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与路径:黄奇帆的十二堂经济课_AZW3_MOBI_EPUB_黄奇帆

内容节选

第四章 数字经济:从技术到治理上课日期:2020年11月18日摘要:本课程从数据的本质属性谈起,分析界定数据产权的基本原则,数字化技术和平台的基本特征以及推进数字技术产业化和产业经济数字化的主要场景。中国的数字经济在消费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消费互联网增长的天花板日益接近,需要拓展产业互联网的蓝海。而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我国在数字技术方面还存在六个突出短板,需要通过加大创新投入逐步加以弥补。最后,本章系统剖析了作为数字经济领头羊的数字化平台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健康发展的十大原则。今天的课程我将围绕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关键路径、功能特征以及战略性的措施,谈六个方面的思考和体会。一、数据的本质和数据产权的界定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不同,数据作为一种经济要素,有其特定的本质和特性,数据交易中的产权和价值界定有其特定的内涵。(一)数据的本质与特性在辨析数据的本质之前,可以先思考下人类是如何认识世界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在人类认知产生以前,从物质的最小单位夸克到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细胞乃至生态系统,构成了客观的物理世界,而对于上述客观物理世界未经处理的原始记录,就是数据(data)。人类诞生以后,将客观世界的数据以编码的形式表达出来,就形成了信息(information)。数据强调的是客观记录,信息强调的是对客观记录的解释,是一种已经被加工为特定形式的数据,例如文字、语言、音乐等。而知识(knowledge)是人类基于认知模型,对信息进行结构化重组而形成的更高级别的系统性认知。知识表现为两个特征:第一它是逻辑的,是人类基于数据和信息自主进化的产物;第二它可以独立于数据与信息而存在,表现为抽象且没有实体的客观知识,如文学、艺术、科学理论、经济交往中的商业模式等。显然,数据不是信息,信息不是知识。通常来说,数据有六大特性:第一,数据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不同,数据作为客观世界的“符号”,随着客观世界的演化而不断产生,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将数据看成客观世界“熵”的反映。数据的这个特性意味着数据是无穷无尽的,因此要充分发挥数据的潜力,将数据转化为信息、知识、智慧。第二,原始数据是碎片化的,没有意义的。知识的产生要经历数据、信息两个阶段,意味着如果没有人类的组织、加工,这些千千万万的数据本身对于社会毫无意义。而将数据组织起来,从中探索出信息、知识,才能更好地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第三,数据不可能完全的“原始”,其加工过程就是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数据并非完全独立于思想、工具、实践而存在。恰恰相反,从人类的视角来看,数据的出现就意味着处理、分析流程已经在运作。因此,数据就是信息本身。数据的加工过程,就是将处于原始状态的数据,即无序的数据变成有序的数据的过程。有序是极为重要的概念。第四,数据产生数据。与其他生产要素相比较,数据的一个主要特性是按照指数模式增长,并且具备数据产生数据的特征。于是,衡量数据规模的指标不断按照一个数量级增长。不久之前是PB、现在是EB、未来很快是ZB。第五,数据在利用过程中产生了价值与产权。数据经过人工与机器处理成了信息,然后变成了知识,再变成决策判断、信用判断的工具,为数据平台带来了商业利益,从而数据就创造了价值。同时,数据价值在创造的过程中,数据的产权归谁所有,利益如何分配,也是数据利用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第六,数据可以多次转让和买卖。数据是无形的,作为一种非消耗性资源,使用越多,产生的数据越多,其可能带来的价值就越大。经过人类解释后的数据,如果仅仅被个别人使用,它能够产生的知识就相对有限,产生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二)数据交易中的产权和价值界定数据产权归属是数据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它决定着如何在不同主体间分配数据价值、义务和责任。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不同的是,数据的产权问题仍未解决。土地、资本或劳动力等要素具有专属性,但数据很复杂,目前在确权方面缺乏实际的标准规则。基于对数据、信息、知识的转化模型,我认为数据涉及以下几项基本权利:管辖权、交易监管权、所有权和使用权。1.数据的管辖权、交易的监管权由国家所有数据是一个国家的新型基础性资源,具有高度价值,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人民生活都产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这意味着任何主体对数据的非法收集、传输、使用都可能构成对国家核心利益的侵害。数据安全已经成为事关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与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各类数据活动的管辖权、交易的监管权应当归属于国家,内部的任何数据活动都应该遵循国家数据安全法规,可以成立中央数据部门对国内的数据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国家确立总的管理规则后,主要城市可以设立定点数据交易所,类......

  1. 信息
  2. 写在前面
  3. 序言
  4. 发展战略篇
  5. 第一章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点及举措
  6. 第二章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7. 第三章 碳达峰与碳中和情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态结构调整路径与方向
  8. 第四章 数字经济:从技术到治理
  9. 第五章 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战略方向和突破路径
  10. 第六章 中国房地产市场:过去、现在和未来
  11. 改革开放篇
  12. 第七章 共同富裕:内涵与路径
  13. 第八章 要素市场化改革:意义与重点
  14. 第九章 理解RCEP:内涵与机遇
  15. 第十章 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思考与建议
  16. 第十一章 读懂香港:过去和未来
  17. 第十二章 中美“十大脱钩”态势分析与应对
  18.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