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的眼镜:小说细读十二讲_AZW3_MOBI_EPUB_张秋子

内容节选

第四讲 《人工呼吸》:小说中的 “套娃”结构 和学生聊 《一千零一夜》时,听他们说起了一个网络梗:禁止套娃。据说这里面的逻辑最早可以追溯到 《庄子·秋水》里庄子和惠子的打嘴仗。庄子看着鱼儿游来游去,肯定很快乐,惠子就杠了起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回敬道:“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话赶话,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这时候,庄子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叫做 “请循其本”,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咱们回到谈话的开头,好好掰扯掰扯。于是,两人又开始了一轮辩论,当然,庄子后来只说了一句话后,这篇有趣的小文就结束了,但假设他想无限地写下去,也是有可能的,只是由于他的及时打住,他可能成为了中国最早的 “禁止套娃”之人。 禁止套娃的意义,似乎在于它可以及时地遏制住无意义的语言与对话的繁殖。设想两个现代人正在进行如下对话: “我认为你错了。” “我认为你认为我错了是错的。” “我认为你认为我认为你认为我错了是错的是错的。” “我认为你认为我认为你认为我认为你认为我错了是错的是错的是错的。” …… 越往后,简直越不可想象。 可是蹊跷的是,人们在现实生活里避之不及的套娃模式,似乎成为了文学偏爱的一种古怪风格,所以也才有了开篇和学生聊到的 《一千零一夜》里环环相套的故事。它们并不指向无意义的语言与对话的繁殖,反而增加了一种神秘魅力。 文学为什么偏爱一个故事套着一个故事来讲述? 是作者为了省事吗?古代常见的套娃模式在现代小说中还有吗?期间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这些问题,是这一讲试图解决的,简而言之,第四讲,我会聊一聊文学中 “俄罗斯套娃”结构的前世今生。 这一讲,我选择的文本是阿根廷作家皮格利亚的小说《人工呼吸》的节选。皮格利亚在国内比较冷门,而且相对来说很不好读,这也是我选择其小说节选的原因。作为一名外国文学的爱好者与讲授者,我的职责也包括把更多藏之深山的作家带到读者大众面前。《人工呼吸》在形式上非常先锋,不亚于大家第一节课读的 《密室》。它表面上看是一本寻根小说,但是却杂糅了传记、文学批评、日记、书信、哲学评论乃至文坛八卦,这些内容与小说的情节未必相关。从国内译者楼宇精彩的翻译中,我截取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它的完整性可以脱离原文语境来看,而且也非常适合切入讨论 “套娃模式”。 我将这一段的标题自拟为 《写信的女人》。 《写信的女人》文本细读 这段故事是小说中的文人马科尼对他的朋友讲述的一段往事。大意是讲自己年轻时不愁女人,很多女人都会给他写信,表达爱慕。其中一位的文字展现出极其深邃的美与才华,连马科尼自己都大为倾倒,结果满怀期待地见到这个女人后,他发现她很丑,于是心生嫉妒嫌弃,劝女人不要再写下去。女人自己也觉得,丑陋的身体无法呈现美好的文字,所有的故事都是弄虚作假。短暂的接触后,女人消失在马科尼的生命中。 故事本身很简单,但是讲法特别复杂。这个故事的最深处,是女人在讲述自己的故事,她讲给马科尼听,小马又讲给自己的朋友塔德维斯基听,这位小塔又讲给小说中的叙事者 “我”听。作家把每个讲故事的人像串糖葫芦一样,并列放到了一段叙事的最后,于是读者就会看到如下神奇的表达: “马科尼对我说,塔德维斯基讲道”(这里是小塔复述小马的话)。 “我特别喜欢贝多芬的四重奏,他补充说,塔德维斯基讲道,马科尼补充说,当然,这没什么特别的。”(这里还是小塔复述小马的话) 最极端的——“她认为自己并不具备从事文学创作的能力,那个女人说,马科尼讲道,塔德维斯基对我说”(这里是小塔对 “我”复述了小马的话,而小马的话则是在复述那个女人的原话)。 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贯穿在整部小说中,尤其以写信的女人这一段最为集中,所以我选取了这一段邀请同学共同研读。我观察到,同学们阅读时,有不少流露出困惑的神情:皱着眉,咬着笔,像在做数学题——当一名文学老师的乐趣可能也在于此,他不同于同学是独自面对文本的,他还可以观察众多同学是如何面对同一文本的。在一门课上,你既可以遇到对各种作家理论都如数家珍的同学,也可以遇到连 《一千零一夜》都没听过的同学,大家混在一起,理解与反应的参差多态构成了特别迷人的情景。[1] 谭嗣同有句诗我非常喜欢:“短衣长剑入秦去,乱峰汹涌森如戈。”感觉也像在说文学的理解,你带好自己的武器,孤身前往,文本的乱石向你压来,那这个时候,你作战的状态就在面庞上浮现了出来。 我也设置了一些问题辅助同学进入文本,比如:这篇小说在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困难?小说有几层叙事?请试着用笔标注不同的人说话的不同内容;你觉得这样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一些阅读经验较少的同学,直接承认难以处理这个小说,他们用 “套娃”来形容这种层层包裹的叙事结构,但无法说出其用意,似乎如此写作的目就是 “让人读不懂”。那些经验较为老道的同学则给出了更为丰富的解读。一位同学认为:好像读到了......

  1. 封面
  2. 信息
  3. 目录
  4. 第一讲 《密室》:文学中的时空
  5. 第二讲 《地震的那天》:小说中的日常与反日常
  6. 第三讲 《好人难寻》:文学与恶的距离
  7. 第四讲 《人工呼吸》:小说中的 “套娃”结构
  8. 第五讲 《幸福》:文学中的 “意义感”
  9. 第六讲 《南方》:小说的虚构与现实
  10. 第七讲 《巨翅老人》:文学中的老人去哪儿了?
  11. 第八讲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文学的重复与减省
  12. 第九讲 《旅客》:文学与自我
  13. 第十讲 《广告画》:小说中的 “非小说”
  14. 第十一讲 《带小狗的女人》:文学中的自欺与不自知
  15. 第十二讲 《胎记》:科学如何影响了文学的讲法
  16. 各讲细读篇目出处及扩展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