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最后的人质:被劫掠的艺术品和第三帝国的幽灵_AZW3_MOBI_EPUB_[美]林美(Mary M. Lane)
内容节选
第四章 阿道夫的银锤 “你知道,我不是特别喜欢这种夸大其词的反犹主义……我不能说,犹太人是我最好的朋友。但我相信,你不能通过诅咒、诡辩,甚至屠杀,来把他们从世界上铲除。而且,即使你能做到,那也会降低你的身份,有失人类尊严。” ——约瑟夫·戈培尔,1919年 阿道夫·希特勒的宣传部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对在日常谈话中讨论天气深恶痛绝。在这个35岁的人看来,这是个无聊的话题,令智慧无处容身。不过,1933年10月15日,他轻松自得地说,朗朗晴空对一个关涉政治的重大事件是个好兆头:那天,希特勒掌权仅九个月后,就准备为慕尼黑德意志艺术之家(House of German Art)举办奠基仪式。 该建筑将会取代玻璃宫(Glaspalast)。玻璃宫由铁和玻璃构筑,是一个璀璨夺目的展览场馆,1931年6月6日,被一名身份不明的纵火犯烧毁。那场大火毁掉了3000件作品,包括卡斯帕·达维德·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一幅杰作。此人为希特勒及众多德国人所敬重,因为他在19世纪歌颂自然神秘力量的画作中,将人类置于主导地位。弗里德里希被毁掉的那幅画作,描绘了一座古老天主教修道院岌岌可危的废墟,如今看似在喻指希特勒对德意志艺术之家更为广泛的规划:国家操控的文化将会取代基督教的地位,成为德国的精神指南针。“我们自己将成为一个教会。”希特勒一言以蔽之。[1] 戈培尔和希特勒一样曾经受施天主教坚信礼,然而一旦成为纳粹分子,就开始相信自己有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权力。“如果上帝按照他的形象创造了我,那我就是像他一样的上帝。”他总结道。[2]他和希特勒都把这座新博物馆称为“圣殿”,这是让德国人熟悉纳粹计划的部分举措,纳粹计划成为本国主导精神事务的权威力量。整个夏天里,纳粹政府有关部门修订了教科书,在论及元首及德意志文化时运用了宗教式语言。为了削弱人们对教会的尊敬,戈培尔安排将以前被置之不理的性丑闻泄露出来,涉及有恋童癖的神父和受害幼童。他还安排了特别有趣的希特勒青年团(Hitler Youth)远足,来抵制天主教会组织的较为古板的青年活动。[3] 戈培尔计划用德意志艺术之家,来取代乔治·格罗斯、奥托·迪克斯、马克斯·贝克曼和凯绥·珂勒惠支等艺术家对德国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力。这样一来,与艺术界建立联系的,将从独立的个人转变为由企业赞助商和纳税人提供资金的政府下属部门。以前的部长们通过兜售彩票筹集微不足道的资金,来翻新玻璃宫。而戈培尔则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措施:8月4日举行了一场筹款活动,邀请著名艺人到场表演;对超过25000帝国马克的捐款进行退税;还制作了一本设计精良的英德双语宣传图书,来完整阐释博物馆计划。经他努力,到1933年9月,已筹集到了令人咋舌的300万帝国马克。[4]博世、欧宝、西门子和克虏伯的高层热切地想要融入新政权,于是捐献了巨额资金。其中,希特勒在演讲时习惯性夸赞克虏伯钢铁,用以比拟理想中的雅利安男性。 在该馆奠基仪式上,希特勒的发言主要是说给捐款者和媒体听的。“愿崭新的德意志艺术,在1931年6月6日摧毁旧日玻璃宫的火焰中涅槃重生;愿这座新的家园,提供跨越数百年的避难所!”[5]他大声说完,抓起一把有纪念意义的银锤,准备在奠基石上敲击三下,以示第三帝国的到来。这是戈培尔期盼数月的宣传成果。然而,当希特勒的银锤砰地敲了第一声,相机快门纷纷被按下时,锤头开始摇晃。第三次,也是最后一锤落下时,锤头应声飞离了手柄。 希特勒火冒三丈地走下台,勒令影片制作人把这一幕剪掉,并要求媒体自行审查,不许公开这个唐突的失误。[6]仅仅几个月前还独立自主的德国媒体一致畏于压力,报道说“元首圆满主持奠基仪式,三次落锤,锤声如银铃般清脆”。[7] 尽管结果不尽如人意,对戈培尔来说,奠基仪式的滑稽结局仍是某种胜利,向这位宣传部部长证明,曾经独立的机构现在是多么遵守他和希特勒仅在八个月前出台的政策。就在这次活动前几天,戈培尔要求记者加入他的帝国新闻协会(Reich Press Association)。该协会禁止本人或配偶非雅利安人者加入,一举将记者变成公务员;若抹黑政府声誉,将负法律责任。几乎无人对此提出异议。[8]戈培尔操起他那狡黠的幽默感,称之为“新现实”,这也是乔治·格罗斯和奥托·迪克斯曾经参加的艺术运动之名。[9] 普通德国人低估了戈培尔,误以为他喜好享乐,这样,国家就可以团结在元首一人身后。不过,希特勒核心集团内部成员长期目睹了戈培尔是如何为元首设计社会文化政策的。很多人对这位宣传部部长的飞黄腾达心怀不满,尽管默不作声。与希特勒不同,戈培尔看在眼里,他在日记中写道:“每个人都嫉妒我,没人喜欢我。”又加上一句:“呸!放屁!”[10] 自童年开始,戈培尔就养成了一些特殊品质,使他如今成为希特勒的左膀右臂。他有驾驭现行社会和立法体系的天赋,有对德意......
- 前折页
- 文前辅文
- 书名页
- 文前彩插
- 本书获誉
- 文前辅文
- 目录
- 序 来电惊梦
- 第一章 独裁者的青年肖像
- 第二章 战争之谜
- 第三章 日食
- 第四章 阿道夫的银锤
- 第五章 近墨者黑
- 第六章 文化同谋
- 第七章 修正主义历史
- 第八章 我们诚挚的慰问
- 第九章 希特勒最后的人质
- 后记 一切照旧
- 时间线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索引
- 页
- 后折页
-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