族帝國:邊疆政策的頂點
    1. 第二章 征服新疆與「欣都斯坦」的出現,一七五六─一七九○
      1. 乾隆宮廷學術成果的元素
      2. 「欣都斯坦」及其戰略重要性,一七五八─一七六四
      3. 乾隆朝對綜合印度知識之企圖
      4. 小結
    2. 第三章 圖繪印度:製圖學脈絡下的地理不可知論
      1. 康雍時期之宮廷測繪
      2. 乾隆朝宮廷測繪地圖之創生
      3. 宮廷測繪地圖上印度之複合圖像
      4. 宮廷測繪與耶穌會士地圖之證據地位
      5. 小結
    3. 第四章 發現「披楞」:從西藏看英屬印度,一七九○─一八○○
      1. 一七九○年之前清朝對喜馬拉雅山以外區域的認識
      2. 英清接觸的第一步:廓爾喀戰爭
      3. 廓爾喀戰爭對馬戛爾尼使團的影響
      4. 馬戛爾尼使團的餘波
      5. 戰略、地理學與資訊流傳
      6. 小結:乾隆朝的結尾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
  8. 【第三部分】轉變的時期,一八○○─一八三八
    1. 第五章 十九世紀初英屬印度與清朝的戰略思想
      1. 從中國沿海看英屬印度
      2. 在西藏邊疆的英國人
      3. 木爾克喇夫在新疆邊疆之遠行
      4. 比較視角中邊疆政策的邏輯
    2. 第六章 在中國沿海發現英屬印度,一八○○─一八三八
      1. 對海疆印度作私家研究之興
      2. 阮元與《廣東通志》企畫
      3. 地理不可知論的敵人
      4. 英屬印度步入清朝地理學書寫中
      5. 小結
  9. 【第四部分】對外政策及其局限
    1. 第七章 鴉片戰爭與英帝國,一八三九─一八四二
      1. 林則徐對英屬印度之理解的演變
      2. 帝國、財務、種族以及清朝戰略
      3. 內亞鴉片戰爭
      4. 小結
    2. 第八章 對外政策的浮現:魏源與清朝戰略思想對印度的再詮釋,一八四二─一八六○
      1. 鴉片戰爭後私家地理學對英屬印度的追蹤
      2. 鴉片戰爭後地圖學在地理學研究中的角色
      3. 作為戰略工具的地理學知識:魏源對外政策的發展
      4. 邊疆政策、對外政策與清帝國,一八四二─一八六○
      5. 透視魏源
  10. 結語 邊疆政策與對外政策之間
  11. 譯後記
  12. 附錄
    1. 別名一覽
    2. 人名拉丁字母對照(依筆畫排序)
    3. 地名、事項對照(依筆畫排序)
    4. 參考書目
    5. 索引
  13. 版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