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_AZW3_MOBI_EPUB_茅海建
内容节选
导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所藏“张之洞档案”,有着数百上千件史料,涉及戊戌变法。为了使读者能更多地了解、使研究者能更广泛地利用这批史料,我采用了“阅读笔记”的写作方式,以能较多地发表史料,并加以详细的注释。 然而,这一写作方式造成了两个后果:一、各章叙事的时间顺序会有重复,这与一般著作大体以时间为序的写作方式有所不同——其好处是方便阅读,其缺点是有相当部分的内容需要互相参阅。我也将需要参阅的内容在注释中加以说明。二、本书的一些内容,尤其是关于总体情况及相关背景的内容,难以融入于各章之中,需得另行说明。由此,在本书的叙述正式展开之前,为了读者阅读理解之方便,我作此长篇的导论。 一、张之洞、康有为的初识与上海强学会、《强学报》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人。道光三十年(1850,虚岁十四岁)中生员,入南皮县学;咸丰二年(1852,虚岁十六岁)中顺天府试举人第一名(解元);同治二年(1863,虚岁二十七岁)中进士,殿试一甲三名(探花),入翰林院,授编修。科举路上,凯歌猛进。同治六年,出任湖北学政;十二年,又任四川学政。光绪五年(1879)二月起,他先后任国子监司业、左春坊左中允、司经局洗马、翰林院侍讲、右春坊右庶子、翰林院侍讲学士。至光绪七年六月,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数月一迁,飞黄腾达。该年十一月,升任山西巡抚,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员。光绪十年,他调任两广总督;十五年,改任湖广总督。 张之洞是那个时代官场上的特例。他有着极高的天分,使之在极为狭窄的科举之途上脱颖而出,又在人材密集的翰林院中大显才华。他深受传统经典的浸润,成为光绪初年风头十足的清流干将。他尊崇当时的大儒、曾任同治帝师傅的清流领袖李鸿藻(亦是同乡,直隶高阳人),而李鸿藻历任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高官,又使之身为疆臣而又“朝中有人”。[1]曾国藩、李鸿章虽同为词臣出身,然以军功卓著而封疆;张之洞的奏章锋芒毕露,博得大名,竟然以文章发达而封疆,实为异数。此中最为关键者,是他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青睐,从殿试名次的提前,到地方大员的出任,以及在其人生数次关键时刻,都可以感受到那种或显或隐的“慈恩”。 梁鼎芬的“周旋” 张之洞的个人经历,使得他特别关注文坛士林,尤其是有思想、敢作为的官员士夫,幕中亦养着一大群“能人”,其中一位是广东名士梁鼎芬。 梁鼎芬(1859-1919),广东番禺人,字星海,号节庵。小张之洞二十二岁。光绪二年(1876,虚岁十八岁)中举人,六年(虚岁二十二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九年散馆,授编修,亦是一位科场青年得意者。光绪十一年(1885),即中法战争时,他因弹劾李鸿章而得罪慈禧太后,降五级调任,于是弃官回籍。此时他年仅虚岁二十七岁,张之洞恰在两广总督任上,邀入幕;并聘梁为肇庆端溪书院山长。从“张之洞档案”中可见,张为这位青年才子安排一切,甚为殷勤。[2]广雅书院开馆后,又请梁主持。张调任湖广总督后,再请梁主讲两湖书院。从两人交谊来看,梁尽管在年龄上是晚辈,却是对张影响力极大的幕僚。而梁鼎芬的一个同乡与朋友,即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曾用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小张之洞二十一岁,大梁鼎芬一岁。他数次科举不第,先后以捐监生、荫监生的资格参加乡试。光绪十九年(1893,虚岁三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一年(1895,虚岁三十八岁)中进士。虽说在当时科举途中,康有为还算是成功者,年龄也不算太大,但他是一个极富才华又相当自负的人,多次应试未中,引发其改科举的心思,对未取他的考官,也极其不满。[3]康在科举仕途上不如张之洞、梁鼎芬那般顺风顺水,但在中进士之前已经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并开堂讲学(后来称“万木草堂”),收在帐下的门徒此时已有数十人,其中最重要的,是后来名声大振的梁启超。 康有为与梁鼎芬,本是同乡,且多有交谊。[4]康有为称其受翰林院编修张鼎华的赏识,而张鼎华恰是梁鼎芬之舅,对梁的学术有所指导。[5]刘圣宜作《梁庆桂传略》,称言: (梁庆桂与梁鼎芬、康有为)时相往来,为兰契交。据康氏近亲所述,康有为读书勤奋,常自南海县西樵乡到广州西关下九甫梁庆桂家借书阅读,有时在梁家住下读书。而且康有为入京考试的费用也常由梁家供应。梁家晚辈犹记幼时呼梁鼎芬、康有为为大叔公、二叔公。[6] 最能说明康有为、梁鼎芬两人关系的材料,系黄遵宪所言;他后来在张之洞与康有为、梁启超之间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7]黄称,他之所以认识康有为,是梁鼎芬的介绍,“闻梁与康至交,所赠诗有南阳卧龙之语”。[8]“南阳卧龙”,即在野时期的诸葛亮,梁对康有如此之高的评价,不仅说明他对康才识的欣赏,更说明两人的密切关系。 尽管康有为称他与张之洞的交往始于光绪十二年,即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期,但现在还找不到任何材料,可以证明这一......
