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对的_AZW3_MOBI_EPUB_[韩]郑惠信

内容节选

自序: 表达安慰的关键对话 “适用技术”是一种根据不同国家、地区的个别情况,适应当地产业、社会或经济需要的实用技术。我将适用技术“适时适地适人”的概念与心理学结合,提出一套实用的治疗方法,并称之为“适用心理学”。这个词如此简单又美好,我已被它深深吸引。 在非洲的某个村庄,因为缺乏饮用水,孩子们一大早就要背起水桶外出汲水。他们往往需要步行数小时汲水后再返回。由于孩子们走路很吃力,加上水桶破旧,回程中几乎流失了半桶水。得知这件事的设计师,与其他人合作设计了圆筒状的水桶。 之后,孩子们的生活出现了转变。他们像是在玩游戏般,将装满水的水桶一路滚回家。如此一来,不仅可以用更短的时间搬运更多的水,还能更有效地储存水资源。村民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孩子们原本因为要汲水无法去学校,现在也可以上学了。一个如此简单的水桶设计为日常生活带来了奇迹。这是一个常见的成功的适用技术案例。 在这个人类梦想迁居火星、航天科技发达的时代,仍有一群人因为缺乏简单且实用的技术而无法过上正常的生活。适用技术的概念,正是源自对他们的关怀与关注。 在以人类生活富足为目标的科学时代,甚至是科学万能的时代,却只有少部分人过着富足幸福的生活,这是相当奇怪的现象。有些人认为其原因并不在于我们缺乏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在于我们日常需要的适用技术不足、资源分配不均。这是细腻而伟大的洞察,所以我在初次接触到适用技术的概念和相关案例时,内心非常激动。 简单的科学原理和平凡的技术带来的结果并不简单平凡,甚至创造出杰出惊人的成果,将原本充满痛苦的灰调人生变为彩色,就像看着口袋中原本皱巴巴的纸片,经过魔术师吹一口气后,变成鸽子往天空飞去。 只不过这里还需要加上一点,那就是“洞察他人痛苦的细腻心思与热忱”。这是将非现实化为现实的奇妙力量,犹如魔术师吹的那一口气。当适用技术的概念如宣纸上的墨水渗透进我的内心时,正好与我当时的想法一拍即合。这不仅解答了我在治疗(主要是创伤治疗)过程中听着泪流满面的人吐露心声时心中出现的疑问,也是我长久以来身为心理治疗师的想法: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专家的心理学,而是适用心理学! 越是心理治疗专家,越容易提供“无用的帮助” 近十五年来,我曾与许多受创伤者并肩作战,例如曾经试图自杀的被解雇的员工、“世越号”遇难者的家属等。在对他们进行心理治疗时,我能清楚感受到他们的痛苦,他们几乎不可能抚平的内在创伤。同时我也深刻觉察到这样的事实:与心理治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在创伤治疗中根本派不上用场。 在社会性的灾难发生时,心理治疗专家、社会活动家、志愿者等许多人都会参与救助,但灾难过去一段时间以后,那些专家就不再出现了。这是我长久以来观察到的现实。专家撤退并非因为受创伤者情况获得改善或好转。恰恰相反,原本的混乱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心理上的伤害会更明显地表现出来,此时必须给予更多相关治疗,然而这却让专家们望而却步。 “世越号”惨案发生时也是同样的情况。一开始有许多心理治疗专家参与治疗,后来几乎都消失不见,反倒是志愿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志愿者们说:“我们没办法坐在家里袖手旁观,所以就赶过来了。”他们觉得自己什么忙也帮不了,却流着泪帮忙打理每一件事。他们为受创伤者准备食物、洗碗、打扫,一边不断倾诉着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悲伤、愤怒与无力感,一边握紧“世越号”遇难者家属的手,与他们一起哭泣。 他们这种真诚的表达,给受创伤者带来了实质性的帮助。我曾多次看见这样的画面:志愿者们以行动和眼神,告诉那些遭受创伤后不再相信世界和他人的人:“你不是只有一个人。”这才是真正的表达安慰的关键对话。 那些志愿者虽然并没有心理治疗师的从业资格,但他们努力寻找需要自己出力的地方,发挥小我的功能。“世越号”惨案发生时,政府官员们对遭受创伤的遇难者家属态度冷漠,甚至往他们的伤口上撒盐,而志愿者们用他们始终如一的行动,用人类的共同情感形成了“强大的连接感”,成为那些家属的救命绳。 这条坚韧的救命绳充满了势不可当的治疗能量。我称赞他们的举动,他们却坚称自己并不懂心理治疗,觉得我的称赞用在他们身上并不恰当。志愿者根据个人的体会和经验采取的行动,其力量和效果与那些用专业理论指导行动的专家截然不同。 在其他灾难事故中,也不断出现类似的情况。志愿者们一开始虽然在混乱中手足无措,不过最后总能给予受创伤者实质性的帮助;相反,拥有职业资格证的专家一开始挺身而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明确指出治疗方法,但很快又匆匆离开。与其说他们因为工作繁忙,必须立刻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如说受创伤者不再向他们寻求帮助,甚至拒绝他们的帮助,致使他们离开。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越是心理治疗专家,越容易治疗失败?如果在生命处于危急关头时,专家都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甚至这种情况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那么专家身份究竟还有什么意义? 我自己也有相关职业资格证,所以......

  1. 封面
  2. 序言: 诊疗室中的改变
  3. 自序: 表达安慰的关键对话
  4. 引言
  5. 作者声明
  6. 第一章 我们为什么感到痛苦?
  7. 摘录1
  8. 第二章 情绪和感受是走进自我的一扇门
  9. 摘录2
  10. 第三章 共情,不只是理解 快速、精准、撼动人心的力量
  11. 摘录3
  12. 第四章 “我不想再善解人意了” 共情者的痛苦
  13. 摘录4
  14. 第五章 恰到好处的共情
  15. 摘录5
  16. 第六章 如何成为有力量、被需要的人?
  17. 摘录6
  18. 结语 在生命中感受与经历过的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