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宗教与世俗之间: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1807~1851) (启微系列)_AZW3_MOBI_EPUB_吴义雄

内容节选

第四章 新教传教士在华医务和教育活动的开端 新教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没有局限于进行布道演说、散发传教书籍、举行宗教仪式等“直接的”传教内容。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古老文化的国度,一般民众也普遍怀有文化优越感,在大部分中国人的心目中,基督教教义并没有不言而喻的真理性。传教士要想使他们接受基督教,甚至要想获得接近他们的机会,就需要采用上述方法之外的其他手段,采用一些非直接的、着眼于长期效果的方法。他们一开始就认识到,“将福音传播给这一伟大民族的首要困难,不在于这个帝国物质上和政治上的状况,而在于民众自身的冷漠”。[1]在1830年代中期以前,伦敦会和美部会的传教士所能接触到的中国人,通常只是为他们所雇用的语言教师、刻印工人和家务仆役。新教传教士早期所吸收的中国信徒大部分是在这些人中产生的。而对于一般的民众,他们所能做的主要是派发传教小册子,进行有限的接触,效果也不大。鸦片战争前后,新教传教士在中国活动的政治空间和社会文化空间也都受到很大限制。这就促使他们一方面想方设法冲破清政府的禁教政策,另一方面又探索和调整传教方法以突破这种无形的屏障。在客观上,基督教传教士对这些方法的实践也促进了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是对近代中国影响深远的“西学东渐”历史潮流的重要部分。本章将对鸦片战争前后新教传教士举办的医务和教育事业进行探讨。 一 “医务传教”方法的形成与实践 “医务传教”方法的形成 “医务传教”(medical mission)是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在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一种传教方法。明清时期,西方医学曾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沿海地区特别是华南一带。1805年,东印度公司医生亚历山大·皮尔逊将欧洲种牛痘术引入广州。而新教传教士在中国民间从事医务活动,则是从马礼逊开始的。马礼逊在来华前即被要求学习一些数学和医学知识。1820年,他与东印度公司的医生约翰·李文斯顿(John Livingston)一起,在澳门开设了一间诊所。马礼逊在到中国前虽曾在伦敦学过一段时间医学,但显然对医术并不太精通。这间诊所在医治病人方面以李文斯顿为主,他邀请马礼逊参加诊所的活动,是要利用马礼逊在中文方面的丰富知识。除为当地人治病外,李文斯顿和马礼逊开办这间诊所的另一个目的是考察中医的治疗方法。[2]他们在诊所建起了一个小型的中文医学书籍图书馆,后拥有图书达800册。他们还聘请了一位颇有名望的中医在该诊所行医。这个医疗机构大约存在到1825年。[3] 郭士立则是第一个提出以医务活动作为传教手段之设想的新教传教士。前已述及,他在中国沿海航行传教期间,就向天津和江南一带的贫困阶层行医发药,以赢得人们的好感。他在《中国沿海三次航行记》中一再强调,在中国人当中行医送药的绝佳效果和人们对西医治疗的渴求。郭士立在航行中接触的大都是下层的民众,他们对行医传教士的好感就意味着传教机会的存在。郭士立表示,“我曾想要在这个帝国的中部地区(长江口一带)某个水陆交通便利的地方建立一所医院”,但他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医学训练,因此他转而建议英美差会,对将要派往中国的传教士进行正规的医学训练,到上述地区行医,“我们需要在中国的腹心地带有一所医院,而且我们需要有人为了此项事业在那里独自生活”。[4] 这是最早的关于派遣专门从事医务活动的传教士的建议。郭士立所描述的那种以行医为主要业务的传教士,已大体上与后来的“传教医生”(medical missionary)概念相似。但这在当时并无先例,他也没有把他的想法上升为一种传教理论和方法。所以他又写道:“我不知道是否会有一个聪明的医务人员,本着传布荣耀的福音和改善他同胞健康状况的目的,而成为献身于一个遥远国度的先例。”[5]裨治文也曾提出医学知识对传教事务之助益,一再向美部会秘书鲁弗斯·安德森建议派遣懂得医学的传教士来广州。[6] 但相比之下,伯驾的医疗实践是导致医务传教方法形成的更重要因素。正如笔者在前面所指出的,郭士立的有关议论和建议对美部会派遣伯驾到中国的决定有一定影响。美部会也指示伯驾运用医学技术为传教对象服务。但是美部会的初衷,并不是让伯驾做一个以向中国人行医为主的传教医生。早在1824年,美部会就决定其中国传教团成员中应有一名医生。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前往国外的传教士在物质生活条件方面通常会遭遇特殊的困难。当时该会有许多传教士因不能适应气候和生活条件的改变,健康状况普遍不佳。在美部会开展传教活动的最初二十几年中,该会有45名传教士死于国外,还有31人因自己或家属的健康问题而回国。其他差会的传教士及其家属也存在平均寿命明显低于国内民众平均寿命的情形。针对这种状况,美部会让其部分传教士接受医学训练,然后分别派往不同的地区,为他们的同伴提供医疗服务。从1819年到1834年,在派伯驾到中国之前,美部会派遣了7名精通医术的传教士到世界各地。[7]美部......

  1. 前折页
  2. 书名页
  3. 目录
  4. 绪论
    1. 中国学界研究概览
    2. 西方学术界和宗教界的研究状况
  5. 第一章 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初期活动(1807~1840)
    1. 一 新教来华传教的历史背景
    2. 二 马礼逊来华及其活动
    3. 三 恒河外方传教团与伦敦会的传教策略
    4. 四 美部会传教士来华及其早期活动
    5. 五 欧美其他新教教派势力之东渐
  6. 第二章 清廷弛禁政策与新教在华传教事业的扩展(1840~1851)
    1. 一 清廷对传教活动的弛禁
    2. 二 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活动的恢复与发展
    3. 三 五口通商时期传教活动中心的北移
  7. 第三章 新教传教士与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西关系
    1. 一 马礼逊、郭士立与“中国的开放”
    2. 二 在道德与利益之间:新教传教士论鸦片贸易与鸦片战争
    3. 三 伯驾、裨治文与中美外交关系的开端
    4. 四 寻求新权益:新教传教士与鸦片战争后的中西关系
  8. 第四章 新教传教士在华医务和教育活动的开端
    1. 一 “医务传教”方法的形成与实践
    2. 二 英华书院与来华新教传教士教育活动之嚆矢
    3. 三 马礼逊教育会与马礼逊学校
  9. 第五章 新教传教士的中文著译与知识引进
    1. 一 早期的《圣经》中译与修订
    2. 二 新教传教士中文著述与知识传播
  10. 第六章 新教传教士对中国的认识与研究
    1. 一 新教传教士的中国报道
    2. 二 新教传教士与英美中国观的演变
    3. 三 新教传教士与西方早期汉学
  11. 结语
  12. 附录
  13. 参考文献
  14. 人名索引
  15. 原版后记
  16. 再版后记
  17. 后折页
  18.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