- 书名页
- 页
- 目录
- 茅海建戊戌变法研究 总序
- 自序
- 导论
- 一、张之洞、康有为的初识与上海强学会、《强学报》
- 二、从陈庆年日记看张之洞及其派系的内情
- 三、《劝学篇》与《正学报》
- 四、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召京
- 第一章 张之洞之子张权,之侄张检、张彬的京中密信
- 一、李景铭与《张文襄公家藏手札·家属类》
- 二、张权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二日来信
- 三、张权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二日来信
- 四、张权光绪二十四年来信两残件
- 五、张检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初二日来信
- 六、张彬光绪二十四年正月来信及光绪二十一年一残件
- 第二章 张之洞与杨锐
- 一、杨锐是张之洞的“坐京”
- 二、光绪二十一年三月至二十二年正月杨锐给张之洞的密电及光绪二十二年正月给张之洞的密信
- 三、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给杨锐下达的指令
- 四、光绪二十四年杨锐的两件密信:孔祥吉发现的“百日维新密札”作者应是杨锐
- 五、张之洞营救杨锐的行动
- 第三章 戊戌政变前后张之洞与京、津、沪的密电往来
- 一、张之洞给张权、张检、黄绍箕等人的指令
- 二、江西试用道恽祖祁
- 三、奏调湖北差委分省补用知府钱恂
- 四、湖北按察使瞿廷韶
- 五、天津委员巢凤冈
- 六、太常寺少卿盛宣怀
- 七、上海委员赵凤昌与曾磐
- 八、余论
- 第四章 张之洞与《时务报》、《昌言报》——兼论张之洞与黄遵宪的关系
- 一、相关背景:《时务报》的创办与汪、梁矛盾
- 二、张之洞与黄遵宪的交谊
- 三、黄遵宪对《时务报》内部分歧的态度及张之洞幕中反应
- 四、《时务报》改官报与汪康年、张之洞等人的对策
- 五、汪康年改《时务报》为《昌言报》与光绪帝旨命黄遵宪“查明”“核议”
- 六、黄遵宪对事件的处理
- 七、戊戌政变之后
- 第五章 张之洞与陈宝箴及湖南维新运动
- 一、张之洞与陈宝箴的早期交谊
- 二、湘鄂之间
- 三、《湘学报》之争
- 四、张之洞奉召进京与陈宝箴的建策
- 五、张之洞、陈宝箴联衔上奏变科举及与康有为的间接交锋
- 六、陈宝箴与康有为的直接交锋与保举张之洞
- 七、陈宝箴的罢免与保卫局的保全
- 八、尾声
- 附录一 陈宝箴之死
- 附录二 张之洞与谭继洵父子、于荫霖的关系 ——罗惇曧对《抱冰弟子记》的误读
- 附录三 康有为一派对陈宝箴父子政治态度的误解与夸张
- 第六章 戊戌前后诸政事
- 一、光绪十九年刘坤一查办张之洞
- 二、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一年起用容闳
- 三、光绪二十一年李提摩太的“妙法”
- 四、光绪二十二年查验刘鹗的假资产证明
- 五、光绪二十二年为李鸿藻治病
- 六、光绪二十四年清朝决策岳州自开通商口岸
- 七、光绪二十四年康有为香港谈话、来信及“密诏”在上海发表与张之洞等人对此的反应
- 八、光绪二十六、二十七年策反邱菽园
- 九、光绪二十七年请奖梁庆桂等人赴西安报效事
- 十、光绪二十七年请废大阿哥
- 征引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