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尔传(讲述自亚里士多德之后最伟大的逻辑学家——哥德尔的一生)_AZW3_MOBI_EPUB_斯蒂芬·布迪安斯基

内容节选

第6章 学者的极乐天堂 数学家的乡村俱乐部 奥尔加·陶斯基后来才知道,她在维也纳西站送别的哥德尔其实没有走成。哥德尔原本的计划是于1933年9月23日从法国瑟堡启程,搭乘英国冠达邮轮公司的皇家贝伦加利亚号前往美国纽约。但他半路打了退堂鼓,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境况。在发现体温稍稍偏高后,哥德尔掉头回到了维也纳。显然哥德尔并没有做好出远门的准备,这本应被看作一个不好的征兆——他可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但母亲和哥哥却努力说服他一周后再尝试一次。[1] 这一次,哥德尔成功登上了皇家阿奎塔尼亚号的甲板,于1933年9月30日从瑟堡出发。根据纽约港的外籍乘客入境记录,哥德尔的职业是“教师”,身高5英尺7英寸,发色为棕色,眼睛为棕色,肤色为深色,健康状况良好,非无政府主义者,非多配偶者。哥德尔下船后,埃德加·班伯格在码头上迎接了他。班伯格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董事会成员,也是研究院资助人的侄子。高等研究院的欢迎仪式于10月2日举办,而哥德尔晚了4天才抵达。[2] 促成高等研究院成立的人名叫阿布拉罕·弗莱克斯纳,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斗士,始终致力于美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弗莱克斯纳最知名的事迹发生在大约20年前,他用确凿的证据揭露了美国医学院教育存在的系统性教学质量瑕疵,推动了医学教育的改革。弗莱克斯纳于1866年出生在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尔,是家里9个孩子中的老七,父母是来自波希米亚的犹太移民,在美国靠当推车小贩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在兄长的资助下,弗莱克斯纳毕业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学成后,弗莱克斯纳回到路易斯维尔,在当地的一所高中教拉丁语。他是一个无惧挑战世俗标准的人,身为一名新教师,却在第一学年就大胆挂掉了整个班的拉丁语课。1910年,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找到弗莱克斯纳,委托他对美国医学教育的实际状况进行评估。接下这项任务后,他走访了位于美国和加拿大境内的所有医学院,共计153所。结果发现,除了少数例外,几乎所有医学院都只是生产和贩卖文凭的工厂:没有招生标准,没有实验室,没有临床实习条件,也没有毕业门槛。弗莱克斯纳的调研报告给他招来了数不清的毁谤官司和死亡威胁,也让他在一夜之间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话题人物。这份报告直接导致2/3的医学院关门,美国国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医学院改革,从那以后,医学生的培养有了严苛的标准,科学严谨成了医学教育的基本规范。[3] 约翰·冯·诺依曼的第二任妻子卡拉拉曾这样形容弗莱克斯纳。“个头不高,体形瘦削,像鹰隼一样结实,双眼炯炯有神,待人谦虚有礼,但显然志存高远,富有幽默感,似乎与强壮有力沾不上边,讨喜的外表很容易让人忘记他有多么精怪和聪慧。”[4]截至1929年,弗莱克斯纳已经在洛克菲勒基金会工作了15年,为了促进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他高效地花掉了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的5 000万美元。他的关注点不再局限于医学院,而是美国的高等教育。弗莱克斯纳对当时美国国内的高等教育机构不抱任何希望,甚至认为它们不配叫作“大学”。弗莱克斯纳严厉地总结说,美国高校不是一个汇聚学者并能让他们专注于先进的研究和教学的地方,它们“无组织也无协调”,是一群目的不明的乌合之众;美国高校的研究生课程更是可有可无,没有可靠的教学规划,也没有多少资金支持。弗莱克斯纳认为,美国“缺乏对高等教育的基本尊重,校园里不是政治当道就是宗教横行,美国社会一边给思想贴上‘贵族’专属的可笑标签,一边又挥舞着‘民主’的大棒,肆无忌惮地打击真正有才能的知识分子”。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弗莱克斯纳决定采取一种激进的补救措施。他认为应当放弃任何试图改良已有高校的幻想,美国高等教育的唯一出路是从零开始,建设一个全新的堪称典范的学术机构。[5] 关于这个学术机构,他的设想是: 它是为那些有能力、有教养且反对填鸭式教育的人开设的……硬件设施应当从简,有书和实验室就够了,最重要的是有宁静的环境,尽量避免外界干扰,不需要世人瞩目,也不要让学生过早地担负起为人父母的责任。条例和规则的制定宗旨是,让机构生活变得更舒适,让私人生活更轻松愉悦。它无须面面俱到地仿效其他机构的编制,如果没人愿意担任某个职位,那它大可以保持空缺,它的面积可以很小,但一定要大力推动研究的进步。[6] 弗莱克斯纳后来解释说,这个知识分子的伊甸园“由各个学术领域内最顶尖的人员组成,他们聚首在这里是希望能躲避外界的干扰,专注于纯粹而严肃的高等学术研究”。[7]弗莱克斯纳曾花费数年时间,想把自己的母校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改革成一所符合上述构想的纯研究型大学,但他的主张遭到了意料之中的反对。1929年12月的一天,两位陌生访客来到了弗莱克斯纳位于普林斯顿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的办公室。两人分别是律师和商业顾问,他们受到富豪兄妹路易斯·班伯格和卡罗琳·富尔德的委托,为一笔1 000万美元的捐款寻找合适的使用渠道。[8] 班伯格手握新泽......

  1. 扉页
  2. 目录
  3. 推荐序 走在剃刀边缘
  4. 自序
  5. 第1章 帝国一梦
  6. 第2章 真正的维也纳人都来自布吕恩
  7. 第3章 1924年的维也纳
  8. 第4章 空中楼阁
  9. 第5章 不可判定的真理
  10. 第6章 学者的极乐天堂
  11. 第7章 逃离帝国
  12. 第8章 美丽新世界
  13. 第9章 在柏拉图的阴影下
  14. 第10章 世界是理性的产物?
  15. 附录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证明
  16. 致谢
  17. 注释
  18. 参考文献
  19. 图片来源
  20. 译者后记